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部落格/文:戴雅婷
台灣焚化廠燃燒的家戶垃圾裡,有 30% 至 40% 為廚餘,而且每年回收率都在下降。廚餘因為含水量高,容易造成垃圾燃燒不完全,進而產生戴奧辛有毒物質,也會讓焚化爐的壽命減短,帶來的負面影響可不小。
與台灣國土面積差不多的瑞士,雖然人口數沒有那麼多,但每人每年平均製造 151 公斤的廚餘,其實和台灣人均廚餘量差不多(大約 158 公斤)。瑞士的廚餘量在所有可回收的資源垃圾裡,占比是第二高(約占 41%),僅次於紙類後面。面對這麼大量的廚餘,瑞士是怎麼處理的呢?
筆者先前撰文曾提過,瑞士的垃圾是隨袋徵收,民眾為了降低付費垃圾袋的使用,會更仔細事前做好垃圾分類。而隨袋徵收的垃圾會被送往焚化廠,在全瑞士一共有 30 個,每個廠都設有供暖系統或發電設備,大概可供應全國 3% 的用電量。如果廚餘在一開始就從垃圾中分離出來,便能提高供暖或發電效率,也能延長焚化爐的年限。
不過瑞士的廚餘量實在太大,蒐集廚餘另有專車,與垃圾車分開。另外鼓勵民眾減少廚餘,政府在廚餘回收上也落實「使用者付費」,民眾或社區需要在回收桶外貼上向地方政府買來的付費貼紙,才能將廚餘倒進去。就價格上來講,會比不可回收的付費垃圾袋便宜一些。值得注意的是,各行政區因高度自治,每區做法都不同,有的地區只收生廚餘,專門收來堆肥、製作肥料;有的則是生、熟廚餘都可以混在一起,送到處理廠做沼氣發電。
另外,瑞士民眾會直接將廚餘倒入回收桶內,不會使用塑膠袋,這點滿值得台灣學習。國內縱使有很多公寓大樓裡設有廚餘回收桶,民眾習慣將廚餘一包包用塑膠袋裝起來再丟進去,導致後續處理需人力進行破袋,不僅作業效率低,基層工作人員也必需在惡臭環境下工作。
另外,瑞士有些民眾也會用可生物分解的透明袋子裝廚餘,再丟進回收桶。一旦有民眾被發現非法丟棄不屬於廚餘的廢棄物,或使用不可分解的塑膠袋裝,回收人員整桶都不會收,並且會在桶子外貼上貼紙明示不收的原因。
當然,在廚餘量這麼大的情況下,一定會有「漏網之垃圾」沒有被挑出的。以 La Chaux-de-Fonds 地區來說,工作人員每天會花一小時在回收場把異物挑出。為了避免農作物生長的土裡有過量微塑膠問題,瑞士規定由廚餘製成的堆肥裡,不能有超過 0.1% 的塑膠含量。
如此作法其實情有可原,有數據指出瑞士農夫用掉近 65% 由廚餘回收所製成的肥料,若其中含有過量塑膠,農夫當然不願購買,廚餘便無處可去。有些地方像蘇黎世州,為了處理這個問題,甚至還購入價值 70 萬瑞士法郎的分離機器,先移除廚餘裡的塑膠、異物,再製作堆肥。同時,政府也需不斷向民眾宣導,不要使用塑膠袋裝廚餘。
而瑞士一共有 368 處廚餘及堆肥處理廠(不包含個人、農夫自行設置的小型處理設備),因為處理廠數量足夠,社區能就近將廚餘送往附近的廠,減少運送里程。回頭看台灣,面積與瑞士國土相當,不過因為人口數很高,每年垃圾生產總量超過瑞士,但焚化爐卻比瑞士少了 6 座,廚餘處理廠數量更遠低於瑞士,隨袋徵收的政策目前也只有雙北執行,整體來說在垃圾廚餘處理上,仍有進步空間。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