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垃圾Bye Bye!今日的產品都是明日的資源
社企流/金靖恩
「我們不能再像過去,無止盡地揮霍自然資源及國民健康。所以對各種汙染的控制,我們會嚴格把關,更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
520這場小英總統的就職演說中,宣示台灣未來將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一時之間這四個字躍上各大媒體的版面,不過究竟什麼是循環經濟?它可以帶領台灣,走向怎麼樣的時代?

從《剩食三部曲》到《循環經濟》

去年12月,在這個充滿聖誕大餐氛圍、飯局永無止盡的月份中,社企流有點煞風景地推出《剩食三部曲》專題,除了帶領大家從整條食物供應鏈,探索剩食的起源,也希望翻轉過去「剩食 = 垃圾」的觀念,讓剩食脫離垃圾場,重新變身新資源,發揮應有的價值。
而在我們挖掘剩食議題的同時,也不禁思考:如果剩食可以重獲新生,那每天被我們隨手扔掉、視為垃圾的那些東西,會不會也能作為新資源、充滿未盡的價值?
若把這種思維推到極致,也許「廢棄物」這個名詞根本就不會存在。
想像一下大自然,當森林裡的落葉鋪滿地面,沒有人會把它們撿起來扔進垃圾桶,因為這些落葉並非沒有價值的廢棄物,而是能回歸土壤孕育生命,重回大自然的循環中。
同樣地,在一個完善的體系裡,若每個產品在設計之初,就被設定為不斷地進入循環中被重複利用、發揮每一分價值,那麼系統裡將不會有任何廢棄物產生,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資源。這就是循環經濟的終極目標—一個沒有浪費、資源完全循環的經濟體系。
回到現實,現行的經濟體系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如同《從搖籃到搖籃》一書所言,目前大自然的資源一經開採,就注定了一條直線的「從搖籃到墳墓」之路:開採 → 製造 → 銷售 → 使用 → 丟棄,而這條直通終點的路徑,就是所謂的「線性經濟」。
各大企業不斷地開採資源、製造商品,在過程中造成了大量的浪費,生產一支200克的手機,竟需耗費10倍的資源(2公斤的原料),而消費者則是不停地買東西、丟東西;根據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計算,我們需要至少1.5顆地球,才能支撐起目前的經濟體系。
因此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y Forum/WEF)連續兩年,都將循環經濟列入討論議題,而社企流這次以循環經濟為題,也不只是將之視為一種綠色商機、或是國際趨勢而已,更是在地球的資源危機下,我們不得不立刻採行的經濟革命。
社企流本次和「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策展,在整個專題中,我們將分別從產品生命週期的頭尾兩端,來探討循環經濟的改革。

末端回收:產品不再壽終正寢,賦予廢棄物新生命

以往每個產品都有「壽終正寢」的一天,最終會在垃圾場裡劃下句點。但在循環經濟的概念裡,當產品失去原先的功能,並不代表生命的結束,而是另一種新用途的開始。
想想你前一台手機的舊電池、車廠裡的大量廢輪胎、喝完牛奶後的空玻璃罐、又或是家家戶戶每天製造的廚餘,你知道它們在和你分手之後去了哪裡、後續又怎麼處理嗎?這些看似垃圾的物品,實際上又有哪些「神用途」?在這次專題裡,我們將分別介紹它們的循環再生。
這種透過回收,讓廢棄物變成原料,重新回到工業循環的模式,似乎是追求零浪費最直觀的做法。不過產品的價值走到最後,就只剩下「回收」而已嗎?
如果再進一步思考產品本身,甚至每個零件還有哪些潛在的價值,將會發現除了回收之外,我們能做的事還很多。

源頭設計:從一開始的設計,就追求零廢棄

線性經濟之所以造成這麼多的浪費,主要是因為從一開始的設計,就註定了產品將會被丟棄。
在西班牙紀錄片《電燈泡的陰謀》中,提出了震驚世界的「計畫性汰舊」(Planned Obsolescence)陰謀—讓產品在一定的年限之內損壞,迫使消費者再買下一個。
無論現今企業是否還運行這種潛規則,大部分廠商的商業策略,還是以「鼓勵消費」為王道:過了保固期後的維修費往往驚人,使得「買新的還比維修更便宜」。在這樣的設計思維與商業模式下,舊產品壞了難以維修,廠商也不負責回收,結果就是大量地製造、大量地消費,再大量地丟棄。
因此,一種「全盤考量整個系統」的新設計思維已勢在必行,而這個系統不是只考慮產品本身,還包括商業模式與整個產業。
在循環經濟的概念下,除了末端回收,每個產品從一開始的設計,就要追求零廢棄—讓所有的產品、零件和原料,都能透過3R:再維修(Repair)、再利用(Reuse)以及再製造(Remanufacture)三階段的處理,重新回到產品循環中。
這樣的設計思維反映到商業模式上,則是「以租代賣」。如同近10年來共享經濟所引發的物權革命,消費者真正的需求在於「使用」而非擁有,既然如此,廠商也可以重新設計商業模式,讓所有利用上述3R思維設計出來的產品,都能透過租借在市場上流通,並設計「逆向物流」(註一)的回收機制,使損壞的產品經維修後又能回到市場循環。
層級再擴大一點,著眼整個產業界,如果A產業的廢棄物剛好是B產業所需要的資源, 那麼透過跨產業的「合作共生」,即可打造一個完善的循環體系,而這種聽起來有點烏托邦的理想,在美國芝加哥、德國與丹麥都已開始實踐。

循環經濟:走向零浪費時代

上一世紀的工業革命,帶領人類走過經濟昌盛、資源卻日漸匱乏的時代,循環台灣基金會指出,線性的消費模式已經使得地球的資源入不敷出,從 2000 年到 2013 年,全球的商品期貨平均價格增長了近三倍。
面對全球原物料價格的上漲,世界經濟論壇與麥肯錫顧問公司、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合力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循環經濟可在五年內創造5億美金的淨收益、10萬個新工作,並避免1億噸的原料浪費。
可見循環經濟不只是一種友愛地球的社會責任,更是在資源短缺的危機下,能夠帶領企業走出困局的新路。
如同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所言:「不是路走到盡頭,而是該轉彎了!」透過「末端回收」與「源頭設計」的徹底改革,循環經濟可望帶領我們走向零浪費、資源完全循環的時代。社企流製作了「手機的獨白」懶人包,並和循環台灣基金會聯手推出11篇專題文章,和我們一起探索循環經濟的無限潛能吧!
註一:根據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定義,「逆向物流」意指包括產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廢棄物回收等狀況,所衍生而來的逆向物流活動。
核稿編輯:金靖恩(社企流)、循環台灣基金會 策展夥伴:循環台灣基金會
(本文為社企流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之專題文章,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循環經濟 X 社會設計
兩大創新關鍵議題一次滿足:從搖籃到搖籃,如何讓線性進化到循環經濟;從設計到社計,用設計思考解決社會問題。
這個夏天,從7/6到8/17,社企聚落串聯世界設計之都、歐萊德、布花園、佳龍科技、REnatoLab、以立國際服務、SolutionaMkers...各方團隊 用講座、工作坊實作形式,讓你一次掌握兩大創新議題!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