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享無國界

銀享無國界

銀享全球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銀享全球」)是一家為銀髮相關組織提供國際交流、培力與行銷服務的社會新創企業(social start-up)。銀享全球的創立理念來自兩個概念:「活躍老化」和「在地安老」,為了落實這兩個概念以因應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的趨勢,我們希望創造國際化平台,以工具加速知識的分享,鼓勵並協助台灣銀髮健康照護產業業者提供更好的安老養老服務。

專欄文章

50篇)
  • 以人為本的照護,日本宅老所「石井家」讓養老院充滿生機

    以人為本的照護,日本宅老所「石井家」讓養老院充滿生機


    銀享全球/編譯:黃文馨

    這是一個不分你我,可以共同生活並互相幫助的地方

    踏入宅老所「石井家」時,映入眼簾的不像是一般養老院,看不到排列著桌椅的寬大交誼空間,而是像走入某一戶日本民宅家中,有種回家的感覺。大家聚集在一個看起來像客廳的空間,在這裡看到的不是只有照護人員和長者,還有著各個年齡層的人,在這走動、彼此互動交流著。
    你可能會看到一位阿嬤不小心把茶灑出來時,另一位跟她年齡相仿的長輩,很快就過來幫忙擦拭。然而,這位長輩並不是照護人員,而是跟阿嬤一樣來到石井家接受照顧的住民。在這裡,照護人員和長輩之間,沒有如典型療養院中的明確角色,「有困難時互相幫助」是石井家的座右銘,也是找回了人與人之間,最真摯自然的互動方式。
    然而,你可能會好奇是什麼契機,讓石井先生想要創建出非主流經營模式的石井家呢?

    邂逅不講效率的理想照護

    因著石井先生與自己奶奶有著深厚的感情,而促使他想從事照護相關的工作。畢業後,他先在一家精神科醫院擔任社工,然後轉職到了一家安養院,成為一名照護人員,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能與長輩們共事,他很開心。
    然而,在安養院工作的 8 年中,他開始感到越來越無法接受制式的照顧模式。因為,安養院為了有效率的管理經營,會為長者制定每日生活作息表,大家得在規定的時間下洗澡、吃飯,甚至是上廁所。
    石井先生認為當一個人活到了 80 歲、90 歲,一定都有自己習慣以久的生活節奏,對於住進安養院後,長者就得要被剝奪多年來擁有的自由,逐漸感到無法認同。
    在這期間,他第一次在工作場合中,遇到了一位跟他有著相似照護理念與價值觀的人。這個人致力於「不強調效率的護理」,後來成為了她的妻子,名叫香子。
    香子和他分享了一本關於介紹日間照護案例的書籍,石井先生從中獲得了啟發,也成為他日後創立「石井家」的一個重要轉捩點。他在書中讀到了千葉縣松戶市「蟬之家」的案例,這也是他第一次知道有居家照護機構的存在。接著,他為了想要更進一步了解,並開始在「蟬之家」兼職工作。
    在「蟬之家」裡,沒有日常例行事務,每個人都在做他們喜歡的事。 甚至是失智長輩也參與戲劇表演,看起來活潑生動,充滿光彩。此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他們可以繼續從事以前學過的愛好,烹飪食物、照顧嬰兒,或協助清掃。
    「我確信這就是我理想中的照顧方式!」石井先生終於找到了方向,也因著這股信念,他毅然決然的辭去原本安養院的工作,和他妻子香子攜手共同開創出了「石井家」,實現他們心中「不講效率的照護」,也創造出了讓每一個來到此的男女老幼,都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歸屬感,以及彼此扶持、相顧照顧,共同生活的居場所。(同場加映:「老年生活應當充滿歡笑!」探索荷蘭兩間終老住宅,發覺不一樣的高齡照護可能
    全文轉載自銀享全球,原文標題:不講效率的理想照護-日本宅老所「石井家」的誕生
    星展永續好時光系列活動「食物零浪費一週挑戰」,邀請大家參考食物零浪費指南,用簡單步驟挑戰零剩食生活,一同減少食物浪費、節省飲食開支,還能把多重好禮帶回家!>> 參加挑戰
    閱讀文章
  • 老後要過怎樣的生活?走進廢校變身的社區長照中心

    老後要過怎樣的生活?走進廢校變身的社區長照中心


    文:雙澄照顧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巫瑩慧; 編輯:銀享全球
    筆者在 2023 年 5 月參與「銀享全球」辦理的「日本關西研修團」,同年 7 月與當時同訪日本的 7 位團員及 4 位在長期照顧領域的夥伴,一行共 12 人(依姓名筆劃排序如後:王慈彬、李恩霖、巫瑩慧、吳翠娥、吳麗真、林秀榛、林潔茹、夏安婷、陳貞如、黃麗凰、游家淩、羅心慧)相約參訪在台北內湖區的「台北市私立敬智學苑社區長照機構」。此文分享筆者的觀察和同行者的心得回饋。

    蒙特梭利在失智照顧的應用

    隨著人均壽命越來越長,失智的人口也在急劇的增加中。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最新統計,國內的失智人口已經超過 32 萬。而且在未來 20 年,預估每 30 分鐘就會增加一位個案。不論對家庭和社會在照顧上,都會面臨極大的挑戰。目前國內的日間照顧中心,超過 800 多間。不過,以失智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單位還相當有限,因為它的設立門檻高,這包含需要有較高的的照護比例與符合失智者行動需求的環境設計,以及照服務人員需完成失智症照顧服務訓練等。尤其,在都會區內找到合適的空間更是設立上不容易跨越的關卡。(同場加映:做偏鄉移動的微血管:跟小驢行一起出發,實踐不遺落任何人的社會藍圖

    觀察與心得

    我們一行 12 位,參訪了該機構的服務。以下分享心得整合:

    1、創新運用閒置校地

    潭美國小於 2018 年 8 月 9 日遷校後,留下來的閒置校地,已經陸續重整為多功能的社區環境。一樓為幼兒園,二樓為失智症日間照顧中心,三樓為致力於自然生態的協會,是一種與大自然共生的青銀共融。

    2、聚焦環境功能

    運用「合適的環境」,依照失智患者的需要、興趣、技巧及能力,來為他們提供活動、生活角色和常規的任務。因此,認知悠能著重於將環境營造成視覺、感覺和嗅覺,都充滿「家」的氛圍。將活動融入日常,透過有目標的工作和有成就感的任務,促進更具意義的生活,讓失智者能夠悠然自在的學習、參與、互動和發揮自我。7 間教室規畫成不同功能的使用場域: 有活動室、大腦健身班、廚房與美髮沙龍、多功能室、辦公室與靜心室、認真班、知性班等。如照片一、二、三。當天正好有一位爺爺在沙龍的環境中,獨自享受照服員幫他洗頭和吹頭髮。

    3、清楚易見的指引

    運用了鮮明的對比色去襯托文字或圖像,讓個案容易看見和了解,同時提高注意力和安全性。如果他們能夠輕鬆地找到需要的物品、廁所的位置,或者進行想要的活動,就可以預防和減少焦慮。同時,因為幫助他們提升了個人的自主能力,降低了他們情緒波動的頻率,也會相對減少工作人員的照顧壓力。如照片四、五、六。

    4、鼓勵動手的設計

    可觸摸的牆上設計,邀請參與植栽和協助擺盤的桌墊,如照片七、八、九。除了可以增加活動的多樣性,也增進感官觸摸、手動、聞香、日常生活功能和滿足感等特色。

    5、多層次元素迴廊的安排

    在教室外的長廊,是絕佳的遊走動線,沿途擺設了各種形式的椅子,可以休憩。另外,也沿著迴廊欄杆,提供蔬果青菜的盆栽種植,回歸生活上的療癒和樂趣。迴廊中間設計了觀機台,可在此欣賞松山機場飛機飛翔。在走廊的盡頭還有一張有靠背的沙發椅和圖書海報,後面有植物吊籃、遮蔽出口的門,以及隱藏式牆面等,讓人放鬆的設計擺設。另一個樓梯出入口的門,也畫了大樹和黏貼可拆式的果實,達到摘玩果子的遊戲、手眼協調和遮蔽開門風險的多重功能。照片十、十一、十二。

    6、和專業醫師有約

    在協會的理事長是國內知名的神經內科甄瑞興醫師,他會定期來了解失智學員的狀況和需求,並且和有需要的家屬面談解惑,提升家庭照顧的品質。
    另外,協會的執行長林於諍也從個案的狀況中和我們分享一些機構服務的核心精神:
    • 失智者反應式行為所代表的意義:對於失智者的脫序行為,一般人大都會以問題行為的角度,負面的看待。但是她認為: 失智者大部分不是故意為之,而是疾病退化中對周遭人事、地、物的直接反應式行為。如果我們能夠去探討,問題產生的前因,就會相對減少疲於應付各種意外狀況的比例。
    • 準備好的環境:在進行任何一個活動或互動之前,盡量先覺察個案到底需要甚麼?以及當時的身心狀態。在預備好的環境中,尊重他們的需求,自由探索發揮。只有建構好一個這樣的情境,才能真正促進自主的能力和機會,讓他們保有尊嚴和信心。
    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高齡和失智者人口快速增加,我們開始思量「老後要過怎樣的生活?」「如何能在熟悉的環境中安老樂活?」期待已閒置,陸續被釋放出的公共空間能在未來成為協助高齡者,失智者在地安老的重要場域。讓民眾珍惜失能,失智者是社會的一分子,一起創造在地老化和社區共生的美好。
    星展永續好時光系列活動「食物零浪費一週挑戰」,邀請大家參考食物零浪費指南,用簡單步驟挑戰零剩食生活,一同減少食物浪費、節省飲食開支,還能把多重好禮帶回家!>> 參加挑戰
    閱讀文章
  • 爺奶做幼兒臨托、居民為醫護備餐——跨世代X多機能的共生社區

    爺奶做幼兒臨托、居民為醫護備餐——跨世代X多機能的共生社區

    銀享全球/文:王若馨、呂理琪;核稿:蔡昕伶
    廚房飄來陣陣的菜餚香氣,社區長輩忙近忙出,原來是正在準備著大家今天的午餐,著實感受到「有阿公阿嬤疼的孩子像個寶!」這裡是位於新北市民權市民活動中心,也就是民權社區發展協會的所在地。
    接下來,我們將從協會理事長邱秀蘭女士的分享,了解她如何從看見社區中居民的困境,找到方法、克服現行法規限制,開創多元服務,翻轉長者、單親或弱勢家庭的生活難題,實現共生社區之路。

    社區高齡人力培力,展現更多價值

    「一個年輕媽媽帶孩子在路口徘徊,後來得知她做傻事被救,看到她的困境,讓我下定決心要做臨托。」秀蘭理事長談及成立「爺奶熊寶貝歡樂園 — 嬰幼兒(0 至 3 歲)臨托服務」的起因。
    秀蘭理事長開始在社區中尋覓,號召曾考取保母執照或接受過育兒訓練的長輩,更找來小兒科醫師進行專業育兒保健知識教學,讓爺奶保母們依循專業來照顧嬰幼兒。社區長者因著與嬰幼兒互動,臉上總是滿載著笑容,也讓社區中有需要協助的父母或家庭,得以有後援支持。不僅降低年輕夫妻的壓力,提高生育率,也能解決政府一直以來無法做的臨托服務。
    「老有所用,老有所長」是協會一直以來推動的方向,讓社區高齡人力再運用。不僅如此,協會更協助單親婦女有更多的支持與工作機會,並提供身心障礙者陪伴的服務。透過高齡長者共同參與、兒少、身心障礙滾動式的服務,建構一個的社區照顧與互助的系統。

    察覺看不見的角落,透過社區力量支持

    秀蘭理事長進一步提到,民權社區內有經常被忽略的身障者與精障者,其中精障者平日在醫院悉心照料下有按時吃藥,病情大都能穩定控制住,但回到家庭時,卻經常因同住者缺乏照顧技巧,疏於叮嚀吃藥,於是當精障者壓力大時,或受到外在刺激而失控時,可能出現暴走行為,例如衝到馬路拿著工具攻擊社區居民。這不僅造成社區里內居民恐慌,也讓家庭照顧者壓力大增苦不堪言。
    相同的問題不斷重複上演著,秀蘭理事長認為社區應協助與陪伴精障者,讓家庭照顧者有喘息空間。於是,在民權社區,有個包容各族群的融合的大廳,如同家中的客廳一般,彼此相互陪伴、共生共好。

    疫情下看見早已串起社區互助網絡

    2021 年中,因疫情爆發,醫護人員被歧視與排擠,便當店業者不願意賣便當給醫護人員、學保母不願意幫醫護人員帶孩子。當協會得知消息後,迅速詢問志工們的意願,過往受到照顧的弱勢、單親家庭,紛紛自告奮勇投入協助備餐、送餐等工作。
    甚至有爺奶聽到這樣的狀況後,也願意前來提供短期協助,為醫護人員看顧孩子。讓我們看見,共生社區在關鍵時刻展現出最動人的一面。

    創造可以令人安心生活的社區

    當銀享全球團隊與社區民眾討論到對於共生社區的想像時,一開始大家總會不經意的想到可以社區中某個特定族群的服務有什麼。隨著循序漸進的引導,社區團隊們進一步去思考:做這件事不是為了照顧某一群專屬的對象,可以思考如何帶動社區中的居民們。例如,可以是透過酒吧、咖啡店等讓人放鬆的場所,促進居民間的交流;也可以是滿足不同世代的服務,甚至結合在地文化、觀光,構築大家對社區的認同感。
    「相對於去討論社區的硬體要有多豪華,最重要的,是實際地與社區居民們建立起關係!」銀享全球專案經理王若馨表示,了解他們所遇到的困難、以及需要,以及發掘社區獨有的價值與特色,進而開創出屬於這地方獨特的樣貌與互助網絡。​​

    從「整合照護」到「社區共生」,種下幸福高齡社會的種子

    在台灣政府長照 2.0 的推動下,「社區整體照顧」已經不是陌生的名詞。醫療、長照、社區組織持續探索彼此間有效整合的照護方式,銀享全球相信在共生社區中,被照護者不僅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亦有貢獻己身價值的可能。人人都可為其生活的社區做出貢獻是共生社區的核心價值之一。透過重塑社區間不同族群間的連結、互動與互助,個人和社區將更有活力。
    2019 年夏,銀享全球走訪屢獲日本「好設計獎」的佛子園,及以混合型照顧聞名的富山型日照,一手了解日本從社區整體照顧到發展共生型服務與社區的經驗,並開始社區共生的倡議。2021 年,銀享全球攜手長期支持社區行動的信義公益基金會,透過北中南東的社區探訪,看見共生的種子已經在台灣各地緩緩發芽。同年的 8 至 10 月,舉辦全台共學系列小聚,期盼透過社區實踐家的經驗分享、互動體驗等設計,為參與夥伴收斂出未來可以運用在自己社區的關鍵 know-how,進而帶動更多共生價值的實踐,共同打造幸福、有活力的高齡社會。
    本篇文章為銀享全球「共生社區最前線」系列文章,更多文章與新知歡迎參考【銀力時代線上展】。延續銀享全球持續倡議的核心議題:賦能與復能、科技與設計、共生與共好,本次線上展作為一年之末、新年之始的回顧與沈澱,期盼將銀享全球於 3 大議題下的推動彙整成清楚易懂的資訊與資源,讓大眾可共同思量、預備你我都期待的老後生活。
    全文轉載自銀享全球,原文標題:一探新北市永和的民權社區如何在「多世代x多機能」的背景,實踐社區共生型服務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閱讀文章
  • 「預防觀念必須重新學習」從荷蘭最大居家照護組織,預見未來照護模式 3 關鍵

    「預防觀念必須重新學習」從荷蘭最大居家照護組織,預見未來照護模式 3 關鍵

    銀享全球/文:呂理琪;核稿:蔡昕伶 2020 年初,當疫情的衝擊於荷蘭境內尚不明朗時,該國最大的居家照護組織博祖克(Buurtzorg)已比政府更早發展因應措施。其中特別的是,這過程為「由下而上」的推動,不是由組織領導者號召,而是由服務家戶中的一線照護人員提出強調安全的照護模式調整。
    這其中是如何開始與進行?又如何有效率地與不同地區照護者交換資訊?在本篇文章,我們將一一向大家介紹。

    主動因應疫情來襲,由下而上的超前部署

    博祖克(Buurtzorg)由創辦人約斯‧德‧勃洛克先生(Jos de Blok)連同夥伴共 4 人的規模開始,到現在一線照護人員超過一萬名,分散在 900 多個社區服務,為目前荷蘭最大的鄰里照護組織。 博祖克在高齡照護上有諸多有別於既有產業的做法,以「賦能與復能」為核心,協助被照護者獨立生活為目標。組織沒有層疊的管理階級,由一線照護人員動態、即時評估被照護者的需求,並為其整合醫療、照護、和社區資源。

    賦權一線人員的文化是組織能超前政府快速因應的關鍵之一

    博祖克的「危機應變小組」就是在疫情的背景下誕生。原本組織即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有效率的運作,隨著荷蘭境內的疫情升溫,博祖克一線照護人員開始主動於內部平台分享疫情現況、應對方式與照護資訊,讓最佳的做法可以即時互相交流。小組成員來自組織內各領域專家,有的是有感控經驗的資深護理師、流行病學領域學者、IT 人員等,全日待命,即時回應及支持散落在各個社區服務的夥伴。
    「危機應變小組不是司令總部,而是團隊內部彼此溝通的平台,一線人員將他們所遇到的狀況回報、經驗分享,我們可以討論、參考專家意見,並提供一線人員所需的資源以及解決建議。」博祖克(Buurtzorg)國際長荷切·梵·羅塞爾女士(Gertje van Roessel)說到。

    及早進行控制,重新學習「預防」思維

    「我們的想法是『及早進行控制』,而不是等著惡化。」博祖克 (Buurtzorg)創辦人勃洛克先生分享道。一位護理人員感染的話,就會很容易傳染給其他人,博祖克團隊把握「降低風險」原則,主動與家屬討論,包含哪些照護事宜由照護人員來做、哪些由家屬來做,並與家屬於不同時段協力照護,減少不必要的接觸。照護人員則設定分流機制,由特定護理人員照護特定患者,不交叉照護。
    勃洛克先生進一步分享:「預防的觀念必須重新學習,相對於 50 年前,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傳染病發生機率增加,預防知識與經驗更多。一個人如何在健康狀態時就採取行動,減少未來不必要的疾病是重要的。例如:糖類攝取導致糖尿病的問題,用法律來規範亦是一種方式。另一方面,護理人員也都需要了解預防相關知識,例如:如何支持慢性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包含:減肥、運動等),我認為這是荷蘭醫療保健的關鍵。」

    居家住院(Hospital at home)計畫 ,搭配遠距醫療技術讓照護分層進行

    博祖克團隊近年不斷思考的是,哪些醫療服務可以在家提供,例如:化療等,透過照護人員的支援,就可以在家進行。過去這幾年博祖克與醫院建立合作專案,從小規模測試的方式,讓患者在家進行部分醫療行為,搭配護理人員協助就可進行遠距醫療,毋需跑一趟到大醫院進行。這是居家住院(Hospital at home)的核心意涵。
    因應荷蘭照護人力不足等議題,如何有效利用科技,降低所需的護理、照護人力資源是重要的。例如:遠距醫療與居家住院結合,讓醫療分層進行,或是如何透過一套健保系統,串連醫療照護過程中收集到的所有數據,作為後續的判斷,勃洛克先生認為這都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用科技消弭孤立與孤獨

    「因著疫情許多獨居長者或個案,無法外出與親友見面,所以我們就想辦法募集平板或透過手機,讓他們可以有機會與親友視訊通話。」博祖克(Buurtzorg)居護員約斯特·德·勃洛克先生(Joost de Blok)分享他們服務的個案在疫情期間真實的生活困境。
    當博祖克的危機應變小組得知許多個案面臨孤立、感到孤獨的情形,他們開始募集並提供平板裝置給獨居個案,讓他們至少可以透過科技的應用,重新拉近與親友的距離。

    回歸社區,以人為本的「整合」的思維

    此外,博祖克團隊預見在社區場域內的「整合」將是未來趨勢,包含跨領域、跨專業的整合。例如:醫療技術整合到社區-醫院內的床位將會減少,很多介入措施將不需要醫院來進行,透過遠距的方式即可進行。未來,醫院將成為高度專業的地方、專業知識中心。
    因著整合的思維,勃洛克先生觀察到組織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發展正在發生。因此如何建構「以人為本」的照護系統,讓照護品質提升、貼近人的需求,同時也讓照護人員有更佳的工作環境,將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當不確定已成為新常態,未來照護模式 3 大關鍵

    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照護模式 3 大關鍵:
    • 「預防為原則」,除了及早預想可能發生的情況,更在疫情發生時以減少接觸的方式大幅降低風險
    • 落實「個人自我管理」,自我檢測與辨識病情的學習,則可保持醫療量能足夠
    • 推動「數位與實體整合服務」,則可支持前述兩項的進行
    疫情讓世界上許多家庭遭受悲痛,在此同時,我們也看見許多兢兢業業的醫療與照護人員們,透過第一線的觀察,結合專業與經驗發展出獨特的應對模式,由下而上的為自己的家園有所貢獻,並也進而啟發與影響了更多地區的作法。面對未來疫情的不確定性,本身已經很具備預防意識、軟硬體皆到位的台灣,接下來不妨思考更多如何借助科技的推動,以維護個人的健康與安全的方式。
    本篇文章為銀享全球『照護模式新視野』系列文章,更多文章與新知歡迎參考【銀力時代線上展】。延續銀享全球持續倡議的核心議題:賦能與復能、科技與設計、共生與共好,本次線上展作為一年之末、新年之始的回顧與沈澱,期盼將銀享全球於 3 大議題下的推動彙整成清楚易懂的資訊與資源,讓大眾可共同思量、預備你我都期待的老後生活。
    全文轉載自銀享全球,原文標題:後疫情時代,從荷蘭居家照護的變革預見未來趨勢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閱讀文章
  • 邁向優雅老化,荷蘭新創如何支持高齡者自主生活、提升幸福感?

    邁向優雅老化,荷蘭新創如何支持高齡者自主生活、提升幸福感?

    銀享全球/文:呂理琪;核稿:蔡昕伶
    英國最大的長者服務組織 Age UK 的經驗中顯示:高齡者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醫療、藥物,而是「幸福感」。這來自於更多與人親密的連結、持續的社會參與,以及能夠激發高齡者「追求自主尊嚴生活」之想望的照顧夥伴。
    目前台灣的家庭以兒媳、外籍看護為主要照顧者的情況下,將無微不至的照護,作為孝順長者的方式。然而這樣的方式,不僅減少長輩的自主性,更可能讓長輩在缺乏認知的刺激、肢體的活動之下,加速退化的速度。
    如何老得有尊嚴、保持自主能力,提升晚年的幸福感?接下來,將介紹來自荷蘭的創新科技,如何以「支持自主生活」取代「過度保護」的方式,為老後自主的幸福生活提供新解方。

    Compaan 一款平板在手,滿足生活及社交需求

    有什麼方式能讓長輩輕鬆透過科技,滿足社交與醫療的需求?荷蘭的科技產品 Compaan 為一款以平板為介面的平台,設計給不熟悉科技的長輩,讓長輩容易學習與上手。
    Compaan 平板為了讓高齡者能容易上手,內頁包含色彩明顯的按鍵,並加大按鈕的設計,讓使用者更加容易操作。
    平板中可紀錄並彙整日常生命徵象數據(如:血糖),並透過視訊醫療功能,連結遠端醫療照護人員,提供關鍵醫療數據的解讀與建議。平板中亦有與家庭與朋友等社群聯繫功能,在清楚易懂的介面設計中,親友可以透過 Compaan 與長者互通有無,讓大家輕鬆地保持聯繫,並從中互傳影片、照片和訊息,並可進行多方通話。

    Medido 智能自動配藥器,讓長輩不再忘記吃藥

    在照顧家中長輩,是否曾見大包小包的藥物難以管理?長輩是否曾出現忘記吃藥、藥物排錯的情形?忘記吃藥、吃錯藥已成為最常見的照護問題之一。
    來自荷蘭科技團隊所推出的 Medido 智能自動配藥器,源自創辦人 Thijs van Nuenen 對自己奶奶因關節炎而輕忽用藥的觀察。如今,這個產品已在荷蘭及北歐市場已經具有領導地位。
    只要照護人員預先設定好配藥, Medido 就能在正確的時間,自動打包並提供正確的藥物,以及發出服藥的提醒訊號。若使用者對訊號沒回應,機器就會向照護人員發送通知,讓服藥能被確實執行。

    SensaraCare 室內活動偵測裝置,掌握長者健康狀態

    平日工作在外工作,想了解自家長輩在家中的活動情形嗎?家中裝設緊急救援系統,常發生誤觸的困擾?在家裝設監視器,總是讓長輩或外籍看護感到沒有隱私?SensaraCare 可以協助讓您安心掌握長輩動態!
    「我現在睡得更好了!因為照護人員不需要每天晚上來查看我的情形、減少我睡眠的干擾」一位荷蘭的長者表示。來自荷蘭團隊所開發的 SensaraCare ,使用無線感測技術,透過在長者活動範圍內設多組感應裝置,可 24 小時偵測長者行動數據,並進行分析其行為模式,以發展對應的照護方式。
    感測裝置可安裝在居家或機構環境,其所收集的資料,將彙整到平板電腦、手機上的軟體中,以資料圖表等形式,提供有意義的資訊。醫護、照護人員、家屬可以深入了解使用者的活動情形,並提供合適的醫護照顧。

    Tinybot(Tessa)陪伴型機器盆栽,讓長者獨居生活更安心

    當長輩獨居時,如何補足既有家庭照護者所提供的陪伴支持?由荷蘭團隊設計的陪伴型機器盆栽 Tinybot(Tessa),廣受使用者接受、可愛的盆栽外形,提供日常作息的提醒,如:服藥、喝水等。
    Tessa 可連結網路,照護人員或家屬只要透過手機或平板電腦的軟體服務,可隨時查看受照護者的狀態,並確保裝置正常運作。而 Tessa 的語音的功能,讓使用者在過程中無需額外操作,即可播送親友所傳來的語音訊息,並依據使用者所習慣的節奏調整語速。Tessa 亦設有音樂播放的功能,能為長者播放合適的情境音樂。
    此外,在荷蘭國家級長照智庫 Vilans 的支持與牽線之下, Tessa 與一樣來自荷蘭團隊開發的 Sensara 感測技術結合。透過 Sensara 行為數據與 Tessa 語音互動數據的整合分析,可更好地理解使用者的生活模式,並以此安排更適合的關懷、協助、和照護和模式。

    跨國合作導入共創(Co-Design)研發,產官學攜手落實在地

    銀享全球與來自荷蘭,義大利,與台灣的團隊跨國合作,爭取到歐盟智慧健康長照 (AAL)計畫資源,透過與使用者共創(Co-Design)的研發方式,建置可導入市場的整合平台,提升不同時期的失智者與照護者的生活品質,並緩解失智照護壓力。
    視角拉回台灣,延續過往失智友善的倡議與推動,銀享全球今年協力新北市衛生局推動「憶起守護・愛在社區」計畫,以「失智友善村培力」為主軸,在全台最老行政區——平溪,透過工作坊,互動訓練方式,帶動在地公務單位、商圈、民間單位與組織發展友善生活圈; 銀享全球在此計畫導入跨國合作匯聚的科技方案,收集平溪關鍵夥伴的回饋,作為未來開發整合平台的重要基礎。展望未來,更期許科技平台於台灣在地落實,進而持續推廣,擴大失智友善生活圈。
    本篇文章為銀享全球『樂齡科技新解方』系列文章,介紹銀享全球參與歐盟智慧健康長照計畫中匯聚的科技方案。更多文章與新知歡迎參考【銀力時代線上展】。延續銀享全球持續倡議的核心議題:賦能與復能、科技與設計、共生與共好,本次線上展作為一年之末、新年之始的回顧與沈澱,期盼將銀享全球於 3 大議題下的推動彙整成清楚易懂的資訊與資源,讓大眾可共同思量、預備你我都期待的老後生活。
    全文轉載自銀享全球,原文標題:『優雅老化』新解方,看歐洲創新團隊協助高齡者自主生活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閱讀文章
  • 「讓機構更像家,照護就如生活」日本退休大叔攜手青年,打造海邊的共生社區

    「讓機構更像家,照護就如生活」日本退休大叔攜手青年,打造海邊的共生社區


    銀享全球/文:楊寧茵
    以推動「大雜燴」共生型社區,在日本受到高度關注的佛子園,從西圓寺、Share 金澤到行善寺,每個社區都奠基在「社會融合」(social inclusion)的精神下,但各自展現不同面貌。是他們一系列共生社區的最新力作,這個計畫的總舵手,就是村岡裕先生。
    5 年前,他接受佛子園理事長雄谷良成的邀請,到佛子園擔任專務理事,是僅次於雄谷理事長的第二把手,在此之前的 30 多年,他都是在老人養護和照顧機構中擔任領導職務。
    「但其實我一開始想做的是照顧兒童的服務。」村岡裕回憶道。他大學時念社會工作,畢業後就到一所兒童養護機構任職,這個機構類似台灣的育幼院,約有 50 名院童,這份工作雖然滿足了他想照顧兒童的想法,但也是在這段工作過程中,村岡裕逐漸了解到:這樣集體式的成長過程很難讓機構中的兒童未來能過上一般人的生活,甚至於建立自己的家庭,因此他決定離開,到一般企業任職。
    「但我對社會工作還是懷抱著熱情,夢想是創建一所兒童的團體家屋。」30 年前,也就是上世紀的 1990 年代,所有對於所謂弱勢族群的照顧都是集體式和機構式的,村岡裕的這個想法聽起來非常獨特而新穎。
    後來,兒童團體家屋雖然沒做成,卻遇上有個地方政府想做長者團體家屋,來找他負責,「因為我想做的是兒童的團體家屋,所以一開始婉拒,後來經過多次討論才同意。」
    因為自己對高齡服務並不了解,決定接掌這個任務後村岡裕就到處去參訪學習,尤其是到處去看長者的特別養護機構,並逐漸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做法。

    獨創「單元照顧」模式,讓機構更像家,照顧更像生活

    如果你算是長照界人士,對日本模式也算熟悉,肯定聽過「單元照顧」(unit care)這個名詞。
    從日本傳過來的「單元照顧」模式,這幾年在台灣的長照機構中非常熱門,幾乎可說已成顯學。基本上,這是利用空間的重新設計來創造更具生活感的居住環境,例如居住型機構中將幾個住房單位整合成一個單元,單元中有共同的起居室、交誼廳,甚至廚房,營造家的感覺;這也會影響照顧提供的方式,例如,照顧提供者和被照顧者採取自然的互動,前者不穿制服,後者沒有課表,彼此就像家人一樣,在同一個空間中生活著,讓養護機構住起來更像家,而不像醫院。
    「單元照顧模式是當時我和夥伴一起想出來的。而且,這樣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兒童!」村岡裕說。
    30 年前,日本的長者照顧多是以醫療模式為中心進行設計,以追求提供照顧者的效率為主,完全不顧及被照顧者的思維,也缺乏個人化的設計。例如:用餐的時候要求長者快速一起吃飯,時間到就把餐盤收走,也不管他們吃完了沒有;或是日本人都很喜歡泡澡,但機構裡的長輩不但無法享受泡澡的樂趣,就連好好洗澡的尊嚴都沒有,因為他們洗澡的方式,就是一排坐著讓工作人員用水沖。
    「看到這些景象讓我受到很大衝擊!覺得老人照顧的環境相當惡劣,一定要想辦法改變。」
    村岡裕說,自己過往在兒童養護機構的經驗讓他意識到:兒童的照顧比較以生活模式為主,但長者的照顧卻是以醫療模式為主,「那個時候全球的作法都是類似的,老人照護多以醫療為主軸,但我想打造以生活為主的照顧模式。因此就決定把生活模式導入到長者的照顧中。」
    「單元照顧」的想法就從這裡開始萌芽。
    1997 年他創立了一個全新的特養機構,從硬體到軟體、從零開始打造,一步步落實如何讓長者的居住環境和照顧模式更加具有生活感。

    機構不像機構,工作人員不像工作人員,獨特做法備受矚目

    增加生活感的作法,除了空間重新設計外,人員如何和長者互動也很重要。具體來說,他們的工作人員會和老人一起用餐,就像家人一樣,讓長者選擇自己要吃什麼;他們也可以和工作人員一起去泡澡。此外,因為他過往在管理團體家屋時,很難只靠政府提供的撫養津貼來營運,因此就透過另外經營木製加工品的方式來增加營收,也提供工作機會給長者,販售的品項包括木製傢俱、木製陽台等。
    整個機構的經營理念和氛圍就是盡量讓當事人自己做選擇。這樣的想法在當時很少見,開風氣之先讓這個做法備受關注,而今已成日本照顧的標準模式。
    村岡裕 5 年前來到佛子園擔任專務理事,3 年前開始負責「輪島 Kabulet」計畫,擔任總舵手。居住在長野縣的他,最快也要開 4 個半小時的車才能到輪島,所以他通常週一一早開車到輪島,待到週五才返回長野。

    帶領「輪島 Kabulet」計畫,結合青年力將共生社區推到新高度

    「輪島 Kabulet」共生計畫,2018 年再度為佛子園拿下 Good Design Award 大獎的肯定,這個最新版的地方共生計畫,從翻修兩棟舊房子開始,更大範圍地在社區中展開,也包含更多的對象和使用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合作夥伴就是 JOCA。
    JOCA 的全名是「公益社團法人青年海外協力協會」(Japan Overseas Cooperative Association),這個組織在日本有悠久的歷史。日本從 1960 年代就開始派遣青年志工到海外協助發展中國家從事社區服務,這些人回到日本之後,還希望繼續在海外從事志工的學習、經驗與熱情,因此第一批回國的志工在 1969 年創辦了 JOCV (JOCA 的前身),並把服務的對象轉向日本國內。
    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日本青年志工從海外回到國內,並從這段歷程中得到影響終身的養分,佛子園創辦人雄谷良成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年輕時曾到多明尼加工作兩年,這段時間的經驗影響了他一輩子,甚至在他打造佛子園的「大雜燴」共生模式時也提供了關鍵思考元素。如今他擔任 JOCA 理事長,更積極思考怎麼讓這樣一群優秀人才成為推動日本發展的助力。
    ​日本人口高齡化造成很多鄉鎮的衰退和落後,傳統的老人照顧思維讓服務人力捉襟見肘,一遇到天災,偏遠地方總是災情慘重,又沒有人力來協助重建復興。JOCA 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這個社會議題,他們和多個偏遠的日本鄉鎮合作,將每年上千名從海外回到日本的青年志工派遣到這些地方,透過修建老屋、翻修舊城區等實體的建築修繕計畫,重新建構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達到世代共融、社區共生的目的。
    以輪島為例,這個地方有著名的輪島漆,是日本傳統的工藝之一,佛子園「輪島 Kabulet」計劃就以輪島漆為象徵,將社區裡的兩個老房子修建成附溫泉的社區活動中心,功能像是活動中心或長者日照中心,但感覺上就是街上的一家咖啡館或食堂。外面的陽台上,會有推著嬰兒車的媽媽在這裡喝咖啡曬太陽,也會有一群長者和年輕人聚在一起聊天,旁邊有小朋友在玩耍,後面就是澡堂。
    和之前佛子園計畫不同的地方是,輪島的社區共生模式更加沒有圍牆和設施感。不同功能的設施散落在社區裡不同地方,有身心障礙者住宅、女性專屬的無障礙住宅、高齡住宅、背包客棧等,只要步行約 15-20 分鐘,就可以到達聚會堂、溫泉、食堂、健身房等社區設施。
    「大多數人來看佛子園的時候,還是太聚焦在社福組織的本質和硬體設施上,忽略了我們真正在做的事早已跨出硬體思維和原來的社福領域,強調的是人與人的連結,以及人和社區的連結。」
    而這樣的連結用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展現,例如藉由設置溫泉,讓社區裡每個人每天都想去泡澡。泡澡時大家會一起聊天,泡完後還會一起喝杯啤酒,以這種非常日本式的生活方式,讓每個人都覺得樂在其中,參與起來毫無負擔和壓力。
    從照顧身心障礙兒童開始的佛子園,現在以推動「大雜燴型」的共生社區備受矚目,經營觸角變得多元且廣泛,不同的對象共同生活在社區中,彼此互相扶持,「但其實佛子園在做的事並不是特別的事,這在過去的社會中都有,我們只是把這些重現而已。」
    回首自己的職業生涯,村岡裕一路從兒童福利到老人福利,協助機構從醫療模式轉到生活模式,「我都遇到了非常好的時間點,有機會去做新的嘗試;現在也是在這樣一個轉折點,將老人照顧的經驗落實到社區整體營造中,強調生活化的實踐。」

    以長照創新思維和台灣結緣,退休夢想是到台灣工作

    他說,原本退休後就想到台灣工作,「所以退休時很多組織來找我,我都沒答應;我和佛子園的雄谷理事長已經認識 20 多年,他同意我可以ㄧ邊到台灣做我想做的事,一邊協助他和佛子園,所以我才同意來幫忙的。」村岡裕笑著說道,「我還因此開始學中文喔!」
    ​他接著細數自己和台灣的緣分,因為工作的關係,過去 10 多年來和台灣的長照界保持相當密集且不錯的互動,每年都會來台灣講學、進行培訓,也因此結交了不少好朋友,「我的朋友也慢慢老了,每次去台灣都會去拜訪他們,這個過程中我有機會接觸到台灣的機構和長者服務,覺得我在日本的經驗似乎有機會協助台灣的朋友將服務做得更好。」
    懷著這樣的心情,他和雄谷理事長的約定就是一邊在佛子園工作,一邊每年固定到台灣 4-5 次,每次停留約兩個星期,「內容就是演講、培訓、上課,看看老朋友。」
    「過去這 3 年,佛子園這邊變得比較忙,因為地方創生項目受到日本政府的關注,因此我來台灣的次數就減少了到平均一年只有兩次。」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村岡裕已經有好一段時間無法來台,他幽默地說:「非常想念我最愛的臭豆腐!」
    全文轉載自銀享全球,原文標題:熱愛台灣的日本退休歐吉桑,和年輕人一起翻新老屋,打造出每個人都想共居的海邊小鎮新生活模式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