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人生百味Photo Credit: 人生百味
聯合報/記者洪欣慈(2016年1月4日)
街頭常見靠路人善心賣玉蘭花、口香糖的「街賣者」,長期關注街頭弱勢者的社會企業「人生百味」發起「翻轉街賣形象」計畫,希望改變「同情銷售」,讓街賣也能被視為一份「工作」。
團隊計畫透過募資,與在地小農合作,開發出果乾、竹牙刷等產品,逐步與街賣者合作販賣,初期會協助分擔風險,提供免費商品試賣、退換貨等,讓街賣者在銷售時可以回歸產品本身的價值,而不是藉弱勢情境來銷售。
目前「人生百味」已與四位街賣者合作,預計明年底擴展至五十位,團隊也會透過課程協助街賣者調整銷售模式。團隊還打算完成國內第一份「街賣研究報告」,讓各界了解街賣者,並提出「城市街頭友善生存白皮書」,從政策出發改善街賣者困境。
會有翻轉街賣的想法,最早可追溯到「人生百味」負責人巫彥德的高中經驗。巫說,當時校門口常見一位賣口香糖的老婆婆,他出於同情和不捨會向婆婆購買,但有一天,他看見婆婆走進麥當勞點餐,第一時間直覺自己被騙。
但巫彥德靜下心仔細思考,「為什麼賣雞排的小販可以買麥當勞,婆婆卻不行呢?」他發現,自己內心浮現的矛盾,正是多數民眾常有的刻板印象,「街賣者普遍存在於我們生活中,但大家對他們的認識卻非常有限。」
團隊透過訪談,發現街賣者多半受限生心理、家庭狀況等因素,無法從事一般工作,或需要更彈性的工時。且街賣者每天收入都相當重要,無法承擔商品賣不出去的風險,才多選擇固定、保險、已被社會接受的商品,玉蘭花、口香糖等商品形象因此被定型。
巫彥德說,街賣者被社會貼上「乞討」標誌,原因除與部分街賣者習慣以自身弱勢「強迫銷售」有關,產品形象、社會氛圍也需要翻轉。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