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李雯瓊Photo Credit: 李雯瓊
生命力新聞/記者武敬茹、李雯瓊
驅車開過崎嶇的山路,經過路邊深谷的一大片竹林;第一次到和平部落的竹林村,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落,我們搭的便車剛好停在一戶正在烤肉的人家前;糊裡糊塗地,就坐下來與素未謀面的當地泰雅族人,圍繞著燒燙的石板,以及茲茲冒著油水的烤山豬肉;喝起飲料、吃起烤肉。
五峰獵人學校的校長張傳枝熱情地搬椅子、倒果汁, 「小朋友們坐下來〜校長來說歷史給你們聽!」

泰雅女婿郭文標 用原住民的方法復興產業

位在新竹五峰山區的和平部落竹林村,是泰雅族人的居住地,村落裡模擬復建了古老祖先傳統獵場、穀倉,村里各處立有牌子,介紹傳統的祭典與植物,這是部落觀光產業的一部份,即便位置偏遠,也吸引遊客到此一遊。
校長說,「真的要謝謝標哥,為了我們原住民盡心盡力。」
他口中的標哥,郭文標,是「外地來的」客家人,成為泰雅女婿後,從種香菇開始,一步一步把遺失的泰雅傳統文化價值找回來。「我們這裡一定都是種以前祖先們會種的東西。」標哥說,香菇、柑橘、桂竹筍,都是祖先的產業。
「我特別喜歡原住民的共食文化。泰雅族裡沒有『自己的』,都是『大家的』。」標哥說這話的同時,我們正和一大袋香菇面面相覷;那是在校長盛情之下,對「我菜園裡的高麗菜……」連連搖手、再三推辭,強調「我們帶不回家啦!」所得到的「折衷辦法」。
「那香菇可以吧!帶一些香菇回去!」
標哥則是無奈地笑,「那可是我園裡的香菇!」
由於對泰雅的情感,標哥想要振興部落的產業;但是萬事起頭難,身為一個漢人,一開始自然用「漢人的方法」做事;「一開始以為錢進來了,經濟就會起來;蓋路、增加硬體設備……之類的。」標哥說,「但是後來才知道,用漢人的方法行不通;想要振興原住民產業,就要用原住民的方法。」
什麼是原住民的方法?文化。而原住民與自然共生共存,文化與自然也息息相關。
休閒旅遊的觀念正好崛起,於是標哥結合觀光的概念與政府的輔導,發展出和平落休閒農業區。泰雅部落裡的好山好水、成為假日人們放鬆休閒的好去處。
(竹林養生村建立人郭文標(右)、獵人學校校長(左)和校長的乾媽合影。 攝影:李雯瓊)
(竹林養生村建立人郭文標(右)、獵人學校校長(左)和校長的乾媽合影。 攝影:李雯瓊

發展部落產業 為泰雅孩子留回家的路

然後,從部落長老的口中,標哥聽見對他們對文化傳承的擔憂。
我們詢問對泰雅歷史、自然文化典故信手拈來的校長,是從哪裡學到這些知識的?校長說,「都是從小爸爸跟我說的,我爸爸則是祖父跟他說的。」後來下山求學,課本上寫著關於原住民族的歷史,他掩不住地自豪,「跟爸爸說的一模一樣!」對族人來說,歷史文化不是知識,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泰雅族是口述歷史。」標哥說,總是要有人保存這些歷史,留下紀錄;向外推廣,也向下紮根。
於是,2010 年成立了獵人學校,結合生態旅遊,推廣泰雅族的狩獵文化,發展部落旅遊。
標哥說,部落的孩子到外地求學、打拼,最終也要回家;發展部落旅遊產業,除了傳承文化,也希望能為泰雅的孩子留一條後路,回家以後,能有所依靠。
目前,獵人學校裡只有一位教官,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導覽人員;其他的副教官,都是泰雅的年輕人,則還在學習導覽遊客、說明講解文化的技巧。而標哥也親力親為,教導回鄉的青年那些泰雅古老的生存方式,怎麼烘烤食物、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傳統烹煮方式……這些,都是標哥向部落長老學來的;部落長老把原住民的生存文化教給漢人,再由漢人傳承給泰雅青年,標哥笑著說,「有些部落青年會覺得怪怪的。」
不過,泰雅的族人來自於山林,不管曾經離得多遠,依舊會記得在血液裡流動的本能。與其說是「教」,不如說是幫助族人把深埋的記憶再次翻新。
獵人學校的副教官小龍,曾經在都市工作,被標哥找回到部落一年多,就快要可以「出師」了,他說,「小龍是我的漢人名字,我的名字是哈勇尤號。」
哈勇尤號 15 歲時,「就被我老爸丟到深山裡兩個禮拜,野外求生。」他略為無奈地說,臉上更多的是那自豪的笑容,「只給了一把刀!」
18 歲離鄉下山,再次回部落,已年近不惑;問哈勇尤號回部落會不會不習慣?他瞪大眼睛,「怎麼會不習慣?剛到都市時才不習慣!那時候我都不喜歡穿鞋子!」晃了晃腳,說,「我們原住民喔,多多少少都知道這些山裡的東西啦!」
說完,先是塞了兩條用傳統石頭悶烤方式料理而成的烤地瓜到我們手上,不過眨眼的功夫,我們手上又多了個用茶葉浸泡出淺褐色的天然竹杯。
泰雅的孩子在介紹自己的時候,不僅會講自己的「漢人名字」,還有真正的「名字」。不論在哪裡,泰雅的孩子始終會記得自己的身分;而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讓族人說起自己的名字,更有自信。

獵人學校 泰雅文化的傳承與推廣

(獵人學校的導覽員在祈福環節中為遊客「紋面」,體驗傳統文化。攝影:李雯瓊)
(獵人學校的導覽員在祈福環節中為遊客「紋面」,體驗傳統文化。攝影:李雯瓊
來到山中的獵人學校,第一件事,就是穿上泰雅的傳統服飾,跳起迎賓舞,體驗震耳欲聾的竹炮禮讚,當「一日泰雅族人」。不但有編織、歌謠等文化解說,更讓遊客實際體驗射箭、製作陷阱、實際走過泰雅獵人的狩獵路徑。許多父母帶著一家老小到此一遊,嚮往自然美景,也被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
校長會指著遠方那蓊鬱的山陵,告訴你,那是泰雅族人的獵場,是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的地方;泰雅的打獵文化,則是「我們的驕傲」。
尤其是遇到父母帶著小孩來到獵人學校,標哥說,「從小讓他們體驗不同的文化,了解彼此之間的不一樣,長大後就不會有歧視發生了。」
但是,真的有用嗎?
有的孩子即便走進深山,穿上傳統服飾,依舊打打鬧鬧搶著手機,雙眼盯著螢幕玩遊戲;有的孩子則爭先恐後地排隊,讓獵人學校的導覽員們在臉上畫上傳統的泰雅紋面;初次踏入香菇農園,好奇地撫摸剛探出頭的段木香菇。
一個母親摟著五歲大的小女孩,指著獵人學校旁,上坪溪另一頭的岩壁上那隱約看得見的側臉,傳說中,那是泰雅祖靈對族人的庇佑;溫柔的話語在山間迴盪,「你看,那是他們的信仰,就像我們的一樣。只是我們拜神明;他們拜祖靈……」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山中的獵人學校 泰雅部落文化之旅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