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cihackfestPhoto Credit: cihackfest
文:蔡業中
史丹福長壽中心的行動部門主任(Director, Mobility Division)Ken Smith,特地來到台灣擔任本次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亞洲區決賽的評審,而競賽當天他更以「為老化階段而設計:從個人著眼以提升長壽者的快樂」(Design for Aging Phase:The Individual Optimizing Longevity with Happiness )為題,與參賽者及在場觀眾分享銀髮設計的精要心法。
銀髮海嘯  重要性不輸氣候變遷
為了這趟台灣行,Ken認真做足功課,他發現台灣的人口平均壽命在1926年是41 歲 , 到2011年成長為79歲,在85年間足足成長了一倍。這種短時間內發生在很多地區的「壽命大躍進」,是人類演化史上很特殊的現象,但是社會的文化、制度、觀念的演化卻沒有跟上腳步。Ken表示:「這是個嚴重性足以與氣候變遷相比擬的議題。」
相對於前兩屆以具象的「心智損傷」(如失智症)與「行動力」當作競賽的主軸,為什麼本屆改從長者的「快樂」感受切入?這是銀髮設計的新趨勢嗎?
審視大眾的關注焦點,在2009年之前,老化議題似乎還是個需要用人口金字塔喚起相關意識的議題。Ken曾經詢問過一位紐約時報記者,為什麼媒體不放更多注意力到銀髮議題上,他聽到的回應是:「這的確是長期趨勢,但所謂趨勢就是不急迫,不是下標題的好材料。」然而到了6年後的2015年,長壽與老化議題已攻佔了歐美各大媒體的頭版,這個現象正好呼應了工業化與資訊化的時代分水嶺。
為長者的快樂而設計
在工業化的20世紀,講究標準化、一致性的大量生產思維,傾向將銀髮族視為一個同質的類別,但這已不適用於講究個人化、客製化的資訊時代。Ken進一步分析獲得天使投資人資助的銀髮新創事業,發現大部分仍是從照顧者,而非被照顧者的角度去挖掘需求,例如從遠端更新家人對長者行動或病人狀況的掌握。
對於這個現象,Ken引述了一句令人深刻省思的話:
「對於我們所愛的人,我們希望的是安全;對於我們自己,我們希望的是自主性。」只有當設計者把自己視為長者,去思考如何為身為長者的自己營造快樂,銀髮設計才算進入資訊化時代。
根據調研的結果,長者認為快樂應該是人生有目標、參與所愛的人的生活、保持活動力、以及維持以往的生活方式,如日常購物和打打撲克牌都算。在美國,長輩的上網人口成長速度很快,顯示銀髮族只要瞭解了科技的好處,例如有助於與家人保持聯繫,是不會害怕接受新事物的。透過科技整合,長者也有了重新貢獻社會的機會。
期勉參賽團隊為長者帶來快樂的Ken,也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快樂。曾在矽谷英特爾任職多年的他,2013年轉職到史丹福中心後,找到了更多人生意義。他說:「看到為銀髮領域投注這麼多心力的人集結成一個強壯的社群,讓設計競賽日成為我在史丹佛中心最快樂的日子。
核稿編輯:金靖恩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