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Photo Credit: 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當「老」這個特質遇上求職,總讓人聯想到「弱勢」,社會對年長者常有反應較慢、與時代脫節的刻板印象,老人因此很少被企業視為可用人力。然而,全國最大人力仲介公司「104 人力銀行」卻看見銀髮族的價值,他們創建了「高年級」平台,讓見多識廣、閱歷豐富的爺爺奶奶成為自僱者,化身年輕人取代不了的導覽員、烹飪老師和企業顧問,把專業和閱歷傳承給下一代。
文:社企流
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如今每 7 人就有一人是老人;與此同時,少子化現象也正日益加劇,產生巨大的勞動力缺口(註一)。
104 人力銀行的李明倫協理近期致力於高齡人力再造可能,他指出,少子化造成的勞動力缺口,目前乍看影響不大,卻會在不遠的未來成為資方的痛,中小企業更是首當其衝。「這時我們要去哪裡找多的人力?答案是往上、往高年齡層去找。」
然而,台灣的高齡人力多半早早退休,相較經濟體質類似的日本、南韓及其他先進國家,台人離開職場的時間更早。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人平均退休年齡約 58.6 歲。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調查指出,日人平均退休年齡 65 歲,東京當局 2018 年甚至計劃要將法定退休年齡上修至 70 歲;環球時報則指出,南韓人平均退休年齡高達 71 歲。
相較日韓,李明倫推測,除了國人「早退」風氣興盛,企業愛用年輕人力也是可能原因,如此一來導致台灣的高齡就業較不普遍。「光讀數字,就能看見很多問題。」他表示,第一次看到這些數據使他不敢相信,台灣人的退休年齡竟早日韓 10 年以上。「台灣人平均壽命大概 80 歲,58 歲就退休,表示中間還有 20 多年時間,這些人大多處於閒置狀態。」
(各國平均退休年齡。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各國平均退休年齡。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讓人力回流的起點:長者能從其所愛

104 人力銀行是國內最大人力資源網站,在第一線嗅到勞動力結構改變的警訊,公司董事長楊基寬很早就看見重塑高齡勞動力的必要性,將「發揮健康長者價值」訂為企業核心指標。2016 年,擁有 18 年資歷的李明倫受委重任,計劃將高齡人力重新導回勞動市場。
公司預期,讓長者「從其所愛」,是使他們再度「動起來」的第一步。於是,李明倫隨機訪談了超過 70 人,進一步了解長者退休後重回職場的可能性。但他發現,大部分的人退休後,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甚至感到痛苦、無聊,生活缺乏重心。李明倫也發現,人們對退休人士的期望就是「好好待在家裡休息」,導致無人刺激長者去思考生活規劃。
除了讓長者重燃工作熱情,團隊也希望從企業端下手,找到各公司對高齡人力的需求再替雙方媒合。但與幾家公司洽談後,李明倫發現企業的配合意願低落,大公司依然習慣用全職人力的條件,檢視銀髮人士的能力,認為銀髮族「反應太慢、叫不動」,即使清楚未來勞動力短缺,卻對於聘用長者躊躇不前。
「台灣目前仍然缺乏大規模的服務幫長者重返職場,使用高齡勞動力因此沒有前例可參。」李明倫說:「沒有成功案例,讓企業不敢進用長者,一直處於觀望階段,我們要遊說他們聘用高齡人力,速度就變得很慢。」

聘用銀髮族不是出於憐憫,而是求教

李明倫指出,在受訪長者中,有許多人、尤其是做過白領工作的長者,具備著年輕世代難以取代的優勢。
第一個優勢,是他們的時間彈性。長者相對擁有很多零碎的時間,能兼職或接掌工時彈性的工作,以「非典型人力」形式適時填補勞力缺口。另一個優勢,是許多退休人士的能力、條件優質。「如果做過相關工作,通常在特定業內經驗老到,也因為年紀大、見識多,待人處事的態度、涵養和溝通能力都很好。」
李明倫說,社會對長者的態度,通常是同情他、憐憫他,但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社會大眾重新啟用高齡勞力,其實是向長者求教。「很多長者都非常專業,我們不能抱持著『他很老,所以幫助他』的心態。」

投石問路:一場讓高齡人力回流的實驗

發現銀髮族身懷巨大價值後,團隊便開始自問:如果高齡人力素質良好,難道除了依附在企業底下,沒有其他回流市場的方法嗎?如果確認市場中存在需求,是否便能讓銀髮族回去工作?
為了讓市場需求的輪廓更清晰,李明倫等人啟動了一項實驗性質的計畫。他們決定透過建置線上平台,讓銀髮族自由張貼案件,看看大眾的迴響情況。團隊從主觀角度思考,也考量了高齡人士的優勢,推測銀髮族比較適合「教學性質」的工作,如顧問、開課教學或導覽。經過評估,團隊發現「導覽」不需過多前置作業,且可依照開課者的興趣喜好決定主題,於是決定以此試試水溫,推出第一波導覽課程。
由於眾多銀髮族仍對生活缺乏規劃,難能期待平台甫上線就有穩定案源,團隊先拜會了數個導覽和文化機構,請他們推薦願意嘗試、具導覽能力的長者。2017 年 11 月中旬,「104 高年級」平台(以下簡稱高年級平台)正式上線,徵來的導覽老師共十多人,專長偏重建築、歷史和文化。「我們希望透過這批人,先驗證平台的成效,促使更多和他們相同的退休人士出來做一樣的事情。」
高年級平台以平均退休年齡為參考基準,規定須年滿 55 歲或已退休才可開課。這些課程的主題、金額、時間和地點,全都由老師自訂,收費從一百到一千元不等,日期大多選在週間。高年級平台的管理員只負責審核老師身分,以及代收代付上課費用,或是針對文案給予潤飾建言,並協助投放網站及臉書廣告,但對課程的主要內容全不干預。
「我們和一般導覽機構的不同之處,是從長者的角度出發去決定課程,而不是配合聽眾。所以老師想把課開在什麼時段、開在哪裡,我們都沒有意見。」
(李明倫協理致力於高齡人力再造可能。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李明倫協理致力於高齡人力再造可能。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老字號」導覽員魅力無限,在地文史課程堂堂爆滿

不過,團隊起初也曾擔心,把課開在平日或導覽地點不夠熱門、長者講話不夠有趣,會讓課程乏人問津。但課程上線後,證明一切擔憂都是多餘。李明倫分享,有時學員來不及匯款就被捷足先登,這種如同演唱會搶票的狀況,在平台上層出不窮,上課回流率也時常過半。「之前為了避免學員要求退費,花了很多時間處理退費規則,結果根本是擔心過頭。學員聽完都還想再聽,要老師趕快開下一堂。」
除了擔心學員反應,團隊也曾怕老師年紀較大,無法負荷較長的上課時間。「一般老師導覽都只有 2 至 3 小時,有位老師卻一開始就告訴我,她要帶一整天,讓學員認識每個景點和當地美食。」李明倫貼心地建議縮短時間,但這位老師如一尾活龍,比年輕人精力更旺盛,導覽課常常超時,一走就是 5 公里。這件事也讓李明倫意識到,年輕族群對高齡世代往往存在偏見,長者其實不一定如大眾想像的羸弱。
這些老師裡,不乏具備醫學建築和歷史背景的專業人才,更有人在導覽當地住了 20 至 40 年。他們常常一面導覽、一面帶入自己的知識和回憶,每位都是帶著歲月痕跡的「老字號」,有著難以取代的個人風格。「他們退休後自願來開課,沒有人逼,一定是因為非常熱愛、把專業當志業,長年鑽研。這些長者都是真材實料、有備而來,你考不倒他。」
目前上線的導覽老師已達 50 多人,開課超過 120 堂,到課學員人次破千。由於老師人數眾多,地點也以雙北為主,開課主題偶有重疊。但李明倫表示,每個老師都能說出不同故事,「即便是同一棟建築,比如『青田七六』,我自己就聽過 4 次導覽,每次的內容幾乎沒重複!」

課堂背後的使命:讓文化情感、拿手菜代代相傳

不只替銀髮人力找到出口,高年級平台也盼能打造世代間的交流與共融。長者們在一地長居、走跳多年,往往對當地有著深厚羈絆,「導覽不只是認識歷史,它還具有世代傳承的意義。」學員年齡廣泛,不乏 20 到 40 多歲的世代,透過長者,帶領學員踏進台灣各個角落,「讓越來越多人想造訪當地,進而對這片土地產生感情。」
李明倫說,自己本身沒有文化和歷史背景,看到某些課程時也會想:「這地方我經過千百遍了,有什麼好導覽的?」然而,當他親自參與後,便澈底改觀。「跟著老師走一遍才發現,我根本不了解這個地方!你就算每天看見一棟建築,對它也沒有感情,因為你不知道它的過去。」
除了第一波主打的導覽課,高年級平台也在 2018 年 2 月推出第二波主打的烹飪課,讓缺乏就業經驗,但燒得一手好菜的家政婦、家政夫,把拿手菜教給學員。「烹飪課背後的意義也是傳承。很多人逢年過節回老家,會吃到奶奶、外婆的拿手菜,讚嘆好會煮、很好吃。但當長者行動不便、甚至過世後,這道菜就消失了,因為沒有人學起來,美味只能懷念。」
第二波烹飪課目前仍在推動階段,第三波顧問課則於 2018 年 8 月剛上架,由平台找來工作經驗豐富的退休主管,與企業或個人短期合作,傳承寶貴的工作經驗。熟齡顧問不僅能任企業智囊、協助培訓新人,更是年輕世代最適格的「職涯導師」。
(讓拿手菜不再失傳的熟齡烹飪課,圖片由 104 高年級平台提供。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讓拿手菜不再失傳的熟齡烹飪課,圖片由 104 高年級平台提供。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感染每個世代,扮演高齡人力回流的潤滑劑

往下傳承閱歷之餘,到平台上開課的長者們熱情洋溢,也產生「平行感染力」,刺激了同齡的銀髮人士。「有位來參加導覽課的前輩,是個退役將軍。他上完課後覺得很有趣,告訴我說,自己過去一直在研究孫子兵法,很想和大眾分享。但他退休後,反而就把這件事給忘了。」李明倫說:「也許沒有參加導覽課,他永遠不會記起這個夢想。」
從 2017年 11 月至今,平台累計的付費到課人次超過 5 千人,每個月平均開設 70 堂課。平台計劃,待導覽、烹飪和顧問課等媒合體系更成熟後,會將服務擴及中南東部等地,讓各區銀髮族都成為「自僱者」,重新動起來、創造社會價值。
李明倫說,比起有效營利,平台的使命更像是「樹立典範、累積案例」,為台灣再造高齡人力的路途披荊斬棘,如同高齡人力回流的潤滑劑。「我們想讓更多人知道,這樣做是可行的。坊間媒體很愛報導成功案例,但要有人來催生案例。」等成功案例達一定數量,企業便會拋開觀望態度,願意回聘長者,長者也願意出來工作。
李明倫也指出,「老化」在台灣仍是沉重話題,台灣社會還有許多觀念必須改變,才能進一步活化高齡人力。「一般人看到老人重回職場,會認為你爸媽退休了,還去外面賺錢,是不是你不孝、沒把他們照顧好?其實不是的。應該多關心自己的父母親,問問他喜歡什麼、想做什麼?如果他需要支持,你就應該鼓勵他。」
讓長者重回職場傳承閱歷,進而感染每個世代,扭轉台灣對銀髮族的想像,是高年級平台的願景。因為當「老化」不再沉重,台灣才有更多本錢活化高齡人力。
註一:根據歷年勞動力之年齡統計,15 到 24 歲的年輕勞動力,2003 年時共 114 萬 4 千人;2017 年時僅 94 萬  4 千 人,一共減少 20 萬人。

文章標籤

  • 當城市遇見高年級生

    當城市遇見高年級生

    全球已進入高齡化時代, 2050 年 65 歲以上人口比例將高達 25.1% ,而其中有高達 43.2% 的 65 歲以上人口將居住在都市裡——「城市」,將成為參與銀髮議題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當城市遇見高年級生,會碰撞出什麼創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