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榮:藝文社企 不要怕談營利
記者黃國蓉╱台北報導
(圖: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 記者鄭清元╱攝影)
宏碁創辦人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昨(16)日表示,「藝文社會企業」可以補充資本主義架構下文化生產的缺失,也能使藝文團體自給自足,不需依靠補助,藝文界若接受此思維,企業多贊助藝文社會企業的育成,可提升整體藝文環境與人文創新能力。 國藝會、政治大學與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昨天首度舉辦「藝文社會企業發展論壇」,施振榮以「王道精神與社會企業」為題發表演說。該論壇由聯合報副社長羅國俊主持,施振榮並和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白鷺鷥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政大教授吳靜吉等人討論藝文社會企業如何共創社會價值。
施振榮近年來倡導整體利益平衡的「王道精神」,接掌國藝會後,提出與王道精神相合的「社會企業」概念,認為有助解決藝文界長期資源不足的問題。施振榮說,資本主義的企業經營有效率,卻未必能創造所有人的最大利益,一般公益團體往往要依靠外部資源生存,社會企業就是以企業經營的效率,但不以創造利潤為目的,達到永續生存的目標。
施振榮說,進入國藝會後就積極引進這個概念,但他面對的第1個問題是,藝文團體認為談「企業」、談「商」太過銅臭味。施振榮指出,「企業精神」應是為達成特定任務,以有限的資源,利用有效的組織與管理,挑戰困難創造價值的過程,這種精神也適用於政府及非營利事業。
施振榮強調,藝文團體也要有經營的觀念,不是只有志工熱情,對於所獲得的資源,若當成要花掉的「費用」,就很難以累積;但若以經營思維當做「資本」,就能繼續加乘。國藝會持續推動藝文社會企業育成專案,目前從企業福委會贊助文化消費做為最主要的入口,希望形成更大的生態圈。
陳郁秀也建議,不管是政府、藝文組織、或觀眾都應調整心態,例如政府要擺脫圖利他人的擔憂,放手去做;觀眾則多培養習慣。吳靜吉認為,贊助藝文企業育成者,要除去自認為老大的心態,尊重專業人士。
【2013/01/17 經濟日報】 原文連結

文章標籤

  •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為改變發聲、讓改變發生」是我們的使命。持續耕耘公路正義、環境永續、偏鄉教育、社會企業、弱勢關懷等過去十年卓然有成的議題。我們相信,因議題而起的行動,將涓滴成河,為台灣的正向改變不斷發生。
    官網:visionprojec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