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永齡農場Photo Credit: 永齡農場
當農村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夾擊,及勢不可擋的人口外流危機,地方人口削減的問題正日漸加劇。為了讓人口回流、青年返鄉,使地方產業勞動力增長,國發會將 2019 年定為「地方創生」元年,致力使農村成為永續宜居之地。
今年 7 月,關注永續發展的鴻海教育基金會、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與社企流攜手推出「農村創生」主題式倡議,盼有意參與農村創生的公民、企業、政府等多元角色,可貢獻一己之力,帶著農村創生指南針,一同打造明日鄉郊。
社企流/郭潔鈴
甫步進永齡農場執行長白佩玉的辦公室,淡雅的茶香飄散四方,見其正不疾不徐地沏一壺茶。「我喜歡泡茶,因為茶跟土地有關連。」白佩玉小喫一口後放下茶杯,娓娓道來自 2015 年接任永齡農場經營以來,和土地休戚與共的點點滴滴。

災後誕生的永齡農場,為農民開創人生新局

永齡農場的誕生,源於 2009 年那場台灣人永難忘懷的八八風災。一夜之間,南台灣受洪水肆虐,高雄市小林村甚至慘遭滅村。許多人同時失去家人與家園。百廢待舉的狀況下,災民如何重新安身立命、步上生活正軌,是當時急需思考的難題。
當時在政府號召下,由慈濟蓋房、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蓋農場。他透過「永齡慈善基金會」,捐助近 8 億元打造園區,提供災民工作機會,幫助他們自給自足。
「為什麼選擇做農場?因為這些人在山上,本來就在做種田、打獵等生產型的工作,下來後只要培訓一下,他們就會了。」白佩玉說明建置永齡農場的初衷,即為協助災民就業、開創人生新局。
而如今,永齡農場身為全台最大的有機農場,佔地廣達 54 公頃,將近兩個半大安森林公園, 栽種 300 多種有機蔬果,為全台規模最大的有機農場。 但永齡農場的目標更為宏遠,從人、產、地等在地資源著手,欲發展可永續運營的有機農業,創造地方的生生不息。
(永齡農場執行長白佩玉。來源:社企流)
(永齡農場執行長白佩玉。來源:社企流)

從一級農產到三級休閒農業,永齡農場助農業人才適才適用

「地方創生,要先達到生生不息,才能去創造。」談及地方創生,白佩玉強調需將眼光放遠,注重地方的永續發展。「而生生不息又分為幾種,人的、作物的,與土地的。」
關於「人」的生生不息,白佩玉認為其關鍵為做好人才管理、達到適才適用。在永齡農場,他們依據農民的專長、興趣及年齡,分配合適的工作內容,並適時開辦培訓課程,使人才可發展永續職涯,持續為整體產業注入活水。
回憶起踏進永齡農場的第一天,白佩玉驚訝地說:「那時我天天都要蹲在農場,每天撿菸蒂、撿酒瓶,還有農民把老鼠吊在樹上,問我晚上要不要一起吃!」
由於在農場的生活步調,與原本於山上自由打獵、隨興種菜的生活習慣差異甚大,因此對於這群農民來說,要適應新環境、重拾生活步調是相對辛苦的。
因此白佩玉的首要目標,便是協助農民更快邁上軌道。為此她引入生產管理制度,由農民每天自己撰寫自己的工作日誌,記錄工作項目、上下班時間等等,使每位農民更能掌握工作目標與進度。
此外,白佩玉也十分重視人才培育,每個月皆會定期舉辦一場農業相關課程,舉凡種植高經濟價值作物、操作農機具設備、認識有機資材等專業知識,皆開放永齡農場員工以及周遭數十位農民一同來上課,使有機農業更能於地方實踐。
舉例來說,有一位原本在永齡農場販賣部當店員的員工,因白佩玉牽線,得以與研發出新品種「玫瑰番茄」的農業專家,學習相關種植技術。如今這位員工已成功於農場栽種出甜度高、經濟價值也高的玫瑰番茄,擁有一技在身,未來更想將習得的農業技術傳承給兒子。
(永齡農場培訓員工習得農業相關技能。來源:永齡農場)
(永齡農場培訓員工習得農業相關技能。來源:永齡農場)
除了培育一級農業生產的專業外,白佩玉也重視農場員工的適才適所,鼓勵其往二級加工或三級休閒農業發展。「農業不能永遠面朝黃土背朝天。」白佩玉表示,由於農場許多員工的年紀日漸增長,從事需要勞力的一級農業生產將越來越辛苦,因此她盼望為農友串起二級與三級產業的工作機會,並持續吸引年輕農友加入一級生產的行列,使農業人才的職涯發展更多元。
例如曾與丈夫一起從事一級農產、現在在永齡農場擔任休閒推廣課專員的伍可欣,她目前正在攻讀環境教育碩士,更利用自己休假時間,考取環境教育講師的執照,至今已規劃過永齡農場許多場大大小小的活動。白佩玉語帶驕傲地說:「永齡農場辦大型活動時,我連出現都不用出現,因為可欣都可以辦得非常好、非常妥帖。」
(永齡農場的員工帶領遊客進行生態導覽。來源:永齡農場)
(永齡農場的員工帶領遊客進行生態導覽。來源:永齡農場)
從一級農產串到三級休閒農業,白佩玉使人才適得其所、提升農業的附加價值,也吸引更多青年願意投身農業。自 2015 年至今,永齡農場的員工從 107 人增為 147 人,增加的員工多為 25 至 30 歲之間、農業科系出身的年輕人。
白佩玉分析,就讀農業科技背景的年輕人,畢業後卻多半不會選擇從農,其原因為對年輕人而言,農業前景較不為看好,擔心投入勞力心力後,仍無法獲得足夠的報酬。
因此永齡農場鼓勵年輕人,不僅僅只要學會農業技術,更要多方面學習企業經營相關的管理、行銷等技能,讓每一個年輕人都有機會成為農老闆,提升從農的利潤。
白佩玉便分享,有一位原本就讀嘉義農專的年輕人,畢業後卻去了大型鋼板廠當工作人員,現在則重回農業領域、來到永齡農場擔任生產科科長,更自己在外面租了一塊地、自己當頭家。白佩玉笑著說:「他除了在農場工作,還自己租地種芭樂,更懂得品牌行銷,會自己建官網、開粉絲團呢!。」
永齡農場使年輕人得以看見農業前景、使年長者得以傳授經驗,促成人才的正向循環,使在地農業的能量持續轉動。

科技農業導入 AI、物聯網,突破產銷不平衡困境

欲發展地方創生,除了人才的投入,另一大關鍵則是產業的永續發展。白佩玉說道,為了達到「作物」的生生不息,永齡農場研發出一套「簡單農」科技農業管理系統,以突破農業產銷不平衡的困境。
白佩玉回想起過去未管理產量時,令人頭痛的情形:「我到農場的第一個月,就有同事來跟我說:『執行長,我們下禮拜有 3 千公斤的高麗菜要收成。』我問他要賣給誰,他卻說不知道,先種了再說。」
為了避免同樣情形不斷發生,白佩玉致力促成「用消費來驅動生產」,預先向好市多、棉花田等通路接好訂單後,再回推作物生長所需的時間開始生產。
而要確保訂單不開天窗,就必須達到精準預測作物產量及生長週期,才可按時出貨。因此科技業背景出身的白佩玉,援引工廠常用的物料監控方法,套用於作物的生產管理中。
「從種下種子的那一天,一直到包出去的那一包菜,所有的過程都要被監控。」白佩玉說明,透過監控蒐集作物生長的資料後,可藉此建立不同作物的生長模式大數據;同時,農場內更設有物聯網,記錄下光照度、空氣溫溼度、pH 值等將影響作物生長速度的微型氣候指標;最後,再交由人工智慧處理上述所有資料,用來即時控管作物的育苗及種植的時間規畫,並搭配自動化給水系統,使作物在可控的狀況下生長茁壯,達到產量穩定的目標。
(簡單農系統以人工智慧控管作物生長,達到精準預測作物產量。來源:永齡農場)
(簡單農系統以人工智慧控管作物生長,達到精準預測作物產量。來源:永齡農場)
簡單農系統不僅在生產端可精準控管作物生長狀況,在消費端還可為每個作物建立專屬的 QR code,使消費者掃描後,就能見到手中蔬菜的詳細生長過程,讓消費者購買有機蔬菜時更安心。
白佩玉強調,欲發展在地產業,皆要從消費者的思維來考量,才能真正帶動產業的永續發展。白佩玉坦誠地說,「要真的把『生』這件事做起來,就是需要消費來支持。消費者來支持,才有生、才會源源不絕。」
自 2016 年引入簡單農系統至今,作物的年產量從 810 公噸翻倍為 1700 公噸。藉由大數據與 AI 運用,永齡農場讓農業得以精準預測,突破以往農民只能看天吃飯的困境,創造生生不息的永續農業。

永齡農場與土地鏈結,帶動地方的繁榮經濟

當永齡農場的人、產資源皆上軌道後,白佩玉也積極與「土地」連結、打造土地的生生不息,與周邊的居民、學校、業者等建立關係,與地方共榮共存。
2019 農曆年間,永齡農場特別開放 5 天時間讓遊客免費參觀,並邀請周遭居民前來免費擺攤,舉凡社區媽媽做的手工布包、小農自製產品等應有盡有。5 天內農場湧入了 20 萬名遊客,因此帶動了周遭住宿、餐廳等觀光產業的生意,讓地方產業更加蓬勃。
白佩玉透露,今年年底永齡農場將從生產型農場轉型成休閒農場,開放農場的部分區域供遊客進行農事體驗、食農教育課程等服務,未來也將有機會與周遭社區產生更多互動,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除了產業面,永齡農場也與附近的巴楠花部落小學合作推動食農教育,開放場域讓小學生實際學習耕作。同時也與學校合作設計環境體驗課程,讓小學生與遊客可以更加了解可食地景、農村藝術等與在地產業息息相關的知識,使在地文化向下紮根,邁向永續發展的目標。
(永齡農場的大門,為在地藝術家與小學生共同創作而成。來源:永齡農場)
(永齡農場的大門,為在地藝術家與小學生共同創作而成。來源:永齡農場)
身為企業投入地方創生的先驅,白佩玉提醒欲貢獻自身資源於地方的企業,應長期且持續以系統化方式導入資源,而非一次性地投入資金就結束合作。
白佩玉進一步說明,若企業僅一次性投入資金,雖然短時間讓農民迅速獲得了利潤,但是對農業市場的長期發展有害無益。「假設企業今天買了大量的番茄,農民知道現在市場價格看好,明天就會有一窩蜂的農民搶著種,過不久市場就會崩盤。」
因此企業除了用大量採購幫助農民外,更應思考自身強項,與農村合作,使兩者一起共好。例如永齡農場便發揮鴻海科技集團的科技資源,建立簡單農系統,使農業發展更加永續。
未來永齡農場也計劃持續做為科技農業的領導品牌,將簡單農系統輸出給更多的農場管理者,使台灣農業一同欣欣向榮,創造生生不息的產業循環。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鴻海教育基金會、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鴻海教育基金會、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共同企劃、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面對高齡化和少子化夾擊,加上人口嚴重流失,明日農村究竟會成為杳無人跡的荒涼之地,還是欣欣向榮的安居之地呢?鴻海教育基金會、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與社企流攜手推出「明日農村:農村創生指南針」倡議,透過專題、論壇與農村創生串聯地圖,與你一同尋找農村明日的答案! >>>即刻掌握農村創生指南針 >>>給農村創生者的備忘錄,7/27 趨勢論壇免費報名中! >>>農村創生團隊串聯!填表把在地好團隊標上地圖

文章標籤

  • 明日農村:農村創生指南針

    明日農村:農村創生指南針

    面對高齡化和少子化夾擊,加上人口嚴重流失,明日農村究竟會成為杳無人跡的荒涼之地,還是欣欣向榮的安居之地呢?鴻海教育基金會、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與社企流攜手推出「明日農村:農村創生指南針」倡議,透過專題、論壇與農村創生串聯地圖,與你一同尋找農村明日的答案!
    >>>即刻掌握農村創生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