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O.org:用設計改造社會企業DNA
編譯:黃菁媺
Jocelyn Wyatt與Patrice Martin 是IDEO.org的共同領導人與執行董事,IDEO.org是一個獨特的非營利組織,隸屬於創新設計公司IDEO。他們的使命是:將人本設計(Human-centered Design)運用於貧窮相關的挑戰,且在過程中改變營利企業,賦予他們將資源運用於創造社會利益的能力。Wyatt解釋說:
「在2008到2009年經濟衰退時期,許多基金會損失了高達40%的捐款。當時IDEO雖有非常多來自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合作需求,同時IDEO設計師們也非常想要與這些組織合作,但最終都因資金不足而夭折。於是我們開始試想:『如何用不同的方式促成合作?』『新的商業模式會是什麼樣貌?』」
針對幾個最有潛力的解決方案,進行數月的研究之後,IDEO.org在2011年正式上線,成為IDEO員工的「慈善通道」,其中包含引進來自全世界優秀設計師、社會企業、媒體人才共同參與合作的夥伴計畫。
到底什麼是「人本設計」(Human-centered Design)?無論是幫助美國低收入戶的父母參與孩子的教育,或是在迦納創立公共衛生的商業模式,Wyatt與Martin認為他們的首要目標,是先著重於被服務的對象,協助他們自己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Martin說:
「有別於單單從技術的觀點來看待問題,我們幾乎從一開始,就以一個實際的終端使用者、一個目標市場,或是那群我們最終想要建立影響力的族群著手進行工作。我們發現這樣的觀點常被社會部門忽略。我們想要實際做出成果,並檢視它的成效,倘若成效不彰,我們又能如何改進?」
作為IDEO.org的掌舵手,Wyatt與Martin的搭檔可以說是分析與創意的完美組合。Wyatt大學讀的是人類學,同時想要為世界做出正向的貢獻,所以她的教授建議她轉向國際發展(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領域。她花了五年參與由美國政府資助的專案,過程中,發現這些專案計畫運作的方式引起了她的關注。Waytt回憶道:
「我們到烏干達、玻利維亞等國家,只是告訴他們:『好,我們認為你們應該這麼做。』那些專案似乎花了大筆預算,最後卻只有微乎其微的影響力,而且成果幾乎沒有可續性。我感覺一定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做得更好。」
她六年前加入IDEO,逐漸意識到IDEO需要「一個不同的商業模式」用於那些他們試圖幫助的社群,得以擴大影響力。Wyatt目前除了負責募資事務,也是IDEO.org商業及營運部門的負責人。
相反地,Martin來自工業設計背景。在早期學生時代,她形容自己「十分看重『我們在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以及『我們在創造的東西是什麼?』」在她八年前加入IDEO以前,她所屬的公司著重於「參與式設計」(換句話說,是一種讓使用者與設計者共同參與在設計過程中的設計流程),這段背景讓她得以融入在IDEO的人本設計精神中。
「我認為這裡的文化最獨特的地方,絕對是每個人對於專案的熱情。我看見實踐的力量,也看見設計思考的潛力,這都讓我好奇人本設計還能運用在哪些領域。」
有趣的是,Martin在加入開發中國家的設計專案以前,並未在國外待過多少時間。不過,在她與Wyatt於肯亞合作進行水資源相關專案時,她立刻就迷上了這種挑戰。Martin解釋說:
「我一直都在尋找更複雜且更有趣的領域來運用設計。這些位於開發中國家的專案都是極度困難的挑戰,也需要耐心,但這是個很適合運用設計的領域,而我認為當時所做的都還不到位。」這個觀點轉變成IDEO.org所代表的理念。「在我開始這份工作時,我並不是那些已經去過東非十幾次的人,我真的很想看看像我這種不曾想過自己與這些地方有何關聯的設計師,會怎麼樣在這裡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我想要把最頂尖的設計師都拉進這些議題裡。」Martin的這個靈光一閃是她在第一次肯亞之旅中出現的,而直到現在,這都還是IDEO.org種種專案裡頭的重心。
Martin接著說:
「生活在開發中國家的人們就和我一樣,面對的是艱難的情境,並且依照大環境中的困難來作邏輯性的決定,這種相似度每次都使人震驚。我們往往因為陌生與差異而心生退怯,然而一旦你坐在某人的家裡,與他們喝杯茶,你便能完全體會他們的立場和感受,讓所有差異都顯得不重要了。」
當IDEO.org與Global Alliance合作,在坦尚尼亞進行「乾淨爐灶專案」(Clean Cookstoves)時,他們從一開始就先走入社區,詢問當地婦女是如何使用,以及為何不使用家裡的爐灶,並融入當地文化、購物、舉辦烹飪比賽,每天都與當地家庭密切相處。「研究的結果發現,問題的本質不在於爐灶是否被使用,而是其他決定性的要素。無論使用與否,你都得考量婦女們是否需要在短時間煮好一餐、手上的燃料預算還有多少、以及她們需要幫多少人準備餐點。這些顧慮都會影響婦女使用爐灶的習慣。」根據這些資訊,他們整理出一篇研究報告給Global Alliance,也因此影響了未來爐灶產品的設計方法。
另外一個成功案例,是IDEO.org、Unilever、Water & Sanitation一起合作的Uniloo/Clean Team廁所專案,以都市貧民(Urban Poor)為設計對象,並且利用迦納第二大城庫馬西(Kumasi)作市場測試。Wyatt說:
「公共付費廁所在庫馬西極為普遍,也已經實施了好一段時間。這些廁所髒亂、不方便,但仍然是最好的選擇之一。」即使如此,隨地大小便的現象仍持續存在於都市中。與庫馬西的居民聊過之後,Wyatt說他們很快就發現這個「內急」問題的核心:
「居民告訴我們:『我會用公共廁所』,而當我們追問:『每次都用嗎?』,他們也會說:『對』。但他們最後總會坦白地說:『嗯…但有時候在半夜內急,我會把便桶直接倒在家門外的排水溝。』」
這讓設計團隊理解到與其想辦法把居民引導到廁所,他們需要把廁所帶到居民身邊。Clean Team現有330個IDEO.org設計的Uniloo廁所在營運中,使用租借服務的模式(每週三次,將排泄物清運到污水處理廠),他們希望在2014年底能夠擴張到一萬個Uniloo廁所。
不單單滿足於在開發中世界服務, IDEO.org更致力於扭轉美國境內貧窮相關的議題。「我們希望對國內與國際的重視能夠相等。」Martin說大部分尋求合作的組織,都在找尋基礎教育與就業問題的解決方案。「這些可以是更系統面而非實體面的設計方案。這份工作最棒的地方,在於它給予我們一個與非營利組織深入合作、一起嘗試新模式與服務的機會。譬如說,重新思考這些組織如何看待家長的角色。在大部分的案例中會很直覺地想:『我們有這個服務,他們有需求,所以一定能成功。』實際上,從人本設計的角度來看,這不是我們的運作方式。解決方案必須要有吸引力,必須對我的生活有意義,也必須令人感受到價值。」當我們想像一個新的系統或服務,她說:「我們喜歡把設計想像成你看待世界以及定義問題的方式。這幾乎可以含括所有設計方向,甚至可產出完全沒有實體的作品。」
Wyatt說,IDEO.org的下一階段,是希望能擴張他們的影響力,超越直接介入協助,而能夠改變整個設計及社會部門看待自己作為世界公民的角色。「我們意識到即使我們每年做15或20個專案,在改善貧窮問題上根本只是滄海一粟。我們如何能夠集中資源,推動人本設計的理念?」
其中一個解決方案,是提供免費下載的「人本設計工具包」(Human Centered Design Toolkit)給在開發中國家的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企業,至今已被下載超過10萬次。他們最近也與聰明人基金結盟,開發一個為期五週的線上課程,教授「給社會創新的人本設計」(Human Centered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Wyatt說,他們的目標是讓「那些在第一線從事改善貧窮問題的人,可以真的把設計運用在他們的工作中。」或是如Martin所形容的:「我想我們的文化精神,是你雖然不知道答案,但你有方法可以去找到答案。我們確知無法單打獨鬥,當我們想到還有數不清的挑戰是我們想要發揮影響力時,除非我們能讓每個人都改變他們看待『人』的方式,並且去嘗試、實驗、並親身參與,Ideo.org能做的還是有限。因此,我們投資在工具、平台上,讓人本設計的精神能更為普及。」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個好點子,卻不知該從何開始? 快來參加社企流年會,沿著八位『創革者』的逐夢軌跡,加值你的行動力!
按此進活動網頁

文章標籤

  • 社企案例地球村

    社企案例地球村

    由社企流編輯群介紹世界各國社會創新案例,讓你不出門也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