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李育琴Photo Credit: 李育琴
環境資訊中心/李育琴(2019 年 8 月 22 日)
環保署擴大限塑政策上路後,手搖飲料店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於是市面上開始出現各式飲料提袋商品,雖然減少了免費塑膠袋的使用,但是仔細看看這些提袋的材質和使用量,是否又增加了另一種形式的塑膠垃圾?
想從生活中減少塑膠垃圾對環境和健康的危害,應有更有機的作法。
位於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日前舉辦了「香蕉絲手作體驗工作坊」,從介紹台灣傳統經濟作物香蕉出發,帶領民眾親手割香蕉莖,取香蕉纖維,最後編織成方便使用的環保提繩,可隨身攜帶作為飲料杯提繩,或好用的工具腕繩。活動意在告訴大眾,用天然的纖維製品取代塑膠製品,從源頭改善海洋垃圾和環境中塑膠微粒的問題,其實並不難。

台史博結合館藏和園區生態  推動環境教育

台灣歷史博物館園區在建館時,將戶外綠地和滯洪池規劃為台灣歷史公園,廣植台灣鄉土原生植物,並以低度干擾和維護的方式,保留動植物棲地,涵養物種,同時作為環境教育場域,讓民眾認識更多屬於自然多元生態的台灣歷史。
博物館的志工團協助維護這片園地,園中種植的各種台灣鄉土植物,是由志工們一起參與規劃。主辦香蕉絲工作坊的志工黃建雄說,館方提供志工參與園區管理,並透過活動的舉辦,將館藏文物與園區內的生態資源結合,讓民眾更了解台史博豐富的館藏及特有的生態資源。
(台灣歷史博物館的戶外歷史公園規劃台灣原生植物種植,保留物種與棲地。來源:李育琴)
(台灣歷史博物館的戶外歷史公園規劃台灣原生植物種植,保留物種與棲地。來源:李育琴
香蕉在台灣歷史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台史博的館藏中,可見自日本時代開始蓬勃發展的香蕉產業所留下的痕跡。在殖民時期,香蕉是台灣總督宣揚本地政績的重要產業,因此各種政府文宣和觀光明信片中,紛紛出現這項台灣特產。
台灣香蕉也成為過去伴手禮常見的品項,例如葛瑪蘭香蕉絲製的紡織品、香蕉造型的漆器,還有各種香蕉口味的甜食等。在眾多館藏文物中,述說著香蕉在台灣過去的利用歷史。

認識香蕉 使用香蕉

香蕉除了果肉可食,過去農民經常將香蕉纖維取出曬乾,製作成生活用品;年長的蕉農亦曾指出,以前盤商會專程來收購農家製的香蕉纖維,對農民來說是一項收入來源。
黃建雄說,台灣許多原生植物都能取絲製成好用的纖維材料,例如白茅、篦麻、瓊麻、月桃、香茅等等。這些植物就在我們生活周遭,如今卻經常被當成雜草砍除,很可惜。
(講師示範以刮刀取香蕉絲。來源:李育琴)
(講師示範以刮刀取香蕉絲。來源:李育琴

實際香蕉絲該如何手工製作呢?

黃建雄先讓參與民眾了解香蕉植株的特性。香蕉的根和莖都位在土壤裡,而我們常吃的香蕉,是雌花所結的果,香蕉花穗前端的雄花苞片內的細小花蕊,過去也是農民經常食用的食材,今天東南亞地區民眾的餐桌上,也經常出現香蕉花。「我們要取香蕉絲的部位,其實是香蕉的假莖,也就是葉鞘。」
將葉鞘一片一片剝下,小心地用手將其分成長片狀,接著使用金屬刮刀,慢慢將假莖海綿狀的組織和水份刮除,最後留下表皮上絲狀的纖維。這一片片的纖維經曬乾後,就可分割成細絲,用來編成繩索,之後再加工成可利用的各種物品。
曬乾的纖維要製作成繩索,需先用手工搓捲,讓纖維更加緊實,最後用三根粗纖維編成一條堅固的繩索,打上活結,就是方便好用的提繩。
(民眾手作完成的香蕉絲和提繩。來源:李育琴)
(民眾手作完成的香蕉絲和提繩。來源:李育琴

減塑生活的傳統智慧

「這樣的繩索可以做成各種生活中常見的用品,取代塑膠製品。」除了簡易的提繩,黃建雄讓民眾想想,是否可以作成曬衣繩?提繩亦可進一步編織成網袋,取代家中許多過度使用的塑膠袋。
「塑膠垃圾最後只能進到焚化爐,焚化後產生二氧化碳和戴奧辛;或者掩埋在山凹處和海岸旁的垃圾掩埋場,經過地震或豪大雨,最後塑膠微粒仍可能進入我們的飲用水裡。」黃建雄強調,減少源頭的使用,才是有效解決海洋塑膠垃圾的問題。
(香蕉雄花苞片是天然的食器。來源:李育琴)
(香蕉雄花苞片是天然的食器。來源:李育琴
回頭看看香蕉這個傳統作物,香蕉纖維可以製成生活用品,香蕉的果肉和花可以食用,香蕉葉更是環保食器和包裝的天然素材。香蕉作為台灣重要經濟作物,雖然歷經產業的盛衰,然而今天從生活環保的角度觀之,這些利用香蕉的傳統智慧,正是友善環境的進步思維。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自製香蕉絲飲料提袋 台史博從傳統智慧找解方 取代塑膠並不難

文章標籤

  • 環保好點子,創新綠經濟

    環保好點子,創新綠經濟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是一個為環境大小事發聲的獨立媒體,不隸屬任何黨派、企業或個人​。我們相信提供真實而全面的資訊、創新且富建設性的行動方案,人們必能運用天賦的理性,展現其具體作為。我們用文字、聲音、影像…等各種媒材和媒介,為環境發聲,只為喚起更多關懷,凝聚更多力量,共同為我們下一代留住這片美麗的風景,與安身立命的家園。網址:http://e-inf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