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Andrea PiacquadioPhoto Credit: Andrea Piacquadio

文:文化大學教務長、社會企業暨創新法制研究中心召集人 方元沂
今年初突如其來的 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奪走許多人寶貴的生命和健康,而相關防疫措施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和經濟型態。
疫情會過去,但是其所帶來的影響已為既定的世界秩序帶來了改變的契機。例如,公眾重新思考商業的本質與企業的角色,也期待透過社會創新企業的社會使命和其善良治理商業模式,更有效利用資金和資源。
由此可知,藉由與其他社群及政府的協作、結合影響力投資的倡議,來解決全球性災難所帶來的社會或環境問題將是重要的新發展趨勢。

企業的本質與社會使命

企業的本質在目前一般傳統的認知下,是以追求最大利潤為其組織的目的,但從人類商業發展的歷史沿革上來看並非如此。古希臘時代,商人(businessman)是為提供社會服務為其存在的目的,其係為增進社區的福祉而存在;甚至到中世紀(西元 1500 到 1800),在教宗派加爾文主義(Calvinism)的影響下,商人被給予合法地位的理由是因為商業是以服務為目的(business as service)。
在公司概念崛起後,亦是因公司能提供優異的公共服務,所以賦予公司有限責任與獨立法人格之特權。然而,工業革命時代,資本主義興起後,企業的本質被認為應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
以社會達爾文主義者(Social Darwinist,其係將達爾文進化論中物競天擇的思想應用於人類社會的一種社會理論)的觀點論之,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下,僅最有效率的最適者能生存。
企業或商業本質應該回應其所處的社會和環境之需要;然而,放任資本主義的資本報酬率長期高於產出及所得的成長率,將導致財富分配嚴重不均。
美國在 2000 至 2010 間的所得集中化程度,已超過 1910 年代歷史高峰。為解決這世紀資本主義發展造成貧富差距的難題,近年來以社會使命為目的企業的興起,令人矚目。
美國、英國及德國等的公司法已擺脫上一世紀以股東利益和營利至上的舊思維,演進到 21 世紀的與社會和環境共益的資本家的立法思維,允許採用公司來經營非營利或兼顧社會利益的事業,並期待此能兼顧社會公平及公益,又能獲利的商業革命。
惟需要注意的是,社會使命企業與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 CSR)並不相同。社會使命是指企業本身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而非以獲利為主。而企業社會責任(CSR)的目的在減緩獲利為主的公司在經營時、對社會、對環境的傷害。
從這次疫情的衝擊中可見到,雖然不論貧富都可能染疫生病,但兩者資源不同的情形,還是直接影響了暴露風險的機會以及治癒康復的狀態。又光靠政府的力量是無法面對如此廣泛的災情, 透過公私間的合作,才能有效因應疫情。因此,如何形成良好的社會創新組織生態系和市場,推廣並支持社會使命企業的發展,將是緩解貧富以及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的關鍵。

社會創新企業與其他社群及政府的協作

傳統掠奪式的企業經營,不重視長期的地方深耕,在耗盡所需資源就撤出。而非營利組織則單打獨鬥,往往因欠缺獲利的商業經營模式,無法有效利用資源,永續經營。另外,政府政策的扶助或補助若無法與當地產業和商業需求結合,常常淪為短期性的宣示性工具,不能逆轉人口流失的困境。
因此,以社會使命為目的之社創企業,為達成其使命發揮社會影響力,除了透過良好的獲利商業模式維繫永續經營外,也必須融入社會創新組織生態系;政府也應架構適合法規環境,透過開放合作與連結的相關政策,將不同的組織和利害關係人串接來發揮綜效,用以建構出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的生態系。
一加一大於二,透過公私協力,運用科技及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與環境問題的社會創新生態系,將有機會解決以往無法克服的結構性困境。

社會影響力投資的倡議

透過公私協力解決資本主義以獲利至上的結構性困境的潮流,體現在全球的社會影響力投資的倡議上。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的投資標的不以獲利至上的財務評估為主要標準,而是轉向評估其企業能發揮多少社會影響力。
例如美國非營利組織「GIIN」,致力於建立此種影響力評估指標。該組織現今將影響力評估與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作結合,以及國內近來重視的 ESG(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指數、永續投資指數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此外,社會影響力債券(Social Impact Bond,亦有譯為「社會效益債券」,簡稱 SIB),亦是影響力投資值得關注的發展。其自 2010 年在英國率先實踐以來,迅速擴展到美國等多個國家,成為社會創新和影響力投資的新焦點。
SIB 透過公私部門合作,將政府部門、服務提供者和各種投資者、資助者連結起來,經過研究社會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投資者提供初期的資金,而政府在成果達成時,逐步支付本金與利息給債券持有者,因此 SIB 又稱為「為成功付費」(Pay For Success)。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造成的災害,第一個提供民眾投資的「抗疫」社會債券(Fight COVID-19)於今年 4 月在倫敦證交所正式掛牌後,首波募資成功,從原先目標 30 億美元,增額認購暴增至 46 億美元,也為基於社會共好的投資市場立下新典範。

台灣社會創新組織的發展

從 2014 台灣社企元年至今,台灣從「社會企業」到「社會創新企業」的發展已進入了第六個年頭。除了提升市場競爭力之外,社企還必須從社會責任走向社會使命,才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積極協助解決全球性或地區性的疾病、社會與環境的災難,並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但是社會創新企業的經營並不容易,其生命線要仰賴於持續而穩定的資本投入以及認同理念消費者的購買。因此,如何建構一個更為友善社企發展且更為明確的法規環境,以提供足夠的信任機制、降低溝通成本,並與國際接軌,將是台灣社創生態系夥伴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這波新冠病毒對經濟層面的嚴重影響正漸漸浮現,回歸人的本質以及檢視社會體制的呼聲隨之而來。全球兩百位藝術家與科學家,包括勞勃迪尼洛、瑪丹娜與眾多諾貝爾獎得主,在法國世界報(Le Monde)論壇共同發表了一個「拒絕重返正常生活」的宣言,強調消費主義正將世界推向毀滅,唯有重新肯定生命的價值,人與彼此和萬物在理解與尊重的前提下共存共生,所謂的「正常生活」才值得回歸。
社會創新企業的精神不僅早已回應了這個宣言,更以實際行動提出了在目前經濟體制的框架下可突破的新路徑。然而,相較於傳統營利至上為主的企業,社會創新企業於此時負擔的成本更重,更需要政府和公眾的支持。透過社群合作,建構友善社會創新發展且更為明確的法規環境更待何時!
2020 台灣社會創新 CEO 高峰會 【新冠肺炎衝擊帶來的企業本質省思:從社會責任走向社會使命】 時間: 2020 年 5 月 29 日(五)09:30~17:30 地點:中國文化大學大夏館演奏廳(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 231 號 B1) >>>點此報名 (因應疫情會場座位限制 60 位來賓以維持社交距離,同時開放遠距直播參與)
本文為讀者投稿,呈現作者觀點,不代表社企流立場。
集資限定!Sunny X 唐鳳「Taiwan Can Help!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會創新動能」直播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社會創新動能如何協助減緩疫情?唐鳳大神現身,與你線上面對面聊聊推動「口罩 3.0」政策背後的社會創新思維、社企創業家面對疫情的機會與挑戰,以及未來工作模式轉型的契機。此場直播僅開放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贊助者參與,快別錯過與天才大臣交流的機會!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