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偉如
近年來,食安事件層出不窮,消費者普遍信心下降,連帶造成國人對食物的不安,也擔憂自己的健康。不少社會企業有鑑於此,更加關注糧食的重要性,從而崛起一股嶄新的風潮。
第八屆社會企業世界論壇在義大利米蘭展開後,臺灣有不少社企前去米蘭交流觀摩,並將知識經驗帶回臺灣。8月21日社企聚落舉辦米蘭全球社企年會第三場分享會,由鄰鄉良食創辦人譚景文先生、幸福果食創辦人簡家旗先生率先分享米蘭經驗,而心路基金會公共事務部梁曉霞主任、城田魚菜共生健康農場創辦人康東益先生,則分享城市養蜂與魚菜共生兩種新型態產業。
鄰鄉良食創辦人譚景文率先分享從米蘭歸來後,從國外社企中發現自身社會企業的不足,開始發想要如何讓農業社企規模更大、影響力更廣,並試圖提出整合的方案,讓原本包山包海的產業鏈,能妥善分配給其它社會企業,進行彼此的專業分工,採用資源與利潤共享的運作模式。
「無私的整合才有機會成長,」譚景文先生表示,他從米蘭世博看到開放合作的可能性,希望將此精神帶回台灣,化不可能為可能。
接著是幸福果實的創辦人簡家旗,其公司以「稻田裡的餐桌」計畫聞名,創新的背後是三大核心理念-好玩、幸福、有價值,希望讓參與者在享受農村時光與美食的過程中,同時認識台灣的農業、土地及現況。
此次前往米蘭,讓他更加專注在服務的創新。「創意是一種服務的展現,」簡家旗發現,歐洲人普遍認同服務的高價值,而幸福果實即是在賣創意、體驗與感受等軟性價值。
世博荷蘭館的餐車也提供他不同的啟發,讓他看見「移動」的概念。簡家旗認為,全世界正在進入一個移動的世代,只要有辦法移動,就可以創造更多價值。例如稻田裡的餐桌計畫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在於其移動到全省各地辦餐會,沒有一處是重複的,對於消費者來說,每一次都是全新的體驗。簡家旗也提到,幸福果實的商業模式是開放複製的,藉由讓有意願投入農業服務者看到商機,才會有人想要跟隨學習,進而成立社會企業,並彼此互助合作。
他強調,如果一個好的社會企業概念能夠複製到位,其實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我們要競爭的永遠是一般企業,而不是社會企業。」
心路基金會亦分享城市養蜂的計畫。從蜜蜂授粉對植物的影響可知,生活中多樣化的食物,蜜蜂其實佔有不小的影響力,城市養蜂在許多國際城市已有先例,而心路基金會也從去年九月開始嘗試。
他們在臺北多處頂樓放置蜂箱,除了讓蜜蜂授粉推動植物成長之外,更帶來蜂蜜和周邊產品的產值,例如蜂蠟皂便提供心智障礙者工作機會。未來心路也希望能幫助更多家庭,推動更多人加入城市養蜂的行列。
最後由城田魚菜共生健康農場創辦人康東益先生分享魚菜共生的經驗。接連不斷的食安事件,讓他決定投入對社會有益的魚菜共生行業,打造「菜幫魚,魚幫菜」的栽培系統,水的循環讓魚的排泄物成為葉菜生長所需的營養,而蔬菜淨化水質後,又可以導回魚池再利用,形成良性循環。
康東益表示,由於魚菜共生的系統能夠快速建立,且不需要鋤草、施肥、翻土等勞力工作,人人都有機會變成現代農夫。城田亦提供原住民教育與資金,幫助他們建立魚菜共生系統,所有產出均由城田收購,包裝加工後賣出,利用多段回饋社會的機制,達成社會企業的理念。
「食得安心,活得安全」,在這場社企小聚中,讓人見識到農業價值鏈中不同環節的分享,也看見農創企業家們各自為食物的安全與價值努力。糧食與生活息息相關,這些社會企業以「食物」為出發點,不僅照顧我們的胃,也照顧著這片土地,在糧食議題日趨重大的未來,他們的影響力將持續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