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偉如/圖:社企流
在台灣長大的彥慈,大學就讀社會系,卻轉了個彎到舊金山攻讀工業設計碩士學位,從零到有發展出Eatwell產品,到最後走上創業的道路,箇中滋味只有彥慈自己才知曉。
Eatwell是一組輔助失智老人的餐具,這套色彩明亮,外觀簡潔的產品,其實內含許多研究心血與巧思。彥慈從定義、研究、觀察、實作、行銷等環節,完整分享自己設計Eatwell餐具的過程。
定義
「在我自己發展的設計流程中,最初且最重要的就是「定義問題」,了解自己設計產品所面對的大方向後,才會慢慢走入細節。」
因此從2010年9月至12月,彥慈開始定義問題,尋找設計方向。為了設計一項從無到有的產品,彥慈不斷從日常生活中觀察什麼是自己感興趣,並能投注全部心力去做的領域,幾經思考過後,她選擇設計對社會有幫助的產品。由於當時適逢外婆得了失智症,漸漸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使她開始意識到失智症所衍生的問題,例如日常作息混亂、生活飲食無法自理,或是互動溝通障礙等等,而將這些問題加以歸類之後,她決定從飲食方面著手。
研究
當問題定義清楚後,緊接著就是深入研究。
「了解問題的過程,比設計本身更重要。」彥慈提到研究文獻固然很重要,但文獻的作用僅在於讓自己增加背景知識、能與照顧者互相溝通,並和使用者進行互動。彥慈認為在互動過程中,觀察被照顧者的情境狀況,並從其中所發掘出來的問題才是第一手的資料,因此,她選擇從擔任志工著手,不僅以勞力交換自己所欲理解的答案,又能第一手觀察其他志工如何照顧長者,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客群。
觀察
彥慈在擔任志工時,發現長者在飲食上有諸如食物掉落、雙手顫抖等問題,因此在設計上她希望能增進使用者的飲食量,維持他們的尊嚴,並減少照顧者的負擔。除此之外,她也將在服務長者的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用設計的方法來解決。例如有老奶奶誤以為盤子上的花紋是食物,而持續以湯匙刮取,彥慈便根據所觀察到的現象,在設計餐具時避免在盤子上加圖案。Eatwell這套餐具便是她將實際經驗記錄下來後,轉化為設計的巧思,並不斷地測試與改良。
實作
彥慈認為,「不管會不會設計,有溝通的能力最重要,繪圖固然可以讓他人快速理解自己所欲表達的設計理念,但若不擅於繪畫,只要設計者能持有想法且能與他人溝通,勇於表達自己的理念即可」。同時她在實體模型方面也愈做愈精細,針對同樣的問題思考出無數個設計圖,並藉由判斷成本,與實際詢問使用者的經驗後,找出最好的設計。
行銷
設計品大致完成後,工作可還沒結束!彥慈接著進行行銷發想並撰寫商業計畫書,協助自己釐清問題。過去單純設計時是毋須考量成本的,但在撰寫商業計畫書的過程中,就必須清楚掌握手頭資源、行銷方式與成本價格,讓自己對自身產品更加了解,使設計方向更明確。
經過這一連串的努力,彥慈在史丹佛大學的年度銀髮設計競賽中勇奪首獎,透過提升知名度、與多方管理階層見面後,她在2014年10月開始進行募資計畫。關於募資的經驗,彥慈分享了三個重點:
首先,她認為募資平台的選擇相當重要,每個計畫適合的平台都不同,應加以慎選。
其次她提到募資計畫中的影片與文案,影片應在三分鐘內把最重要的東西呈現出來,文案則須與相關單位配合,放置LOGO,讓雙方互惠。
接著是預估計畫的成本與時間,從包裝設計到運送,甚至是專利的價錢都須評估,並應從上架起持續宣傳且盡力的回應群眾。
而最後,募資計畫最重要的則是行銷,從上架前開始尋找媒體曝光,並在上線後三天內拿到約百分之三十的資金,讓計畫出現在募資平台首頁上等,都是增加曝光率的小技巧。
如果有機會重來,彥慈表示她會更改募資平台,找更好的產品經理去管理流程,並預留更多的時間。其次是區域規劃方面,最初只設定在歐美市場,但其它區域若有需求,運費成本則相對高昂。她認為以上這些因素若能重新考量,會讓新創團隊發展得更好。
「設計永遠是做給別人的,不是做給自己的。」
彥慈強調要與使用者對話,並讓自己成為產品領域的專業,其中「不要把上網或看書當成是做研究,而是要尋找更多資源去支持研究」是她求學到創業至今的自我要求。她鼓勵學生把老師當成老闆,致力於每個專案,並參加各式活動,在有興趣的領域中接洽更多人,藉由應用資源去達到目標。「當你真正想要一個東西時,任何東西都能是資源。」
創業很艱辛,但彥慈做到了。在史丹佛的設計比賽中,彥慈讓全世界看見一個臺灣女孩的努力。Eatwell讓失智老人生活得更自在,也讓人看到一個設計師的創業堅持—不斷的做,做到最好,這就是彥慈的設計。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核稿編輯:金靖恩
誰說老年生活只能病殘慘,來社企流四周年論壇聽台灣與荷蘭美國的銀髮創新者的真實故事,用創新服務與友善設計提升銀髮生活品質,現在就開始設計你的老後生活!
→ 社企流四週年論壇:4/17 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