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藤生機 X 社企流純淨生活專欄

綠藤生機 X 社企流純淨生活專欄

|純淨保養・綠藤生機|
純淨,必須簡單:捨棄不需要的成分。綠藤以林碧霞博士 20 年實驗室的研究為依歸,打破保養慣例,倡議萬人響應的「無乳液實驗」,回歸保養最短路徑,盡可能回到肌膚初始的美好。
身為台灣第三家且亞洲唯一連續三年蟬聯「Best for the World」大獎的 B 型企業,綠藤檢視每一環節與環境永續的關聯,拒用 2400+ 項非必要成分;因為總有更好的方式對待自己,和你所生存的環境。
「當我們知道更多,需要的越少」

專欄文章

6篇)
  • 我們的美妝保養行為如何影響環境?認識 5 大元素,讓日常習慣更永續

    我們的美妝保養行為如何影響環境?認識 5 大元素,讓日常習慣更永續


    社企流/文:蘇郁晴
    每天洗完澡後,是最佳的保養時段,我們可能會以去角質洗面乳清潔臉部、用兩片化妝棉沾上化妝水輕拍全臉,再撕開一片面膜進行第二輪的保濕步驟。等待面膜浸透臉部的同時,再掏出兩根棉花棒清除累積兩天的耳垢。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你是否也曾想過,我們的美妝保養習慣,對地球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以下整理 5 種潛藏在美妝保養品中、對環境有較大負擔的元素;以及 3 項你我可一同參考的購買及使用法則,一起思考如何將我們的日常習慣變得更永續!

    美妝保養界 5 種有害環境的元素

    1. 塑膠柔珠(塑膠微粒)

    塑膠柔珠成分為聚乙烯(polyethylene)主打清潔毛孔、去除角質、深層清潔等功效,常見於洗面乳、磨砂膏、沐浴乳、牙膏等清潔用品中。
    由於塑膠柔珠的體積非常小,在污水處理廠不容易被過濾,最終流向湖泊或海洋,進入動物的體內,成了隱形的污染物。而每當我們享用海鮮大餐的同時,這些潛藏於海底生物肚裡的塑膠柔珠,便會間接被我們吃下肚。
    台灣已於 107 年 7 月 1 日起禁止販售 6 大類含塑膠柔珠化粧品及個人清潔用品,包括洗髮用化妝品類、洗臉卸妝用化妝品類、沐浴用化妝品類、香皂類、磨砂膏、牙膏。除了台灣以外,許多國家也都立法禁止柔珠的生產與銷售,包括美國、加拿大、紐西蘭、英國等。(延伸閱讀:一個月後禁用塑膠柔珠,消費者可認明「polyethylene」避免購買
    為了因應政策與降低環境的破壞,許多美妝大廠也接連調整產品的內容物。例如,日本美妝品牌可麗瑩(Clearasil)即改用沙粒或花生殼等天然成分取代塑膠柔珠。

    2. 化學性防曬劑

    化學性防曬劑的主要成份有二苯甲酮(benzophenone)、水楊酸鹽(salicylates)、肉桂酸鹽(cinnamates)等。它是利用防曬劑吸收光線的原理來減少紫外線的侵害,是我們夏天前往海邊遊玩時的防曬好夥伴。
    然而,當我們塗上含化學性防曬劑的防曬乳、舒服的浸泡在海水時,我們卻可能同時在扼殺珊瑚的生命。
    美國主要探討環境健康及污染物對環境影響的科學期刊《環境污染與毒理學檔案》(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在 2015 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二苯甲酮與甲氧基肉桂酸辛酯剝奪珊瑚礁賴以為生的養分。除此之外,根據《赫芬頓郵報》報導,二苯甲酮在至少 3500 種護膚產品中被找到,該成分不只殺害珊瑚,並且損害成年珊瑚的 DNA,甚至在珊瑚的幼蟲時期就會引發 DNA 變形機制,導致牠們無法健全發育。
    為了保護珊瑚,熱門潛水勝地帛琉已於今年正式實施嚴禁販售及使用含有化學成分的防曬乳;美國夏威夷也將於 2021 年開始禁用有害防曬,若有遊客攜此入境,則會被沒收。同場加映:拉開珊瑚礁與死亡的距離——佛州立法禁有害防曬,愛護肌膚更要友善海洋

    3. 棕櫚油

    一般人對棕櫚油的認知可能普遍來自餅乾、泡麵包裝上的成分清單。但其實還有一部分的棕櫚油被使用於化妝品以及清潔用品中。
    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棕櫚油隱含著什麼問題?全球生產棕櫚油最大的來源國家是印尼及馬來西亞。為了生產棕櫚油,該地大量砍伐原始森林、改種植棕櫚樹,不僅破壞了當地紅毛猩猩、大象和老虎的棲息地,更影響碳平衡、加劇全球暖化。
    根據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研究指出,2009 年至 2011 年,印尼為了種植棕櫚樹,已經砍伐了 30 萬公頃的林地,相當於 11 個台北市面積。
    有鑒於過度開發與生產棕櫚油造成的雨林破壞問題,棕櫚油業監管機構「永續棕櫚油圓桌會議」(RSPO),便提出認證新法,要求棕櫚油園業者在森林保護、工人權利和透明度上符合其標準,並鼓勵消費品公司購買具認證的永續棕櫚油。(延伸閱讀:推廣「綠色認證」棕櫚油!監管機構祭新規,大企業採購不足將遭罰
    不少食品與美妝保養企業皆已聲明響應,如全球知名品牌健達巧克力(Kinder )、以及歐舒丹(L'Occitane)便承諾旗下須以棕櫚油製作的產品,100% 採用具可追溯性及永續性的優質棕櫚油,符合 RSPO 提出的認證規範。

    4. 非人道動物實驗

    在美妝保養品的研發過程,為了測試產品成分對人體的影響以提升安全性,不少廠商會以小白兔、老鼠等動物作為實驗對象,以觀察美妝保養品於動物身上的反應。此舉常造成動物的犧牲及傷害,引起道德上的討論。
    在此背景下,驅動「純素」(vegan)與「零殘忍」(cruelty-free)主張誕生,前者係指產品中不含任何動物性成分、添加物;而後者則是指產品不使用動物做為實驗對象。
    目前已有許多品牌以純素、零殘忍主張製作美妝產品,如英國美妝品牌「The Body Shop」、美國美妝品牌「Hourglass」等等。各國也頒布政策維護動物的安全,如歐盟、英國、巴西、印度、紐西蘭等。而台灣也在 2016 年成為東南亞第一個禁止化妝品動物實驗的國家,不過尚未禁止進口採用動物實驗的產品。(同場加映:你分得出純淨、有機、天然的差異嗎?一次看懂永續保養不同內涵

    5. 一次性用品

    美妝保養品瓶罐、棉花棒、化妝棉和面膜等等皆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次性用品,它們帶給我們生活上許多便利,卻可能是傷害環境的兇手之一。
    這些一次性用品多數為都由成本較低的塑膠製成,少數能重新回收,多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或送至垃圾場中,殘存於生態圈影響環境。據綠色和平報導,塑膠垃圾在水中不能完全分解,只能分解成體積比沙粒、塵埃更細的「微塑膠」,被浮游生物和貝類吸收後,在食物鏈中不斷累積及放大,最終由人類自食其果。

    謹守 3 階段美妝保養法則,讓日常習慣更永續

    雖然上述 5 種潛藏於日常美妝保養程序中的有害元素看似難以預防,但只要在小細節中多加留意,就能將產品對環境的傷害降至最低。以下提供 3 階段的友善環境的美妝保養選購及使用原則,兼顧自身美貌和環境健康一點都不難:

    1. 購買前請「三思」

    評估商品需要性:
    購買任何商品前,都應該再三詢問自己是「需要」還是「想要」這樣商品。只因為一時衝動而購買的產品卻根本用不到,最後就只能淪為家中的擺設之一、徒增浪費。
    選擇極簡的包裝:
    選擇美妝產品時,可別被華麗的包裝給吸引,通常越複雜的包裝,需要花費越多的製作素材,因此,選購「極簡」的設計是不二法門之一。
    仔細檢查產品成分:
    除了留意包裝之外,另外一個重要步驟則是檢查該產品的製造成分,確保其不含有害環境、或是「非必要」的添加物。當成分越單純、越天然,對身體及環境的負擔自然可以降低。(延伸閱讀:純淨主張應避免的成分有哪些?攤開「非必要成分清單」,回歸簡單的美好

    2. 使用時更「謹慎」

    留意使用量:
    使用美妝保養品時,可特別留意每一次的用量,適量使用、避免浪費。
    降低一次性用品:
    使用美妝保養品時,總會搭配化妝棉和棉花棒使用,且用完即丟。這些一次性用品不但浪費資源,也造成環境污染。我們可以購買化妝刷具代替,亦可直接把手當作我們的化妝工具,以重複使用的方式,減少浪費、降低環境負擔。

    3. 使用後可「保留」

    將使用完畢的瓶瓶罐罐保存起來、重複使用。或是做到正確回收、延長其生命週期,都是可以減少浪費的做法。
    當人類所生活的環境每況愈下,近期發生的澳洲大火、海洋污染等重大環境議題更驅使人們越來越重視環保。每次消費都是為你想要的世界投下一票——在挑選及使用美妝保養產品時,我們可以更加留意產品成分、並調整自身的使用習慣,共同打造與環境共存的永續生活型態。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綠藤生機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歡迎光臨《明日戶政所》,透過讀懂議題資訊、搜尋政府資源、了解創新行動、參與投票 4 步驟,一同關注少子女化議題,促進友善兼容的生育環境! >>>點此進入專題
    閱讀文章
  • 你分得出純淨、有機、天然的差異嗎?一次看懂永續保養不同內涵

    你分得出純淨、有機、天然的差異嗎?一次看懂永續保養不同內涵


    社企流/文:簡育柔
    隨著永續意識抬頭,人們的消費行為逐漸傾向選擇友善環境且更健康的產品,而消費者在選擇與偏好上的改變,能有效驅動產業轉型,讓產品往永續且安全的方向前進。食安風暴讓世界掀起「純淨飲食」風潮,而這股風潮也吹向了彩妝、保養界。(同場加映:從體內到體外的純淨革命:顧客端驅動、企業端回應,美妝保養用品也要「純淨」
    究竟何謂「純淨」?這與我們常聽到的「有機」、「天然」、「綠色」或「純素」等概念有什麼不同?

    當純淨保養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現代消費者比以往更加關注健康和環境,促使多數人開始思考:我們直接用於皮膚上的美妝、保養產品,到底含有什麼成分?除了美容功效之外,消費者也注重產品的原料出處及製程是否對人體或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而「純淨」即是強調,產品不含「非必要」的添加物,換句話說,比起產品中「含有」什麼,純淨保養更注重產品裡「沒有」添加哪些物質。
    國內外現行的各種法規中,尚未對純淨給予強制而明確的定義,在此背景下,不少企業自主發起「非必要成份清單」,以安全、無毒為號召,為消費者明列其產品會避開的成分,如全球領導美妝通路 Sephora 的 「Clean at Sephora」、以及國內純淨保養先驅綠藤生機的「非必要成分清單」。(延伸閱讀:純淨主張應避免的成分有哪些?攤開「非必要成分清單」,回歸簡單的美好

    永續美妝保養面面觀:有機、天然、綠色與全素

    在「純淨」一詞廣為流傳之前,多數消費者對於美妝保養品牌主打「有機」、「天然」等說法較不陌生,也有不少人將純淨與這些概念劃上等號,事實上,這些看似相同而令人混肴的詞彙,各有其不同的內涵與主張。以下分別簡介有機、天然、綠色與全素,4 大常見的概念為何:
    1. 有機(organic)
    有機是指產品原料使用有機農業原料配方製成,該原料未使用任何基因轉殖、除草劑或合成肥料。此類產品致力於維護環境與生物多樣性。
    目前許多國家都有關於有機認證的標章,而國際上最廣為人知的認證單位「COSMOS」是由法國 ECOCERT、德國 BDIH、法國 Cosmébio、義大利 ICEA 及英國 Soil Association 等認證組織共同組成。COSMOS 以環境永續為核心,嚴格審查原料來源、配方比例、生產過程等環節,為消費者把關真正符合有機定義的商品。
    2. 天然(natural)
    天然美妝保養品最直觀的定義為,原料全數取自於大自然,舉凡植物、礦物或是動物,使用大自然的原料,以最低加工方式製成。
    不過,要保持原樣使用似乎非常困難。美國經典老牌美妝生活雜誌 Good Houskeeping 旗下的實驗室指出,產品成份通常也很少是直接採用它在自然中的原貌,「天然」並不等於更加健康,有些天然元素也有可能是有害的。 那麼,如何信任標榜「天然」的美妝產品呢?來自法國的全球有機產品驗證機構「Ecocert Natural Cosmetic」,是由一群農業專家組成,對產品進行工廠有機監測,致力於提升市場以及有機原料的品質,期待商品減少農藥等化學藥劑對環境造成傷害,也協助有機產品的認證。Ecocert 的認證標章能確保產品成分至少占比一半都是純天然。  另外,2018 年食藥署公布「化粧品含天然成分標示及廣告管理原則」,嚴禁美妝保養品標榜「100%天然」或「純天然」,品名也不能直接冠上「天然」。若要宣稱美妝保養品含天然成分,須取得國際驗證、出具相關驗證機構的證書或標章,確保天然成分達一定比例。
    3. 綠色(green, sustainable)
    主打綠色的美妝保養品,重點在於美妝保養品從原料選擇、製作過程與到產品包裝都是友善環境,必須採用 100% 可回收之材料製作,強調產品的環境安全性及永續性。
    不同於上述的有機、天然皆有專屬認證,目前尚未有專屬綠色美妝保養品的認證機制,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簡稱FTC)雖有公布關於綠色或是天然的商品指南,但這些指南仍未臻完善。
    目前相關的認證標準可參考「搖籃到搖籃認證」(Cradle to Cradle,C2C),此為國際認可的環境與永續認證,鼓勵產品從設計到製造階段,就應以資源永續利用思維,讓該產品的使用週期中對人類和自然環境帶來正向影響。
    4. 純素(vegan)
    「純素」是指產品中沒有任何動物性成分、添加物;較常與之混淆的「零殘忍」(cruelty-free)則是指不使用動物來測試、實驗美妝保養品功效。話句話說,純素美妝產品可能有經過動物實驗;無動物實驗美妝保養品則可能添加了動物性成分(如蜂蠟、羊奶等)。
    英國「國際零殘忍組織」(Cruelty Free International),推出了一款徽章來標示出美妝產品是否為全素或無動物實驗,其中還有一項「 Leaping Bunny 計畫」,向個人護理及公司產品頒發證書,以證明產品生產過程中沒有經過任何動物性測試。
    此外,美國「善待動物組織」(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簡稱 PETA) 的「Beauty Without Bunnies 計畫」則羅列出純素、零殘忍的公司,並給予匹配的標章。在英國,擁有悠久歷史的「完全素食協會」( The Vegan Society),也列出了上千種純素與零殘忍的美妝品牌。
    Vegan Society 媒體公關長 Dominika Piasecka 表示,「要選擇純素的食物很簡單直觀,但是美妝保養品就不一樣了,選擇上更加困難,所以更需要明確地向消費者標示出來。」

    美妝產品琳瑯滿目,消費者如何選得純淨?

    面對琳琅滿目的美妝保養品,以下有幾個指南可協助消費者「選得更純淨」:
    1. 分辨產品中的各項添加物
    在購物前先瀏覽一下產品成分是否含有「非必要」物質,可參考美國 NPO 組織「Made Safe」製作的「危險合成添加物清單」、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也列出了美妝保養品成分使用限制表,或是參考社企流整理的 7 大常見的「非必要」成分
    2. 選擇無香料、無染料的產品
    本質上來說,無香料或是染料的產品對環境才更友善,因為它們使用的成分更少,使用者可能對於香料、染料兩者都敏感,甚至有的時候,天然的香料也會引起過敏或其他反應。再者,品牌業者無須強制將香料、染料等添加物標示於商標上,因此部分情況下,得消費者難以知道產品包含哪些成分。
    為了協助消費者選擇,美國的醫療美容諮詢機構 The Beauty Lab 建議消費者,挑選美妝保養品的當下注意產品的直接顏色與氣味,無色無味代表添加物越少,會是更好的選擇。
    3. 留意產品包裝
    最後一步則是留意產品包裝,包裝得越少、環境友善更多。
    每一次消費都是價值的選擇,純淨風潮的興起也意味著消費者的永續意識抬頭,消費者的選擇驅動企業提供更好更友善環境的產品。從純淨飲食到純淨保養,未來人們可望有更多與地球共生共榮的消費方式。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綠藤生機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
    參考資料

     
    閱讀文章
  • 純淨主張應避免的成分有哪些?攤開「非必要成分清單」,回歸簡單的美好

    純淨主張應避免的成分有哪些?攤開「非必要成分清單」,回歸簡單的美好


    社企流/文:梁元齡
    隨著消費者對美妝、食品的要求提高,純淨生活風潮在全球各地發酵。不少企業在政府並未強制之下,自主列出了「非必要成分清單」,以和顧客更透明、直接地溝通它們對產品品質的要求,在許多地區,市面上甚至出現了「潔淨標章」的認證機構,促使越來越多企業朝向少添加、無添加的製造理念邁進。
    願景工程報導,我國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啟成曾預估,台灣的純淨食品占比,成長率將在近年翻倍、甚至可能達 3 倍成長。他更直言,「純淨」並非僅是趨勢,而是業界必經之路。
    在加拿大、歐盟等地,法規皆有明令禁止美妝中的添加物,共計超過 1300 種有安全疑慮的原料;在美國,食藥監管局(FDA)則僅禁用 11 種原料;台灣法規禁用成分有 341 種,仍遠不及歐盟,且對部分具疑慮的添加物採取「最低容許量」的做法。(同場加映:從體內到體外的純淨革命:顧客端驅動、企業端回應,美妝保養用品也要「純淨」
    在純淨生活專欄前幾篇文章中,提到許多品牌、組織的純淨作為,以及市場中勢不可擋的純淨趨勢。或許你會好奇,究竟政府雖未強制、但純淨品牌卻致力避開的物質有哪些?他們又究竟為什麼要避開這些物質呢?

    如何展開純淨購物行動?先認識 3 大應該避免的添加物

    企業年齡破百的食農創新企業 Van Drunen Farms ,其品保經理 Kerry Sikorski 歸納 3 大應避免的添加物——合成、過度加工、人工。這項分類提供給希望投入純淨產品的廠商,作為產品出廠的自我檢核基準,鼓勵他們在生產過程中避免使用。
    這 3 大項目的內涵彼此都有重疊、相互關聯的部分,但明確地辨認其中細微的差異,將有助於生產端提高旗下產品的品質。社企流借用這個概念架構,提供給有意開始「純淨購物」的消費者,作為產品的選購指南。

    1. 合成添加物

    「合成」(synthetic)指的是任何非天然、由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通常,合成物會模仿某種大自然中存在的物質,並在實驗室中被製造出來。它們大多價格低廉、使用起來相當方便。
    許多常見的食用色素都屬於合成物。舉例來說,糖果、軟性飲料中很常見的藍色一號、二號,就在挪威、芬蘭和法國等地遭禁。

    2. 過度加工添加物

    「加工」(processed)指的是將產品的組成結構複雜化,或是使用更多不必要的原料。加工的反義即是簡單、全食或全天然。以芒果乾為例,翻開某些產品包裝可見上面標示著難以辨識的成分,該成分可能是為增添芒果乾的香氣或口感。
    具備純淨思維者,則會盡量去減少原料被加工的程度。比如乾燥蔬果,就只是將蔬菜和水果脫水,這樣簡單的處理方式,可以確保原本食物中的營養被保留下來,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 whole foods(全食、全天然食品)。

    3. 人工添加物

    「人工」(artificial)強調的是物質的假造。舉例而言,有家廠商要製作櫻桃口味的產品,他們可能會將蘋果汁、梨子汁和其他成分混在一起,製造出櫻桃的味道。這些混合的原料有可能是天然果汁,也有可能是合成物,但不論天然與否,它們最終卻會製造出不屬於自己最原本的「口味」。
    奉行純淨精神者,最看重的事情之一,就是他們所購買的產品,必須確確實實地標示出製作成分或名稱中的物質。如果包裝上寫著櫻桃口味,那麼消費者便希望確定製造過程中確實有使用到櫻桃這種水果。

    國內外純淨保養品牌清單比對!認識 7 大常見的「非必要」成分

    理解了純淨商品在無添加物質上的大概架構以後,下一步是確切認識可能具有安全疑慮的物質。攤開眾多企業的「非必要成分清單」,各家品牌所列出的非必要成分皆有差異。
    我們挑選幾家代表性企業的自主提列的清單——全球領導美妝通路 Sephora 的 「Clean at Sephora」、Beautycounter 的 「The Never List™」、目標百貨(Target) 的「Target Clean」、以及國內純淨保養先驅綠藤生機的「非必要成分清單」,對照他們明列避免使用的成分,認識這些在個人護理用品上,最常見被避開的 7 種成分:

    1. 防腐劑

    拿起身旁的乳液,瓶身上可能會寫著「butylparaben、ethylparaben、isobutylparaben,、methylparaben」 等,這些物質所指的就是防腐劑。你或許想不到,防腐劑在護膚產品中其實很常見,因為能讓商品在架上多放幾年。防腐劑不僅能夠抗菌,也能延長產品的壽命,對企業而言是個得力助手,對消費者而言卻不見得那麼安全。
    而防腐劑的種類很多,並非每種都會被純淨產品拒絕,以 Clean at Sephora 來說,其拒絕的成分是「parabens、formaldehyde-releasing agents、triclosan」等等。

    2. 香料、香精

    香精和香料並不一定有害人體,這當中會出現的問題是,通常產品上標註了「香精」一詞,消費者便不會特別去了解究竟「香精是哪些物質?」因為某些香精中含有過敏源,可能會引發皮膚病或擾亂賀爾蒙,對環境和人體造成疑慮。如 Sephora 就規定廠商必須說明清楚「究竟添加了哪些香精」;而 Beautycounter 及綠藤生機則直接把合成香精列為不使用的物質。
    Target 雖未將香精列入 Target Clean 中,但其旗下的 Beauty Wellness Icons 標章制度中,也有一個特別強調「無香精」(No Added Fragrance)的專用標章。

    3. SLS / SLES(界面活性劑)

    你或許會在標示中看到 SLS 和 SLES 這兩種物質,他們都屬於起泡效率極佳的界面活性劑,被廣泛使用於沐浴乳、洗髮精、牙膏,甚至洗衣精裡都有。
    因其脫脂力強,清潔過程中可能會造成皮膚乾燥、刺激,事實上,界面活性劑還是有比較溫和的選擇,只是使用起來,消費者主觀上會覺得「比較洗不乾淨」而已。此外,SLES 在製程中會產生「二噁烷」(1,4 dioxane),對環境負擔較大。綠藤生機、Beautycounter、Sephora 和 Target 都將 SLS 或 SLES 視為非必要成分。

    4. BHA / BHT(合成抗氧化劑)

    口紅和隔離霜中最常見到合成抗氧化劑。這些名為 BHA、BHT 的抗氧化劑,在食品中也可以找得到,作用與防腐劑很類似,是避免商品氧化、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
    事實上,若在合理使用之下,BHA 與 BHT 對人體是安全無虞的;然而,現仍有該成分對於人體或環境是否產生負擔的研究持續進行中,而在歐盟,BHA 已被列為環境賀爾蒙。基於預防性原則,有些主張純淨者,便不會使用 BHA 與 BHT,如本文所列舉的 4 間純淨主張品牌,都有在其清單中清楚標示避免使用 BHA 或 BHT。

    5. 三氯沙

    三氯沙(Triclosan)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抗菌化學物質,屬合法原料,我們常常會接觸。舉凡牙膏、標榜「抗菌」的肥皂和除臭劑中都能找到三氯沙這種已知的內分泌干擾物。它不僅刺激皮膚,也有研究證實其對甲狀腺和賀爾蒙有害。Sephora 及 Beautycounter 都將其列為非必要成分清單中。

    6. 化學性防曬劑

    每一年,有 6 千至 1 萬 4 千噸的防曬乳,從人們身上溶進珊瑚礁水域裡,將致命的化學物質帶進已經相當脆弱的海底生態系。最常見的化學性防曬劑包含二苯甲酮(Oxybenzone)和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今年初都遭美國佛州立法嚴禁。
    Sephora、Beautycounter 與 Target 都將二苯甲酮列為非必要成分,綠藤生機則比照佛州的作法,將兩者都列為不採用的成分。

    7. 合成色素

    如前面所提及,不僅食品會求色彩鮮豔吸睛添加色素,許多化妝品中也含有合成色素。
    如紅色三號、紅色四十號等色素,過去不僅用於食物,如今也被使用到化妝品中,作為口紅、腮紅等的原料,後於 1990 年前後遭美國食藥署禁用。研究也已證實,紅色三號等色素會導致罹患甲狀腺癌,且造成染色體損害,嚴重者還可能干擾大腦的神經傳導。
    在本文提及的非必要成分清單中,Beautycounter 及 Sephora 均將用來製作色素的「煤焦油染劑」列為非必要成分;綠藤生機則明確宣示不使用任何合成色素。
    以上這些美妝、保養品添加物,目前在我們的日常用品中依然或多或少會見到。
    對於倡議純淨生活的人而言,他們不只是要求「控制用量」、「酌量使用」,而是更進一步要求廠商完全不得添加這些物質,致力於追求天然、對人體和自然都無害的生活方式。而這樣的消費者訴求,正是促成企業主動提出「非必要成分清單」、投入純淨保養生產的關鍵驅動力。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綠藤生機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
    參考資料

    想要讓家鄉變得更好,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嗎?來看《社區自造家: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專題,以移居者、返鄉者及師生團隊 3 種角色切入,帶你一探社造心法,齊心創造永續共好的生活環境! >>>看專題
    閱讀文章
  • 從體內到體外的純淨革命:顧客端驅動、企業端回應,美妝保養用品也要「純淨」

    從體內到體外的純淨革命:顧客端驅動、企業端回應,美妝保養用品也要「純淨」


    社企流/文:梁元齡
    在上一篇文章《減少食品添加物、提升飲食安全度——「潔淨標章」強調成分天然、資訊透明,為消費者的食安把關》當中,我們介紹了在各國食品業蔚為趨勢的「潔淨標章」制度。
    不過,潔淨標章的概念並不只能夠運用在飲食上,在個人護理及美妝產業中,也能看到潔淨標章的蹤影。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在保養品市場裡,潔淨標章制度如何發揮作用?

    起於飲食、走向個人護理的標章運動

    2011 年,受純淨飲食風潮影響,英國各大零售商一一自發性地推出潔淨標章,對自家通路的產品進行把關,並藉此鼓勵食品業者減少使用添加物。此後,潔淨標章開始朝歐盟各地、美加地區及亞洲蔓延,成為食品產業發展的重點趨勢。
    隨著潔淨標章在食品產業中的影響力日益提升,消費者向生產端投以的嚴格眼光,也逐漸擴及美妝、保養品及個人護理用品,許多買家都會多花上幾分鐘,檢視產品的成分是否「純淨」。
    近年市調顯示,比起品牌認同、產品描述,消費者如今更關注天然成分的使用,以及產品會對環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而且會特別花心思挑選合乎自己價值觀的品牌。
    據分析,消費者近來對天然、植物性原料越來越感興趣,這波需求將在未來幾年成為主要的市場驅動力,拉抬全球個人護理產品銷量的成長。因應這波趨勢,不少通路和零售商紛紛加入了純淨生活的行列。
    主打潔淨標章的 B 型企業護理品牌 Beautycounter,其社會與環境責任副部長 Lindsay Dahl 表示:「在我們看來,對於那些在尋找方法、打造健康家庭生活的人而言,純淨保養是下一片等待他們探索的福地。」(同場加映:天天抹在臉上的乳液,你對它有多了解?「純淨保養」風潮興起,給肌膚無毒、安全又天然的好選擇

    各地法規大不同,企業主動貼上潔淨標章

    關於添加物的具體規範,在加拿大和歐盟等地區,法規皆有明令禁止美妝中的添加物,共計超過 1300 種有安全疑慮的原料。然而在美國,針對藥妝安全的法規自 1938 年至今未修,在食藥監管局(FDA)的禁用清單上只見 11 種原料。
    所幸,美國聯邦眾議員 Jan Schakowsky 於近期提出了一項指標性法案——《安全美妝與個人護理產品法》(Safe Cosmetic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Act of 2019),是迄今唯一一紙對純淨保養祭出大幅動作的立法提案。
    倘若這紙聯邦法案通過,將能即刻阻止美妝產業使用多達數十項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若廠商使用香精,則需確保成分資訊公開透明。產品製造過程中,更不得涉及非人道動物實驗。除此之外,許多研究亦可以此法為法源,向聯邦政府申請經費,支持美妝產業啟動專業的研發工作,尋找更安全、可靠的配方。
    各地法規莫衷一是、未臻完善,消費者同時又引頸企盼著對「純淨」的明確標準,這些因素都造就了潔淨標章運動的特性——由企業端自主發起,不為因應政府法規、而是直接回應消費端的需要。
    不少零售或通路商都主動響應純淨風潮,為旗下產品貼上明顯的潔淨標章,方便消費者在選購時能夠一目了然。如前文曾提過的美妝通路 Sephora,就自主發起「Clean at Sephora」標章行動,承諾僅提供純淨的產品給客戶。除了確保產品中不含危害人體的物質,他們也對外保證,上架產品中的合成香料,比例都會維持在 1% 以下。
    今年初,美國第二大零售業巨頭「目標百貨」(Target),推出了自家潔淨標章「目標純淨」(Target Clean)。該標章原本僅適用於居家和嬰童用品,但就在今年 7 月,他們進一步宣布,將潔淨標章制度套用到近 4 千項美妝和護理用品上,嚴格把關這些產品的添加物。
    目標百貨表示,他們在 2017 年時立下願景,要向化學添加物宣戰,這次將潔淨標章擴及美妝產品的作為,正是為了達成願景所做的努力之一。
    除了企業端,也有民間組織加入純淨生活的倡議行列。如美國的非營利組織 Clean Label Project® 致力為大眾揭示美國暢銷產品的成分,以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的資訊對等性,幫助買家了解自己選購的產品,並教他們如何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Clean Label Project® 將產品送進經政府批准的化學實驗室,透過數據分析及科學研究,針對 130 種工業污染物和毒素進行測試,從中找出對環境或人體有害的產品,並將所獲資料分享給大眾。

    潔淨標章在台灣

    翻開我國的添加物相關法規,共計有 341 種成分禁止於化妝品中使用。然而,隨著國人對純淨的意識提升,許多美妝企業不再只求守法,而是提高自我標準,凡任何有安全疑慮、非天然的添加物,他們都致力不在產品中添加。
    近年來,我國也出現不少發給潔淨標章的第三方民間組織,為保養品的消費市場提供更全面的把關機制。藉由這項認證制度,主打純淨保養的企業得以透過顯眼、清楚的潔淨標章,降低與消費者的溝通門檻,同時也能將自家產品與他牌做出區隔。
    2018 年,國內潔淨標章認證組織「慈悅國際」,首度啟動針對化妝品的評鑑制度,將純淨生活推及更廣泛的面向,期許不只有食品業,美妝、護理乃至個人用品都能夠謹守潔淨的標準。
    慈悅國際對化妝品的評鑑,主要有 4 個基本訴求——減少使用石化合成原料、採用簡單的產品配方、採用綠色製程的產品、以及簡單透明的資訊。根據申請認證的業者,慈悅除要求申請者提供原料產地,也會進行實地審查,評估產地對原物料和環境的潛在影響。
    今年 4 月,倡議純淨保養的品牌「綠藤生機」,其旗下兩支產品——奇蹟辣木油及活萃修護精華油,在歷經半年審查期後,通過慈悅雙潔淨認證,成為全台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取得慈悅潔淨標章的美妝業者。
    根據慈悅官網,潔淨標章制度開辦約 3 年,如今我國通過認證的企業已達 75 家。隨著國人對純淨保養、永續生活的熱忱不斷加溫,在未來,潔淨標章也料將成為我國美妝市場中的一片全新戰場。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綠藤生機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參考資料

    想要讓家鄉變得更好,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嗎?來看《社區自造家: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專題,以移居者、返鄉者及師生團隊 3 種角色切入,帶你一探社造心法,齊心創造永續共好的生活環境! >>>看專題
    閱讀文章
  • 減少食品添加物、提升飲食安全度——「潔淨標章」強調成分天然、資訊透明,為消費者的食安把關

    減少食品添加物、提升飲食安全度——「潔淨標章」強調成分天然、資訊透明,為消費者的食安把關

    社企流/文:梁元齡
    近來到國內便利商店巨頭「全家」(FamilyMart)消費時不難注意到,許多食品的盒蓋上都貼了這樣一張標籤紙:兩片綠色葉子圖樣,下方寫著「clean label」(潔淨標章)兩個字。
    這是「慈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慈悅)推出的評鑑制度,標榜食品的純淨、天然。對於長年遭輿論指控、對食品添加防腐劑的便利商店而言,不啻為一項自清之道。
    慈悅於 2016 年成立,是國內首家自英國引進「潔淨標章」的公司,致力開創令消費者安心的食安環境,鼓勵通路商、製造商為旗下食品貼上潔淨標章。
    到底潔淨標章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潔淨標章?它與既有的食品安全認證又有哪些不同?

    改革工業化農業,潔淨標章端出高規格檢驗

    飲食媒體 Foodable Network 指出,隨著本世紀農業走向工業化、專業生產,各地小農式微、在地產銷的蓬勃光景不再;企業大量使用化學技術栽種,以提高產量及品質穩定度。然而,眾多食品卻也因此暴露在「化學汙染」的風險中,農藥殘留、基因改造技術(註一)都令消費者憂心忡忡。
    但專業化農業暫無消失跡象,為養活全球不斷增加的人口,高效率的糧食生產模式仍有存在必要。為求改革工業化農業,潔淨標章應運而生,確保消費者吃進乾淨、安全的食物。這波熱門趨勢也逐漸擴大,蔓延到食品加工業、零售業,呼籲業者對食品嚴格地把關,甚至吹響了「純淨飲食」(clean eating)的號角,讓更多人開始從飲食控管體內環保。
    相較於其他標章制度,潔淨標章更強調產品的「未添加物」,敦促業者使用天然、友善、簡單的原料。
    在台灣,食品相關法規尚未對「潔淨」提出明文規定,目前多由民間業者自行定義與檢驗。常見的「食品 TQF」、「優良農產品」等官方標章,大多著重於檢驗生產流程、衛生標準是否安全合法;而潔淨標章則鎖定添加物層面,嚴禁食品使用特定的原料,否則不得發予證明。
    如前述慈悅推出的評鑑制度,食品需符合 8 大不添加原則、不得直接使用基改原料、且農藥殘留值合法才可獲得潔淨標章。而在政府容許的 800 多種合法添加物中,若該產品僅使用其中特定的 82 種,可再進一步獲得「雙潔淨標章」,意味產品通過更嚴格地檢驗標準。

    何謂「潔淨」?零售業者搶先定義

    那麼,究竟避開什麼樣的原料才能被視為「潔淨」?在美國,許多大型零售業者都開發了自家的潔淨標章。他們自訂標準,列出不得添加的內容物清單,並且為商品貼上認證標章。
    如美國連鎖食品超市「全食超市」(Whole Foods)自訂出「無法接受的食品添加物」(Unacceptable Ingredients for Food)清單,再據此開發出認證制度;有機零售業者「H-E-B」也推出自家的「Select Ingredients」標章,嚴禁添加數百種合成物。
    此外,美國零售業者「克羅格」(Kroger)、以及德國知名的平價連鎖超市「奧樂齊」(ALDI),也都有各自的潔淨標章制度。
    比對各家潔淨標章,包括防腐劑、人工色素和香料等添加物,目前至少有近 200 種物質被列為「非潔淨」的原物料,且名單仍在持續增加中。

    食品製造商大舉跟進,實踐純淨也要保留美味

    以「亨式番茄醬」聞名的食品公司卡夫亨氏(Kraft Heinz),於 2015 年重新調製了通心粉及起司製品的配方,不再添加人工色素和防腐劑。
    為了保留亨式食品的招牌橙色,亨氏以辣椒粉、胭脂紅(註二)和薑黃等天然原料取而代之,這些原料能夠調製出亨式的招牌橙色,而薑黃本身也具有健康效益。
    此外,「雀巢咖啡」(Nestle)在純淨方面也有作為。為回應純淨趨勢,他們推出一款新的巧克力棒,使用了創新技術,能夠減少糖分使用卻不會影響口感。而這也正是大型企業實踐純淨的重要課題之一——在不向美味妥協的情況下,提供給消費者更純淨的產品。
    其他知名的製造商如「家樂氏」(Kellogg's)、「億滋國際」(Mondelēz)也都在近年紛紛宣布,將不再添加人工香料、色素等不必要的成分到自家食品中,並自訂期限改進。

    受消費端驅動,潔淨標章市值竄升

    根據潔淨標章倡議網站 Go Clean Label 指出,潔淨標章是個由消費者所驅動的食品改革運動,要求食品企業注重透明化、提供與食品有關的真實資訊。
    尼爾森市調公司在美研究指出,標榜純淨的產品銷量持續成長,逐漸排擠一般的市售產品,多達 93% 美國家戶都曾在雜貨店中購買過貼有潔淨標章的商品。據估算,到了 2024 年,潔淨標章的總市值將高達 510 億美元。
    不只在美國,研究報告《解密潔淨標章》(Cracking the Clean Label Code)指出,潔淨標章已經成為英國市場的基本門檻,有 66% 的消費者都認識潔淨標示,大多數市面上的產品也都有附潔淨標章。在俄羅斯,82% 的顧客辨認得出潔淨標章、超過一半的人則會主動檢視商品是否附有標章。
    隨著人們對食品的要求門檻提高,如今食品不再只求「及格」,還要拿到資優生認證——達到潔淨、甚至雙潔淨的標準。
    純淨生活料將成為另一波席捲全球的趨勢,不僅影響市售飲食,也擴及到其他產業。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進一步談談潔淨標章如何與「純淨保養」(clean beauty)熱潮碰撞出火花,又有哪些制度回應了保養品市場對純淨的需求。
    註一:目前尚未有研究直接證實基因改造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 food)對人體有害,然許多基因改造食品具有抗蟲害等特性,對生態環境具一定的衝擊力。
    註二:胭脂紅為天然原料,但並非來自於植物,而是一種名為「胭脂蟲」的介殼蟲。該雌蟲體內含胭脂紅酸血液,可製造出緋紅色染料,素食者需多加留意、避免食用。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綠藤生機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參考資料

    想要讓家鄉變得更好,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嗎?來看《社區自造家: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專題,以移居者、返鄉者及師生團隊 3 種角色切入,帶你一探社造心法,齊心創造永續共好的生活環境! >>>看專題
    閱讀文章
  • 天天抹在臉上的乳液,你對它有多了解?「純淨保養」風潮興起,給肌膚無毒、安全又天然的好選擇

    天天抹在臉上的乳液,你對它有多了解?「純淨保養」風潮興起,給肌膚無毒、安全又天然的好選擇

    社企流/文:梁元齡
    8 年前食安風暴在台蒙上的陰影尚未退去,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年 3 月便指出,根據研究顯示,孕婦待產期間若使用添加人工香料的乳液、化妝水,恐增加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未來更可能提高新生兒體質過敏的機率。
    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不斷提升,如今講求天然、減少加工的訴求也蔓延至美妝產業,在近期掀起一波「純淨保養」(clean beauty)的風潮。到底「純淨保養」是什麼?這波趨勢又將如何為消費者的健康把關、成為美妝產業中的一顆新星?

    吃進體內、擦在身上,都應講究健康安全

    起初,純淨保養會引起討論,是出自某些消費者對健康、安全的需求日益高漲。純淨保養這個名詞出現之前,率先引起大家注意的是純淨飲食(clean eating),標榜無加工、無毒的飲食型態,以求達到體內環保。
    在社群平台 Instagram 上,「#純淨飲食」的標籤就被提及過 4200 萬次,甚至催生出「健康食品癡迷症」(orthorexia)這種前所未聞的飲食失調疾病,足見純淨飲食的風靡程度,更因此喚醒不少人對健康飲食的覺知。
    而擦在身上的美妝、保養品,就如吃進體內的食物一樣,與消費者的健康狀態息息相關。更因為保養品與我們「肌膚相親」,因此帶有自我照護、親密感等象徵意味,講究健康安全的純淨保養會成為美容市場新寵兒,似乎是意料之中。

    我的乳液裡加了什麼?消費者對透明度要求提高

    長年來,美妝產業資訊的透明度都有待加強,尤其是關於成分、製造過程這些訊息的複雜程度,都令消費者霧裡看花、衍生疑慮。
    對於數位時代的消費者而言,學習閱讀產品標示、弄清楚眼前的保養品裡究竟含有什麼成分,便成了首要任務。
    根據美國調研機構「Label Insight」的報告,46% 的消費者坦言,自己曾用智慧型手機搜尋實體店舖的產品資訊;在千禧世代的受訪者中,曾經這樣做的人則多達 56%。隨著 Z 世代逐漸成為消費市場的核心,我們可以預期,在未來,消費者對純淨保養的接受度更高、也更可能採取純淨保養的方法來呵護肌膚。
    此外,拜數位工具和四通八達的資訊管道所賜,這群新世代消費者面對企業的「洗綠」(greenwashing)更不容易輕易相信。所謂「洗綠」亦稱「漂綠」,指的是企業投注資源營造永續形象,但實際上卻沒有投入相對的資源,實踐永續的作為。洗綠現象使消費者面對產品時較以往更謹慎、期待更透明的產品資訊,在美妝保養產業中尤其如此。
    對資訊透明度的需求增加,加上科技應用日益普及,使這波純淨保養風潮催生不少「標籤解讀程式」。例如:「Clean Beauty」、「Yuka」、「화해」(Hwahae)、「INCI Beauty」、「Pharmapocket」、「CosmEthics」、「Healthy Living」或是「Beat the Microbead」等 app,都能讓用戶下載到手機裡,隨時為他們分析手邊產品的成分。

    何謂「純淨」?各方說詞大不同

    那麼,究竟該用什麼標準來判定「純淨」?各家品牌的定義包羅萬象,但經過大致整合,我們似乎可以得到一個簡易答案:那就是比起產品中「含有」什麼,純淨保養更注重產品裡「沒有」添加哪些物質。
    法國新保養品牌「Seasonly」座右銘:「減去不理想添加物,給你理想肌膚」,堪稱是純淨保養集大成的定義。許多人將化學物、人工化合物視為美容保養的天敵,純淨保養主要就是想杜絕有害成分、提倡「少即是多」的保養思維。
    再來看看法規定義,關於保養品內添加物的合法性,各國法規莫衷一是,但大致而言,「純淨」常指產品製程處於安全的實驗環境、使用無毒成分、且未添加合成物質。不過某些時候,各品牌仍會少許添加自家特製的天然或無毒成分,以強化產品的效能或特色。

    「透明化」是與市場溝通關鍵

    在純淨保養尚未有明確、單一的定義前,對於身體護理品牌來說,為自家公司認定的「純淨保養」下個明確註解,且透明地貫徹於生產流程中,便成了與顧客溝通的關鍵。
    提倡純淨運動的龍頭之一「Goop」,曾在公開資訊中揭示:「Goop 正在創造關於保養的全新標準。『純淨』對我們來說相當嚴格,意味著產品需無毒、沒有長長的成分清單;既不會對健康造成有害的影響,也不會干擾賀爾蒙、不會致癌、一般膚況下使用更不會產生刺激。」
    Goop 更明列公司承諾絕不添加的成分為:羥基苯甲酸酯、鄰苯二甲酸鹽、聚乙烯醇、乙醇胺、化學防曬劑、合成香料、BHT 及 BHA 等。
    除了 Goop,回到 2010 年純淨保養潮剛起步的年代,純淨保養的首批倡議者之一「Tata Harper」,一直都很在乎「無毒」和「溯源」這兩項要素。
    「我們盡可能在一滴人工化學物都不添加之下,濃縮出品質最好的成分,以求達到最高品質的保養。」因此,Tata Harper 同名品牌對外宣稱:他們的產品完全無毒,且不含基改物質、添加物、人工色素、人工香料和合成化學物。
    如今時隔 9 年,Tata Harper 被視為倡議純淨保養品牌中最成功的企業之一,銷售進帳近逼 680 萬美元。

    由新創起步,帶動主流美妝的「純淨革命」

    近幾年來,主打純淨保養的護理品牌、銷售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美國的 Detox Market 選物,承諾只挑選安全、純淨的護理產品上架,他們也透過育成護理品牌、倡議無毒保養等方式,推動純淨保養運動。
    還有一家搭上純淨保養潮的品牌「Credo」,在網站中放上一紙長長的「有害物清單」,明列鋁粉、礦物脂(petrolatum)、顯色劑等有毒成分,並在生產端落實純淨保養理念。成立不到 4 年,Credo 已在全美拓店 8 處。
    上述兩家公司皆以創新創業之姿,投入了純淨保養市場;同時,美國也有眾多大型企業,紛紛加入純淨保養運動行列。
    舉例來說,通路平台「Sephora」發起「Clean at Sephora」標章行動,承諾會跟隨 Seasonly「減去不理想添加物,給你理想肌膚」的座右銘,只提供乾淨的產品給客戶。除了確保產品中不含有毒物質,他們也對外保證:上架產品中的合成香料,比例都會維持在 1% 以下。
    在台灣,B 型企業「綠藤生機」也率先從生產端貫徹純淨保養的理念。長年來,綠藤生機便不斷與消費者溝通「少即是多」的保養觀念,他們曾經發起「無乳液實驗」,呼籲民眾減少非必要的保養流程,甚至在推出首瓶潤髮乳時,勸消費者「不需要就別買」。如今,綠藤生機建置了多達 2400 項的「非必要成分清單」,承諾添加成分全透明、且避開不永續的製程,並以此鼓勵顧客回歸簡單、純粹的護膚習慣。

    小眾變大眾,純淨保養潮襲捲全球

    純淨保養在美國漸成主流,世界各地也出現了不少符合其精神的品牌和產品。這個由小眾客群逐步朝大眾市場進攻的產品訴求,更逐漸扭轉消費者對純淨保養的觀感,甚至有時會被視為高檔、精緻的護理用品。
    當永續價值襲捲全球,講求天然的護理哲學已然成為焦點;市場對資訊透明度、公開揭露的要求也出現新標準。未來,美容市場將會如何迎戰純淨保養時代?且讓我們持續觀察。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綠藤生機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參考資料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