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岩生築見Photo Credit: 岩生築見

倡議家/文:林牡棠
熱騰騰的香烤半雞端上桌,香味四溢,油光滑潤,著實令人垂涎。大口咬下,肉質 Q 彈嫩而不柴,這是全台第一隻由民間育成的純種土雞,桂丁雞。端出這道美饌的是,以幫助弱勢經濟為宗旨成立的團隊——岩生築見。

改變的開始 換個方法推動社會願景

這道在市面上寫著「馥桂雞」品牌的桂丁雞肉,來頭可不小,它是岩生築見串連偏鄉小農、台灣雞隻生產商「凱馨實業」共同合作下的產物。
3 年前,仍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岩生築見創辦人江宥寬,因為一項專案埋下了與凱馨合作的機緣。2017 年,為了重新翻轉偏鄉產業結構,岩生築見初創辦時即再次攜手凱馨,走入偏鄉,協助地方農民。
由凱馨提供專屬研發的「桂丁雞」雞苗、飼料與後端加工,岩生築見則引入科學化管理協助打造農場,地方小農負責飼育,3 方聯手飼養最具風味的好雞。如今,從最早開始推動的南投仁愛鄉部落外,宜蘭、屏東等地,也見得到岩生築見攜手企業、小農打造的生產新模式。
(岩生築見與凱馨實業一同建立的「馥桂雞」品牌。來源:岩生築見粉絲專頁)
(岩生築見與凱馨實業一同建立的「馥桂雞」品牌。來源:岩生築見粉絲專頁
只是,開始的過程並不簡單。江宥寬表示,由於小農們擁有的土地面積零碎、經濟規模不足等各項實質面難題,造成弱勢族群往往沒有足夠的能力,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縱使他們有技術、懂得飼養,但貨卻不見得能順利賣出去,這正是岩生築見面臨的大難題,卻也是團隊更加確立角色定位的開始。
「我不只是採購者,我是跟他們一起推動這個市場的人。」江宥寬說道,團隊著眼於貧窮議題,堅信要改變弱勢經濟並非毫無希望,毅然決然離開待了 5 年的非營利組織(NPO)後,江宥寬和前同事、也是岩生築見共同創辦人石博文一起創業,雖鮮少為社會議題發聲,但力拼改變的藍圖已在兩人心中逐漸成型,打算捲起袖子拚一番成績。
江宥寬說,「行銷產品的時候,關於社會議題的面向,我們永遠選擇『放最後』。推業務的時候,我們通常不直接強調,因為不想要一開始就拿社會企業的光環去扭曲我們的理念和走的路線。」
石博文提到,過去以社會企業的身份,做了很多反映社會訴求的工作,但那種方式其實「一點也不社企」,難以實際提供幫助。
原來多年下來,兩人回過頭來才發現,在既有產業鏈難以撼動的市場環境下,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及產品力,才是達成期盼中社會願景的實力;換句話說,僅給人一把釣竿已經釣不到什麼魚了,他們要的是與企業合作,「幫助他人創造釣魚的環境」。
(岩生築見創辦人江宥寬,曾在 NPO 組織的工作經驗,點醒他解決問題,不能光靠表面。來源:岩生築見)
(岩生築見創辦人江宥寬,曾在 NPO 組織的工作經驗,點醒他解決問題,不能光靠表面。來源:岩生築見

科學化系統管理 解決問題有效率

今年 37 歲的江宥寬 ,一聊起龐雜的產銷系統,滔滔不絕,但他本身並無任何畜牧背景,大學念的是企業管理,研究所主攻營建管理,八竿子打不著的工作內容,只因他過去在 NPO 組織的工作經驗,點醒他解決問題,從來都不能光靠表面,深入分析,才能幫助原鄉社區、弱勢團體,在創造經濟作物價值上的改變其痛點,他說,「創業從來都不是想當老闆,而是想解決問題」。
江宥寬分析,「我們不是只有在產業面做改變,同時更在影響他(農民)的行為,」,但如何透過個人層面,持續操作執行,進而影響這群偏鄉農民的行為,科學化管理是工具之一,也是第一步,關鍵時刻用數據分析,可很快找出生產上之盲點。
他進一步分享,起初要說服原鄉社區、弱勢團體真的很難,你能想像,有些養雞農民的歲數比我們還高,另一方面,聊完後,「出了這個門,他就又不知道要怎麼做了」,為了克服種種不確定性因素,兩人想到可從動機、技術方法切入著手,對團隊來說最大的挑戰,其實不是協助雞農賺錢,而是「解釋這套生產模式」。
石博文補充說道,利用科學化系統的管理,譬如提供雞農防疫時程、飼料追蹤、自動感控的微氣候監控設備、24 小時不間斷蒐集環境數據,掌握影響健康與風味的參數,訊息回傳後,進行執行成效評估。
除了透過遠端操控,江宥寬更需要經常親自拜訪,和農民「搏感情」,不斷培養彼此間的信任。
江宥寬強調,協助農民從供應鏈至整個管理系統、細至包括財務,都在協助範圍內,對農民來說,「岩生築見的價值不僅有媒合」,而是創造生產者、合作企業和岩生 3 者間的共生共善概念,他說,唯有創造更多服務價值,才難以被取代。
(江宥寬(中)與團隊時常走入南投、屏東原住民部落與小農「搏感情」。來源:岩生築見)
(江宥寬(中)與團隊時常走入南投、屏東原住民部落與小農「搏感情」。來源:岩生築見

資源整合再利用 弱勢經濟有黃金

江宥寬致力調整既有產業供應鏈模式,他舉例,過往農民、中盤商、零售商三者間,不論是價格、產區、通路等資訊皆難以透明,而與中盤商合作的農民相較是規模較大的產區,原鄉地區的弱勢團體,因養殖時間短、農地面積小無法被看見,欲顛覆既有流程,從中創造新經濟,唯有讓上下游更加透明化。
團隊大膽嘗試,邀請產區農民走進合作的餐廳試菜,更領著買家深入偏鄉農地,江宥寬說,「飼養是為了風味而存在」,食材不只是食材,把農民、私廚、合作餐廳變成共生夥伴,作為產地和通路間的中介者,岩生築見不僅是採購者,也是市場的共同推動者。
「我想設計一個系統,讓 8 成以上的人能夠參與。」江宥寬以偏遠地區需要幫助的在地小農為目標,改善原先傳統產銷供應鏈僅適用於 10% 人參與的侷限,並致力於整合產銷鏈外那些長久以來被忽視的廣大資源。
(岩生築見攜手小農,一起養出風味好雞。來源:岩生築見)
(岩生築見攜手小農,一起養出風味好雞。來源:岩生築見
他說明,「普遍狀況來說,一個雞農平均可掌握 1.6 分地,雖然 1.6 分地,拿去種有機農田或葉菜類的經濟價值較高,但若以精密操作來看 ,一分地可創造 20 萬的年產值」。
江宥寬接著說,「就算以前沒有做過生產、沒有養過雞,如果他有空地想做,我們也可以馬上導入模組,一批次或兩批次,能協助他們立刻上手,還可以生產出優質產品,半分地大約可以創造 40 萬到 50 萬的產值。」
產地規模與產量是產業鏈合作中的重要關鍵,為了讓規模小的產區維持市場境爭力,岩生築見以工業 4.0 模式實行結構調整。「一個養雞廠最小規模多是兩萬隻起跳,一產區多達 10 萬隻以上,但我們一個單位只有 500 隻,但對於一間餐廳一個禮拜用 20 隻以上的雞還算輕鬆」,江宥寬補充道。
他很得意地說,我們主要優勢在於,破碎的產地型態不會和一大片土地相連,恰好可以避免家禽交叉感染的疫情問題,「今天就算一戶可以養到兩千隻,我也會分 4 個單位,我養 4 個 500 隻,跟養一個兩千隻,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他們土地面積剛好是分散零碎。」
從看破傳統非營利組織,親身投入產業鏈、整合破碎資源,到美味的桂丁雞端進高檔米其林餐廳,岩生築見針對不同的背景,大膽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產業鏈與企業合作,且並不被企業牽著鼻子走,充分看透問題並詳細分析,進而將看似阻礙的「缺憾」化作優勢,用開創性思維與方法和企業合作,實質幫助地方小農逐步落實經濟獨立,為台灣社會企業帶來一套新的商業典範。
(岩生築見協助小農改善雞隻養殖,養出好雞送進米其林餐廳。來源:岩生築見)
(岩生築見協助小農改善雞隻養殖,養出好雞送進米其林餐廳。來源:岩生築見
全文轉載自倡議家,原文標題:岩生築見攜手小農養出好雞 端進米其林餐廳,了解更多請上倡議家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社企流

文章標籤

  •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世界從不缺看見問題的人,而是少了動手提出解方的人。作為媒體,《倡議家》不只點出永續社會遇到的問題,更要攜手企業、社創夥伴、意見領袖,打造「倡議聯盟」,提出倡議,並且落地行動,共同解決問題。 承擔社會責任,不是企業的事,也非政府之責。人人「+1」行動一點點,從《倡議家》到「倡議家們」,就能快轉台灣,讓社會變好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