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改變,從地方開始

世界的改變,從地方開始

《城市學》創立於 2019 年,我們聚焦城市美學、人文活動、地方治理和智慧科技 4 大面向,邀你一同探索城市發展的有機未來。

專欄文章

49篇)
  • 不靠推土機,只用油漆與長椅!秘魯公民如何翻轉行人地獄?

    不靠推土機,只用油漆與長椅!秘魯公民如何翻轉行人地獄?

    城市學/文:劉芮菁
    台灣在 1960 年代後經歷快速的都市化與工業化,大量鄉村人口移入都市,但在既有空間不足、不理解法規等諸多成因下,紊亂的人車空間成為都市的常見風景。類似的景象也發生在南美州許多城市,由於生活空間不足,許多居民須自己搭建生活空間,形成缺乏公共設施與基礎服務的非正式聚落。當都市中多數居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該如何向政府爭取資源、改善居住環境?來自秘魯的建築師辛西雅・島袋(Cynthia Shimabukuro)多年來透過居民間的協作與照顧,以公共參與推動都市再生,創造更友善的生活空間。
    今(2025)年 6 月 28 日,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舉辦都市行動主題講座,邀請秘魯建築師暨大學講師辛西雅・島袋分享推動空間實驗與公共參與的經驗。島袋長期在秘魯首都利馬進行都市行動,現於羅馬天主教大學教授參與式空間規劃課程,她曾參與《佔領你的街道(Ocupa tu Calle)》專案多年,以低成本、可逆式的街角改造,為利馬創造更多對市民友善的環境。

    快速都市化催生非正式聚落,貧民窟成半數人口家園

    演講一開始島袋先介紹,秘魯在 1980 年代經歷快速都市化,但利馬既有的空間與都市規劃跟不上大批移入者的腳步,許多人自行佔領土地居住,在郊區形成貧民窟。這些非正式的聚落不僅缺乏水電、道路等公共設施,也因為位處山坡地,在多地震的利馬更容易受天災威脅。如今,這些區域容納了利馬近半人口,成為許多人唯一的生存方式。
    「正式的都市規劃應該是先規劃、建構才居住,但利馬是先佔領了地才去做規劃。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們如果要向政府爭取更多資源,就必須集結起來,一群人才有影響力。」島袋指出,這些非正式的居住空間能夠長期存在,很大一部分是仰賴居民的協作與照顧。運用民眾強大的組織能力,加上都市規劃知識的介入,就能將居民的力量化為行動,集思廣益改善生活環境,並建立起在地的認同與責任感。(同場加映:永續,連結在地文化與價值——台灣極東漁村「馬崗」裡,人與海的故事

    以公民都市主義改造街角,開創市民對公共空間的想像

    島袋參與多年《佔領你的街道》(Ocupa tu Calle)專案,就秉持著「公民都市主義」的核心理念,相信公民行動可以推動都市創新。例如,他們曾在超市旁的停車位放上座椅、花台和盆栽,以低成本的方式改造成小型的休憩空間。儘管只維持 14 天,卻成功開創市民對公共空間的更多想像,促成 17 個自治市簽署《公共空間公約》,將公民意見納入城市治理。(同場加映:建築的「再生城市」新革命,為地球與人類帶來雙贏
    《佔領你的街道》針對都市再生設計了很多指南,也開設培訓課程,無論是一般市民或政府官員,只要想參與都市行動、改造城市空間,都可從中學到相關知識與工具。因此,《佔領你的街道》的能量也受到政府關注。團隊參與的「種子之河」(Semilita del Amoju)專案,就與當地基金會合作,在政府委託下嘗試提升學齡前兒童的生活環境。

    彩繪牆面、增加照明與座椅,危險小巷變身兒童遊戲場

    島袋說,雖然大家都同意「孩子是國家的未來」,但在進行都市空間規劃時,往往忽略孩童的需求。在此專案中,她和團隊成員們在一間緊鄰河岸的幼兒園旁,鎖定一條雜亂而危險的巷弄,經過與當地學校、社區、政府等單位的多次協調,最後成功漆上鮮艷色塊,放上花台、路燈與長椅,改造成學童下課後的遊戲場。
    這次的改造不只是單純的空間美化,更是在教育空間普遍匱乏的利馬創造出孩童們可以玩耍、探索的公共環境。島袋認為,要有更多這樣的孩童友善空間,才能培養孩童們的創造力,以及愛護公物的觀念。

    社區參與推動都市再生,處理衝突是關鍵

    回顧都市行動的經驗,島袋認為,社區的參與至關重要。她在羅馬天主教大學開設的「建築與參與式規劃」課程,會帶著學生與社區互動,一起研擬改造方案。先從理論授課為學生建立城市主義、都市再生等知識體系,再透過關注社區議題的夥伴牽線,島袋帶學生們多次實地參訪,並為居民舉辦工作坊,聊聊他們對社區的想法與需求,促成學生和社區居民參與式行動。後續也會邀請居民、政府官員到課堂做回饋,分享行動成效。
    演講最後,島袋指出:「參與過程必然有衝突,如何處理衝突非常重要。」她強調,參與不是予取予求,大家提出來的方案不一定就是對的,它是需要不斷協調的過程。
    「參與很複雜,需要長時間經營,我們要找到戰略夥伴,也要隨時思考哪些人被我們排除在外。」島袋說道。
    全文轉載自城市學,原文標題:她在秘魯翻轉「行人地獄」!公民參與如何改寫城市風景?
    閱讀文章
  • 化身搖滾樂團、影像策展人與科學家,旗山青年如何再造香蕉傳奇?

    化身搖滾樂團、影像策展人與科學家,旗山青年如何再造香蕉傳奇?

    城市學/文:劉芮菁
    走進熙來攘往的高雄旗山老街,一座巨大的香蕉造型烤爐格外吸睛,店門口販售著以自然農法種植的香蕉,店內可以品嘗香蕉冰,帶一盒招牌香蕉蛋糕當伴手禮。櫃檯旁的地方刊物、旗山走讀地圖,以及架上的搖滾專輯,都讓這間「台青蕉創意工坊」不只是香蕉專賣店,而是通往旗山故事的入口。

    延續父親志業,探索旗山的香蕉產業歷史

    台青蕉的故事可追溯到 1990 年代。從小,王繼維跟著父親王中義的「尊懷文教基金會」參與社區營造,看著長輩討論公共事務,發行地方刊物,舉辦文史走讀,耳濡目染下對地方議題產生興趣。研究所畢業、退伍後,有感於父親多年耕耘的事業無人接手,王繼維決定回到家鄉,發展地方的產業。
    從關注在地議題開始,他注意到,香蕉對在地人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旗山曾經因香蕉外銷輝煌一時,卻在景氣反轉後失去信心。「老一輩的人看著香蕉產業從輝煌到崩盤,他們會覺得那個時代過了。你會看到很多人在講香蕉,但是你看不到香蕉。」
    2008 年的時候,旗山老街甚至沒有香蕉可以買,當地人對香蕉抱持著不信任的態度。但王繼維看到的是,旗山在香蕉產業的歷史沒有被認識。基於回應地方的需要,他和夥伴們開始探索香蕉產業的歷史,並嘗試研發香蕉的周邊產品。「地方有需要什麼,我們就去從這裡去嘗試,不做就可惜了。」(同場加映:5 位返鄉青年的文化復興:用一間書店,串起蘇澳的過去與未來

    一步步種下信任的種子,讓香蕉產業從失落到再生

    剛開始在老街推廣香蕉蛋糕、香蕉脆片時,左鄰右舍並不看好。面對冷嘲熱諷,他們選擇以持續的實驗,慢慢打開新的空間。在老蕉農試吃香蕉蛋糕後,陸續分給親朋好友吃,大家開始認同這個點子,後來引發媒體興趣,王繼維帶記者到產地探訪,帶來更多關注,逐漸形成正向循環。
    王繼維說:「實驗就是在打開地方的結構的一個門,就算不一定成功,也至少努力過。」台青蕉團隊以務實、實驗、漸進的態度,一次次累積行動和影響力,終於讓香蕉再次成為旗山的共同記憶。(同場加映:來一趟海港低碳旅行——搭船迎風眺海、嚐遍綠色餐廳!
    香蕉蛋糕成功後,台青蕉團隊持續開發新產品,推出香蕉冰、香蕉脆片、香蕉花茶等各式商品,2013 年更跨足農業,嘗試以自然農法種香蕉。近三年,團隊還投入香蕉纖維的研究,開發編繩、包材、提袋等新型態商品,讓香蕉不只是一根水果,而成為跨域產業的起點。
    「我們每年都設定要推出一個新產品,不只是賣吃的,也要讓人看見香蕉的更多可能。」王繼維說。

    用音樂和行動寫下地方篇章,唱出農村的酸甜

    除了銷售香蕉產品,延續王中義參與地方議題的精神,台青蕉團隊持續舉辦蕉農體驗、走讀活動,製作旗山小旅行地圖,參與古蹟保存運動,更將文史考察的成果寫成《小鎮專門店》一書。特別的是,王繼維將對故鄉的情感與熱愛的音樂結合,用搖滾樂講述旗山的故事。2010 年開始,團隊更舉辦「搖旗吶喊 Cishan Rock」音樂節,一方面帶動社區音樂風氣,也透過音樂節活動喚醒民眾對地方公共議題的關注。
    「語言的盡頭是藝術,你沒辦法用語言表達,藝術反而是很好的呈現方式。」王繼維舉例,去年樂團推出的單曲《緣投的水果不太甜》,就在傳達農村的價值。「緣投」在台語中有「剛好對味」、「剛好合拍」的意思,就像水果有外觀不完美的「緣投」,展現了真實的滋味。如同農村,看似不起眼,卻蘊含真誠和深厚的價值。
    台青蕉也試圖翻轉地方人口外流的困境。2018 年起,團隊啟動「敢做移居共創空間」,邀請外地人短期移居旗山,從事農村體驗、共創行動。2019 年,團隊發起「影像交換所」計畫,以物資換取在地長輩的人生故事和老照片,陸續舉辦了「地方影像展覽」、「社區炊香蕉粿」等趣味活動,以及為國中生辦的影像交換營,讓社區的記憶被看見。

    觀光熱潮下的隱憂:店租上揚、複製型商店出現

    不過,這一路走來也不全然順遂。移居者的期待與現實落差、地方居民的觀望與檢舉,都考驗著社區共創的韌性。旗山的聚合經濟雖然擴大市場,但隨之而來的是老街店租水漲船高,也出現複製型商店以香蕉為噱頭,進駐老街販售觀光商品,甚至有越南新移民把越南的香蕉烤餅帶來銷售。
    洞悉旗山的每個變化,王繼維認為,地方創生要成為地方的一個循環,不只是銷售商品,而是要讓這個地方重新活絡。如果業者沒有使用旗山的香蕉,甚至用國外的食材,不僅在地蕉農得不到利益,也破壞了遊客對旗山這個品牌的信任。
    另一方面,儘管有年輕人回鄉創業,但滿街的飲料店、火鍋店供過於求,面臨倒閉潮,顯示大家對地方的想像不夠多元。

    以做出差異性來守住競爭力,耐心耕耘就有機會萌芽

    即便存在這些隱憂,王繼維仍相信,只要願意耐心經營,新的在地經濟模式終將茁壯。接下來,他希望台青蕉團隊經營的各個據點都能獨立營運,也計劃發行素食地圖、友善伊斯蘭的清真地圖等,為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國際旅客做好準備。而音樂作為台青蕉的核心,未來也將持續創作,到各地巡迴演出。
    「地方為什麼要有特色?就是要有差異。」王繼維特別強調,差異是真正的競爭力。因此,他們未來會專注把旗山小旅行、地方產品的差異和真實表現出來。
    從老街店面、民宿、工作坊,到音樂創作、產品設計、教育課程,台青蕉團隊持續用行動證明,地方的價值不在於重複,而在於不斷創造新的可能。
    全文轉載自城市學,原文標題:旗山最有態度的香蕉團隊!「台青蕉」用搖滾精神寫下地方傳奇
    閱讀文章
  • 不只是書店!北投山峸二手書店用藝術,為溫泉小鎮注入新靈魂

    不只是書店!北投山峸二手書店用藝術,為溫泉小鎮注入新靈魂

    城市學/文:劉芮菁
    在捷運北投站下車後,沿著蜿蜒的巷弄,一間掛著「山峸二手書店」門牌的紅磚老屋映入眼簾。門口的舊書與復古桌椅,看似隨意堆放卻不失秩序。推開貼滿活動海報的紗門,各類書籍在層層疊疊的架上陳列。仔細一瞧,會發現這些書櫃都是舊傢俱、舊道具裝修而成,飄散著紙本書與木材交織的香氣。書牆一角,擺放了附近烘焙坊特製的硫磺圖樣小蛋糕,足見書店與在地商家的密切合作。

    用舊道具打造店內空間 書店、酒吧、劇場複合式享受

    深入店內,是個名為「舊城劇場」的空間。這個不到 30 人的小房間,時而是劇場舞台、時而是講座、展覽或市集。在這裏,藝術科系的學生們可發表作品,不同議題可刺激討論,儼然是北投最活絡的思辨沙龍。劇場後方,一個由劇場道具改裝成的酒吧靜靜佇立。供人深夜小酌。更有趣的事,從舊城劇場一隅的樓梯往上走,還有個漫畫閱讀區。僅 5 元租金就能隨性享受漫畫時光。
    由舊道具裝修而成的店內陳設,讓山峸二手書店充滿濃濃的懷舊風情。書店負責人王政中就是個念舊的人。來自基隆的他,其實已經在北投生活十餘年。大學就讀北藝大劇場設計系,畢業後又留在北藝大工作,多年下來,他對北投的地景、街道暸若指掌。北投已經是王政中的第二個家。「北投對台北市來說比較郊區,在這邊速度比較慢,大家節奏不會那麼趕,從捷運站出來,你抬頭看是看得到天空。然後看山很近,離關渡平原也很近。自然景觀和營造出氛圍,讓大家覺得很適合居住。」在訪談中,王政中流露著對北投的感情。在多年的生活經驗下,也促使他思考,能為北投做些什麼。

    讓書店成為媒介 串連藝術科系學生與在地居民

    最早,王政中注意到北投因鄰近的高中大學,有很多藝術科系的學生。但遺憾的是,這些創作者畢業後多半離開北投。另一方面,一般民眾來說對「藝術」仍抱持著距離感。似乎來求學的人和住在當地的人,是沒有交集的。因此王政中和夥伴們開設了「山峸」這間複合式書店,就是想擔任居民與學生之間的橋樑。
    王政中覺得,「藝術」其實離生活並不遙遠,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電影、串流影音平台,都是藝術創作的表現方式之一。他也認為藝術可以帶給人們有更多思考。如果藝術在人類社會中缺席,會讓思考變得狹隘,是非常可惜的事。因此想透過書店,拉近民眾和藝術的距離。

    不只是泡溫泉 山峸書店發掘北投的文化底蘊

    而且,北投因開發較早,留下很多歷史文物,例如新北投車站、溫泉博物館。就連「山峸」承租的屋子也是間百年老屋。觀察到北投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王政中也希望以書店作為基地,將藝術科系學生、在地居民和文化活動串聯起來。
    之所以選擇「書店」,除了因為王政中的對閱讀的興趣,也是基於「書店」可海納百川的特性,讓不同類型的人在此交會。
    「書店剛好是一個很中性的角色,有很多討論議題的方式。不管個人或單位,書店都是有機會交流的場域,推廣需要被關注的議題。」王政中說:「所以書店辦活動或接觸不同類型的人,都是希望讓地方的人、想要了解的人走進來。」

    響應倡議團體 書店提供免費生理用品

    例如,王政中注意到小紅帽基金會倡議月經平權的議題,因此在書店的洗手間擺放免費的生理用品,旁邊放個小零錢箱,讓支持的人可以投硬幣贊助。後來,他發現免費的生理用品被拿光,零錢箱裡還有錢,於是用這筆錢「補貨」購入新的生理用品,形成友善的循環。
    現在「山峸」被列入小紅帽基金會的「月經友善地圖」上。在王政中介紹下,也有民眾認同此倡議,捐贈不用的生理用品。偶爾也會有急需生理用品的民眾前來,因而認識書店。
    各種議題都可以在書店發生,讓不同領域的人產生連結,是書店最大的魅力。「這些事情不是書店才有辦法做,可是書店是個開放的空間,你進來就盡量看,看到喜歡就買。也因為書店是開放性空間,或許這樣議題的倡導就更直接。」王政中說。
    以劇場專業出身,王政中更將書店打造為劇場舞台,每年舉辦「北投小戲節」,串連在地店家作為演出場館,在北投推出一系列的劇場表演、電影放映會、市集活動。甚至,王政中和夥伴們發揮各種跨域合作,將劇場搬到新北投車站,甚至溫泉飯店裡。

    跨域合作:山峸書店把劇場搬到溫泉飯店

    今年,「山峸」就與北投老爺酒店合作,在客房舉辦桌遊式互動劇場,並和飯店業者合作推出住宿套票,讓客人入住兼看戲。其講述的故事背景,正發生在 1970 年代北投溫泉飯店裡。在王政中的努力下,北投居民漸漸認識「山峸」,店裡的回流客人越來越多,居民會知道那個車輪餅攤後面巷子裡有間二手書店,高中生還會來向王政中諮詢科系選擇與學涯建議。
    王政中分享,曾有個住在附近的女學生,受到「山峸」吸引,主動說要來書店幫忙。後來王政中發現她是「聽團仔」,就請她整理二手 CD、錄音帶,過程中也可以在店裡播放喜歡的歌。如今,「山峸」在北投已扎根5年。從居民的認可到觀光客的造訪,顯示「山峸」不僅是一家書店,更是一個文化聚落,牽動著在地人與外來學子的交會,讓藝術融入生活。
    全文轉載自城市學,原文標題:讓溫泉小鎮更有故事!山峸二手書店如何為北投注入新靈魂?
    準備好迎接 2025 超高齡社會了嗎?讓我們一起從個人、職場與社會準備度 3 大面向,探討現況問題與未來解方!>> 進入專題
    閱讀文章
  • 舊倉庫變身城市亮點!橫濱如何兼顧文化保存與都市開發?

    舊倉庫變身城市亮點!橫濱如何兼顧文化保存與都市開發?

    城市學/文:劉芮菁
    說到日本橫濱市,許多人會想起充滿復古與時尚風情的紅磚倉庫。這個匯聚了人氣美食、文青雜貨的商場,其實是了橫濱市在都市開發與文化資產共存的成果,也反映了橫濱作為港口的歷史。在 12 月 1 日由國泰建設主辦的「菊元論壇」,橫濱市立大學國際教養學部長鈴木伸治分享了橫濱市在都市計畫中保存文化資產的經驗。他指出,橫濱市從一開始的單棟保存,後來逐漸採行保存數棟歷史建築的策略,將城市的歷史融入現代化經營中。
    鈴木伸治的研究專長為都市計畫、都市設計與歷史環境保存研究。他在菊元論壇中指出,橫濱是在 1859 年江戶幕府開港後成立,其實是個相當年輕的城市。20 世紀初期,橫濱接連遭遇 1923 年的關東大地震、1945 年的橫濱大空襲,留下來的老建築不多。而戰後橫濱部分地區被美軍託管,沒有好好進行重建。
    此後,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橫濱人口大規模增加,原有的都市計畫無法規範當地開發速度,出現綠地流失、水患、環境公害等問題。因此到了 1960 年代,時任橫濱市長飛鳥田一雄聘請都市規劃師田村明進入市府工作,推動新的都市規劃方案。當時,田村明就認為紅磚倉庫會是橫濱市民的標誌,應該要保存下來。同時,他也規劃了海岸邊的親水區域,讓市民可以接近大海。

    民間力量參與:稱名寺綠地的保存故事

    另一方面,橫濱的都市設計之所以能融入歷史建築,除了市府的主導,民間力量也扮演不可或缺的要角。1960 年代末發生的稱名寺住宅區開發案,就是民間參與的案例之一。位於橫濱市南部的寺廟「稱名寺」建於 13 世紀,周遭有大片森林綠地。鈴木伸治說,當時開發商規劃將砍伐森林綠地、改建成住宅區,寺廟周遭的社區協會看好土地利益並未反對開發,但橫濱的大學生們認為,應該要保留稱名寺的景觀與綠地,因此發起保存運動。
    鈴木伸治補充,當時支持學生運動的民眾,以稱名寺周遭社區協會的婦女為主。她們成立婦人會支援學生運動,並與市長對話,最後在與政府溝通下,成功讓政府劃設出禁止開發的區域。如今,稱名寺的森林綠地是所有人可以參觀的公共空間,也是橫濱市內的重要綠地之一。
    1980 年代後,橫濱市的都市規劃進一步納入歷史建物的保存。鈴木伸治指出,1977 年東京大學教授暨都市規劃師北澤猛受聘於橫濱市政府,擬定了透過歷史建物來進行都市規劃的提案,並獲得市民同意,讓市民能參與討論,市民也非常積極地保存文化資產。

    從單個建築物延伸到地區,橫濱市打造出歷史漫步地圖

    例如,現為橫濱「山手資料館」的歷史建築建於 1909 年,是橫濱市內僅存的西式木造建築。其原為英國人的故居。在 1970 年代時因缺乏保存歷史建物的法令,當時建築物所有人無法向市府爭取預算。幸好,熱心的餐廳業者願意出資承接這棟建築物,將它保留下來。現在,這棟歷史建築為「山手資料館」,開放民眾參觀。
    橫濱山手地區曾為外國人的居住區,坐落多間西式歷史建築。鈴木伸治說,當時的都市規劃連結了這區的西式建築,涵蓋氣象台、塔樓、故居等,現在成為觀光客常造訪、散步參觀的歷史景點。

    將工業遺產改為公園,舊船塢找到新生命

    而橫濱作為港口城市,造船的船塢更是重要工業遺產。例如橫濱的船塢公園(Dockyard Garden),就是將過去的造船廠船塢改造而成,成為居民休閒遊憩的場所,也作為戶外演出、舉辦各式活動的空間。
    不僅如此,橫濱市內也可看到過去遺留下來的側溝、石牆、橋等,鈴木伸治說,橫濱市不只保存歷史建築,也積極將歷史遺跡融入都市景觀。
    「雖然城市會不斷開發,但我們不希望失去城市的記憶跟脈絡。」鈴木伸治說,橫濱是從一個個建築物的保存,擴展到面,成為整個地區的保存,將歷史記憶融入都市規劃,在各種建築、小地方呈現這座城市的歷史。
    從橫濱的經驗出發,鈴木伸治認為,歷史建物是為了未來市民而保存的,都市規劃必須活用歷史建物,並在前人的努力上不斷累積。他也期許,希望台北能活用歷史資源,打造出屬於台北這個城市的特色。
    全文轉載自城市學,原文標題:把舊倉庫變城市亮點!橫濱如何讓歷史與開發共存?
    準備好迎接 2025 超高齡社會了嗎?讓我們一起從個人、職場與社會準備度 3 大面向,探討現況問題與未來解方!>> 進入專題
    閱讀文章
  • 地震與暖化衝擊,台灣 2/3 直轄市面臨海平面上升危機

    地震與暖化衝擊,台灣 2/3 直轄市面臨海平面上升危機

    城市學/文:蔡炆璇
    近來全球各地天災頻傳,加上極端氣候的出現,台灣這座小島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地理環境挑戰。如近期花蓮強震就導致當地顯著的地殼變動,而長期的地球暖化威脅也可能導致大型都市的消失,無論是從地震引發的地表位移,還是海平面上升的潛在危機,本土地貌都產生急劇變化,也突顯政府制定長遠國土規劃策略的迫切。

    花蓮壽豐強震後長高 39 公分成全台之最!內政部最新測繪曝台灣地殼顯著變動

    內政部日前公布 4 月 3 日花蓮 7.2 級地震後的最新測繪結果。據衛星導航系統(GNSS)連續觀測站的測量資料,花蓮地區出現顯著的地殼變動。其中,花蓮地區東管處錄得最大水平位移為 32.7 公分;壽豐站的高程更則大幅抬升 39.3 公分,為全台之最。
    對此內政部也進一步說明,表示此次震後檢測的範圍廣泛,北起宜蘭縣三星鄉,南至花蓮縣豐濱,西起南投縣埔里鎮,東至台灣東海岸,共檢測 247 個基本控制點,結果顯示,其中 138 點的坐標與原公告數據有明顯差異。
    更值得注意的是,與 2020 年的公告測量相比,過去 4 年間,花蓮縣及中央山脈地區的點位變動尤為明顯。花蓮地區地表最大水平位移達 43.8 公分,高程抬升更高達 49.1 公分。這些鐵錚錚的數字都顯見東部地區地質活動的活躍程度。

    全球暖化高度威脅台灣國土!專家警告:六都有四都恐因海平面上升而漸消失

    然而,地震引起的地殼變動,其實只是台灣面臨的眾多自然挑戰之一。像是 2023 年,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學者就曾發出警告,指出全球暖化對台灣的影響可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他們預測,若海平面上升 30 公分,台灣六都中有四都很可能會消失,其中正包括首都台北市。
    面對這項令人憂心的預測,也有農業專家隨之發出警告。像是據《TVBS》報導,台灣農村陣線理事長洪箱就提到,近年的異常氣候經常使地瓜爛根,從 2023 年 4 月開始,收成數量愈來愈差;另外榖笠合作社青農代表吳宗澤則提及,稻米幾乎沒收成的情況下,連帶會讓年輕人對返鄉務農失去興趣,因為「種田沒東西收,甚至會虧錢。」

    新北、台北、台南、高雄沿海地難擋海水侵蝕家園!專家籲及早規劃撤離期程

    其實農民學者的憂心絕非無道理,畢竟中研院研究也顯示,如地球碳排放沒有減少,海平面持續加速上升 1 公尺,將淹沒台灣約 1.59% 的陸地面積,相當於 572 平方公里,等於 6900 多個足球場的大小,且率先受影響的地區包括:宜蘭平原、台北盆地、桃園新竹沿海,以及彰化以南的海岸平原地區,光農業土地就占了 1.05%,肯定大幅影響本土農作產量。
    因此專家鄭重警告,政府再不採取有效的減碳行動,最快到 2030 年,地球可能就會突破 1.5 度的升溫門檻,屆時六都中,新北、台北、高雄、台南等城市都將面臨巨大壓力,尤其是地層下陷與地處低窪的地方,因為本來就易淹水,遇豪大雨時經常積水不退,若等海平面再上升,該處必將無法承受。故城市的海岸建設和海港不僅須重新規劃,同時還得審慎評估沿海地區居民的撤離期程,所剩時間真的不多。

    天災人禍讓台灣自然美景一點一滴消逝中!復育生態永遠不及與大地共存共好

    然正當台灣可能將從海平面上一點一滴消失的同時,許多美景也恐怕先逐一沈沒入海。像是 5 年前,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亦曾透過 KEYPO 大數據關鍵引擎調查,介紹台灣因氣候變遷或人為破壞而將消失的多處景點,其中名列第一的墾丁珊瑚礁生態,非但受海水暖化影響,珊瑚礁大量白化死亡,湧入過多的遊客也帶給環境過度的破壞。
    另外人稱「會移動的國土」雲林縣外傘頂洲,長年就因風吹雨水流影響而不停移動,如今加上海平面上升、颱風挾帶強風豪雨的侵襲,以及河川上游興建水壩後逐年縮小,據悉,神奇的沙洲美景已快成絕響。
    此外,因齊柏林逝前一句「亞泥又挖得更深了」而深受社會關注的礦場位置,即花蓮縣秀林鄉高 1440 公尺的新城山,雖近年得到亞泥積極復育,創造大量工作機會,但地方美景仍漸漸消失中。
    其實這些自然景觀消逝的現象,都一再向世人證明大自然的力量之大,非人力足以抗衡,因此永續政策與環保先行,不僅是成為各縣市的治理顯學,也是民眾應上下一心落實的素養。
    全文轉載自城市學,原文標題:花蓮再長高39公分、台灣4都卻恐消失!專家曝縣市「撤離時間」
    閱讀文章
  • 極端氣候下,面對災害時的台灣國土韌性:環境部長彭啓明提出「防災、調適、淨零三合一」策略

    極端氣候下,面對災害時的台灣國土韌性:環境部長彭啓明提出「防災、調適、淨零三合一」策略

    城市學/文:蔡炆璇
    日前凱米颱風重創台灣,導致農損逾 27 億,再次敲響極端氣候加劇的警鐘。對此,環境部長彭啓明於 7 月 31 日提出「防災、調適、淨零」三合一的韌性國土策略,並呼籲全民應調整防災觀念,別抱持不會淹水想法,而是要做到不怕水淹。與此同時,台南後壁區傳承近百年的芳榮米廠,也因老闆獨具遠見,靠著超狂的防洪閘門成功抗洪,也引發網友熱議,成了國人面對氣候變遷挑戰與應對之道的範例。

    全球氣候變遷應防災、調適、淨零並重三合一!彭啓明:不怕水淹更勝不會淹水的念頭

    7 月 31 日,針對近來凱米颱風侵襲所造成的災害,環境部與衛福部、勞動部特別攜手召開高溫調適對策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未來國內持續高溫的環境風險與因應對策。對此,環境部長彭啓明出席會議並接受媒體聯訪時也提出看法。他提到,凱米颱風總雨量其實和莫拉克颱風差不多,而此次災情雖嚴重,可淹水退的較快,面積也有稍微小一點,可對災民來說,災害都是一樣的。
    接著彭啓明進一步提及,民眾面對地球極端氣候,觀念上可能需加以調整,並強調大眾不應抱持「一定不會淹水」的想法,而是要以「不怕水淹」的概念來調適,以面對日後強風豪雨的天災。但儘管台灣防災經驗豐富,可彭啓明坦言,「調適」一詞模糊又空泛,難充分說明,且目前國內「防災有預算,淨零雖有預算卻不多,『調適』則缺乏特別預算支持。」
    故他除了建議政府展現實際作為外,8 月 8 日總統賴清德在府內召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時,也將於「氣候變遷對全球還有台灣的影響衝擊評估」報告中,提出「防災、調適、淨零」三合一的韌性國土概念,供各界專家交流,也盼府方能增加相關預算。

    台南百年米廠「調適」極端氣候打造超狂防洪閘門!隔絕一片泥沙汪洋畫面震撼 2 萬人

    而正當政府積極推動極端氣候的因應策略時,民間企業也展現應對環境變遷的智慧。
    如台南後壁區,創立近一世紀的芳榮米廠,在凱米颱風期間,就經歷一場驚心動魄的3天抗水歷程。好在工廠老闆高瞻遠矚,事先蓋好了防洪閘門,成功守住了廠區,避免嚴重的水患損失。
    對此,芳榮米廠粉專也 PO 出防洪畫面,並表示「凱米颱風終於離開了,連續 3 天繃緊神經無法入眠,一直在跟大雨抗戰!後壁目前水已退,工廠平安未進水,努力與災後淤積抗戰中。」
    而影片裡頭,只見高聳的防洪閘門成功保護廠區,將一片黃土泥沙的汪洋隔絕在外,驚人畫面隨即吸引 2 萬網友朝聖按讚,眾人也紛紛直呼老闆實在太厲害,先後留言「最驚奇的不是汪洋大海,而是超強擋板」「內外兩個世界,平安」「這工廠很可以,外牆是真的強」「防水閘門值得,有準備就安全」「奮戰的精神,值得大家用新台幣來表示支持」「太可怕了,若沒有閘門,後果真難以想像」「這樣減少了很多損失」。
    然面對網友大力激賞,芳榮米廠也透露,他們同時還出動 10 台抽水機,與大雨灌入場內的積水「賽跑」,確保了廠區安全。而芳榮米廠此次前瞻性的作法,或許正體現出彭啓明所倡導的,易淹水地區的企業與民眾應以「調適」精神來面對極端氣候的考驗,透過超前部署的準備與措施,力求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不過,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防災仍尤為重要,盼隨著彭啓明「防災、調適、淨零」三合一的戰略推進,日後國內能多層面展開行動,以迎接一個更安全、更永續的未來。
    全文轉載自城市學,原文標題:台南百年廠「防洪神牆」震撼萬人!不怕淹水才能阻極端氣候?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