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銀享無國界Photo Credit: 銀享無國界
文:蔡欣潔、洪益欣
想要打造社區健康體系,如此宏大願景,需要登高一呼的領袖帶頭示範,甚至要有衝撞體制的勇氣,挑戰沒有制式答案的問題,將資源整合串聯,凝聚眾人摸索在地通往未來的道路。北投洪德仁醫師,便是這號領袖人物。
「北投的春天,有草山的花香味;北投的夏天,有熱情的日頭味;北投的秋天,有親切的人情味;北投的冬天,有溫暖的磺水味…」洪德仁醫師低聲唱著《北投的四季》,這首曲子談生態、談人與人的關懷、談在地特色,嗓音中我們看到他對這片土地的真情流露,也為本次採訪開啟序幕。

選擇不是顯學的道路 — 故鄉的小鎮醫師

1986年,洪德仁自台北醫學院畢業,甫踏出醫學院校門的年代,正值台灣專科醫師制度建立時期,專業開始細緻分工,醫師之路首選往往是大醫院外科,當時一個大手術成功便會上報。相較之下,當年的社區醫學不被重視,是冷門選擇。但洪德仁忠於自我,不流于俗,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仍聽從心靈呼喚,回到家鄉做個小鎮醫師,故事源於小時候家境清寒又身體底子不好,曾受社區老醫師的照顧,深受感召而發願成為社區醫師,一路堅持至今已整整30年光景。
從醫療開展到歷史人文、社區營造、公民教育與自決,雖然洪德仁表示自己是個不安於體制的小人物,但這位醫師有著醫病就是要醫社會的遠大情懷。「洪耳鼻喉科診所」躋身於老北投鬧區街道上,相較其他風格氣派的大型診所,沒有顯貴裝潢與華麗擺設,可是,在北投居民心裡就是熱燙燙的一塊金字招牌。
(洪德仁醫師有著醫病就是要醫社會的遠大情懷。來源:蔡欣潔)
(洪德仁醫師有著醫病就是要醫社會的遠大情懷。來源:蔡欣潔)

單打獨鬥不如合縱連橫

早期開業,有感於華人文化中同行相忌的氛圍,社區診所相互競爭,洪德仁很早就有聯盟的概念。1990年,洪德仁主動邀請周遭開業醫師一同成立「厝邊好醫師聯誼會」。當時恰逢台灣醫療變革的年代,尤其全民健保實施後,許多醫師對於體制變換有適應上的困難,而厝邊好醫師聯盟便成了北投開業醫師的資訊交流平台。診所間的互助合作,不僅使居民得到更好的醫療照護,也使這群醫師有多餘的能力將視角從醫療深入至社區。這是洪德仁在北投成立的第一個組織,也為往後組織社區醫療群打下良好基礎。
(洪醫師主動成立「厝邊好醫師聯誼會」。來源:蔡欣潔)
(洪醫師主動成立「厝邊好醫師聯誼會」。來源:蔡欣潔)

社區居民的健康守護者

母親生前交代:「要用溫暖的心對待貧困的媽媽和孩子。」洪德仁謹記在心,也許因為如此,讓這位醫師願意踏出診間,走入老弱貧困的病人家中進行關懷訪視,行醫時傾聽在地居民的心聲,與社區對話,因而發現社區裡的各式問題,並設法提出解方。
回想大四公共衛生那堂課,談論到全人健康範疇,對醫師而言醫療服務是本業,復健安寧還算熟悉,但對於早期預防與健康促進是陌生的,直到進入社區,一路摸索健康促進、預防與家庭及社區的關聯性。
時至今日,洪德仁認為一個好的社區醫師,除了治療有病痛來求診的病人,更應主動跨出診間,尋找社區的健康需求,並運用專業去解決問題。
然而,洪德仁跨出的那步,已遠遠超出我們對於社區醫師的想像。
「真正走入居民的家裡,我才知道什麼是需要、什麼是孤獨。」帶著年輕醫師進行家庭訪視,他看見獨居長輩居住在破舊不堪的房屋,沒有良好的生活環境當然談不上健康的身體。看病之餘,洪德仁號召社區中的土木、水電師傅,為30戶獨居長輩修繕房屋。醫病,更要從根源治起。

從個人健康,走向群體健康

除了居家關懷訪視,這位社區醫師與社區的互動方式有了變化,要從搶救古蹟那段往事說起。「1994年,幾位居民拿了一張紙走進診所,打開一看,是北投溫泉浴場要被拆除的陳情書。那時候,我看見社區對一位醫師的期待。他們找我不是為了看病,而是在文化將被破壞時,相信我可以幫他們做些什麼。」說起這段搶救古蹟的故事,洪醫師神采奕奕。成功修復古蹟後,洪醫師相信「社區」才是生活的主體。帶著信念與堅持,他跳脫了醫師單純看診治病的角色,積極走進社區,完成每一件他認為自己應該做、有能力做的事情。
細數洪德仁醫師帶領的組織,1990年厝邊好醫師聯誼會、1995年八頭里仁協會、1996年社區營造學會、2000年北投文化基金會、2008年台灣健康城市聯盟,從舉辦藝術節、推廣社區大學、促成農民市集、發起公共論壇、帶領健康關懷計畫、為獨居老人送餐、實踐居家醫療、推動樂齡學堂的高齡終身教育、提倡公民意識而帶頭進行參與式預算,幫助民眾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洪德仁以社區總體營造的宏觀視野,為社區醫師賦予全新的定義。
(2016年上學期,石牌國小樂齡學堂開學!來源:銀享無國界)
(2016年上學期,石牌國小樂齡學堂開學!來源:銀享無國界

合縱連橫的效益展現

相較於一個人埋頭鑽研解方,洪德仁對建立服務機制更感興趣 — 如何透過初步模式建立,再慢慢轉化成機制讓更多人參與。
2003年SARS重創台灣醫療體系,催生「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制度試辦計畫」,開啓地方診所與地區醫院的合作機制,建立雙向轉診制度,社區醫療群應運而生。2004年洪德仁善用「厝邊好醫師聯誼會」打下北投社區醫師合作基礎,號召士林、北投及臨近區域成立社區醫療群,陸續與振興醫院、臺北榮總醫院合作,為社區民眾健康把關。2015年台北市衛生局「社區醫師關懷健康計畫」 優先在北投試辦,因為北投社區醫療群運行早已12年有餘,優先關懷社區裡的獨老與中低收入戶。
看到未來高齡化趨勢,洪德仁率領北投文化基金會,打造「建構社區健康福祉服務網絡」,善用社區醫療群的基礎,加上社區營造累積的能量,籌組居家醫療照護整合團隊,陸續提供送餐關懷、輕度失智的瑞智互助家庭,及整合居家照護、呼吸照護、醫療訪視、安寧療護等跨專業服務。
雖然看見居家醫療的重要,但不友善的制度,以及不敷成本的給付費用讓許多醫師怯步。久聞居家醫療整合照護服務中,最麻煩的便是醫師要扛著電腦設備,在案家刷健保卡並上傳資料。為了找出問題癥結,洪德仁勇於嘗試。
2016年7月14日,61歲的洪醫師首次執行居家醫療訪視,由醫師娘充當司機,另請一位工作人員協助背載沈重的設備器材,炎熱日頭下,走在人車搶道的市場小路,踏進狹小陰暗的樓梯,對於眼睛退化的洪德仁,其實是段不輕鬆且潛藏危險的辛苦路程。
爬了三層樓梯,終於隨居家護理師進到病人家中。初次服務,護理師為老先生更換導尿管及採檢,洪醫師提供衛教說明,時程約莫半小時,然而,卻為居家醫療資訊連線及申報系統卡關一個多鐘頭,雖然出發前已經測試多次,但現場就是無法讀卡,造成處理行政比提供服務的時間還多的窘境。隨後幾次居家醫療仍然不順利,洪德仁不氣餒,經過多次嘗試與外援協助,終於順利成功。
洪德仁的安老藍圖中,各種資源串聯是經年累月牽起來的。建構老人健康照護體系,並且轉化為服務機制,首要必須與衛生所、社福單位、老人服務中心、長照中心、醫院做好管理連結。
今年六月起,以士林與北投社區作為實驗區域,每月召開一次跨部門的聯繫會報,將「小型多功能社區資源管理中心」的角色慢慢建構起來,並掌握服務體系的資源供需情形。同時思考以人為本的服務設計,因此也要回歸個案,討論服務輸送方式及質與量的調配,而且服務對象涵蓋從健康、亞健康到失能。
開展上述服務,其實都是進入社區,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就像是古時候醫師大夫拎著醫箱,到病人家裡看病一樣,手法看似傳統,但洪德仁醫師的觀念思維一直走在前面。
「我認為回歸到生活,心之所在就是故鄉。」因為這份對於土地的熱愛與依戀,讓洪醫師在這30個年頭中,不僅成了居民的醫生朋友,也是社區裡的靈魂人物。
看完洪德仁醫師的故事,對於在地安老是否有更多想法?想知道更多精彩社區故事,向您真情推薦… 2016 銀浪新創力國際週 — 設計我們的第三人生:社區力 x 科技力
作者簡介: 蔡欣潔,銀享全球專案經理,曾任職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2014年夏秋之際,二度探尋歐洲長照實況,花了107天走訪法國、瑞典、挪威、丹麥、芬蘭、荷蘭、瑞士、德國、英國,展開「建構台灣以人為本的老人照顧想像之旅」專案,同時拍攝「八十歲的想像」紀錄片。夢想將資源整合,創造適合長者的生活環境及照顧模式,為人類的晚年生活帶來幸福。 洪益欣,陽明大學醫學系四年級,台灣醫學生聯合會Aging Project計畫負責人。相信年輕世代不僅充滿活力與熱情,更擁有執行力,因而與身旁的夥伴一同探索高齡化社會。不求快、不求大,但盡力種下每一顆蘊含無限潛能的種子,期待能為長輩們創造更美好的晚年生活。
全文轉載自銀享無國界,原文標題:【國際週專欄】出走診間的醫師,打造社區健康體系的先鋒— 專訪社區醫師洪德仁

文章標籤

  • 銀享無國界

    銀享無國界

    銀享全球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銀享全球」)是一家為銀髮相關組織提供國際交流、培力與行銷服務的社會新創企業(social start-up)。銀享全球的創立理念來自兩個概念:「活躍老化」和「在地安老」,為了落實這兩個概念以因應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的趨勢,我們希望創造國際化平台,以工具加速知識的分享,鼓勵並協助台灣銀髮健康照護產業業者提供更好的安老養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