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人生百味Photo Credit: 人生百味
文:郭潔鈴
有志改善社會問題之士,該選擇哪一種組織型態,又該如何找到受益者的真正需求呢?
2019 年 10 月 19 日於三創生活園區舉辦的社企流七週年論壇《社企十年:下一個十年,社會企業會消失嗎?》,於下午場次的講座二「社會企業可以說的秘密」主題下,探討「社企或非營利組織,受益者真正的需求是什麼?」議題。
此場次由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總監梁玉芳擔任主持人,與人生百味共同發起人巫彥德、多扶事業執行長許佐夫及勝利基金會創辦人張英樹,一同探討社會影響力組織如何選擇組織型態,並剖析受益者的真正需求。

人生百味搭建舞台,讓貧窮者說出真實心聲

以「集力使力,點亮街頭」為組織使命的人生百味,透過舉辦各式各樣的交流活動與策展企畫,拉近大眾與無家者之間的距離。共同發起人巫彥德表示:「街頭是社會中人們最後的選擇,因為它是對大眾開放的地方,但是街頭不是很友善。」因此人生百味盼望成為「街頭上的顧問」,引導社會大眾更認識無家者的處境,也對無家者展開陪伴與培力,一起走上自立的路。
關於人生百味的組織型態,巫彥德開門見山地表示:「我們有公司也有協會。」人生百味團隊於 2014 年成立了人生百味股份有限公司,並在 2017 年成立社團法人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由於巫彥德大學就讀商管系,因此組織創立之初,自然而然地選擇以商業型態營運、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並發起了號召群眾共煮共食的「石頭湯」、開發創新街賣產品的「人生柑仔店」等計畫。
然而在與無家者互動過程中,身為企業經營者,卻遇到了兩難的困境。巫彥德分享,曾有一位第一次賣人生柑仔店產品的街賣者,早上 7 點就來辦公室按門鈴,這名街賣者表示,昨天一天只賣了兩百元,扣掉來回交通費後,連買便當的錢都沒有,因此希望人生百味能先借一點錢給他周轉。
「身為公司,要借錢給他嗎?」巫彥德表示,「我們遇到的困境就是,有些事情不能賺錢,但究竟要不要做呢?所以我們後來成立了非營利組織。」
人生百味團隊成立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後,主要計劃為加入「窮學盟」,與其他同樣關注貧窮者議題的倡議團體,一同籌組「貧窮人的台北」系列倡議活動,旨在透過此倡議,使大眾了解貧窮社群的真實心聲。
巫彥德指出,許多人向貧窮者提供服務,卻很少進一步思考使用者經驗。舉例來說,許多人將食物捐至偏鄉的弱勢家庭,弱勢家庭中的爸媽,會將食物拿去換酒,但是社會大眾卻不願意理解,貧窮家庭需要止痛劑去面臨痛苦。
「我們很難蒐集使用者經驗,因為貧窮者沒有表達的勇氣、文化資本不一樣,所以他們往往既是感激也是埋怨。」
因此窮學盟盼望為貧窮者搭建發聲的舞台,用攝影、文字、甚至是真人現身分享的方式,使貧窮者建立與大眾溝通並瞭解彼此的管道。
巫彥德引用立志改善貧窮的「第四世界運動」曾提出的一段話:「當我們沒有機會聽到貧窮人的聲音,代表我們靠得不夠近。」透過蒐集貧窮者的真實心聲,人生百味得以持續優化使用者體驗,並做為貧窮者與社會大眾的橋樑,逐漸邁向同理與共融的社會。
( 人生百味共同發起人巫彥德。來源:社企流)
( 人生百味共同發起人巫彥德。來源:社企流)

多扶事業發展多元服務,為行動不便者打造無障礙生活

「我想提供的是無障礙生活的服務。」多扶事業(以下簡稱多扶)執行長許佐夫堅定地說。10 年前許佐夫的家中長輩生病受傷、需以輪椅代步,但是卻因未持有身障手冊,無法使用政府提供的無障礙服務,使生活有諸多不便。因此許佐夫毅然決然創業,成立多扶接送品牌,成為台灣第一家民營的復康巴士。後續更發展多扶旅遊、輔具租借等多元服務,盼望全方位解決行動不便者生活中的困難。
然而經營民營的無障礙接送服務,在法規上會面臨諸多挑戰。許佐夫表示,多扶必須拿到小客車執照、甲種旅行社執照、醫療用品執照,才能合法經營。經過繁複的申請手續後,多扶目前已取得上述 3 種執照,但是多扶今年面臨了另一項違法危機。
許佐夫進一步解釋,「今年多扶滿 10 年,但是申請政府標案需要 5 年以內的車輛,營業車輛必須是 10 年以內的車輛,如果不汰換車輛,現在變成非法營業,但是要汰換,就要 2、3 千萬。」
因為此契機,許佐夫在社企前輩跟政府的建議下創立了協會,與上市櫃公司合作,成功募集到汰換車輛的資金。許佐夫坦言,原本自己反對成立協會,更擔心大眾會有所疑慮,「多扶成立協會後,還配稱為社會企業嗎?這不是一種取巧方式嗎?」
因此許佐夫堅持將協會名稱也取名為多扶,使社會大眾可以一目了然兩者之間的關係。此外,協會除了與上市櫃公司的 CSR 部門合作,還會參與政府標案的規定制定,以及多扶培訓與認證,盼望將多扶 10 年來在無障礙服務的的經驗輸出,使台灣有越來越多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無障礙服務。
最後,許佐夫重申多扶一路走來的理念:「只有障礙的環境,沒有障礙的人。」多扶始終致力提供完善的無障礙環境,使所有行動不便者,重新掌握行動的主權。
 (多扶事業執行長許佐夫。來源:社企流)
(多扶事業執行長許佐夫。來源:社企流)

勝利基金會開發多樣化職種,助障礙者找回自由工作權利

致力投入身障就業議題的勝利基金會創辦人張英樹,談及如何符合受益者真正需求時表示:「比起談受益者,我們更去談工作夥伴的需求。」
對於勝利基金會而言,障礙者就是組織內部的工作夥伴,透過開發多元職種,使障礙者獲得自由選擇工作的權利。
張英樹表示:「我們希望每一個障礙者,都能找到他能夠 fit 進去的工作。」為了達到此目標,勝利基金會已開發多元的事業體,包括勝利加油站、勝利廚房、勝利手工琉璃、勝利數位設計印刷中心等等,此外,勝利基金會也與企業合作加盟,開了由身障團隊經營的全家便利商店以及 Subway 潛艇堡。
張英樹感性地分享,曾經有一位台幹,至外地工作時突然腦血管爆裂,回台灣後躺在加護病房好一陣子,甦醒後右邊身體癱瘓,並影響口語發音,後來他到勝利的全家便利商店擔任收銀員,現在他的夢想,是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全家。
 (勝利基金會創辦人張英樹。來源:社企流)
(勝利基金會創辦人張英樹。來源:社企流)
為了協助障礙者的工作流程優化,勝利基金會更時常借助資訊科技的輔助。舉例而言,在 Subway 服務的員工,由於時常遇到客人難以抉擇要加什麼配料,而導致點餐速度緩慢,因此勝利基金會特地開發了給顧客使用的點餐 app,客人可先於 app 中選好餐點與配料,再進入點餐流程,如此將能優化服務品質與速度。
面臨不同障別、不同職種的需求,張英樹透露其實並沒有任何秘訣,就是得「永遠審視障礙者的工作需求。」透過聆聽第一線工作者的心聲,開發出最符合工作夥伴的服務。
無論是社會企業,或是非營利組織,可依照自己希望提供的服務,選擇更適合的組織型態,但是最終仍應以社會使命為依歸,更加貼近受益者的需求。
核稿編輯:李沂霖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

文章標籤

  • 社企十年:你所看見與還沒看見的社會企業

    社企十年:你所看見與還沒看見的社會企業

    自社會企業一詞於台灣落地,至今已走過逾十年光陰,從民間大規模倡議、社企紛紛成立、到政府推動相關政策支持,更也有了對社企的反思聲浪興起。究竟何謂社會企業?每個人看待社會企業就如戴上不同濾鏡的眼鏡,各有自己的觀點及角度,形塑了社會企業的多元樣貌、同時,也生成許多迷思待解。
    社企流與長年關注社會企業發展的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攜手,推出《社企十年》線上線下倡議活動,以數位專題《你所看見與還沒看見的社會企業》與趨勢論壇《下一個十年,社會企業會消失嗎?》,盼為大眾繼往開來、破解迷思,開啟更多公共對話的契機。一起來看看,這十年多來,大家對社會企業的迷思到底有哪些?有哪些是你所看見與還沒看見的社企樣貌呢?
    >>> 瀏覽數位專題《你所看見與還沒看見的社會企業》 >>> 參與趨勢論壇《下一個十年,社會企業會消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