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陣子的行政院院會中,政府肯定了社會企業的影響力,即將開始立法並推動台灣的社會企業發展。不過社會上出現了兩種顧慮的聲音,一是擔心社會企業因為要分享利潤於社會公益,將無法產生足夠的競爭力;同時社會企業的規模也無法將投入的金額完全轉換為長久的工作機會。然而綜觀市場,品質、產地、有機、環保與低碳等等因素,已經是現今消費者購買的重要指標;也預告著企業不再只能專注於成本經營來提高利潤,更要注重產品以及其生產過程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力。如今,這股風潮正由民間所主導的社會企業,以敏銳的市場觀察力結合創新的商業模式,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注入一股活水。我們也期待透過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擴大社會企業經營的範疇,進而為主流社會帶來公益與經濟的進步。
以下全文轉載自台灣立報
左右看:社會企業可行嗎
2013-3-24 21:25 作者:本報訊
左看:社會基金創就業
2月失業率攀升至4.24%、亞洲四小龍最高,20至24歲失業率高達13.58%。對此,行政院長江宜樺於上週行政院院會中肯定並倡議:由非營利組織、私人企業投入發展社會企業,以聘僱更多失業人口。
要實踐這項呼籲,實在是困難重重:因社會企業強調透過企業策略及商業運作方式,達成兼顧環境、弱勢就業等社會目標,並非追求利潤最大化。但畢竟利潤是企業維生的命脈,故社會企業所負擔的社會價值極為沉重。另方面,台灣過去由中小企業的高度創意所打造的寬闊產業基盤,也因缺乏資金而熄火,正需政府的資金奧援。
此時,馬政府應該將解決失業、環境問題的社會責任,與中小企業需要投資、低利貸款的壓力相結合。具體來說,把過去只是錦上添花的中小企業創業貸款、信保基金,以及郵政儲金的使用重新規劃,成立社會投資基金。
此基金可依據其所創造的社會價值、就業機會多寡,反向累進計息,甚至可提供無需還本的投資,並先以實驗型補助做風險管控模型,再以同心圓方式向外擴散。這將讓台灣最引以自豪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透過政府的共同承擔風險來創造高環保、多就業的社會價值,再造MIT臺灣製品牌的國際優勢。
潘欣榮/公共化協會成員
右看:公平夢難尋
勞委會上週向行政院長江宜樺報告「從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到社會企業推動情形」,報告社會企業透過企業策略及商業運作方式,達成特定經濟與社會目標,非追求利潤最大化,以解決社會問題。江宜樺期盼NGO非政府組織、私人企業都能扮演更多的社會責任,產生新就業模式以改善失業問題。
我們肯定勞委會的用心,但卻看到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與培力就業計畫已長期支付6萬2千餘名失業者薪資,但輔導就業的結果僅2.7%(1700多人)的人力被長期留用,多數人並非進入一般職場,僅在不同的多元案之間流轉,成為「長期被政府聘僱」的福利依賴者。
畢竟企業生存的鐵律就是利潤。但訴諸愛心的社會企業,其通路是有限的,尤其得面對來自市場競爭者、資金提供者的取息壓力、公民社會對其「社會責任的要求」的三方夾殺,使社會企業比一般營利企業有更大的生存壓力。
所以當今世界多數皆集中在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因為其客觀人力成本低,所以都仰賴歐美已開發先進國的少數中上階級消費者的購買。但台灣處在已開發國家末端的尷尬位置:在相對高創業成本的貿易島國來說,要在沒有政府配套下,用道德呼籲以高成本來經營,實在是一個空想,一個不確定能否在台灣被實踐的夢!
吳恆祐/社會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