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循環台灣基金會Photo Credit:循環台灣基金會
企業如何實踐循環經濟?當全球從「減廢」走向「再設計」,循環經濟已是牽動能源、產業、治理與生活方式的系統轉型。來自澳洲、長期協助各國推動循環政策的 WRAP(廢棄物與資源利用行動計畫)亞太區總監 Stephanie Downes 以歐洲與亞太的經驗指出,真正推動轉型的關鍵在「長期穩定的政策投資、一致的治理方向與開放的國際合作」。台灣能否從創新島嶼,成為區域循環經濟的示範中心?
CSRone/文:游絨絨
在《臺灣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正式發布之際,CSRone 特別專訪來自澳洲的廢棄物與資源利用行動計畫(WRAP)亞太區總監 Stephanie Downes。作為長期協助各國推動循環經濟政策的專家,她結合歐洲與亞太的實務經驗,分享制度設計、政策協作與轉型推動的關鍵啟示,並對台灣如何從創新走向落實提出建議。
當全球從「減廢」邁向「系統轉型」,台灣《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的發布,不僅是國內政策的新起點,也成為與國際對話的重要橋樑。這份草案以「淨零 × 循環」為雙軸驅動,鎖定 2050 年長期目標,提出跨部會治理與產業創新的行動藍圖,涵蓋塑膠、紡織、高科技與能源等關鍵領域,從法規修正到綠色設計,建構全鏈結的轉型策略。相較以往聚焦廢棄物管理與回收的政策思維,這次更強調「從源頭設計到消費模式」的系統性變革,顯示台灣正試圖將循環經濟從單一政策,推升為產業結構與生活文化的全面轉型工程。
為了探討台灣在推動路徑圖時能如何與國際經驗接軌,CSRone 特別於 2025 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期間專訪廢棄物與資源利用行動計畫(The Waste and Resources Action Programme, WRAP)亞太區總監 Stephanie Downes。作為長期協助各國制定循環政策與制度設計的專家,她以歐洲與亞太的實務經驗,分享推動循環治理的關鍵條件與對台灣的建議。

國際經驗啟示:持續的投資與一致的政策訊號,才是真正推動變革的力量

在談到各國推動循環經濟的進程時,Downes 提到,制度化與長期性是能否真正「從概念走向治理」的關鍵。她以英國威爾斯(Wales)為例,說明這個僅有三百多萬人口的地區,如何在 20 年間從 5% 的回收率躍升為全球第二,僅次於奧地利。這背後的關鍵,不是單一政策或技術突破,而是長期穩定的政策資金、明確的法規目標,以及跨部門協作的治理架構。
「政府更迭或許難以避免,但持續的投資與一致的政策訊號才是真正推動變革的力量。」她指出,WRAP 在協助威爾斯政府建立制度的過程中,不僅負責技術與知識顧問角色,也參與審核提案、監測進度,確保政策不淪為文件,而能被納入實際治理機制。
Downes 強調,這段長達 20 年的經驗,對亞太國家尤其具有借鏡意義——「在亞洲,我們看到許多國家積極行動,但仍需要長期且穩定的策略基礎,以確保跨部門的協作與永續的政策連續性。」她認為,這種以制度為底的長期路徑,正是台灣在推動《循環經濟路徑圖》時能加以借鑑的核心精神。

別再「重造輪子」,台灣的下一步是放大創新

談及台灣在國際上的角色,Stephanie Downes 直言:「台灣在創新與技術研發上的表現,已具備引領亞洲的條件。」她以此次在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暨熱點參訪行程中的南亞塑膠(Nanya)為例指出,該公司旗下環保紗品牌 Saya 與國際品牌 The North Face 的合作,不僅展現了再生材料的技術成熟度,更顯示台灣企業已能以具體產品形態,讓全球市場「看見並觸摸到」循環創新的成果。
她認為,這正是台灣的優勢所在——擁有技術力,也能快速將創新轉化為可見的產品與產業實踐。然而,Downes 也提醒,全球氣候變化的速度已遠超過想像,「我們必須行動得更快。」她提到自己在 20 年前攻讀博士時,就已研究全球暖化對海洋的影響,「當時的預測,如今都成為現實。我們談的 1.5 度升溫,其實已經發生。」(同場加映:當世界越來越溫暖,我們的生活將如何改變? 6 大未來衝擊一次看
在此背景下,她提出具體建議:台灣應將創新技術的應用,從國內延伸至亞太區域與全球市場,形成跨國協作網絡,而非各自為政地重複開發。「我們不需要重造輪子,」她強調,意指無須再耗費資源去重造既有的方法與技術。「關鍵在於如何讓創新得以擴散,讓彼此之間的經驗與技術形成共享,唯有如此,整個區域的循環轉型才能真正加速。」
Downes 強調,台灣具備完善的產業供應鏈與國際品牌合作基礎,若能結合政府政策、學術研究與民間企業創新,不僅能加快自身的循環轉型,也有潛力成為亞太區的技術示範中心與夥伴連結樞紐。
(南亞塑膠旗下環保紗品牌展現了再生材料的技術成熟度,更顯示台灣企業已能以具體產品形態,讓全球市場「看見並觸摸到」循環創新的成果。。來源:南亞創新)
(南亞塑膠旗下環保紗品牌展現了再生材料的技術成熟度,更顯示台灣企業已能以具體產品形態,讓全球市場「看見並觸摸到」循環創新的成果。。來源:南亞創新

數據、治理與教育:讓循環經濟與氣候目標對齊

儘管各國在循環經濟政策上持續前進,Downes 指出,全球在「循環行動與氣候行動」之間仍存在落差。「我們談論永續如此多年,卻仍缺乏能明確對齊減碳成效的數據。」她引用研究指出,全球共有 1,500 項減碳政策被評估過,其中只有 63 項 證實能有效減少排放;同時,在 1,600 篇關於氣候調適的研究中,實際落地行動的比例甚至不到 5%。
這告訴我們,政策不能只停留在口號,必須用可驗證的數據與明確的投資報酬率(ROI)來驅動。Downes 認為,循環經濟需要如同再生能源般的量化工具,讓政府與企業能清楚看見投資後的效益。「政府明白太陽能板有 7 年投資回收期、能減少多少碳排,但對於循環經濟行動,卻仍缺乏這樣的評估基準。」
她以 WRAP 的實例補充說明:若能延長一件衣物 9 個月的使用壽命,整體碳排可減少 20% 至 30%;若此行動在全英國普及,將為政府節省約 50 億英鎊 的成本。「當這些成果被量化、被視為國家層級的投資回報,循環行動就會成為經濟決策的一部分,而不再只是環保議題。」
她進一步談到供應鏈管理與教育的重要性,並以 Walmart(沃爾瑪) 為例。這家零售巨頭於 2017 年啟動 Project Gigaton(10 億噸減排計畫),與超過 6 千家供應商合作,依照能源、水資源等不同領域提供減碳工具與教育資源,幫助供應商以簡單方法量化並降低自身排放。計畫原本設定於 2030 年前減少 10 億噸碳排,結果在去年初就提前 6 年達成。
「這證明了一致的訊息傳達與夥伴協作的力量,」她說。「只要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都被賦能並理解自己的角色,就能產生巨大的集體改變。任何企業都能與供應商共同做到這點。」

亞太循環經濟 3 大趨勢:AI、EPR 與透明化

隨著循環經濟逐步成為各國邁向淨零轉型的重要路徑,Stephanie Downes 認為,未來 3 到 5 年內,亞太區的關鍵變化將聚焦在 3 個方向:AI 應用、擴大生產者責任制度(EPR),以及產品透明化與標示制度的發展。

1. AI 將成為加速循環治理的核心工具

首先,AI 的應用正逐步改變政策決策的方式。以 WRAP 為例,該機構成立逾 25 年,長期扮演政策與產業之間的橋樑。過去 16 年來,WRAP 與英國地方政府合作,系統性蒐集全國廢棄物與回收數據,透過 AI 分析,逐步建立能即時辨識「循環熱點」的資料平台。如今在英國已有超過 2 千名使用者運用這套系統,用以判斷資源應優先投入的地區與產業。
Downes 表示,「AI 能讓我們快速了解哪些政策真正有效,哪些需要調整,這是政策治理的新里程碑。」

2. EPR 正快速成為全球政策焦點

其次,EPR(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擴大生產者責任)正快速成為全球政策焦點。歐盟已在包裝與紡織產業陸續導入強制性 EPR 制度,要求品牌須承擔產品生命週期中回收與再利用的責任。Downes 強調:「雖然常被稱作『污染者付費(polluter pays)』,但其實更準確地說,是『所有人都在承擔責任』——因為當品牌需支付相關費用時,這些成本往往也會部分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她指出,當 EPR 在歐洲紡織與鞋履產品中全面實施,品牌必須重新設計供應鏈,回頭詢問:原料是否含有 PFAS?染料是否可追溯?供應商能否提供透明的製程資訊?「這些問題正重新定義企業治理與責任的邊界,」她說,而這股趨勢也將在亞太地區逐步浮現。

3. 產品標示與數位透明化成為新興焦點

最後,產品標示與數位透明化也成為新興焦點。從歐盟的耐用性標籤(Durability Label)到數位產品護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透明化正驅動消費者與企業之間新的信任機制。Downes 認為,亞太國家能藉由觀察歐洲制度的演進過程,提前因應並設計更符合在地文化與產業結構的版本。「這對亞洲而言是一種優勢——我們能在他人的實驗中學習,再設計出更靈活、可行的制度。」(同場加映:商品也有護照了?歐盟綠色新政 2026 上路,揭露產品生命週期
對台灣而言,這 3 大趨勢都具有直接啟發性。環境部近年積極推動「擴大生產者責任制度」與「數位產品護照」試行計畫,同時布局循環資料平台與 AI 分析工具,皆與國際方向相呼應。隨著《循環經濟路徑圖》啟動,台灣若能在制度與數據兩端同步精進,未來有望在亞太循環治理的浪潮中,扮演科技與制度並進的區域示範角色。
(台灣已將「資訊揭露」納入政策重點,並依《資源循環推動法》之規劃,參考歐盟制度架構建置數位護照平台,逐步涵蓋產品組成、碳排放及維修資訊等項目,並透過與產業合作試行,強化與國際規範接軌的能量。來源:環境部資源循環署)
(台灣已將「資訊揭露」納入政策重點,並依《資源循環推動法》之規劃,參考歐盟制度架構建置數位護照平台,逐步涵蓋產品組成、碳排放及維修資訊等項目,並透過與產業合作試行,強化與國際規範接軌的能量。來源:環境部資源循環署

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讓永續變成日常

當談到亞太地區未來的循環經濟願景時,Stephanie Downes 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卻最深刻的觀點:「我們這些推動循環經濟的人,本身就是未來循環商業模式的品牌。」她強調,身為政策推動者、企業決策者與產業領導者,不能只在框架與策略上談永續,更應在行動與生活中親自實踐。
「人們正在看我們怎麼做、而不只是聽我們說什麼,」Downes 說。「如果我們自己都無法在日常中落實循環與減碳,那又怎麼期待社會相信這是可行的未來?」
她認為,政策與技術能建立制度的骨架,但真正讓轉型發生的,是每一個願意採取行動的人。從企業的決策到消費者的選擇,從教育到文化的延續,循環經濟的力量正在於「讓永續變成日常」。
正如台灣《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所揭示的,未來的挑戰不只是推動制度,而是如何讓制度被人所理解、被企業所採納、被生活所實踐。當政策藍圖開始成形,也需要有更多像 Downes 這樣的推動者,在政策與行動之間搭起橋樑,讓「循環」不只是經濟策略,而是一種社會共識與生活態度。
全文轉載自 CSRone,原文標題:【專訪 WRAP 亞太區總監】別再「重造輪子」,讓台灣的循環創新走向亞太

文章標籤

  • CSRone 永續觀點

    CSRone 永續觀點

    2007 年頤德國際集團率先成立 CSR 部門提供顧問服務,並於 2013 年啟動臺灣第一家 CSRone 永續報告平臺。CSRone 團隊每年定期發布臺灣 CSR 發展現況分析報告,期許與臺灣企業攜手接軌國際 CSR 前沿議題與趨勢,共創永續美好未來。網址:https://www.csronereport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