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茁壯「像是野生的過程」
本報記者周美惠
標舉著「給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旗幟,網路金童蔣顯斌等人創辦的CNEX,朝著「十年拍一百部紀錄片」目標前進,成為時代的觀察座標。
中年轉業做肥皂的阿原(江榮原),與有機小農合作栽種藥草。他雇用阿嬤、退休漁夫、外籍配偶學做肥皂,提供經濟弱勢者工作機會,甚至允許他們發展自己的「庶民品牌」。

陸客驚嘆「農民這麼愛故鄉」

一座紙教堂,讓僻處埔里偏鄉、人口僅一千二百人的桃米社區一年湧進逾五十萬名遊客、締造超過一億元產值。慕名來的陸客,有感於桃米農民解說蝴蝶時鉅細靡遺神態,驚嘆「找不到這麼愛故鄉的農民!」政大公共行政系教授江明修如此轉述。
江明修鑽研台灣的社會企業,列舉出十九個案例,經常赴大陸各地演說。阿原肥皂、紙教堂是他經常推薦的個案。「社企必須要有深層的文化底蘊、在地的抓爬力!」江明修分析這些社企的特質。
CNEX創辦時自我定位為文創組織;阿原採「工作室」模式營運;新故鄉從社區營造起家,在引進紙教堂前後從非營利組織轉型為社會企業。從文創、從社造、從公益及綠色生態等領域出發,跨界匯流湧進社會企業的趨勢已然成形。

阿原現在「知道自己是社企」

阿原本來不清楚自己是社企,但學者紛找他分享社企精神,「現在阿原知道自己是社會企業了!」輔大企管系副教授周宗穎說,許多文創業者不自覺是社企,卻已在發揚社企的精神。他說,文創與社企是很好的結合,若能找到在地社會的自信,同時「翻轉社會」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在倡導「藝文社會企業」理念後,引起回響。奇想學院首席研究員朱逸恆說,這是「有創意的碰撞」,能否開創出新的可能性備受期待。
國藝會提倡的藝文社企期待在實踐社會公益時納入商業的know-how。但藝文界與社會企業兩者之間「有互通性,也有互斥性。」跨界的過程需要中介的平台。
社企能否成功,跨界匯流與創新的能力是關鍵。江明修分析成功的社企「最重要在於領導者本身觀念的突破。」領導人須有創新的思維、與時俱進的觀念,共通點是:「都有文化底蘊支持」。

跨界關鍵「理解彼此的語彙」

跨界到「藝文社會企業」之路並非一蹴可幾。機械工程出身的蔣顯斌說「跨界的關鍵程式,就是要理解彼此的語彙」。「如何培養出居中的操作者,這是台灣轉型很重要的關鍵。」蔣顯斌說,如同當年工研院從國外引進know-how。國藝會若能站在戰略高度思考,就應發展交換計畫引進國際製作人,培育既有文化、又有企業敏感度、能聽懂跨界語彙的在地製作人。
看好社造團體有望轉型社企的廖嘉展則說,跨界轉型為社企,最大的困難是資金來源和管理能力。非營利組織通常沒有商業經營背景,一旦轉型為企業可能遭逢種種難題;其次是價值體系的建立,原本的員工對組織新的價值的建立,需有調整與認同。同時也必須對原有支持者說明為何要轉型。
「文化不是計畫性耕種,比較像是野生的過程。」蔣顯斌說。必須找到「好品種」,移株到我們環境中,讓它發芽成長,最後擴大規模。「從品種變成規模化,這過程很微妙,要考慮每一個作品的特殊性。」
他說,台灣兼受台風、日風、美風及中華文化沖洗、影響,是非常有趣的「雞尾酒式的土壤」。而「我們如果相信自己的土壤,就知道它可能出現一些有趣的品種。」
【2013/01/16 聯合報】 原文連結

文章標籤

  •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為改變發聲、讓改變發生」是我們的使命。持續耕耘公路正義、環境永續、偏鄉教育、社會企業、弱勢關懷等過去十年卓然有成的議題。我們相信,因議題而起的行動,將涓滴成河,為台灣的正向改變不斷發生。
    官網:visionprojec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