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如何挑戰當代奴隸現象
編譯:吳銘崧
時至今日,世界上仍有將近三千萬人處於被奴役的狀態,這些諸如童工、強迫勞動與人口販運等種種現象,都是當代依然存在著的奴隸形式。為了打擊這些不法的當代奴隸行為,英國政府在 2013 年底通過一個草案,試圖加強人權保護,但草案內容僅揭示政府將與企業合作、確保企業的勞動力及其來源並無助長不法奴隸行為,卻未清楚說明實際做法,以及企業和慈善組織應扮演的角色。另外像是受害者保護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人們批評的重點。
除此之外,缺乏預防措施也是這個法案不受信任的原因。「除非能夠真正杜絕問題的根源,不然一切都只是治標不治本」,公益組織 Not For Sale 的共同創辦人 David Batstone 解釋:「舉例來說,在我們幫助過的個案中,有 95% 的受害者於遭受人口販運的當下都沒有工作,這個問題不單單只是修個法就可以解決的。」他認為經濟弱勢與奴隸制度息息相關,而欲實現理想必須借助社會企業的力量,因為要對抗這類非法事業,就要從改變商業模式著手。解決弱勢族群的經濟問題,透過一系列完整的支持,例如提供教育訓練、職能輔導以及創造工作機會等方式,才能真正帶來實質的改變。
David Batstone 創立 Not For Sale 平台的目的,正是為了培育那些以活化弱勢社群為目標的新創事業,來達成終結奴隸現象和人口販運的使命。REBBL 就是一個他們協助上市的案例,這是一種藥草滋補飲料,產品原料從祕魯境內的亞馬遜原住民社群取得,部分收益捐助給 Not For Sale,他們再轉投資當地的經濟及公共建設,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避免其受經濟誘惑而落入不合理奴役合約的陷阱。
The Somaly Mam Foundation 則是另一個致力於解決相同問題的組織,只是他們特別關注女童與年輕婦女這些人口販運和性奴役的高風險受害族群。他們在 2013 年與雅詩蘭黛和 AFESIP Cambodia 合作,於柬埔寨暹粒市開設了一間美容沙龍,提供販運受害者教育以及職業訓練,甚至幫助她們爭取小額貸款以成立自己的事業。常務理事 Gina Reiss-Wilchins 表示,這個計畫讓弱勢者有了自給自足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對壓迫和人口販運說「不」,也給了對抗奴隸制度的人們一劑強心針。他們希望這可以成為一個供其他企業或組織參考的榜樣,特別是製造業或服務業。
這些社會企業藉由創造就業機會、提供教育訓練等方式,為奴隸制度的受害者以及潛在高危險群建立相對穩定的生活,讓他們在社會與經濟能力上獨立,不再輕易受欺騙、引誘而掉進當代奴隸制度的圈套,這或許正是人們所期盼的、能夠持續創造改變的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