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蔡業中
洛杉磯的通勤者在 2016 年平均每人花費 104 個小時在交通上,大部分人獨自開車上班。但一份新出爐的報告估計,在未來 15 年內,超過 200 萬人可能會放棄自己的汽車。
在 3、4 年內無人駕駛汽車便可能上路。隨著採納規模的擴大,Uber 或 Lyft(或任何取代它們的公司)可能降低消費者搭乘時大約一半的成本——不必付錢給司機將大幅降低搭乘成本。這份名為「無人駕駛未來」的報告評估內容包含:有多少車主會因為使用APP更便宜,所以可能轉而呼叫無人駕駛汽車,以及這項轉變對於美國城市的意涵為何。
Sam Schwartz 工程公司與 Arcadis 及HR&A合作編制這份報告,Sam Schwartz 的運輸總監Joe Iacobucci 表示:「今天開車的人,有 40% 至 60% 將基於經濟理由而轉向這項服務。」
這份報告著眼於 3 個代表性城市 :在紐約地鐵區,汽車擁有量可能下降60%,即 360 萬輛;洛杉磯下降 44%,以及達拉斯下降 31%。主要差異在於經濟層面——曼哈頓的停車費非常高,而在達拉斯則經常免費。
隨著個人車輛的減少,城市可能將完全改變。「減少停車位的潛力在於,為城市提供了驚人的優勢,也就是能重新思考我們的街道運行方式與都市昂貴基礎設施的機會。」Iacobucci 認為,「在多數情況下,一條普通的街道,有 25% 的空間被用來停車。如果我們改造一個可容納 20 輛車的空間,基本上我們就可以改造街道巴士網絡、劃分出自行車道和建設大型行人設施,使我們的道路成為最佳的生活街範例。」
原本的車庫可成為住房或辦公空間,在華盛頓特區市中心,40% 的土地被用來停車;而在密集度較低的都市中心如休士頓則有 65% 土地做為停車用途。無人駕駛未來報告建議,現在建造的任何新車庫,應以未來可轉換用途為目標設計。相關行業如加油站和洗車業,也可離開人口密集區以騰出空間。
對於目前負擔不起汽車,且距離公共運輸遙遠的人而言, 使用便宜的無人駕駛服務,可能幫助他們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被居民收入所區隔的鄰里,連結到較低的經濟流動性,探討這個現象的研究人員表示,更好的交通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但反過來說, 便利的呼叫搭乘服務,可能意味著高收入家庭將更樂意搬到更遠的郊區——而這對較低收入的家庭而言並非好事,因為他們若更難接觸到較成功的家庭,貧窮的孩子成功進入另一個收入階層的可能性就更低。
城市當前的政策選擇,決定了結果是否正面,例如,為確保低收入居民能使用呼叫搭乘服務以觸及不同地區的工作,城市可能需要求提供服務的公司(如 Uber )為負擔不起智慧型手機的人提供替代方式來呼叫或付費。
許多城市正開始規劃無人駕駛的未來,如底特律和匹茲堡皆已擁有專業團隊專注於無人汽車的發展。在 2016 年推出的計畫中,彭博慈善機構(Bloomberg Philanthropies)和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正在與 10 個城市合作,幫助它們制定策略。
阿斯彭研究所城市創新中心的負責人 Jennifer Bradley 說:「我們非常清楚,當城市第一次結合汽車時,汽車的情況順利,城市的狀況則不太好。現在我們知道了一點,我們正嘗試讓城市和居民也能參與這項科技的對話和部署,而非完全由企業主導, 讓全民共同強力地塑造未來。」
同時,城市也須作出計畫,因應停車費收入的下降,以及大量消費者選擇呼叫搭乘服務而捨棄大眾運輸工具帶來的影響。報告建議,城市應該分析大眾運輸和私人交通工具各自的長處 ,例如,在高密度地區,地鐵或巴士快速運輸將比多輛堵在車陣中的 Uber 汽車更快,因此,在這樣的地區中應著重建設或升級公共交通;在其他地區,傳統的公共汽車可能需要改進或更換才能保持競爭力。而城市交通APP 則必須涵括公車、自行車及呼叫搭乘等服務,並建議最佳選項。
此外,城市也可能需要計劃「車燈」(car-light)社區,為沒有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族群,確保每個人都能使用新的交通選項。並且,也須幫助被替換的司機找到新工作。一旦做對了,政策即可催生出迥然不同的進步城市。
Iacobucci 表示:「如果城市因應趨勢並管理正確的話,這會是一生一次的絕佳機會來優化我們的城市街道和交通基礎設施,讓目前主要基於收入來區隔人的城市,變得更具包容性。如果我們忽略這一點,將可能重蹈 20 世紀的覆轍,留給我們擁擠、不平等以及相分離的運輸網絡。」
核稿編輯:李沂霖
社企流數年來緊追台灣社企發展脈絡、掌握國際社企趨勢,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星展銀行攜手,將多年深刻觀察精煉出10大心法,《開路:社會企業的10堂課》是台灣唯一深入探討「社會企業」的進階巨作,更多精采內容都在書中。→ 點此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