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Photo Credit: 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
「實在的過生活」說來容易,但對胡湘玲與韋仁正來說,這樣踏實的經驗,是遠赴德國讀書後,才深刻感受到的經驗,生命大轉彎的兩人走進建築工事領域,現在還辦起了以培育「永續建築設計、營造暨管理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實驗學校......

親子天下/文:盧諭緯
走進台北青年公園,在綠地之中,其中一棟兩層樓房特別顯眼,斜面屋頂下,是一座普通的圖書館,但其實這是一棟利用太陽能與綠建築工法,實踐和諧能源的太陽房子,「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的籌備處,就在這棟房子的二樓。在開始轉熱的四月天走進這棟房子,通透的展示空間,合宜的溫濕度,第一個感覺就是:「哇!好舒服。」
「住進 160 年名列古蹟的老屋,在獨立修繕的過程中,驚異復古工法與環境建築的關聯,在開門與關門間體驗能源與舒適的意義,」胡湘玲在《我家房子160歲》一書中寫著。
大學念中文系,碩博士念社會學的胡湘玲,因為這棟德國的老房子,不但跟念數學的老公韋仁正生命大轉彎的走進建築工事領域,現在還將辦起學校,「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以培育「永續建築設計、營造暨管理人才」為主要目標,在 107 年 6 月開始招生,9 月開學。這是繼以培養影視音人才的「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TMS)、藝術美學「學學實驗教育機構」之後,第三個從專業領域切入的高中階段實驗教育單位。
「台灣的技職教育出現了很大問題,不是忙著升學,就是資源整個錯置,我們需要更多的實驗機構出現,來衝擊體制。」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計畫主持人、政大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指出。不同於台北市影視音的公辦型態準公立機構,學學的企業辦學形式,鄭同僚認為,汗得的非營利組織模式,加上綠建築概念是未來趨勢,可以帶領一種新的辦學典範。

學著實在過生活

如何思考能源、健康與共同記憶的議題,正是胡湘玲與韋仁正投入建築工事領域的關注焦點,雖然學校訴求從專業領域切入,但汗得並不想狹隘的只是培養所謂的「建築師」或「土木技師」人才,而是希望以建築為核心,透過德國工匠青年的養成教育模式,達到社會實踐的目的。「我是個實際的人,跳下來辦學,不是要『實驗』,而是透過辦學傳達怎麼樣『實在的』過生活,讓孩子有機會去思考,未來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胡湘玲說。
「實在的過生活」說來容易,但對五年級生的胡湘玲與韋仁正來說,這樣踏實的經驗,是遠赴德國讀書後,才深刻感受到的經驗。在台灣智育導向的環境下,成績優秀的兩人,算得上是所謂人生勝利組,胡湘玲是清大中文系,韋仁正是清大數學系,大學畢業後,一如當時多數大學畢業生一般,想著有機會要出國,一方面不想從眾去美國,另一方面出身普通公教家庭的兩人,考慮到學費問題,最終選擇了德國。
「現在想想,那時候的確比較沒有太多的『現實』考量。要讀書,就是要去把書讀成,拿到學位,完成任務。」胡湘玲說,但在課餘時間與德國人的互動中,發現「蓋自己的房子」是許多德國人的人生大夢,而且,德國人就真的自己動手蓋,需要人手的時候,就呼朋引伴幫忙。
後來夫妻兩人因緣際會買下了興建於 1843 年的古蹟架桁屋,也開始動手修繕,在這樣環境下,兩人享受著一群人一起協力工作的樂趣,深刻感受到透過手作,會得到很多超越閱讀與知識的啟發。「每挖一寸土,你的手會痛,你的身體會告訴你疲累,但你也知道,因為流汗投入,你可以看到目標成果在你手上實現。」
這樣透過身體學習的美好經驗,加上在修屋過程也觀察到,德國人最在意房子住得要舒服,其中的關鍵在於能源的使用,進而讓大學畢業那年就參與貢寮反核運動,後來一直研究科技社會學的胡湘玲,開始萌生推動公民能源概念。
2002 年,兩人在德國成立了汗得學社,希望在能源革命的時代,從經濟、社會、文化的面向,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與綠色能源的想像,提供適當的策略與正確的科技,以能源建築實踐永續的未來。
「我們面對氣候變遷的考驗,能源不再只是專家的事,而是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成為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公民運動。」韋仁正強調,永續綠建築不是只有木造選擇,很多科技環保材料,都可以充分應用。

成爲探索未來的人

2003 年,兩人回到台灣,從 921 地震災區的南投潭南開始,在車諾比核災的白俄移民區,南亞海嘯的印尼亞齊,遭受風災的高雄那瑪夏等地,透過協力造屋,傳達境友善的行動,蓋出對生活以及未來的想像。除了協力造屋的專案,汗得針對一般民眾開設推廣課程,像是「協力造屋的 13 堂課」、「木造遊具學結構」,還有遠赴德國的小建築師夏令營等等。
雖然協力造屋獲得很大的迴響,但兩人發現,這樣不夠,許多的探索,或觀念的形成,到了成人階段要改變太難。「我們的教育往往只是把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一直往後推,所以才會很多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將擔任汗得校長的韋仁正觀察。
「我們必須向下紮根。」韋仁正感嘆,台灣對於房子的態度往往是投資角度,而非居住思考:建築不是蓋房子,而是關乎如何創造人與人,人與土地的生活互動關係,汗得辦學不只是想要傳遞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看到台灣社會的種種亂象,讓他深感「台灣不是一個互信的社會」,他說,蓋房子必須一群人才能完成,「蓋房子是一種方法,能夠重新凝聚人與人的情感、關係,找回友善互助的精神。」
在課程設計上,汗得講求場域式的學習,學生不會是整天待在教室上課,而是在汗得大溪工務所、青年公園太陽房子、新北市三重商工、以及專案文化工地進行,在課程執行上,採取 10 週為一周期的 4 學季制度,以 3 年半的時間進行規劃。
第一年重點在手思準備,學習目標是能夠具備建築工事基礎能力、學習方法、協力精神;第二年希望帶領開拓視野,開始進行建築工事設計與實作訓練、生涯規劃等,第三年則進入造屋實踐階段,導入建築工事設計與實作實習,並進行升學就業準備。
完成 3 年的課程後,另外還有半年的自由選擇,汗得會協助與德國相關學校或企業單位連結,幫助學生進行實習工作。除了專業建築課程,另外也規劃了文史哲學、科學、環境與社會、社群經濟、體適能的博雅教育,以及英語、德語的課程。
許多父母關心未來的出路,韋仁正強調,「重點不是你拿了什麼學歷,而是你想了什麼,你會了什麼,」他指出,建築能帶領出來的題目很多,小孩未來不必然要成為建築師、土木人員,而是帶著實作能力改變環境,「造房子不只是造房子,而是造起一個世界!」
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小檔案
教育創新特色:提供思考與手做能力並重的學習模式,學習建築工業,也融入環保、資產保存議題,培養永續建築設計人才。
教育創新不藏私:透過理論與實作並重的課程,使用階段性學習模式,讓學生能完整學會如何建造一棟房屋之餘,也透過認識環保、資產保存議題,讓學生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
本文獲「親子天下」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造房子不只是造房子,而是造起一個世界,了解更多教育創新故事請上親子天下2019教育創新100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

文章標籤

  •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 100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 100

    親子天下於 2017 年開始募集「教育創新 100」,體認到教育改變不能也不該再局限於教育現場,希望透過媒體和平台的力量,擴大範圍,囊括體制內和體制外,包含這幾年風起雲湧的民間力量和實驗教育體系,鼓勵更有系統性,能夠複製和永續的可能。 舉辦至今,親子天下持續鼓勵更多創新教育的行動,分享激盪,連結/累積/擴散,加速教育的革新,一起為我們的孩子,為明日的教育鋪路。
    • 數位專輯
    •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