生物多樣性在身邊——關鍵名詞X亮點案例X生活行動一次掌握

生物多樣性在身邊——關鍵名詞X亮點案例X生活行動一次掌握

「你知道什麼是生物多樣性嗎?」迎來夏天的 5 月,萬物生長繁茂,自然界生物的多樣性維持著複雜平衡,多樣性的生物提供生活中的各種所需,舉凡藥物、食物、能源等,和人類生存息息相關。

專欄文章

7篇)
  • 當一條河站上法庭——等同於人權的自然權利是什麼?

    當一條河站上法庭——等同於人權的自然權利是什麼?

    社企流/文:Jenny Yeh
    想像一下,在法庭上的原告如果不是一位自然人或法人,而是一條遭受環境破壞的河流、湖泊、山脈,又或是海龜、黑熊等動物。當大自然裡的所有生物被賦予法律上的主體權力地位時,擁有了法律上的訴訟權,能以原告或被告的身分出席、參與法律訴訟程序;即便身為「自然環境」本身無法向他人提起訴訟或參與出庭,但仍可透過法定代理人的協助爭取權利,而這樣的法律情況已經在巴拿馬實現。
    2023 年 3 月巴拿馬總統簽署項新法律,「將允許任何巴拿馬公民為海龜發聲,並合法地保護牠們的生存。」身為發起人的海洋保育生物學家 Callie Veelenturf 提到,「若做出侵犯海龜權利的行為能透過這項法律,我們能讓政府、企業或公眾承擔起法律責任。」現在,巴拿馬的海龜,有了合法的生存權,能在健康的環境裡自由生活。這項變革為過去進行保護野生動物方式提供不一樣的思維。

    什麼是自然權利?大自然擁有了與類似人權的基本權利

    過去短短的幾十年,人類文明發展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我們所生存的環境卻是比過往的任何時候都要來得糟糕。近年來,「自然權利」(Natural Rights)的突破性概念,顛覆過去我們對環境保護的方式,挑戰原先人類將自然作為消費資源的傳統概念,進而承認自然本身具有法律人格與權利。
    自然權利,最早是由美國法學教授 Christopher D. Stone 於 1972 出版的《Should trees have standing?》一書中,以河川為例,解釋環境作為權利主體地位的重要性。
    書中提到,受到污染的河川不具備權利主體地位時,無法對污染者提出告訴,唯一能向污染者提告可能是居住河川附近或是河岸擁有者等利害關係人。因此,在這類型的訴訟案件中,往往法院只會依據原告蒙受的損害來評估相關賠償金額,但卻不會針對河川或其生態系統損害加以考量,且最後獲得賠償的是提出告訴的利害關係人。在整個污染事件中最大受害者的河川、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等,無法透過法律訴訟過程獲得應有的補償。因此,Stone 教授建議應賦予河川等自然環境、資源在法律上的權利主體地位,並在獲得賠償時,用於恢復河川生態、河川保育等工作事項,而非補償因污染而受影響的居民。
    這個法律概念直到 2006 年美國社區環境法律辯護基金會(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Legal Defense Fund, CELDF)與賓夕法尼亞州斯古吉爾縣的塔馬夸(Tamaqua)合作,試圖透過法律禁止廢棄物處理公司在當地傾倒有毒污泥。在 CELDF 協助下,塔馬夸居民起草一項自然權利法,將傾倒污泥行為認定為侵犯自然權利,而經過鎮議會投票決議後,塔馬夸成為全球第一個在法律上承認自然權利的地方。
    自然權利的概念開始逐漸往外散播,2008 年厄瓜多成為第一個將自然權利寫入憲法的國家;2017年,在印度的北阿坎德邦一間法院賦予被數百萬人視為神聖恆河(Ganges River)、亞穆納河(Yamuna River)與其支流,是具有完全合法權利的生物體,與自然人相同的權利和義務,印度法官參考紐西蘭毛利人崇敬的旺格努伊河案例來加以詮釋,說明「污染它(恆河)就像是傷害了一個人。」

    改變世界的起點——當自然權利成為一項全球性運動

    「就像十幾年前,將女性從附屬財產觀點裡釋放,法律重新賦權於女性;而現在也應該將擁有法律權利的概念延伸到自然界。」Stone 教授認為,自然成為擁有權利的法律主體,將有助於改變這個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項判決是,2021 年厄瓜多最高法院裁定厄瓜多國家礦業公司 Enami EP,在受到保護的雲霧森林地區開採銅礦和金礦是違憲、侵犯了自然的權利。
    位於加勒比地區、擁有 12 萬人口的荷屬阿魯巴(Land Aruba), 將有望成為繼厄瓜多之後,世界上第二個在憲法成立「自然權利」的國家。該國立法者在 2023 年提出憲法修正,承認大自然擁有與人權相同的固有合法權利,如生存權、再生權等,以及人類享有「乾淨、健康和永續環境」權利,將這兩項相互關聯的基本權利一並納入憲法之中。
    每年阿魯巴約有 40 億美元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靠著觀光旅遊業,而這也仰賴島上白色沙灘、沿海生態系與海洋等重要自然資源,阿魯巴阿魯巴自然部部長 Ursell Arends 表示,「阿魯巴島的每個人都意識到環境破壞的嚴重程度以及自然對我們經濟和島嶼的重要性。然而,我們所依賴的阿魯巴生態系統已經退化到無法像以前那樣發揮作用的程度。」在 2024 年 4 月 21 日已完成公民諮詢參與,目前已將送交阿魯巴諮詢委員會進行審查,但最終版本仍須交由阿魯巴議會決議,且修憲法案必須獲得 2/3 議員投票方能通過,Arends 希望能在 2024 年夏季結束前完成製定最終法案。

    透過自然權,重新修復人與自然間的關係

    其實有許多原住民或沿海地區的居民,長期與大自然互動,早已認知自然環境的健康會直接影響到人類自身福祉。但由於人類發達的工業社會讓人們與自然界共生的關係越來越疏離,導致人類在不知不覺中造成生態系統破壞、生物多樣性下降。
    現今全球各國包括西班牙、玻利維亞、烏干達、墨西哥在內等約 30 個國家,已經在立法或司法上承認自然、某些生態系統或單一物種擁有法律上的固有權利,藉此讓人們認識到自然是一個值得保護和尊重的實體。這也是自然權利的核心目標,希望恢復人與環境間的內在連結,透過法律重新賦權,肯認自然存在與繁榮興盛的權利,彌補人類與自然脫節的關係。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閱讀文章
  • 未來的建築不僅僅屬於人類,和小生物當鄰居吧!

    未來的建築不僅僅屬於人類,和小生物當鄰居吧!

    社企流/編譯:Jenny Yeh
    匆匆趕車上班的你,是否曾留意行道樹下飛過的蝴蝶?傍晚時分,一定也曾遇見廣場上成群的鴿子、麻雀成群覓食;回到家裡,飛舞果蠅、蛾蚋、蚊子,擾得你煩躁不已。在繁忙的都市裡,處處會發現除了人類以外的許多生物,也正努力地活著。
    隨著人口快速增加,都市面積、規模也日益擴大。全球趨勢顯示,到了 2050 年世界上有近 70% 的人口將移居都市,都市成為人類重要的「棲息地」。但由人類打造出的「棲地」卻嚴重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在過去的 20 年裡,全球各地野生動植物因棲地遭受破壞而正以飛快的速度消失中。
    全球大型城市僅佔陸地面積 3%,卻居住了超過一半的人口;到了 2050 年,全球將有 70% 人居住在都市裡。在 2024 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最新指南《Nature Positive: Guidelines for the Transition in Cities》,打造生態永續城市,是人類本世紀中最重要的工作,讓城市是人類的「棲地」外,也能成為更多動植物的家。

    從建築設計開始,讓城市成為各種生命的樂園

    除了建造更多綠地、公園、小型森林以外,還有沒有其他與生物共生的方式呢?
    來自德國卡塞爾大學景觀建築系教授 Thomas Hauck 與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生物學家 Wolfgang Weisser 在 2015 年時,共同合作提出「動物輔助設計(Animal-Aided Desig,簡稱 AAD)」理論設計方法,並將一些實際應用的設計案例及一些都市常見動物的生物需求集結成冊。「就像是電腦輔助程式一樣」Hauck 希望在城市開發初期,將生存在此地的動物視為開放空間設計裡的一部分,並進行整體規劃,減少城市擴張對生物多樣性的傷害,讓物種也能與人類一同繁衍、生息。
    「建築、景觀建築及所有規劃、運用城市空間的專業,都可以成為城市棲息地的創造者。如屋頂、房屋庭院等人工區域創造棲息地,每個空間或多或少都可以發展成為動植物棲息地的潛在區域。」Hauck 認為,城市是可能成為高生物多樣性的地區。
    第一個應用 AAD 的建築位於德國慕尼黑市的住宅區,與巴伐利亞護鳥協會(Landesbund für Vogel,LBV)及德國國營建築公司 GEWOFAG 合作,將麻雀、刺蝟、蝙蝠、啄木鳥與人類一起分享生活空間。他們將鳥類和蝙蝠的築巢空間融入在建築外牆和屋頂,調整植栽高度,為更多昆蟲創造棲地,也為刺蝟設置抽屜式的築巢空間。此外,也考慮了平屋頂即便鋪上綠植,對動物仍非友善的棲地,他們在屋頂上堆疊一些石頭、木材、增添沙子等方式,既不影響原有的屋頂結構、不需要額外加固等成本,但可增加動物、昆蟲們的棲地。

    乍看是前衛藝術品,實際是蜜蜂們甜蜜的家

    紐約的加弗納斯島上,一座拱型結構體特別顯眼,像是一件前衛的藝術品。表面遍佈著不規則、如拳頭大小的孔洞,這些孔洞層層堆疊,遠遠看過去就像一座超大型的蟻丘。
    外型奇特的拱門上的孔洞,不僅是設計師的巧思,更可以作為蜜蜂的棲息空間。由建築師 Ariane Harrison 與致力解決蜜蜂生存危機的非營利組織——蜜蜂保護協會(Bee Conservancy)聯手建造,期望透過這個名為「避難所」的建物,創造一個既是蜜蜂棲息地也是人們參與環境問題的空間。(同場加映:打造獨居蜂的專屬旅館!台灣青年為授粉大軍開闢城市棲所
    蜜蜂在大自然裡扮演重要的授粉角色,對全球無數的生態系統生存至關重要,而有記錄的蜜蜂種類更是超過 2 萬種。在美國,更是有超過 4 千種本土蜜蜂,而這些蜜蜂卻面臨苦尋不到合適築巢的困境。「大約有 70% 的蜜蜂生活在地底下,牠們只需要一小片裸露的土地就能築巢,但對於蜜蜂來說,要找到這樣的地方出乎意料的困難。」Harrison 說,「在農業地區,蜜蜂會被殺蟲劑殺死;如果是在城市,那就更別想了!」
    這座蜜蜂避難所,是由大麻製成類似混凝土的材料建造而成,這種創新的建材比一般混凝土的碳排量更低。除此之外,避難所的孔洞背後,也藏進微處理器、太陽能板、攝影機等,不僅為蜜蜂創造棲地,更可以透過這些儀器收集物種的相關資訊、擴展對於物種的認識。Harrison 將底部設計成人類可進入的空間,當蜜蜂完成築巢後,人類也可方便進行清潔。「維護是很重要的一環,在你願意為其他物種考慮、創造棲地時。」她提到,雖然無人打擾、偏遠的地點對其他生物很好,但對於蜜蜂來說,生活空間的清潔、維護是十分重要。
    不論是這類結合動物棲息地和可覆蓋於建築外部的材料類型,或是透過建築的巧妙設計,嘗試讓人們與其他生物當鄰居,都為城市建築帶來生物多樣性的可能,但要真正解決生物多樣性消逝的問題,就如 Harrison 所說,「建築不是單一的解決方案,只能解決一部分的問題,更大的問題是人類如何與其他生物共存。」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在台灣各個角落裡,有著一群人默默為地方努力,持續地方、社區帶來活力,讓美好事物能不斷延續。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
  • 2050 年的世界長怎樣?我們怎麼搶救急速下降的生物多樣性?

    2050 年的世界長怎樣?我們怎麼搶救急速下降的生物多樣性?

    社企流/編譯:Jenny Yeh
    2023 年 6 月起,已連續 11 個月均溫刷新紀錄,全球接連出現歷史性高溫。還未到盛夏,台灣 4 月均溫也創下歷年同期最高溫。
    英國《衛報》報導指出,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皆提出警告:「全球自然環境持續遭受破壞,若仍不採取行動,到了本世紀中葉,將會導致物種滅絕、森林消失、甚至影響糧食供應、安全用水等問題。」
    自從 1970 年以來,世界野生動物數量已銳減 2/3 以上,且情形持續惡化;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紅皮書)中,有超過 1/4 物種面臨滅絕風險。

    消失的生物多樣性,5 個關鍵因素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PBES)2019 年發布的報吿中指出 5 個關鍵因素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

    土地和海洋利用的變化

    在過去 1 萬年間,人類大量砍伐森林,用於農業耕地、畜牧等,破壞地球重要的生態系統,如有著高度生物多樣性的熱帶雨林。「由於密集種植一年生作物及長期使用化學殺蟲劑,造成土壤鹽鹼化與污染,若不改變土地使用方式,可能加劇土壤健康惡化。」IPBES 聯合主席 Sandra Myrna Díaz 曾表示,在過去 50 年裡,土地利用的改變是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的最大因素。除此之外,採礦業或發展、投資可再生能源,徹底影響當地原有的生態系統。
    人類數十年來過度捕撈食用魚種,導致未來漁業資源面臨崩潰。「由於氣候變遷引起海水變暖、海洋酸化問題,如果不積極採取行動,海洋生產力及食用魚的捕撈量都急速下降,尤其在熱帶海洋地區更為嚴峻,危害沿海地區的糧食安全網。」專注海洋保護的研究單位 UMR Marbec 成員 Jean-Marc Fromentin 博士提出嚴厲警告。

    直接開採自然資源

    人類一切生活所需皆從自然中獲取資源,捕撈、狩獵到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開採,粗估統計,目前人類需要 1.7 個地球才能維持現在自然資源的消耗速度。隨著綠色能源轉型發展,需要有更多如鈷、銅、鋰、錳、鎳和鋅這類關鍵元素,因此礦業公司必須想辦法找到對大自然破壞影響最小的新開採方式,避免失去生物多樣性的災難發生。
    來自西班牙巴斯克氣候變遷中心(Basque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研究員 Unai Pascual 表示,「人口增長與快速發展的城市化也對自然資源需求造成壓力,因此適時地管理並確保城市地區的自然空間是必要的,除了強化城市裡的生物多樣性,也避免人們的身心與自然脫節,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不僅直接威脅人類生命,也對地球上其他生命構成危害。英格蘭動物研究所(ZSL Institute of Zoology)博士後研究員 Henry Häkkinen 表示,「由於海水正在變暖,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發生巨變,海鳥失去食物來源、禽流感肆虐等造成生存的威脅。」
    人類也將面臨糧食短缺問題,「未來幾十年,氣候變遷將繼續為南亞地區的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國際生物多樣性聯盟(Alliance of 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總幹事 Juan Lucas Restrepo 坦言,氣溫上升、長期乾旱、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改變了作物生長環境,對產量及糧食安全產生負面影響,未來將可能因糧食短缺問題,導致全球飢餓人口增加。

    環境污染

    大自然裡充斥著塑膠、化學物質等,這些累積的污染物會慢慢侵蝕生物多樣性。致力於保護地球免受塑膠汙染為目標的非營利組織五大環流研究所(5 Gyres Institute)共同創始人 Marcus Eriksen 博士曾表示,「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平均達到 170 萬億顆粒,且這個數字仍不斷上升。到了 2050 年數量更增長 4 倍之多。」這已超出地球可處理的污染程度。
    在世界各地的田地裡,因長期且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抑制害蟲滋長,除了土壤地力下降外,這些殘留的農藥滲入地下含水層。擔任 IUCN 全球水計畫主任的 James Dalton 坦言,這些污染最終會慢慢滲透到人類的供水系統,而這些影響可能是永久性的。他呼籲,「我們必須對污染物有更嚴格的監測與管控,並且保護地球上其他地區免於開發,以保護地下水資源。」

    外來種的入侵

    2023 年 11 月聯合國指出,人類透過旅行、貿易等方式,將非當地物種帶往其他地區,目前有 3500 多個外來入侵種案例發生,每年造成約新台幣 13.6 兆元的經濟損失,且是當地將近 6 成物種滅絕的主因,嚴重危害全球的環境、經濟、糧食安全,甚至是人類健康,例如 2023 年 8 月夏威夷致命野火,其中一項因素正是人類為了餵養家畜,從非洲引入天竺草,成為野火的助燃劑。
    此外,入侵物種的擴散也可能讓攜帶疾病的動植物在不同地區蔓延,例如登革熱、瘧疾、茲卡病毒等。若未採取行動,2050年,入侵物種將增加 37%,並持續衝擊全球各地生態系統,進一步威脅人類生存。
    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的消失,將逐漸影響人類文化、族群知識的消逝。巴西原住民 Cristiane Julião 提出警告:「若人類不改變目前發展途徑,那些我們依賴動物、植物和氣候建構的知識、做法及傳統,都將終結。」

    拯救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工作是有效且最後的機會

    不斷失去生物多樣性的我們,還有什麼方式可以挽回糟糕的局面呢?
    為了阻止生物多樣性衰退,全球各地採取保護措施,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清除入侵物種、恢復森林和濕地等棲息地,透過當地社區、原住民的傳統知識系統管理自然等方式,且在 2022 年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5 屆締約方會議上各國政府制定新的全球目標,阻止且扭轉生物多樣性消失的頹勢。
    然而,這些人為刻意干預的自然保護措施,是否真的有效緩解急速下降的生物多樣性呢?根據《Science》科學期刊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比起都不採取任何保護措施,有 66% 實行自然保護的情況下,保護行動確實有效改善、減緩生物多樣性下降。
    例如,美國佛羅里達州兩座障壁島,嚴格管理入侵物種及當地捕食者,大幅提高赤蠵龜和小燕鷗築巢成功率;位於中非的剛果盆地,實施森林管理計畫伐木區的森林砍伐率,比未實施森林管理計畫伐木區減少了 74%
    如果自然保護整體表現上是有效地,那什麼生物多樣性仍持續下降?研究指出,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 GDP 中度或高度仰賴自然,在全球保護計畫的投資需要至少 5240 億美元,但現如今全球在自然保護的投資僅有 1210 億美元,更只有造成氣候變遷的化石燃料產業補助的 1/13。
    這表示,我們必須做得比現在多更多,並同時減輕我們對大自然施加的壓力。

    10 個行動,成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計畫中的一份子

    身為地球公民的一份子,為了生物多樣性,個人還能有哪些行動呢?我們整理出了 10 項從日常生活裡就能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心力。
    1. 當個聰明的消費者 從消費著手,尋找公平貿易、雨林聯盟或其他永續認證的產品,確保獲得的商品是以永續方式種植、取得。在旅遊時,也避免購買以動物部位製成的紀念品,例如魚鱗、獸齒、羽毛、貝殼、珊瑚等。
    2. 看管好你的寵物 當在戶外遛寵物時,可以使用寵物牽繩或在牠們的項圈上綁上鈴鐺,確保當地動物的安全;如果無法好好陪伴寵物終老時,也別隨意棄養野外,這些寵物們可能會成為入侵物種危害當地野生動物。
    3. 成為公民科學家 透過參與公民科學計畫,來標記、追蹤或識別動物,這些收集的資訊可以幫助生物學家了解動物如何適應氣候變遷、棲息地破壞和其他問題。在台灣也有很多自發性公民科學計畫,例如:eBird Taiwan路殺社──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海洋公⺠科學家生物資料庫等。
    4. 清除入侵物種 那些不屬於原來棲息地的動植物,可能會破壞且動搖當地的生態系統。台灣最常見的入侵物種如福壽螺、小花蔓澤蘭、荔枝椿象等,發現他們的蹤跡,可以請相關單位協助清除,也能親自參與清除工作。
    5. 為「可怕」的動物挺身而出 並非所有動物都看起來十分可愛,有些人害怕蜘蛛、鯊魚、蝙蝠等動物,可能會試圖傷害牠們。但其實這些動物是維持生態系重要的角色,保護他們的棲地十分重要。
    6. 在家裡的院子打造一個小小生態系 院子看起來賞心悅目,但可能對於附近的動物來說並不自然。可以試著在庭院中規劃出一小部分,種植原生植物,幫助豐富當地的生物多樣性,為野生動物如蝴蝶、蜜蜂等創造棲地。
    7. 讓你的時間變得更有意義 不論是參與環保組織、野生動物救援志工,或是多種植一棵樹木等,都能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一份心力。
    8. 仔細裝飾水族箱 水族店裡那些繽紛、多彩的熱帶魚,很難在人工飼養下繁殖,多半商店裡的熱帶魚種很可能從野外捕獲,破壞原來的棲息地,在養魚前,先注意是否都是人工繁殖,而非野外捕獲。
    9. 親近野生動物可以換個方式 有些旅行會帶著遊客騎乘大象、與幼獅合影,這些看起來很有趣,但牠們可能是從野外抓來,且沒有得到適當照顧;另外,也別隨意餵食野生動物,造成動物健康問題與生存模式改變。與野生動物們「保持距離」才是最適當愛護牠們的方式。
    10. 選擇在地、永續的食物 可以選擇食用當地、當季農產品,降低商品的碳排放。另外,也可以參考臺灣海鮮選擇指南,挑選那些不損害生態系統的海鮮食物。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在台灣各個角落裡,有著一群人默默為地方努力,持續地方、社區帶來活力,讓美好事物能不斷延續。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
  • 生態界名偵探「eDNA 」,如何成為環境保育的助力、更為企業帶來好生意?

    生態界名偵探「eDNA 」,如何成為環境保育的助力、更為企業帶來好生意?

    社企流/編譯:陳軍鈞
    推理、懸疑、犯罪類型的作品總是十分受歡迎,在台灣大家最熟悉的推理作品《名偵探柯南》今年恰逢連載 30 週年,日本各地正在舉行巡迴紀念展呢!在這類型作品中,作為偵辦方的主角如何抽絲剝繭、從遺落在現場的小細節推敲出兇手的過程,是最令人期待的環節,而在生物環境的研究中,也有一種正在蓬勃發展的技術與方法,讓研究者藉此收集微小的線索來推論生態環境的情況——eDNA(environmental DNA,也稱作環境 DNA)指的是從環境樣本中收集生物殘留物而獲得的 DNA 混合體。

    以小窺大,從環境樣本獲取生態資訊的 eDNA

    環境樣本可以包含土壤、空氣、水、底質沉積物、糞便、尿液、動物胃袋中未消化完全的食糜等,而在這些環境樣本中可能可以採集到微生物、植物體或是動物的皮膚、口水、黏膜等,便可以從中獲得需要的生物體 DNA。搭配 DNA 定序技術的發展,藉由這樣的 eDNA 便能進行物種辨識,累積基因組資料庫,並進一步將此作為生物普查及生態監測的工具。傳統的物種普查方法多是以目視、陷阱捕捉、回放調查或野外監測的自動相機來進行;然而有了 eDNA,則可以取樣水塘中的水,便能得知水塘中有哪些生物以外,可能還能夠知道有哪些動物會前來水塘喝水,透過取樣就能夠獲得生態環境的相關資訊,相較於傳統的調查方法,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與時間,這便是 eDNA 的主要貢獻。
    面對全球氣候與環境的急遽變動,生物多樣性的監測與保育工作顯得更加重要,eDNA 除了讓生物普查工作的效率大幅提升外,也有助於掌握不同物種個體的活動範圍與時空分布,同時也有助於辨識外來種的入侵。例如 2014 年的法國科學家與 2017 年的加拿大科學家,都曾收集有北極熊足跡的雪樣本,並找到北極熊腳掌的皮膚細胞,並利用 eDNA 的技術來萃取北極熊的 DNA 進行後續研究。海水中的 eNDA 則能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協助進行鯨豚監測、調查瀕危物種,還能用以推估全球暖化議題造成的氣候變遷對海洋生物的可能衝擊。

    從大眾教育到商業開發,從淺到深的 eDNA 應用管道

    eDNA 最早是應用於考古學遺址的生態研究,而現在除了研究室中的各種科學研究,eDNA 也能運用於大眾教育與創新商業的領域。由於 eDNA 的樣本收集與測試步驟相對簡單,有些實驗室或科學教育推廣單位便和學校、社區合作,由學生或居民來參與環境監測,除了協助科學研究外,也讓民眾透過實作親身感受到自然環境的變化,並為此付出努力。
    除了大眾教育的面向,eDNA 的技術應用正在推動環境產業的發展。為什麼作為生物調查方法,eDNA 能夠具備商業發展的潛力呢?如同前面所提到,eDNA 的樣本收集與測試步驟相對簡單,但能應用的範圍卻很廣,例如離岸風電與石油探勘業者對深海區域其實有開發興趣,但這個區域要進行環境評估的相關調查是相對困難的,利用 eDNA 的技術可能就可以用相對低廉的成本來進行,並協助產業發展。
    美國公司 Best Bees 創立於 2010 年,以提供城市裡的住宅與公司養蜂服務為主要營業項目,他們運用蜂蜜中的 eDNA 蒐集環境資訊,讓顧客了解其所在的位置與蜜源植物之間的環境關係,這在強調企業環境保護責任的當代,成為一門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生意;除此之外,Best Bees 也運用這項技術,協助以生產蜂蜜為主的企業,以科學方法證明其蜂蜜的品質與純度,增加生產履歷的項目並提升可信度。
    微小卻重要,看似簡單背後卻隱藏了複雜的生態環境與科學原理,這便是 eDNA 的魅力與重要性所在之處。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在台灣各個角落裡,有著一群人默默為地方努力,持續地方、社區帶來活力,讓美好事物能不斷延續。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
  • 在都市水泥叢林裡,造出一片綠蔭小森林

    在都市水泥叢林裡,造出一片綠蔭小森林

    社企流/編譯:Wei Ho
    森林能提供多樣的生態服務功能,健康的林地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淨化空氣、提供動物棲息空間,同時也能夠提供人類遊憩,讓我們調節生活中的壓力。然而隨著都市高度發展,城市地區的綠地快速消失,多數公園綠地亦因管理方便等原因,而有著植物物種、景觀單一的問題。在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的當代,都會造林似乎是可行的「自然解方(Nbs)」之一,但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區,又應該如何進行呢?

    在都市裡種下一座座小森林

    喜愛到日本旅遊的大家,是否有注意到日本神社周遭環繞豐富的植披,生長在神社四周的植被形成一個穩定、多樣地生態系統。最為人熟知的案例就是位在東京中心的「明治神宮」及其周遭的環境保護林。
    日本植物生態學家宮脇昭(Akira Miyawaki),深受神社啟發,提出「小型森林(Tiny Forest)」概念,在一座停車場或籃球場大小區域上就能造林,符合都會區的需求。1970 年代,宮脇博士的「生態造林法」(又稱「宮脇式造林法」),在日本各地推行;到了 1990 年開始擴及世界各地,現今的亞洲、歐洲、美洲等地有多個國家開始採用這樣的造林方式。
    相比需要上百年才能形成天然樹林,宮脇式造林僅需耗費 20-50 年就能成林,且在造林初期 2-3 年需花費人力進行養護,後續便可仰賴森林自給自足;此外,宮脇式造林也強調使用原生種多層次混合種植,讓小型森林能更好地發揮生態功能,讓不同物種有充足的食物來源與棲息空間。

    小型森林正在世界各地遍地造林

    美國的 2 間非營利組織 Biodiversity for a Livable Climate 與 SUGi,正在世界各地努力以宮脇造林法,推動都市小型森林。
    Biodiversity for a Livable Climate 於 2013 年由 4 位關注生態變遷及氣候變化的專家共同成立,期望透過研究、教育、行動等手段,來恢復世界的生態多樣性。他們第一片種植的小型森林位於美國劍橋一座由舊掩埋場活化而成的公園 Danehy Park,這座森林面積約為一個籃球場大,在 2021 年秋天種下共 1400 株植栽。森林中白楊樹生長速度是原先預期的 2 倍,其他樹木也以良好的狀態生長中,且經歷了 2022 年的乾旱目前依然生機蓬勃,有著這樣良好的狀態需歸功於肥沃的土壤及高密度的種植。
    目前,Biodiversity for a Livable Climate 已在劍橋種下第三座小型森林,劍橋市城市林業和景觀主管 Andrew Putnam 提及這樣的造林方式,與傳統最為不同之處在於需要當地居民與土地建立關係,一同投入種植工作。「這是迄今為止公眾與居民們回饋最為正面的計畫項目,我們一起做了很多事」Andrew Putnam 說道。
    SUGi 則是一個希望透過建立小型森林,將大自然的療癒力量與知識帶給社區的非營利組織,SUGi 創辦人 Elise Van Middelem 表示:「我們期望任何人、任何地方都能投資於自然,建立生物多樣性。」2019 年,在黎巴嫩貝魯特河畔的垃圾場旁種下第一座小森林,至今已在全球種植 160 多座小型森林。
    SUGi 認為森林是治癒與學習的場域,因此在華盛頓亞基馬的矯正機構外,建立一座小型森林。這片小型森林擁有 47 種當地物種,並由機構的受刑人進行維護,其中一名受刑人說:「將來我能來這裡向我的孩子展示我曾做的事,這讓我感覺很好。」2024 年 4 月,SUGi 在紐約曼哈頓新植一片小型森林,「在現今高度水泥化的都市裡,遇到洪水或強降雨時沒有足夠的土地能夠發揮滯洪功能,而小型森林能像一塊海綿一樣,讓都市在面對極端氣候時更具韌性。」Elise Van Middelem 表示。

    全台首座小型森林:新北市四號公園韌性都市林

    回看台灣,我們能找到什麼樣的都市造林經驗呢?「四號公園韌性都市林」是由林業試驗所、國立臺灣圖書館、中和區公所及中和社區大學 4 個單位合力促成的小型森林。
    這座都市林自 2020 年 4 月起營造,雖然造林方式與宮脇博士提出的生態造林法略有不同,但同樣都以台灣原生種、多層次混合種植等方式造林,且與宮脇博士的小森林一樣,都市林僅需在種植初期投入較多人力,藉由植物對於環境適應力的韌性,在後期便可任其自由生長。
    從林業試驗所的研究報告中發現,韌性都市林能有效地減緩都市熱島效應、攔截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並能提供生物適宜的棲息空間。位在中和的這座小型森林,採取與 Biodiversity for a Livable Climate 操作模式相同,十分仰賴在地社區居民地投入與維護。現今這片都市林由中和社區大學認養,並由在地居民組成志工隊,持續進行都市森林的維護及衍生的環境教育工作。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在台灣各個角落裡,有著一群人默默為地方努力,持續地方、社區帶來活力,讓美好事物能不斷延續。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
  • 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我們的生活有多重要?

    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我們的生活有多重要?

    社企流/文:Jenny Yeh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WWF)在 2022 年《地球生命力》報告中發現,因土地利用改變、人類過度捕撈、環境污染、外來物種入侵本土、棲地破碎化等,使得地球上已有 69% 的野生動物數量消失,且有 75% 陸地景觀與地貌被徹底改變、66% 的海洋遭受污染,以及 85% 的濕地消失。
    本文重點摘要:
    • 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 生物多樣性指標
    • 2024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行動
    • 生物多樣性亮點案例

    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地球上不同生物的豐富度與變異性,提供人類生存的基礎,支持著生態系統的平衡。舉例來說,科學家以基因多樣性進行育種改良,生產更多糧食、養活更多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世界上有 80% 人口以傳統草藥治病,同時也為現代醫藥提供有效成分,如嗎啡、罌粟等麻醉止痛藥物,又或是以金雞納樹提煉治療瘧疾的奎寧、金雞納霜等藥物,這些都拜生物多樣性所賜。
    生物多樣性更能提供調節氣候、糧食農作物授粉、疾病控制、淨化空氣與水、維持土壤肥力、調節生產力、養分利用和環境穩定性等生存關鍵因素。當生態系中的生物種類越多,生態系統也就越穩固,不會因為少數物種數量變動而造成環境劇烈改變。
    此外,生物多樣性也具備經濟加值,在碳儲存、水質過濾或是食物供應上,對於全球經濟有著顯著的貢獻,預估每年超過 150 兆美元。但在 2024 年 1 月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指出,生物多樣性的流失與生態系統失能,被視為全球未來 10 年 3 大風險之一。生態系統功能衰退也造成全球經濟損失超過 5 兆美元,尤其在食品、能源、基礎設施等供應鏈中產生成本壓力。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既然生物多樣性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到底什麼是「生物多樣性」呢?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指得是生物有機體的多樣性、個體間遺傳差異以及不同物種間的關聯,生物多樣性也被稱作「生命之網」(web of life),涵蓋了從基因、個體、族群、物種、群體、地景、生態系等不同層次的生命態樣,共同維繫地球上所有生命與生態間的平衡。科學家為了更好地研究生物多樣性,因此將生物多樣性分為 3 個不同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

    遺傳多樣性指的是某一物種內基因(gene)的多樣性。DNA 是組成基因的基本要件,而基因在生物學中則是「攜帶遺傳訊息的基本物質單位」,也就是基本遺傳單位,能顯現出物種上的物理特徵。因此同一個物種可能有著不同基因遺傳的的排列組成。例如:人類在 DNA 上有著些許差異,這些差異有助於構成個體獨特的物理特徵,如不同地區的人在身高上出現不同差異、瞳孔顏色差異等。

    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

    物種多樣性指某一群集(community,同一時間生活在同一空間中的各類物種集合)的物種數量及相對個體數量的多樣性。其中,包含「物種豐富度」(species abundance )以及「物種均勻度 」(species evenness)兩種概念。「物種豐富度」是指特定地區內的的生物物種數目,當數目約多、豐富度就越大,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就越高;「物種均勻度」則是指每樣物種個體數目相對量,當數目越相近、均勻度就越大,也代表物種多樣性越高。因此,在物種多樣性越高的地區中,物種間的交互作用也多,對於群集的穩定度通常也就越高。

    生態系統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在一個地理區域範圍內的生態系統或棲息地的多樣性,其中也包含遺傳及物種多樣性。與其他兩種類型的多樣性不同,生態系統除了有著生物有機體,也涵括與其他非生物的自然變化、地理環境等不同要素組成。生態系統的範圍可大可小、類型也不同,可以是一個池塘,或整個海洋。具有高度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區域,能更好地應對變化劇烈的環境。
    除了維持、保護野外原始自然生態系的多樣性外,全球超過一半人口居住的城市裡,也有著「都市生態系」。由於都市棲地環境單調,能適應的物種有限,但「數量多、物種種類少」是都市生態的特性,在無法完全阻止都市開發的情況下,讓都市變得更適合生物生存,成為重要課題,其中包括增加原生植物、公園綠地、動物生態廊道,或是重新設計建物等都是維繫都市生態系可行做法。

    生物多樣性國際趨勢與發展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在 2021 年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全球約有 100 萬動植物正面臨滅絕危機,許多物種在數十年之內便會滅絕。自 16 世紀以來,已經有超過 680 種脊椎動物瀕臨滅絕,更有科學家認為我們正處於「第六次大規模滅絕」(註一)之中。
    為了避免生物多樣性持續惡化及消失,聯合國在 1992 年制定《生物多樣性公約》,要求締約國共同維護全球生態多樣性,於 1993 年正式生效且每兩年召開一次締約方大會,決定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的推進。
    最近一次大會是在 2022 年 12 月 22 日舉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UN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COP15),190 多國通過《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代替「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除了強化陸地及海洋生態保育,制定出 30×30 目標外,也強調「原住民社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所發揮其重要性」, 尊重原住民的權利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另外,也針對生物多樣性對於金融、財務投資影響,成立新的生物多樣性基金框架,每年提供 200 億美元給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多半有著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預計在 2030 年將援助金增加至 300 億美金。

    生物多樣性指標

    如何確認聯合國制定的目標是否有達成?需要依靠「生物多樣性指標」(biodiversity indicator)反映生態系統是否健康、具有韌性,並監測生物多樣性的現狀及趨勢。為追求指標實用性、資料可信度、永續經營、及國際上的使用普遍性來看,生物多樣性指標聯盟(Biodiversity Indicators partnership,BIP)發展出一套「國家級生物多樣性指標發展與運用」指導方針,協助各國達成目標目標。

    2024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成為計畫的一部分

    對於生物多樣性的重視,聯合國將每年的 5 月 22 日訂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目的為了提高大眾對於生物多樣性的認識,並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育。
    事實上,最一開始的紀念日是原先訂在 1994 年 12 月 29 日所有締約國第一次召開締約方大會、並決議將《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日訂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但由於 12 月與眾多節日相衝突,因此才在 2001 年 5 月 17日舉辦的第 55 屆聯合國大會將「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改為 5 月 22 日。
    2024 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為:「成為計畫的一部分( Be part of the Plan)」,透過行動呼籲、支持《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阻止且扭轉喪失生物多樣性的情況。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行動

    為了更徹底的落實《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聯合國邀請每一位地球公民一起參與其中,鼓勵各國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原住民、個人等,透過不同多樣性計畫的行動和方式,為計畫帶來影響力。以下,根據不同身分、情境,提供大家行動建議參考:

    個人可採取的行動

    1. 支持且選擇食用當地當季蔬果、適度消費肉類及魚類,以減輕自然資源壓力
    2. 選擇環境友善的環保替代品,捨棄對環境、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化學產品,如化學清潔劑、殺蟲劑等,並接受正確的環境資訊與知識
    3. 參與環境信託計畫與環境保護相關活動
    4. 支持、參與再生能源與相關政策

    企業可採取的行動

    1. 將生物多樣性的計劃藍圖納入企業治理、投資決策考量或是商業模式之中
    2. 持續實踐企業的對於永續發展承諾
    3. 以綠色價值鏈作為永續生產、設計消費服務等為核心,並建立利害關係人間的綠色供應鏈
    4. 評估且主動揭露企業對於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及依賴

    當地社區與地方組織可採取的行動

    1. 保護、鼓勵並使用原住民對於自然環境的傳統知識,例如傳統農業技術、自然資源管理制度等
    2. 建立知識共享平台及網絡,將傳統知識納入保護生物多樣性及永續利用工作
    3. 支持原住民參與自然環境開發與決策過程,並建立相關財務機制,支持原住民以傳統知識實踐生物多樣性
    4. 支持原住民或當地社區主導的環境復育工作,如造林、棲地保育等,藉此恢復當地生態系統

    生活在都市可採取的行動

    1. 成為公民科學家,透過拍照、錄音等方式,將生物紀錄上傳至平台,如 iNaturalisteBird Taiwan 協助專業科學家進行研究
    2. 打造自家的城市綠點,在居家、辦公室庭院、陽台或屋頂上進行綠化、種植具有吸附二氧化碳植物,不僅增加生物棲息空間、打造微型生態系,也為減碳提供綿薄之力
    3. 支持政府增加保護區與自然生態公園面積,如台北的關渡自然公園, 或是富陽生態公園,為生活在都市裡的動物們提供一處友善棲息空間

    生物多樣性亮點案例

    2022 年底,各方締約國簽署新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後,對阻止生物多樣性喪失、增加生物多樣性的行動越來越多,以下分享國內、外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的實際行動:
    地球上有著 530 萬至 1 兆種的生物,人類族群僅占地球生命的 0.01%。地球是屬於所有物種,並非人類獨佔。有意識地開始行動,一步步找回與人類與其他物種間共存共好的地球,是每一個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人,所肩負的責任。
    註一:第六次大規模滅絕(Sixth Mass Extinction):地球在 5.5 億年,已歷經 5 次物種大滅絶。所謂的「大滅絕」或「生物集群滅絕」指得是在相對短暫的地質時段中,生物多樣性在一個以上且大範圍的地理區域內迅速且廣泛地消失。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預測,有 99.9% 的極度瀕危物種以及 67% 的瀕危物種在未來 100 年內消失。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李沂霖
    在台灣各個角落裡,有著一群人默默為地方努力,持續地方、社區帶來活力,讓美好事物能不斷延續。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