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不是慈善事業—而是帶著使命和專業,拚命解決社會問題
文:鄭景尤/圖:社企流
社企創業的馬拉松是孤獨卻充滿社會使命的過程。活水社企開發共同創辦人陳一強於社企流三週年論壇與四位平均創業五年以上的社會企業家,暢談創業的酸甜苦辣。主持人陳一強與四位社企創業家有志一同地認為,社會企業不是慈善事業,而是帶著一股解決社會問題的使命,持續披荊斬棘地前進。

不賣故事和同情 社企用專業創造商業模式

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主任張英樹表示,社企創業家需看到自己與社會問題間的連結是什麼,才能穩定地堅持信念,而本身同為身障者的張英樹想做的事,即是持續開發身障者的就業機會,將身障者當作家人,帶給他們對生命的自信,讓身障者可以跟一般人一樣地生活;他強調,勝利賣的不是故事、不是同情,該公司接觸市場的手段是專業,透過滿足客戶的需求進而得到市場的認同。
多扶接送創辦人許佐夫亦認同上述說法,他認為多扶與其他服務業無異,僅僅是發現一項社會需求後,建立一套商業模式,讓乘客付費因而得到有尊嚴的服務。他認為,多扶沒有退場機制,因為多扶明白,台灣有七千至八千個家庭需要多扶的協助,若因為太累而放棄,這些家庭將無從持續得到服務:許佐夫帶著這樣的社會使命感,未來的目的即是要把多扶的商業模式做起來,讓年輕人看到多扶獲利,也願意投入身障服務的行列。

堅持的力量長跑社企馬拉松

小鎮文創負責人何培鈞在剛退伍時,即憑著一股想要改造南投竹山鎮百年古厝的熱情,從跑業務、打掃房間等最瑣碎的事開啟他創業的開端。他認為,「當你找到你人生最想做的事,你一定可以努力去適應你不喜歡的事。」而這樣的堅持,讓他在十年的創業路中一步一步打造出台灣最美民宿「天空的院子」。
生態綠創辦人余宛如相信,社會企業的創業過程將奠定信仰,而信仰將帶來力量。生態綠是華文地區第一個取得公平貿易認證的台灣公司,致力推動倫理消費。余宛如指出,當農民對她說「公平貿易將陽光帶進我的生活。」及聽到來生態綠喝咖啡的顧客帶給她的正面回饋等種種經歷,皆成為她創業過程中的暖流與堅持信念的原因;過去八年余宛如天天在消費者心中種下改變的種子,而去年生態綠也開始損益平衡,未來她的目標不只是將生態綠做好,而是做到很好,讓消費者相信自己也有改變的力量。

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社企概念仍不熟悉

根據聯合報願景工程社會企業普查結果,台灣有八成以上的民眾沒聽過「社會企業」一詞,且其中真正理解社會企業含義的只有4%,因此,在台灣推廣社會企業路仍十分漫長。儘管如此,有超過七成的台灣民眾認同兼顧獲利與追求公益的經營模式,未來也願意多付5%-10%的價錢支持社會企業的商品及服務,而台灣正有愈來愈多的社會企業家正持續堅持做對的事,努力透過各種社會企業的產品與服務替社會點一盞明燈。 同場加映: >>2個大男生和一位身障發明家 創造出74座森林和200多項發明 >>來自果醬與App的創業智慧:使命一句話就夠,商業模式一周就知生死 >>李開復:社會企業不能「社會很多,企業不足」﹔讓網路、志工與名人代言,成為社企的三大奧援 >>英國與台灣經驗:三個方法,社企家找到堅持的力量  

文章標籤

  • 社企流三週年論壇:「堅持的力量」

    社企流三週年論壇:「堅持的力量」

    改變社會,可能是三小時的靈光乍現,加上一千天的日夜磨練; 社會創業是一場馬拉松持久賽,不斷向前才能迎向終點。                                                                                                   社企流三週年論壇,帶你看見在全球掀起的以愛創業: 從再生經濟到翻轉設計,從國際視野到在地實踐;                                    30位社會創革者   累積80年的跨世代經驗, 與你分享「堅持的力量─比熱血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