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Lei-chieh on Flickr (CC BY NC-ND 2.0)Photo Credit: Lei-chieh on Flickr (CC BY NC-ND 2.0)
芋頭、區塊鏈、蘭嶼,這幾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可以如何在瀰漫投機風氣的密碼貨幣市場中,展現自己的不同?甚至透過文化採礦(Culture Mining),來協助維護原住民傳統文化呢?
數位時代/高敬原 
TAO Coins(達悟幣)的區塊鏈新創 DTCO 執行長李亞鑫今年(2018)4 月才在蘭嶼島咖希部灣,宣布推出蘭嶼島民卡,講起蘭嶼的種種還是非常興奮,在介紹區塊鏈技術的一張張投影片中,突然出現了一張寫著「TaroCoin(芋頭幣)」,引起了採訪團隊的注意。
「你會說這個跟區塊鏈有什麼關係?這是跟部落有關,這是跟社區有關。」李亞鑫說,「我們想透過數位貨幣,來扶植傳統文化。」而芋頭、區塊鏈這看似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可以如何在瀰漫投機風氣的密碼貨幣市場中,展現自己的不同呢?
(區塊鏈新創 DTCO 執行長李亞鑫,今年 4 月才在蘭嶼島推出蘭嶼島民卡,現在則要發行芋頭幣。 來源:蔡仁譯)
(區塊鏈新創 DTCO 執行長李亞鑫,今年 4 月才在蘭嶼島推出蘭嶼島民卡,現在則要發行芋頭幣。 來源:蔡仁譯

年輕人會去經營民宿,但不會種芋頭

李亞鑫說,「芋頭你可能不熟悉,芋頭是蘭嶼很重要的文化的根。」芋頭是蘭嶼雅美族人(Yami)重要的主食,族人在過去 3 千多年的歷史中,靠著芋頭繁衍生命,無論是大船下水、房屋落成、送禮 ,一定都會帶上 3 株帶柄的芋頭,也就是李亞鑫口中說的「文化的根」。
「蘭嶼很多慶典都要用到芋頭,但年輕人會去種芋頭嗎?年輕人會去經營民宿,但不會去種芋頭。」隨著時代的演進,在蘭嶼不一定非吃芋頭不可,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芋頭,許多傳統的慶典就會受到影響,那麼雅美族人的傳統文化就會受到衝擊。
因此熱愛蘭嶼的李亞鑫,希望能透過發行數位貨幣,來進一步支持傳統文化。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認養芋頭田的機制,讓耕種的人得到「TaroCoin(芋頭幣)」作為獎勵,而這種獎勵的機制,就跟一般協助完成驗證的「礦工」,獲得比特幣作為獎勵的概念類似,才會被稱為「文化採礦(Culture Mining)」,不過跟一般挖礦需要耗費大量電力不同,挖芋頭幣靠的是種芋頭,「可以是任何人去種,族人有自己的強烈需求要去種。」而透過區塊鏈技術的導入,讓農耕種芋頭這件事情,不僅跟文化契合,同時獎勵的芋頭幣(社區性貨幣)也能在部落內使用。
這個概念也讓採訪團隊乍聽之下有些不能理解,「這叫做文化採礦(Culture Mining),是利用密碼貨幣的科技,來鼓勵有助於文化延續的行為。」事實上許多蘭嶼人並非不想種芋頭,而是單純從事農耕工作,實在很難能讓一家溫飽,「怕就是怕這個,很多從事藝術創作、文化工作的人,收入都比較辛苦,如果他們能有一個保護傘,至少能提供給他足夠的養分,甚至多做可以獲得更多,獎勵機制讓它相輔相成。」
文化是生命中、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你想像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中,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建立在側鏈上的社區貨幣,尊重部落自主性

李亞鑫強調,這整套文化挖礦、芋頭幣的構想,在實際執行上還是必須尊重部落自主性,「規則給他們訂,這是社區跟部落的自主。」而 DTCO 會將這些條件、遊戲規則寫進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來執行。
芋頭幣本質上是一個社區貨幣概念,整套貨幣發行的基礎,是建立在於公有鏈上發行的「金瓦幣(KINWA)」,而金瓦幣可以連接到建立在許可制私有鏈的側鏈(sidechain),像芋頭幣這類的社區貨幣,就是建立在側鏈上,「每個部落擅長的東西不同,像噶瑪蘭擅長編織、蘭嶼擅長文化觀光。」李亞鑫的構想是透過側鏈上不同功能的社區貨幣,來打造一個文化採礦平台。
社區貨幣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只能在社區內流通,對觀光來說,這比較屬地主義,建立在私有鏈上的目的,就是要做到在交易時不用手續費,除了在社區內的一般消費,芋頭幣可以先換成在公有鏈上的金瓦幣,再將金瓦幣於交易所換成其他的幣別。而外部如果有心想參與的人也可以加入,「就算是投機,覺得芋頭幣會漲價那也很好,因為這就是資本市場的力量。」因為社區貨幣是建立在私有鏈上,對投資者來說其實拿了意義也不大,但如果能夠驅動更多人參與,就能讓文化永續從慈善,變成一種可行的商業模式,「文化能夠建立起來,但你不要插手,讓社區來做,他就會變得很有趣。」

明年初還想做「島民空降」

這並非 DTCO 跟蘭嶼第一次的接觸,今年 4 月時就曾在島咖希部灣發表「自主數位身分計畫」,用區塊鏈建立族人數位身分,並同時發行蘭嶼島民卡、蘭嶼觀光護照,將蘭嶼打造成全台第一個使用區塊鏈技術發行數位身分的示範場域。
透過區塊鏈技術,數位身分不僅無法被竄改,還能自己控制個資的使用,雖然這看之下覺得數位身分跟政府核發的身分證沒有太多不同,但獨特的用意在於紀錄一般身分證上沒有紀錄,但卻同樣重要的資訊,像是族譜、頭銜、母語證明,對於保存文化,甚至是身分認同都能有不同的作用。
此外,這套數位身分計畫還發行了另一個社區貨幣「TAO Coins(達悟幣)」,這是一款基於以太幣發行的密碼貨幣,目的是在蘭嶼觀光爆量的情況下,帶來大量影響當地環境的垃圾,而透過結合深度觀光,觀光客若在蘭嶼島上協助資源回收,也可獲得達悟幣作為獎勵,可以在島上配合的商家使用。
理想雖好,但站在觀光客的角度,如果好不容易有假期去蘭嶼旅遊,真的會為了想賺一些達悟幣,而在行程中特意去做資源回收嗎?因此跟芋頭幣相比,達悟幣的可行性還有待時間的驗證。為了讓達悟幣、芋頭幣可以推行的更順利,李亞鑫透露今年下半年,會在蘭嶼東邊、西邊各籌畫一個 Cafe,作為部落認證的單位,「我甚至還想弄一個 Open Space 辦一些講座。」他還提到:「觀光客現在去民宿會獲得餐券,可以去指定早餐店換早餐,我們就把這個用達悟幣做第一部分的取代。」
李亞鑫還說,明天初還想做「島民空降」,意思是讓大家的數位錢包中都有一些社區貨幣,透過體驗式、沉浸式的模式,讓大家在配合的商家使用,實際了解社區貨幣的用法,慢慢發展成一個生態系。
(2018 年 4月,DTCO 曾在島咖希部灣發表「自主數位身分計畫」、推行達悟幣。來源:DTCO))
(2018 年 4月,DTCO 曾在島咖希部灣發表「自主數位身分計畫」、推行達悟幣。來源:DTCO))

為什麼是蘭嶼?

「蘭嶼有觀光資源做 Support,每年有 14 萬的遊客,但同時又面臨島上年輕人外移、文化流失,跟當地環保困境,垃圾太多了,我跟蘭嶼青年過去本身有互動,也深受感動。」這也是李亞鑫選擇蘭嶼背後的原因。
在訪談中只要講起蘭嶼,李亞鑫就能溢出源源不絕的熱情想法,他跟我們分享了蘭嶼青年阿文的故事,「阿文長期都在島上靠自己的力量做資源回收,做的很辛苦,我們就希望可以做一些什麼,但也不希望是一次性的慈善,像現在很多籌資活動都是一次性的,沒有後續的效應。」
因此今天無論是否透過 ICO(首次代幣發行),李亞鑫都希望能將這套模式的架構做出來,讓其他部落也能應用,「我們現在也在看司馬庫斯,敬請期待。」不過李亞鑫在訪談最後自己也提到,在當今投機、炒幣的風氣下,難免會有人質疑這整套構想,只不過是利用蘭嶼來做 ICO,但他認為這正好相反,「我們著眼的,是全球原住民的永續計畫,只是透過 ICO 來籌措資金。」
面對任何新技術、新作法,從古至今質疑的聲量都不曾少過,未來是不是真能成功成為新時代下的新典範?又或者消失在無數的 ICO 洪流中?這些都沒人能有答案,「套句阿文說的話啦!做就對了。」
全文轉載自數位時代,原文標題:芋頭、區塊鏈,新創DTCO如何透過「文化採礦」維護原民傳統?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