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港中星跨域論壇:找到對的需求,讓亞太地區的社企跨域合作,開創新漁場
聯合國將永續發展定為目標,而「社會經濟」是運作關鍵。究竟在亞洲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現況為何?各地區間又該如何發展出跨域合作?2018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臺港中星論壇」,匯聚亞洲的社會企業和公益投資代表,一起談論臺灣、香港、中國和新加坡 4 地的社會經濟發展,並為跨域合作提供更多努力方向。
文:黃培陞
「社會企業定義的用詞很多,社會企業、社會創新、影響力投資、永續發展目標,其實都在講同一件事,就是社會創業精神。」主持人暨講者、臺灣「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創辦人暨總經理陳一強表示,他口中的「社會創業精神」,指的是從無到有、用新的方法解決舊的問題。為達永續發展目標,並連結社企生態體系,「社會創業家,不是給魚或給釣竿,而是直接改變整個漁場。」論壇接著由 4 位講者分享各地目前的社企生態,再進一步討論跨域間的合作關鍵。

公司型社企,將成臺灣關鍵少數

陳一強說,比起大小規模或名氣,要評估社企發展階段,更關鍵的評比標準應為:是否引發公民(社會)運動、建立社會大眾信任、打造多元化的創新創業、納入多方角色成為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是否吸引更多民間資金、不再仰賴固有資本,以及是否引發「結構性改變」等。
回顧臺灣過去 10 年,社企環境從貧瘠荒漠,如今已建構出較完整的社企生態。陳一強分享,論壇幾天前,遠見雜誌將「社企之星」獎項獲獎人作為封面,顯示臺灣的社會企業氛圍已然步向成熟,他也對社企能和主流媒體結合相當樂見。此外,陳一強也舉臺灣的鮮乳坊為例,雖然身為小型社企,市場表現卻波及大型乳品企業,甚至成為「外包裝效法對象」,對市場產生充分影響力。
陳一強將臺灣目前的社會創業分成 2.5 種模式,第一種是仰賴捐款的非營利組織,如財團法人及合作社;第二種是社會企業,即懷抱道德感的營利法人,還有所謂第三種,也就是「0.5 型」(公司型社企),介於以上兩者中間,考量公益又同時自給自足。陳一強認為公司型社企會成為臺灣社企發展的「關鍵少數」,雖然不會是主流,但與創業投資和創新育成息息相關。
(主持人暨講者、臺灣「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創辦人暨總經理陳一強。來源:社企流)
(主持人暨講者、臺灣「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創辦人暨總經理陳一強。來源:社企流)

社企培力,從最基層開始

丁立副主任代表的中國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創辦於 2006 年,是提供資源給更多小型團體的中間型支持機構,至今育成約一千多家組織,大多是非營利團體,其中也有 10% 是社會企業。她說,恩派著重全國社區發展,除了引薦優質組織到各地,更重要的,是從最小社區基層單位著手,培育社區組織工作者,「因為我們覺得,這才是公民社會的基礎。」此外,當局近年也更重視社區自治,發現居民聚集做自我服務是有助發展的良方,恩派因此趁勢結合政府動能,提拔眾多組織。 丁立指出,強大的電商網路雖讓中國民眾物質不餘匱乏,軟性的社會服務卻沒被滿足,加上境內捐款多採一對一資助模式,少有大筆捐獻,在資金來源受限、需求卻相當大的情況下,恩派早年孵化的 NGO 近期也開始探索,嘗試轉型成社會企業。
 

中國未來 10 年,社企將會「大發展」

中國目前沒有全國性立法推動社企,公司型社企仍占大多數。但丁立也說,儘管國內社企熱在西方鼓吹下漸漸蔚為風潮,由於引進較晚,也多在公益領域中發展,許多新富階級對公益情況的知識較少,也是需要克服的問題。回顧過去 10 年,她認為境內社企發展沒有太明顯的變化,目前還是起步階段,「但我們發現一個趨勢,就是在社區服務跟社區發展的領域中,蘊含大量社會需求」,因此恩派也在約 2 年前開始探索影響力投資,聯絡同類型組織,將更多資源引入社區。 展望未來 10 年,丁立很樂觀,因為境內眼下至少就有上千家新創潛力無窮,雖然經驗不足,資金人才卻俱備,「未來 10 年,想必是大陸社企『大發展』的階段」。她更表示,目前社企在亞洲地區儘管仍限於小眾,但透過跨界合作,必定能帶來具變革性的社會運動,進而推動並建構社企生態系統。
(恩派副主任丁立。來源:社企流)
(恩派副主任丁立。來源:社企流)

香港社企的前世今生

香港長者安居協會創會總幹事馬錦華分享協會成立的契機,同時向聽眾介紹香港社企特殊的「前世今生」。2003 年,非典(SARS)爆發,重創香港經濟,港人面臨巨大失業潮,特首因此鼓勵建立社會企業,目的就是創造工作機會,長者安居協會也在期間應運而生。
然而,當時「社會企業」一詞卻尚未風行,要到近 10 年香港才正式吹起社企熱跟風,10 年內約年增 20%,至今社企已達 700 多家。其中,社企種類大多與勞動相關,包括提供服務和居家照顧等,甚至出現生命體驗、災難體驗館等「體驗型社會企業」,堪稱香港社企的重大開展。
香港社企目前仍僅占總體 GDP 的 0.5%,相較於英國的 10%、法國 8%,還有極大發展空間。馬錦華語重心長地說,「香港的社企家都得不計代價」,點出社企環境還處於「開路先鋒不畏死」的階段。馬錦華也提醒,亞洲區社企不可免地將深受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及「大灣區發展」的影響,所以如何將好的概念、經驗,拿去和其他國家交流十分重要。馬錦華認為共享語言和文化背景的華人地區,概念相近,若能攜手合作必能創造重大變革。
(香港長者安居協會創會總幹事馬錦華。來源:社企流)
(香港長者安居協會創會總幹事馬錦華。來源:社企流)

亞洲金融重鎮的社企潛力

亞洲公益創投網絡 AVPN 旗下亞洲政策論壇總監 Patsian Low,向聽眾分享 AVPN 運作願景,以及新加坡當今的社企環境。AVPN 為會員提供資金、人力及其他型態援助,包括投資影響力企業、非政府組織等以社會關懷為重點的單位,解決亞洲區域中的各項問題。其中,由創投者、企業、影響力基金、服務提供者和政府相關單位所構成的生態系,即「投資人社群」,不僅提供社企所需資金,也帶來了人脈網路、專業技術、賦能諮詢等,促成一股推進社企成長的動能。
Patsian 認為,新加坡是適合創新跟實驗的地方,也因為過往中小企業成長成績優秀,投資環境相對穩定;新加坡也有很強的立法環境和政府支持,不只資本面,還存在公益性質的稅務優惠。「新加坡是個小國,但也是非常關鍵的金融港口,對於社企推動、融資、創投,都有潛力扮演亞洲區重要角色。」她指出,新加坡在社會經濟的大部分面向,成果都可圈可點,期待未來能穩健成長。 新加坡目前約有 400 多家社企,不過僅約 10% 組織將受 AVPN 投資,剩下 90% 的組織仍在早期發展階段。此外, Patsian 也提到新加坡的內部隱憂,就是如何達到經濟成長和永續發展的雙贏,以及健康、平等問題,也是未來亟須面對的課題。
面對萌芽中的市場,到底未來資源該從哪來,Patsian 同樣提到當地的新富族群,其實許多都不太了解社企場域,「如何有效把他們帶進社會經濟市場,就是關鍵。」她預期,2020 年星國百萬富翁人數能達 18 萬 8 千位,屆時社會企業發展還是需仰賴這些社會投資社群跟大眾的投資與參與。因此,往後將會需要更多仲介者為社企創業家帶入創業資源、促進產官學投入,也需要政府協助制定相應法規,打造市場、提供培力、舉辦活動。
(亞洲公益創投網絡 AVPN 旗下亞洲政策論壇總監 Patsian Low。來源:社企流)
(亞洲公益創投網絡 AVPN 旗下亞洲政策論壇總監 Patsian Low。來源:社企流)

成功跨域需掌握「對的需求」

談完各國現狀,聽眾多好奇,是否有成功跨域的組織作為先例,講者紛紛提到各自均有投資的體驗型社企「黑暗中對話」,如丁立分享,該組織在中國落地 6 年,今年已達收支平衡,於 5 個城市駐點、建設 4 家黑暗體驗館。Patsian 則坦言,在新加坡成功跨域的組織目前仍為數不多,但諸如弱勢就業等各地區均具有的問題,自然較容易發展到其他亞洲國家。
另外,對於聽眾有關非營利組織轉型社企的疑問,陳一強建議,由於轉型將歷經結構性的轉變,面對市場的心態肯定要調整,若團隊中沒有創業家,建議不要貿然嘗試; Patsian 則舉新加坡的新創為例,不少非營利組織十分積極要將產品賣給政府或企業,卻未必有餘力探究產品是否滿足市場需求,應當警惕。 最後提到創業者的心理素質,馬錦華提醒,他觀察到許多香港社企創業者「以自己的需要作為社會的需要」,因一時衝動而創業,卻未經審慎評估;丁立則舉共益企業為例,從身邊需求發現商機,創業才具熱忱、也才能讓社企永續經營。幾位講者均表示,找到「對的需求」常是跨域成功的要素,發現共同問題與需求後,便有機會順勢到各大市場落地生根。
核稿編輯:金靖恩
2018 年社企流 iLab 年度成果發表小論壇,我們定義為「給下一個社企夢想家的備忘錄」,期望這場真實、有笑有淚的備忘錄,可以帶給不同領域的創新者一些啟發。點此報名參與
 

文章標籤

  •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明日亞洲」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明日亞洲」

    今日亞洲,正共同面臨許多未解之題,明日亞洲,如何用社會創新翻轉難題?
    高峰會聚焦「食農、銀髮、弱勢就業、綠能環保」四大議題,透過跨國、跨領域的座談研討,串起社會行動者的支持體系,讓產官學界與民間一同聚集,為明日的亞洲尋找改變的契機。更多詳情請見 明日亞洲 2018 亞太社企高峰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