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數字、2張圖、1份議定書,社企流幫你看懂世博!
文:劉致昕/《米蘭議定書》翻譯:吳雁婷
剛下飛機,義大利的陽光從雲裡穿出來,迎接我們的Airbnb主人擦著汗,用義大利人經典的手勢,手指揪起放在嘴邊說:「太熱了!現在不該那麼熱的,今年太奇怪了!」
又熱又快,米蘭正在躁動,火車站裡本來優雅的義大利人步伐跑了起來,新裝上的玻璃門把歐洲開放式的火車站設計打破,每一個入口站著車站人員一一查票。米蘭大教堂前拉起封鎖,對恐怖攻擊的防護處處皆是,搭起的超大舞台卻又掀起狂歡的氣氛,以百頂計算的電腦燈升起,準備在世界的目光之下,照亮義大利最值得驕傲的原色。
倒數二十四小時,2015世界博覽會(Expo Milano 2015)即將開幕,社企流的腳步也跟著世界抵達米蘭。

2張圖、10個關鍵數字、一份議定書

從第一次1851年的倫敦世博開始,每五年一屆的世界博覽會揭示了當代最重要的議題與發明,從工業革命時代至今,世博一直是各國間文化競賽、科技較勁、國家建立品牌的最大舞台。一百一十年前也曾舉辦過世博的米蘭,這一次為世界準備了什麼呢?
兩張圖表,認識世博:
圖一:1851~2020,用世博見證人類發展史  
圖二:透視2015米蘭世博
從火車站前建築物上大大的字樣以及一百四十餘國國旗,到市中心一片五公畝的小麥田,不只是世博會場,這一次米蘭將整座城市都作為展覽的一部分,原因無他,因為「吃」是義大利文化中最引以為傲也帶領著生活節奏的元素。
透過半年的展覽,義大利將用自己的傳統加上新科技,喚起全球對食物問題的重視,將2015世博主題訂為「潤養地球,滋養生命」(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並設定了7大重點議題:1.糧食供應、食品安全防禦與品質提升之食品科學能量;2.農食品供應鏈創新;3.農業與生物多樣性技術;4.飲食教育;5.食品共同責任及合作;6.食品創造好生活;7.世界文化與種族食品。
(2分鐘短片帶你認識米蘭世博)

一場從農田到廚餘桶的全球革命

一直以來為台灣帶進世界趨勢與最新社會創新的社企流,這一次足跡走過義大利四大城,從歐洲最大菜市場走到科技實驗室,從田園走進百年酒窖,發現正是透過社會創新,各國掀起一股食物價值鏈的革新,從農田到廚餘桶的傳統食物價值鏈上全都佈滿著威脅與機會,我們整理了以下十大關鍵數字,讓你快速看見此次世博相關的議題,以及我們要從義大利學些什麼?
十個關鍵數字:
  1. 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資源報告》指出,2050年人類糧食需求將上升70%,其中提高農業生產力不足以彌補缺口,還有20%必須由減少浪費、糧食損失來供給
  2. 每年因缺乏食物死亡:3600萬人。每年因過量飲食而死亡:2900萬人
  3. 每年約有1/3的食物被丟棄,等於13億噸食物被浪費,等於現今全球飢餓人口所需糧食的四倍
  4. 現今的消費方式,我們需要1.5個地球的資源。2050年人口增加後,會需要三個地球
  5. 全球生產沒有被食用的食物,占用了30%的農業用地,製造了33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數量僅次於中國大陸和美國)
  6. 全球家庭農田、小農, 家庭農業產出全球80%的糧食
  7. 義大利有239種農產品獲得歐盟產地及品質認證,是歐盟國家中擁有此類認證最多的國家
  8. 義大利每公畝的added value production為1989歐元,是歐洲第一,每公畝聘用人數7.3人,高於歐盟平均6.6人
  9. 義大利農作方式是最友善環境的,100萬歐元產值排放814噸溫室氣體,是歐盟平均的35%。
  10. 義大利葡萄酒的產量在2013年首次超越法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王國。義大利葡萄酒12年的營業額達93億歐元(約合新台幣3886億元)
同樣以小農為主,同樣經歷工業發展、都市化而後造成農村發展問題,義大利各地如何保存傳統與食物的關係,消費者扮演什麼關鍵角色,新科技如何翻轉價值鏈,文化中認定人與食物的關係有多大的力量,甚至在義大利誕生全球第一所美食科技大學。
社企流的腳步將跟著世博開幕一一走入現場,帶回我們眼中最浪漫也最實際的義大利社會創新故事。我們可能不如主流媒體般專業,或許只能靠著手機鏡頭帶回我們眼中最重要的畫面,但肯定的是我們會盡力帶給你最重要的事。
例如以下這份藏在美食之名背後,充滿野心、由民間發起的「米蘭議定書(Milan Protocol)」,由全球最大麵食製造商Barilla旗下「食物與營養研究中心」(BCFN)發起,力推在2015年的米蘭世博會上,比照「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邀請148個參與國簽署,希望食物被浪費的數量在2020年時減半、提倡永續發展的農業、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短短幾頁的議定書就點名了人類未來四十年的最大挑戰,以及三大發展矛盾。
在米蘭世博即將開幕、五光十色的各國炫技競賽之前,我們邀請你靜下心來,一起跟著這份議定書思考自己的未來,或許從此之後,你的嘴,將用不同的方式與世界共處。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附錄:米蘭議定書(Milan Protocol)

當今使用資源的方式和消耗可再生資源的速度,使得地球的再生能力快速耗損,也傷害了全人類生存福祉所仰賴的自然環境。根據最近的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顯示,過去五十年來,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食物、乾淨水資源、木材、纖維以及燃料需求,生態系統已被人類急遽且大規模地改變,其程度遠超過人類史上任一時期。
現今資源較過去來得稀少,要維持甚至增進當前的生活水平,今日社會所要面臨的一大挑戰便是如何藉由釐清自然資源耗竭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利用較少資源做更多的事,在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福祉範圍內,使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在未來皆能繼續永續發展。現在正是投入能源與資源有效利用經濟的時機,並藉此處理社會不平等問題。這是唯一能保障與改善現在及未來世代人類生活品質的辦法。
我們深受2015米蘭世博的主題「潤養地球,滋養生命」所吸引,為了讓人類、地球和食物之間的連結成為我們的核心考量而齊聚一堂。因為不論是對地球還是人類而言,這些連結都是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
氣候變遷、農業生產力、水處理、飲食習慣、都市化和人口成長,最終決定這些關鍵環境議題前因後果的便是社會經濟及環境框架下的食物系統規劃。目前特別棘手的主要是三個矛盾點:
矛盾一──食物浪費:人類每年浪費13億噸可食用食物,相當於全球食物生產量的三分之一,也是餵飽全球營養不足的八億五百萬人口所需食物量的四倍。
矛盾二──永續農業:即使飢餓及營養不良的問題遍布全球,很大一部分的糧食仍被拿來用作動物飼料或生質燃料。預測在2020年,全球生質燃料需求將從2008年的810億公升增加至1720億公升,同時還會有4000萬公頃的土地投入生產生質能源作物。全球食物產量有三分之一用來餵養家畜,全世界七十億人當中,有十億人無法取得飲用水,每天有4000個孩童因此死亡。然而,光是生產1公斤的牛肉便須耗費一萬五千公升的水。過度的民生商品金融投機會產生危害,進一步惡化問題,導致市場動盪、拉抬食物價格。
矛盾三──飢餓與肥胖並存:現今社會,有一人受營養不良之苦的同時,就有兩個人肥胖或過重(營養過剩)。全球有八億五百萬人深受營養不良所苦,然而也有21億人肥胖或過重。自1980年以來,全球肥胖人口數便幾乎增加了一倍,並仍持續以驚人比例成長。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5公斤/平方公尺的成人已超過30%。每年有3600萬人死於營養不良,但卻也有340萬人是因過重或肥胖而去世。此外,有44%的糖尿病患者、23%的缺血性心臟病病患以及高達41%的癌症患者,罹病起因是過量的食物。此問題的病灶是全球的經濟及資源不平等,以致於有人飲食過量,吃出病來,有人卻在垂死邊緣掙扎,甚至餓死。
要建立既尊重自然環境又顧及人類生存福祉、可持續發展的消費生產模式,全球複雜干預不可或缺。政府及組織身負處理上述三個矛盾問題的重大責任,且須將人類的飢餓問題置於毫無節制的需求成長之前。這些政治、體制問題須要透過政治解決。食物權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上述矛盾問題威脅此一人權,造成嚴重的社會及環境破壞
(附錄開放轉載,轉載前請徵詢社企流同意)

文章標籤

  • 社企流直擊世博

    社企流直擊世博

    「潤養地球,滋養生命」,社企流來到 2015 米蘭世博現場,為你帶來第一線的採訪與觀察!跟著我們從世博的起源、現場展館以及當地創新案例,認識這場世界級的年度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