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社會企業生態系統與社會資本產物
社會企業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千百種,鄉村基金會(Grameen Foundation)的Steve Wright選擇以社會企業生態系統(Social Enterprise Ecosystem)和社會資本產物(Social Capital Products)這兩個概念重新定義社會企業。(編按:根據世界銀行社會資本協會(The World Bank's Social Capital Initiative)的界定,廣義的社會資本是指政府和市民社會為了組織的相互利益而採取的集體行動,該組織小至一個家庭,大至一個國家。)
社會企業和一般企業的不同之處展現在三個方面:對待外部性(externalities)和公益目的(doing good)的態度以及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前兩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首先,一般企業往往將讓負面外部性推卸給一般民眾,例如對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採取消極態度,造成社會問題;社會企業則會更全面地將所有利害關係人納入考量。社會企業強調公益目的是組織的首要目標,一般企業則更看重利潤創造 。
除此之外,Wright提出社會企業生態系統的獨特性。社會企業旨在解決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相當嚴重且牽連甚廣,需要許多組織通力合作,共同尋求解方。這在一般企業之間是相當少見的,因為他們著重效率、利潤與差異化,衍生出彼此競爭的發展模式。因此Wright 重新定義社會企業:這些組織清楚了解自己和社會企業領域中的所有成員共同組成了一個生態系統。系統的目標在於對生產過程中的一切成本和利益負責,消除負面外部性。舉例來說,肯亞的社會企業Sanergy便將環境清潔部門中的產物-人類排泄物,變成替代能源部門所使用的原料。Wright強調這套系統產生的價值將大於個別組織所蘊含的效益,因為它將調和所有投入和產出,免除過去各自為政所帶來的失敗因素。社會企業生態系統將從合作當中得到額外的收穫。
社會投資也是這套系統中的重要角色,Wright認為它應該是社會生態系統和企業發展的工具,而非投資炒作的媒介。有人支持社會投資活動承襲一般投資活動的所有運作方式,但Wright持反對意見,表示這樣只會導致失敗。其原因有二,一來若社會資本自外於生態系統、缺乏整體感,則會因為社會企業和社會資本之間對於發展的目標意見分歧而成為多頭馬車。此外,如此分歧也會讓創業家承受不必要的負擔,無法專心致力於達成社會目的。
Wright指出財務成功並不保證社會效益,利潤最大化不應該是社會企業的目標;在某些國家已經成為變相高利貸的微型金融(microfinance)可作為案例。社會企業應該只為了永續發展的需要而賺取收入。但他並不是說社會企業站在貪婪逐利與無私公益光譜上的極端,而是強調社會投資和企業運作之榮辱與共,社會企業生態系統中的每一份子都是為了系統的成功而付出 。
他更進一步地將「成功」定義為社會企業生態系統的健全發展,即系統中的每一份子都具有認同感。每個成員在追求個別經濟報酬的同時,也會鞏固彼此的連結 。譬如「在地購買」不僅讓當地商店得到金錢回饋,同時也會促進他們對於自己身為社區一份子的認同感。我們不應該只重視第一層次的經濟報酬,那樣只會創造出另一個行銷和公共宣傳活動,而無法將社會投資整合進入社會企業生態系統中。我們應該尋求並設計出實用又具說服力的方式,讓投資者從生態系統的產出中實現價值,從而成為系統中的一部分。這才是社會企業應該帶來的顛覆性成果。
原文請見:SOCAP The Social Enterprise Ecosystem and Social Capital Products(編譯:邱韻芹)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