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允─人老了,不一定能走出家門 「藥師、醫生要走出來!」
一個藥師的助人夢想,如何發展為七千萬年營收的好生意?
社企流專訪四週年論壇講者—iHealth創辦人王照允,看一群熱血藥師走出藥局,溫暖送藥到偏鄉。
文:張簡如閔 / 圖:iHealth
台灣許多偏鄉地區,醫療資源不如城市豐富,對於當地高齡、行動不便的病患來說,就醫、拿藥往往是日常所需,卻是尚未被滿足的需求。試想一個居住在烏來山區的老人,長期有高血壓病症的困擾,每當他的慢性病用藥吃完時,想到最近的社區藥局拿藥還得大老遠地跑一趟新店區,如此舟車勞頓的不便、個人安全潛在的風險,在iHealth政昇處方宅配藥局「藥師免費送藥到府」的服務出現後終於得以解決。
iHealth的兩位創辦人陳文志和王照允原本都是傳統藥局的藥師,他們在台灣年輕藥師協會的活動結識,發想將「宅配送藥」的模式應用在藥事服務的創業實踐上,於2010年創立了iHealth政昇處方宅配藥局。iHealth的營運長陳文志表示,只要民眾打電話、傳真到公司,或拍照傳送看病後的醫師慢性病處方箋到iHealth的line群組,並要求送藥到特定地址,他們就會將藥吃完的時間登入公司系統,在藥吃完前幾天送藥到民眾家中。
陳文志指出,台北市以前曾有「送藥到宅」的政策,受限於當時研究計畫「有計畫經費才有服務,沒經費計畫就終止」的性質,推行並不成功。然而,他們從過去的政策得到靈感,將「送藥到宅」的概念納入創業的點子中,提供有別於傳統藥局的服務,讓原先綁在藥局裡的藥師走出戶外,親自送藥到病患家中。

面對質疑 堅持宅配建立信任感

「一開始面臨最大的困難,是別人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陳文志解釋,iHealth送的是慢性病處方箋用藥,主要營收從健保給付而來,不會向民眾收取半毛錢。然而,這樣不收錢又做宅配的服務方式,曾讓許多民眾質疑:「怎麼可能有這樣不收錢的服務!」陳文志分享令他印象深刻的深夜送藥經驗,明明需要用藥的是家中整天在家的父親,但孩子卻因為擔心父親不識字受騙,所以特別約了晚上十一點下班後回家簽收,確保他們不是「詐騙集團」。
撐過了一開始民眾對於新型態服務接受度不高的階段,iHealth團隊在一次、兩次、三次的送藥過程中,藥師親切的服務也無形中讓民眾產生親切感。「民眾開始會主動詢問藥師問題,」陳文志表示,當前台灣社會高齡化相當嚴重,再加上高齡病患常有到不同家醫院看病、用藥複雜的情況。「藥師透過親自與病人互動,能給民眾用藥上的建議,」陳文志說,當藥師來到病人家中,不僅可以幫他們看不同醫院開的藥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也會針對保健食品、藥品能否一起服用提供現場諮詢。

連結安養機構 專心做好藥事服務

近兩年來,iHealth的業績蒸蒸日上,每年營收呈現倍數成長,公司規模也因此擴張。對於這兩年亮眼的表現,陳文志也提到,iHealth之所以能夠穩定成長,「是因為我們很專心!」他認為,當時的定位iHealth看準了台灣在慢性病處方箋需求量大的趨勢,去除了傳統藥局賣醫療器材、保健食品……等等並不屬於藥師原先專業的項目,而是專注發展藥事服務。「來到iHealth,是一種能夠學以致用的感覺,」他認為,藥師本身就具備了藥師的專業素養,處方調劑與宅配的工作並不會超越能力範圍可及,「因為專注,我們才會愈做愈好」。
陳文志也指出,iHealth的獲利與公司在2012年策略轉變也有關,從一開始直接接觸一般大眾B to C(企業對消費者)的模式,到後來與全台各地超過五百家安養機構建立B to B(企業對企業)合作,為iHealth帶來穩定的訂單。2012年,iHealth得到日本最大的專業醫療及高齡服務資訊公司SMS(Senior Marketing System)入股投資,同時引進更多日本銀髮族長期照護經驗,讓iHealth在未來長期照護服務的發展上,得到更多可以參照的經驗與資源。

致力長期照護服務 有想法也要願意付出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衝擊,陳文志表示:「當人老了,不一定能走出家門,藥師、醫生要走出來。」在iHealth工作的藥師,需要經常與民眾溝通,不論是語言與個人心態都相當重要。未來,iHealth會持續朝著台灣長照的服務努力,營養、居家照顧……都可能是未來延伸開拓的服務內容。
回首自身創業的經驗,陳文志認為以前在傳統藥局工作比較穩定,現在的生活「每天都在面對不一樣的挑戰」。他認為,許多人容易把創立社會企業想像得太過美好,但他認為:「有點子,也要願意為它付出。」他笑稱這過程有點像是養小孩,要努力把它養大、活久一點,不要炒短線,且不要停止成長。
都市化發展腳步快速,城市與鄉村在醫療、教育、就業等各項資源上,逐漸產生巨大的鴻溝,社企流四週年論壇邀請非洲與台灣本土的醫療服務提供者,分享他們如何用創意縮短城鄉差距! → 社企流四週年論壇:4/17 擁抱未來

文章標籤

  • 社企流四週年論壇:「擁抱未來」

    社企流四週年論壇:「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