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Photo Credit: 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步入新竹關西老街,這裡是號稱全台最短的中正路,在百來公尺的街道上,竟有 20 多棟百年老屋。「對面那棟是日治時期蓋的警察局『關西分駐所』,這裡是清代就留下的樑柱,再前面那棟是民國初期的雕花風格⋯⋯」 3 年前紮根於此的建築師羅傑,興致勃勃地介紹關西老街,彷彿走入一座台灣近代史的建築博物館。

文:社企流
舊稱鹹菜甕的關西,由於地理位置四處環山,又離沿海都市有段距離,得以保留古樸的氛圍;再加上客家人重視祖產、老屋產權不清等因素,關西鎮成為全台現存老屋數一數二密集的地區。
2014 年,有位異鄉人看見關西之美,立志推動「十年文創小鎮計畫」,發揚在地文化。這名異鄉人現在是關西老街上「石店子 69 有機書店」的店長盧文鈞,他以二手書店為起點,透過「以書換書」活動帶動藝文交流;接著更進一步翻修周遭老屋,將之打造成文創空間,吸引年輕人迴游成為藝術家。
「藝術造鎮」行動帶起關西的藝術風氣,也吸引更多有志保存傳統文化的青年回到家鄉,身為新竹在地人的建築師羅傑正是其一。羅傑不僅協助翻修老屋,更盼望用融合傳統與創新的建築設計,重新包裝客家文化歷史記憶,以突顯並保存客家文化之美。
(竹冶設計創辦人羅傑。來源:勞動部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竹冶設計創辦人羅傑。來源:勞動部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創新設計來自於傳統文化

就讀研究所期間,羅傑研讀過各式各樣的建築案例,卻發現台灣少有「地域性」的現代建築,羅傑舉例說明,「如果我現在蓋了一個漂亮的玻璃帷幕大樓,放在台灣可以,放在東京、歐洲也都可以,但是像傳統的三合院,放在其他國家就是很怪。也就是說,三合院只適合台灣,但是為何大部分人都要蓋所謂的現代建築,而不考慮蓋傳統建築呢?」
如此現象的原因,羅傑認為是源自於對自身文化的缺乏自信,「並不是外國的月亮就比較圓,」羅傑微微握拳地說道,「在農業時代時,傳統房子對大家來說是最棒的,為什麼工業時代後,突然間它就變成落後的、最不好的呢?我們開始在想,自己的東西真的不好嗎?」
為了刷新人們對傳統建築的眼界,羅傑於 2015 年創辦「竹冶聯合設計工作室」(以下簡稱竹冶設計),渴望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建築之中。羅傑強調,並非一味地仿舊便是回歸傳統,更重要的是與時俱進,將在地與文化元素融入現代建築中。
「我們公司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創新設計來自於傳統文化。」為了達到此目標,羅傑援引「地域建築」的概念,落實於建築設計。「我們理解的地域建築是,所有材料、人力、工法,都跟在地環境是貼近的。它不用追求造型很特殊,但你一看就知道是這裡的東西。」
羅傑口中的地域建築理念,宛如讓建築從土地中「生長」出來,以竹冶設計的第一個計畫案「關西高中羊舍」為例,羊舍的外牆選用關西產的竹子,並由關西高中的學生親自編製竹子而成,人力物力皆採用在地資源,不僅節省成本,更使建築別具意義。
(竹冶設計的第一件計畫案「關西高中羊舍」,人力物力皆採用關西在地資源。來源:羅傑)
(竹冶設計的第一件計畫案「關西高中羊舍」,人力物力皆採用關西在地資源。來源:羅傑

跨領域團隊轉譯文化,將設計融入常民生活歷史

為了使地域建築理念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竹冶設計分為文化資產組、建築設計組和文化創意組,組成跨領域團隊,使建築不再單純停留於外型設計。
有別於一般的建築工作室,在丈量土地、確認客戶需求之後便開始畫設計圖,竹冶設計會先由文化資產組進行文史調查,藉由訪談耆老、翻閱書籍等方式,了解該地的文化歷史背景;接著交由建築設計組丈量土地,繪製 3D 模擬圖;最後再由文化創意組發揮想像力,將文化因子融入建築中。
「透過跨領域的合作,我們想把過去的東西轉譯出來,讓大家可以很輕鬆地去認識它,」羅傑以位於客家聚落中的竹東停車場為例,建築外觀上看似不規則的紅磚牆,其實是以竹東鎮內的老屋為靈感,「我們選取在地最漂亮的老屋,把它的屋脊線描繪出來,再以客家紅磚獨有的砌法堆疊而成,甚至連老屋開窗的規則都加上去。」
(竹東停車場以鎮內老屋為靈感設計而成。來源:羅傑)
(竹東停車場以鎮內老屋為靈感設計而成。來源:羅傑
「這就是將過去智慧融合在地域建築中,這也不是我發明的,只是跟祖先學習的。」羅傑謙虛地說。由文化養分醞釀出來的現代建築,外型新穎卻不與環境衝突,更能使人們以全新的眼光重新領略傳統文化的美好。

從單點到全鎮,持續擴大影響力

目前竹冶設計經手過最具規模的計畫案,當為客委會委託的「關西老街招牌改造計畫」。台灣街道景觀往往充斥紛雜的招牌,電線電纜擋住蔚藍的天空,可說是另類的「台灣特色」。對此羅傑深深嘆息後說道,「如果我們可以把街道收乾淨、招牌變漂亮,把從清代到民國的老建築露出來,讓小孩子從小就能分辨好的美學,我們希望促成這樣的影響力。」
竹冶設計心目中的街道樣貌,並非只是將招牌縮小、美化,更希望能呼應歷史脈絡。「我們做了很多歷史調查,把以前老街的歷史照片找出來,再問居民:『這是你們家以前很老的字體,要不要改成這樣?』我們找到很多古今對照的東西,想要把過去的文化記憶找回來。」
為了將整個關西鎮改頭換面,關鍵之處為取得在地居民的支持。一開始,竹冶設計召開了 10 場以上的說明會,卻都沒有人上門,於是他們發揮客家人硬頸的精神,一家一家登門拜訪,「第一批拜訪結束後,已有大概 4 成的人要參加,」羅傑自豪地說。
為了擴大參與率,竹冶設計便蒐集不願參加者的意見,發現關鍵問題。「有些人擔心如果我現在參加,結果前面的招牌又凸出去,我不就被擋到了嗎?因此在合約之外,我們又寫了關西的自治條例。」如此願意參與的關西居民比例便提高到 6 成。
最後竹冶設計祭出殺手鐧,利用建築設計的專業,用 3D 動畫模擬全鎮招牌改造後的美麗樣貌。「現在整個鎮 80% 的人,總共 300 個店家、400 個招牌都願意參與,這已經叫做不可思議!」
未來竹冶設計將持續創造更多不可思議的計畫,包括籌備中、將落腳於桃園龍潭的客家茶文化館。「這座博物館會有 80% 在地下,因為這是茶葉博物館,我們希望在這地方看到的不是房子,而是茶園,所以希望把茶園用最大面積呈現。」
(客家茶文化館完工示意圖,建築體將有 80% 藏於地下,給予遊客最完整的茶園景觀。來源:羅傑)
(客家茶文化館完工示意圖,建築體將有 80% 藏於地下,給予遊客最完整的茶園景觀。來源:羅傑
不僅如此,博物館園區內將特別設立全自動茶工廠,從澆灌、培養、製茶等多重工序皆採全自動化,盼望藉此帶動地方產業。「因為種茶很辛苦,茶園都荒廢了,轉做其他用途,我們希望它可以復耕,讓年輕人回來,」羅傑野心勃勃地說,「如果我們提供這樣的場域給農夫用,配合適度的科技種植,未來這些茶農能保證領先世界技術 20 年,也或許能把周邊的茶園通通找回來。」
從單一建築、到整座關西鎮,最後甚至影響整個地區的茶產業,竹冶設計的發展潛力不可限量,而初衷卻再簡單不過:「我只是希望把在地故事透過設計轉譯出來,用在地的人、做在地的事,把在地文化推向國際。」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想要讓家鄉變得更好,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嗎?來看《社區自造家: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專題,以移居者、返鄉者及師生團隊 3 種角色切入,帶你一探社造心法,齊心創造永續共好的生活環境! >>>看專題

文章標籤

  • 「小而美」的在地微光

    「小而美」的在地微光

    建立台灣社會經濟的根基,需要的不只是大型企業的 GDP 貢獻,更需要源自在地、小而美的地方力量。當思考災區如何重建、社區該怎麼營造、文化應如何保存時,兼具公益目的與永續發展的在地經濟方案,就像一盞又一盞小而美的微光,凝聚出耀眼的光束,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