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教育行動家
我們是一群想為環境教育散播友善種子的夥伴,簡稱「友種團隊」,取諧音「有種」之意,有 Guts 的開創多樣環境教育服務。我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愛護環境的種子,人人都能做出改變、付諸行動,成為環境行動家。透過環境教育、環境解說、環境傳播的方式,結合政府、企業、學校、社會的各方力量,共同創造人心的幸福,環境的美好。現在,我們已經走在行動的路上了,你也一起來吧!
專欄文章
(4篇)
保護印尼最後 80 隻伊河海豚——這項創新計畫助海豚遠離危險、更為居民提高 4 成漁獲量
環境資訊中心/編譯:姜唯;審校:林大利
目前全部 6 種江豚皆面臨滅絕危機,幸好,印尼一個創新計畫證實,電子發報器有助於阻止會進入淡水域的海豚靠近漁網,保護牠們不被漁網纏住,也使當地漁民受益。
電子發報器的實驗
印尼非政府組織與在地社區合作,將漁網裝上電子發報器,嘗試減少刺網對印尼馬哈坎河(Mahakam River)中最後 80 隻伊河海豚(Irrawaddy dolphin,學名:Orcaella brevirostris)造成的危險。在過去的 25 年間,漁網纏繞造成馬哈坎河 2/3 的海豚死亡,印度河和恒河的許多其他江豚處境也差不多。
在 10 月 24 日世界江豚日到來前,電子發報器試辦計畫在馬哈坎河帶來驚喜的結果。監測研究顯示,這些發報器會發出聲音趕走伊河海豚,牠們會避開帶有發報器的網,漁民也表示伊河海豚不再試圖追捕網中的魚。
主持這項研究的 Yayasan Konservasi RASI 研究基金會科學計畫負責人克雷伯(Danielle Kreb)說:「發報器效果超乎預期,明顯可以將伊河海豚趕離危險的漁網。這對亞洲和南美洲的其他江豚族群來說是個好消息,因為被刺網纏住是世界各地江豚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電子發報器已被證實可以減少許多種海豚、鼠海豚和鯨魚成為刺網混獲,但這是首次對淡水環境的海豚進行完整測試。
除了幫助保護伊河海豚外,發報器也改善了當地漁民的生計。在 6 個月的研究期間,針對 40 名漁民進行的調查顯示,伊河海豚不再跑進刺網捕魚,減少了對漁網的損害,使平均捕獲量增加了 40%。開啟電子發報器時,捕獲的魚也較大。
電子發報器的推廣
「減少伊河海豚與漁民的衝突是拯救全部 6 種江豚的核心解決辦法,我們迫切需要將電子發報器計畫擴展到亞洲的其他有江豚的河流。」威廉姆斯說。
伊洛瓦底江的伊河海豚數量只剩不到 100 隻,因此在緬甸的大河中導入電子發報器也是重要工作。此外,發報器也可以幫助其他江豚避開漁網,同時還可以防止視力不佳的恆河豚和印河豚被困在灌溉渠道中。
人人都可以加入群眾募資來幫助採購更多的電子發報器,5.20 美元可以讓 WWF 保護一公尺長的漁網,87 美元可以讓整個漁網裝滿發報器——並為河岸家庭提供更多食物。
「電子發報器真的有用!這些小型設備竟能為伊河海豚和漁民帶來如此大的好處。現在我們需要幫更多河流中的漁網加裝發報器。認同請贊助或分享!」威廉姆斯說。
參考資料
- 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2021 年 10 月 17 日),Electronic pingers protect river dolphins and benefit communities
【永續 Plus!設計思考工作坊免費報名中!】
疫情之下,生活邁向永續新常態,第 19 屆「育秀盃創意獎」以「永續實踐+」命題,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特別策劃系列活動 - 設計思考工作坊,將帶你了解永續概念的內涵、如何參與及實踐,並搭配學習設計思考流程和工具的運用,在 3 小時中走過永續創新歷程,為自己思維加值、讓永續發展 Plus!
歡迎對永續實踐、設計思考有興趣的大專院校青年踴躍報名>> https://pse.is/1119dtsei

首屆台灣海洋文化影展登場!柯金源最新作品訴說海龜故事
環境資訊中心/文:蕭紫菡
首屆台灣海洋文化影展,1 日在台北光點華山電影館揭開序幕, 並特邀柯金源導演,成為本次的焦點影人。開幕式中,全球首映了柯金源的最新作品《平安龜》,並透過柯金源的其他 6 部紀錄片《平安龜》、《海》、《餘生.共游》、《退潮》、《產房》、《渡東沙》、《記憶珊瑚》等,在影展中帶觀眾深入海洋電影的美學風格與主題,一同愛上他所深愛的大海。
透過人與龜的故事,反問人類是否能讓海龜「平安歸」?
《平安龜》中,柯金源紀錄了幾位台灣年輕一代的保育工作者,如愛海龜成痴的潛水教練蘇淮、致力推動公民科學的海龜姐姐馮加伶、努力與海廢奮戰的海龜女俠郭芙等。也透過紀錄小琉球、澎湖、蘭嶼、直到南沙太平島、日本、馬來西亞等海龜繁殖地,深入海龜的各種處境。如其中一位龜主角「小破洞」,浮出海面換氣,接連被船隻螺旋槳打到,造成背甲破裂,生命力強韌的他活了下來,意外成為小琉球潛水人的關懷對象,但,不知其他海龜,是否也能如此幸運?
影片透過述說人與龜的故事,提出更多反思與期待,並向觀眾提出叩問:當人們將海龜視為神獸祈求平安及財富時,海龜自身能在海洋中永保平安嗎?
而在「焦點導演」其他作品中,《海》紀錄了台灣近 20 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以 35 段影像故事,用最質樸的方式呈現海洋之美。
影片從 46 億年前地質演化史揭開序幕,一直到開始有低等生物的出現,展開了生物多樣性後,進入人類低度使用的第二階段。而從第三階段開始,人類開始大量捕撈、開發,形成破壞⋯⋯最後透過蘭嶼及保育志工的故事帶人反思,人究竟該如何跟海洋共處?
耗時 10 年以上,深入追蹤鯨鯊、濕地、邊陲島嶼及珊瑚…
《餘生.共游》談的是海洋中最大的魚類——鯨鯊的故事。紀錄片循著鯨鯊在中西太平洋上的洄遊地圖,一路紀錄鯨鯊從碧藍海洋的自由,到被網圍困,被水族缸幽禁,或成為老饕桌上的餐點⋯⋯影片呈現了鯨鯊在商業行銷下被剝奪的生命外,也呈現了鯨鯊的生命力帶給人們的深層感動。
《退潮》,以台灣彰化西南角海域的濕地為主體,紀錄這片台灣最大、也是最後一片完整的泥灘地的影像。20 年來,柯金源經常穿梭在彰化沿海的小漁村,看著當地居民與泥灘地間互依互存的生活方式,深刻體會到退潮之後的廣闊泥灘地,是眾生的生命舞台,裡頭孕育了太多天然資源,不斷輪迴,在當地已延續了 200 多年。然而,當這最後一片完整的泥灘地,已宣布將其開發為工業區,他無言以對,只能以史詩般的影紀錄呈現。
《產房》中記錄的主角是保育工作者郭道仁,他帶領團隊在東北角獨立打造了第一座結合復育、研究、教育、觀光與產業價值的海底社區。然而,公部門與部分海洋學界對此持觀望的態度,令保育人士孤軍奮鬥,只能繼續以單薄的力量,為軟絲仔重建產房。反覯國外學者對此的高度肯定,柯金源藉由紀錄片向公部門提出叩問——要保育海洋,國家應該提供什麼樣的資源去支持?民間力量可達到哪些可能性?
《渡東沙》針對了東沙環礁做了詳盡的生態及歷史紀錄,並藉由在島上居住的阿兵哥或及漁民,帶觀眾深入了解這座島嶼的歷史與生態。據當地駐軍 1996 年間統計,違法進入環礁的中國漁船達一千多艘,台灣漁船卻只有 17 艘,目前越南漁船也經常入侵。海巡署取締違法入侵捕魚的次數,每年超過兩千多次。東沙環礁在人為長期破壞下,已奄奄一息,處處都是死珊瑚。本片完整呈現東沙長期以來,面臨的種種無奈與考驗…。
《記憶珊瑚》是柯金源自 1993 年起至 2004 年 4 月,長期記錄陸地觀察與海底潛水樣區,除台灣本島各主要珊瑚礁區外,更鎖定重要離島,如澎湖群島、綠島、蘭嶼、小琉球等。在這部環境生態紀錄片中,有反省人類的過漁現象,有批判珊瑚資源的不當利用,更有海洋重大污染的後續追蹤,及為了開發工業區而犧牲珍貴藻礁生態的盲點。
投入生態紀錄 30 餘年,獲獎無數,2020 年更成為國家文藝獎首位紀錄片工作者得主。柯金源說,他的作品風格,與最早期的早已截然不同。
綜觀他的風格,約可分為 4 個階段。最早期多半著重於「環境資訊揭露」,1980 年剛解嚴時,許多媒體尚未開放,事實常被掩蓋,因此他著重於讓觀眾看見真相;第二階段,進入「強烈批判」的風格,著重舉發法規的疏漏;第三階段——「監督」,進入 2000 年,政黨輪替,人民有著更多的期待,他以鏡頭和筆展開更深入的監督;最後,因社會政治的演進,人民意識抬頭,要改變環境,不再只能靠上對下的政策,也需要人民的加入,因此,他的作品也進入了「召喚公民參與」風格。
柯金源說:「影像中,你會看到許多留白的時刻,或用音樂讓觀眾有機會沈澱,這都很有別於我早期平鋪直述的風格,為的是讓觀眾有多一點空間自己思考、判斷。」
30 年來,他用作品持續改變政策及教育現場
在台灣社會對環境議題尚處一片混沌的 90 年代初期,柯金源就以一台相機和一支筆,累積超過 30 萬字與無數照片的環境調查報導。30 年來他只做一件事情:記錄台灣環境變遷。他無數次重返 100 多個長期關注的紀錄區,以現場目擊者的視角,見證台灣環境 30 多年來的變化。30 年並不短,紀錄工作並不輕鬆,為何一件困難的事願做了 30 年?
「我是彰化縣伸港鄉人,在鄉下出生長大,1990 年起,我就發現家鄉因工業污染而面臨許多環境問題,而整個主流媒體對弱勢偏鄉的著磨很少。當時,我已在媒體工作, 我認為應為其發聲。」那時,環境議題還是很冷門的領域,不被重視,但《財訊》老闆相當支持他,甚至在他離職後繼續為其開了 13 年「台灣檔案專欄」至 2006 年,累計了台灣環境田野資料 500 萬餘字。爾後轉入公視,轉戰影像紀錄,這些早期的田野仍成為珍貴的史料。
「我不怕沒人看,只要我專精在這領域,不斷提出我的報導,就有機會被看見、被重視。」他說,許多議題,一開始報導沒人理,但不能放棄,像藻礁的議題,他們在 1998 年就開始拍攝了,卻沒人在意,但他仍然持續關注,一有機會就帶媒體或研究生到現場看。
「很多東西你只要持續做,就會有累積,有累積就會產生力量。」
許多東西,他看見了,卻改變不了,的確受挫。但 30 年來,他也默默地促成了許多改變。像《餘生.共游》播出後,促成了農委會不再核准海生館任意捕捉鯨鯊,成功地為鯨鯊請命;《退潮》讓許多參與國光石化的年輕人,除了在外圍參與抗爭,更近距離地走近理解,這泥灘地與人之間、強韌的連結力量;《產房》讓相關主管單位開始檢討海洋生物的保育工作缺失;而更有許多教育工作者告訴他,他們在看了《記憶珊瑚》後,開始著手規劃海洋教育的教案。
「你只要做,就有機會,不做就沒機會。」30 年,他戰的從來不是當下,而是無論成敗,從未背棄最初拿起相機、提起筆的初衷——讓媒體真正成為替多元與弱勢發聲的所在。
柯金源導演即將於 10/2(六)出席社企流年度論壇「甜甜圈星球」,分享公民實踐永續生活的經驗!
>>> 論壇免費報名,即刻前往搶票

壽山猴子老是搶食怎麼辦?大學生擔任解說員,分享與猴共處的關鍵
環境友善種子/文:張志忞
「我覺得可以讓我們在學校時就實際體驗真正面對遊客的解說,這種經驗很難得。因為其他課程的練習都是只有對老師或同學,那種感覺很不一樣⋯⋯。」
「因為我們要自己設計一個解說活動,所以一定要跟其他同學溝通、討論,甚至有些時候還會有意見的衝突,最後可以看到我們的成果實際拿去對遊客解說,這個過程讓我印象很深刻。」
「之前有聽說過壽山的猴子很兇,且會搶人的食物⋯⋯上了國家自然公園的課後,才知道人猴衝突的原因是遊客的餵食,所以我們設計對遊客的解說活動時,才把重點都放在避免餵食上面。」
這是幾位大學生在考完期末考試後給我們的回饋,也是友種團隊、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以及大學課程的一個新合作,結合了學校的課程,同時達到國家自然公園期待的教育與宣導目標。
這一切的起因都來自於 103 年⋯⋯
友種團隊自 102 年開始,協助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推動環境教育,由於壽山是一個被高雄市區包圍著且交通非常便利的地方,所以在早期軍事管制開放後,成為市民親近自然的首選,好的一面是創造了民眾親近大自然的機會,但過度的親近也造成了諸多複雜的問題,人猴衝突即為其中之一。
人猴衝突起因於民眾餵食獼猴,聰明的猴子很快的成為了「人類行為學家」,學會了從「人」身上取得食物的技巧,有一些猴子用乞討的方法,睜著水汪汪的大眼睛看著你······手上的食物,引發你的同情心,但也有一些猴子則會從你的手上、背包裡,甚至口袋中直接拿取食物(對猴子而言叫拿取,但對我們而言就稱為搶奪了)。
在這個「猴子-食物-人」的過程中,有時會驚嚇到孩子或女性,嚴重一點的可能在爭奪食物所有權時而受傷(包含人與猴子都會喔!)而當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人就開始討厭猴子,甚至有人會假裝要餵食猴子,在猴子伸手拿食物的時候,用雨傘、登山杖或藏在背後的棍棒毆打牠們。
然而,也誕生了少數「熟客」每天固定時間在山上各自的地盤提供獼猴食物,餵食之餘,這些人也經常「把玩」獼猴,把獼猴視為寵物,一起享受午後的壽山陽光。
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猴互動模式,逐漸形塑了壽山人猴衝突的「在地文化」。
人與獼猴過度親近對於民眾及獼猴而言都不是件好事,原因在此不多說,有興趣的你可以在網路上查到許多資料。而既然不是件好事,國家自然公園就希望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我們也透過環境教育的角度規劃了許多不同的教育推廣方法,後面會分成幾個篇章來跟大家分享,先回到今天的主題,與你分享一下與大學課程的合作。
如果常常跑壽山的人就會知道,壽山的遊客在平日及假日時會有很大的差異性,每到假日時,帶著孩子的家長、年輕情侶、學生小團體就會出現在壽山,這些群眾因為平時較少到壽山活動,對於壽山人猴問題的了解大都僅止於「聽說猴子會搶吃的東西」,但是對於實際的情況往往並不清楚,也造成他們容易成為獼猴下手的目標,所以我們首先就從這一群容易跟獼猴發生衝突的對象著手。
因此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與友種團隊便和義守大學的林慧年老師合作,透過老師在學校開設的解說選修課程,共同規劃了獼猴解說的系列課程,林老師希望學生在課程中可以累積更多的實務經驗,而我們則希望透過這個機會與大學生能夠有更多溝通的機會,共同的目標是讓學生可以對來到壽山的遊客解說及宣導,透過實際「教別人」來強化他們對於所學概念的印象。
整個課程分成 4 個階段:
- 學校的解說課程:透過林慧年老師課堂上的解說課程,讓學生對於解說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了解解說方案的設計原則,以及多樣化的解說方式,為後續學生的解說方案設計先打下基礎。
- 國家自然公園提供先備知識課程:學生申請國家自然公園的特別企劃課程,並由友種團隊駐點的教師帶著學生透過獼猴生態課程、實際的戶外觀察以及人猴衝突議題的討論,幫助學生了解獼猴的基礎生態,並探討壽山人猴衝突的背景與現況。課程中並透過多樣化的遊戲式教學與解說方法,讓學生體驗解說活動的實際操作。
- 學生的解說方案設計:學生回到學校後,分組進行解說規劃與解說活動設計,接著進行教具製作及校內同學間的演練。而友種團隊的駐點教師也會到學校評估學生設計的解說內容,並給予建議。
- 學生的期末考試:學校解說課的期末考試,則讓學生前往壽山登山口,對遊客進行解說,並由老師及駐點教師在過程中給予解說技巧的建議以及進行最終的評分,這個評分就是學生的期末考成績。
透過上述的執行方式,我們從林慧年老師以及上課學生的回饋中,發現學生蠻喜歡這樣的授課模式,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真正的實務經驗,這些學生也提到因為他們有很多人都是觀光或是休閒相關科系,所以這樣子的課程也能讓他們在踏入社會前,先實際體驗了未來他們可能的工作。而對於國家自然公園及我們而言,透過這樣的課程可以讓我們可以系統化的與平常很難接觸到的大學生分享壽山人猴衝突的狀況。
友種團隊協助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推動環境教育的目標之一,是透過教育宣導協助國家自然公園解決遭遇到的環境問題。當然,許多陳年問題僅透過非正規教育的推廣不易立竿見影獲得成效,但透過廣泛的推廣希望可以影響民眾的觀點,進而產生不同的行動。除了與大專合作的經驗外,我們還有更多與不同對象的長期合作經驗,下回再以專文與大家分享。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環境教育值多少?思考 3 大課題,創造兼具品質跟獲利的環教課程
環境友善種子/文:徐煥喆
你有到環境學習中心參加環境教育課程的經驗嗎?對於環境教育課程的印象是什麼?是聽著解說員興高采烈地說著各種深奧的生態名詞、看著你從沒留意過的生物?還是要忍受陽光烈日走到戶外,揮灑著汗水辛苦的淨灘,看著中心的老師的健康膚色,一心只想把防曬油擦好擦滿,不要跟老師一樣曬的那麼黑?
隨著政府的環境教育政策,每年有越來越多人想要或必須要到環境學習中心或是自然教育中心參加環境教育課程。你參加過的課程需要付費嗎?你覺得你上的課程值多少錢呢?
今天筆者想跟大家分享在一個中心營運環境教育課程,一定會面臨到的 3 個關於收費的課題。
1. 課程的收費能夠負擔課程成本嗎?
社會上使用者付費的觀念逐漸普遍,其實有很多人都願意付出金錢來參與戶外教學或是環境教育課程,這幾年公部門所成立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也都開始進行收費,但所收的費用真的足以負擔課程的成本嗎?
筆者試算了一下,執行一套課程需要的成本包含:人事費、交通費、教材教具費等,其中付出最多的費用是哪一項呢?
你猜到了嗎?沒錯,是人事費,優質的教學人員是一堂環境教育課程的靈魂所在。
根據筆者辦理課程多年的經驗,每次戶外教學課程至少需要兩名教師(主帶與助教),若課程需要分組教學,人力要更多,此時若又要加入課程開發時期所投入成本的攤提以及適當的利潤,一堂 4 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不含午餐每人至少要 400 元以上(預估金額,依課程內容而有所不同)。
當然在公部門的中心不可能收到那麼高的金額,因為公部門的中心本來就不是以營利為主,而是以推動社會環境教育為目的,但對於有心推動環境教育的私部門,例如環教公司、工作室等就會有營利的需求考量,生存就會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2. 課程的質量之爭
課程的質與量,往往在環境教育者的心中拉扯著,相信你看過一人帶百人的解說活動,也看過一人帶十人的體驗活動,身為環境教育者的你期待的課程是什麼模樣?
既然是「課程」,就包含著環境教育工作者的期待與理念,有著明確的課程目標與學習期待,很多人常會覺得人少收的錢就少,人多才能收比較多錢,筆者認為這個問題並非黑與白、二選一的問題,得回歸到你所設定的課程目標與定位上,在可達成目標之下,人多人少有不同的做法與定價策略。而且換個角度想,人多就一定不夠深度嗎?人少就一定有好品質嗎?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好,決定好課程定位後,根據課程目標進行適當的課程設計,才能夠在質與量的迷思間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3. 具有品質又能夠創造優質利潤的環教課程真的存在嗎?
你認為具有品質又能夠創造優質利潤的環教課程真的存在嗎?
正所謂夢想有多遠大,力量就有多大,我相信是存在的。
隨著社會對於「體驗經濟」的願付價值提升,有趣、寓教於樂是許多消費者對於付費課程的期待,因此有越來越多人進行跨領域的結合,將實境遊戲、解謎、AR/VR 技術、行動裝置的新概念融入環境教育課程,我更相信好的課程是有市場的,所以每位環境教育工作者應該回頭思考,除了釐清設計者自己對於課程的期待外,更要了解市場對於課程的期待與需求,試圖找到其中的平衡點,搭配良好的行銷策略,才能夠持續生存並實踐你心中理想的環教課程。
看完以上 3 個課題後,是否發現其實經營環境教育課程的本質其實就是在經營一個商品或服務,唯有透過不斷觀察市場需求,並積極地與市場對話,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商業模式。
或許在你投入環境教育服務或推出一個環教產品之前,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思考過這 3 個課題後,你的答案又是什麼?接著就是持續運作,讓我們一起發揮環境教育的能量來改變世界吧。
《良心很讚,記得要用:實踐企業倫理精神,一起成為改變的力量》專題
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和環境問題,有個東西很讚,我們一定要知道——那就是「企業倫理」。從知名影劇、日常生活與企業經營等角度,認識企業倫理內涵,一起成為促進正向改變的力量!
>>>閱讀完整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