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案例地球村

社企案例地球村

由社企流編輯群介紹世界各國社會創新案例,讓你不出門也知天下事!

專欄文章

402篇)
  •  一座隱身在市區的室內垂直農場——四季皆能穩定生產作物、為身心障礙者提供工作

    一座隱身在市區的室內垂直農場——四季皆能穩定生產作物、為身心障礙者提供工作

    社企流/編譯:蘇郁晴
    2008 年金融海嘯來襲,讓全球經濟大幅衰退,造成物價飆漲、通膨、企業倒閉、失業率不斷攀升。來自美國懷俄明州的一名建築師 Nona Yehia 也在這場金融風暴中深受影響,工作量大幅減少,但卻也讓她有了更多時間認識自己生活的傑克遜小鎮(Jackson Hole)。
    她發現,這裡有兩個潛在且重要的問題:第一,當地販售的蔬果仰賴遙遠地區的運送,不但新鮮度降低,也製造大量碳排;第二,身心障礙人士的失業率居高不下。「該如何在城鎮中種植更多農作物,同時創造友善身心障礙者的就業機會?又該怎麼制定能永續經營的模式?」於是,她攜手另外 2 名夥伴 Penny McBride 和 Caroline Croft Estay,一同成立 Vertical Harvest,將水耕栽培(Hydroponics)、垂直農法(Vertical Farming)、環境控制農業(Controlled Environment Agriculture)等結合不同農法,為當地打造創新的食物供應系統。

    在市區打造垂直農場,自訂溫度濕度、減少用水

    Yehia 指出,多數美國城市缺乏種植農作物的空間,目前有 95% 的綠葉蔬菜皆來自加州和亞利桑那州,「在傑克遜小鎮取得的食物,大多來自距離 2500 英里(超過 4000公里)的州郡,相當遙遠。因此,我們需要重新規劃當地的生產及消費模式。」
    她們在小鎮中租了一塊 1/10 英畝的地、建造一個室內垂直農場,在水和各種養分製成的混合物中種植作物;相較於傳統的耕作方式,Vertical Harvest 提供的解方不但不需使用太多土地、也降低 85% 的用水量,還能自己控制溫度、溼度等環境因素,四季皆能培養高品質產品。
    如今,這片隱身於城鎮中的小溫室每年可生產高達 10 萬磅的作物,包括微型綠葉蔬菜(註一)、生菜和番茄,且消費者可在收成後的 24 小時內享用新鮮蔬果。
    從環境面向來看,Vertical Harvest 的室內垂直農場大幅降低食物運送過程中產生的碳排;經濟面則有利於農業發展,農作物的生長與收成不再需要聽天由命,生產者可不受氣候影響、穩定提供糧食。

    4 成員工是身心障礙人士,提供培訓資源助他們發揮潛能

    不僅如此,Vertical Harvest 也以糧食種植作為改善社區失業狀況的媒介。「我們認為食物不應該只是滋養我們的身體,還應該滋養整個社區、為所有人創造機會。」Yehia 指出,2023 年美國身心障礙人士的失業率是 7.2%,是一般失業率的 2 倍,因此 Vertical Harvest 特別雇用這群較難找到工作的人士,現在有約 4 成員工皆為身心障礙者。
    「我們盡可能創造可以共同成長的職場環境。」Yehia 提到,他們設計一種客製化就業(customized employment)模型「Grow Well」,幫助員工探索個人與職涯目標,並提供相關學習資源,幫助他們充分發揮潛能,同時為公司盡一份心力。投資在員工培訓上,也有助於大幅降低 Vertical Harvest 的員工流動率,省下人才流失、重新培訓員工的成本。
    「員工不僅負責種植新鮮、營養的作物,未來當我們的室內垂直農場拓展到其他地區時,他們也會成為推廣這些知識與經驗的講師、領導者。」Yehia 說。

    最終目標:將這場糧食及就業革命帶入全美各地

    Vertical Harvest 的終極目標是想在全國各地建立一個農業網絡,讓農作物生產更貼近居民生活的同時,也讓當地貨幣盡可能在社區內流動,讓社區可以達到自給自足。
    他們表示,現在每天都會收到來自各市政府表達對室內垂直農場的興趣,希望也能在自己的社區打造這樣的環境、促進社會面與經濟面的發展。Vertical Harvest 目前計劃先將創新解方拓展至緬因州的韋斯特布魯克(Westbrook)、以及密西根州的底特律,希望未來能逐步將這場糧食與就業運動帶入每個有需求的社區。
    註解
    註一:微型蔬菜(Microgreens):指蔬菜界於發芽至成為菜苗之間,屬於蔬菜的幼年期,從播種到收成,只需一到三個星期。但並非所有的食用蔬菜都可以在菜苗時食用;同樣地,有些葉菜類卻只能在菜苗時食用。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在台灣各個角落裡,有著一群人默默為地方努力,持續地方、社區帶來活力,讓美好事物能不斷延續。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
  • 文化保存與環境永續的交叉點,氣候變遷下的博物館責任與挑戰

    文化保存與環境永續的交叉點,氣候變遷下的博物館責任與挑戰

    社企流/編譯:Wei Ho
    博物館、畫廊或是其他文化場館通常被認為是公共財的提供者,當我們在談論氣候變遷、永續等課題時,經常忽視這些單位的角色,這些場館甚至被免除在相關議題的監管外。然而,博物館卻可能是一個城市中碳排最高的建築之一。怎麼說呢?由於博物館透過嚴格控制溫度、濕度得以妥善保存藏品,卻讓博物館陷入了空調的「厄運循環(doom loop)」(註一),過程中使用更多能源、排放更多二氧化碳,進而導致氣候變化、極端溫度出現;面臨溫度劇烈變化時,又需要使用更多能源來維持、控制室內的環境,造成惡性循環。此外,文物、藝術品等修復時也會使用對環境有害的化學藥劑,進一步造成環境破壞。

    借助「數位孿生」找到場館的永續運作模式,美國 Charles H. Wright 博物館經驗

    10 年前,Leslie Tom 曾到訪位於底特律的 Charles H. Wright 非裔美國人歷史博物館,發現用於發展永續的資源相當稀少。2015 年,他成為該博物館的首席永續長(CSO)時,憑藉著他在建築與設計的背景,發現因建築師辦公室失火,導致博物館遺失當時的工程藍圖。在 2019 年,為了打造「智慧博物館」而有了一筆資金,也讓 Tom 看到博物館走向永續的機會。透過現代化工具,針對佔地 12 萬 5000 平方英尺的空間進行數位測繪工作、建築進行 3D 雷射掃描後,再將這些數據輸入到數位建築資訊模型中,最後在 Autodesk 公司的 Tandem 數位孿生平台上建置出一座虛擬數位博物館。
    藉由安裝在建築四周的感測器,隨時提供實時數據,讓 Tom 及博物館工作夥伴們能更有效地將環境永續融入他們的流程設計之中。例如透過數位模型推估館內人流,進一步擬定空調運作模式,以達到節能的目的。雖然在系統建置初期,確實會因為運行伺服器等事物增加額外的能源需求,但能使用數位科技獲得建築、空間等全面數據,並以數位方式處理當代永續議題,對於工作團隊來說,現階段額外的成本投入相當值得。

    收藏品也有韌性?挑戰正統方式的保存策略

    在歐洲,也有博物館採取「擴大建築物內溫度與溼度的波動範圍」的方式,以最簡單的方式來減少能源消耗。如西班牙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將溫度容許值由 ±2˚C 擴大至 ±5˚C,每月減少了 2 萬歐元的能源費用;現在,更企圖重新調整系統,允許 ±10˚C 的波動。但這種做法,挑戰了保護藏品的傳統工作方法,在古根漢博物館的經驗中,有部分的機構對於是否出借作品予古根漢博物館進行展覽猶豫不決。但關注文化與環境永續的非營利組織 Ki Culture 創辦人 Caitlin Southwick 表示,雖然這可能會讓展品出借時的討論(如展期、展品保存等)變得更加冗長,隨著越來越多人願意嘗試、接受,古根漢美術館的做法可能在未來一年中成為常態。
    「博物館也有機會開始讓文物適應不斷變化溫度。」Caitlin Southwick 提及,雖然較為敏感的藏品還是需要在非常精確的溫、濕度條件下保存,但其他材料卻有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機會。以木材為例,保存在潮濕溫暖的環境中,它會膨脹;放置在乾燥的環境,木材則有可能開裂,但若逐漸增加或減少濕度,木材則有時間能夠適應,並且不致損壞。這樣的方式,已經透過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博物館、機構中相互借展的過程裡得到應證,這也可能是未來博物館因應氣候變遷對文物帶來影響的方式之一。

    以「博物館」發揮影響力,讓大眾共同重視環境課題

    根據美國博物館聯盟(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的博物館未來中心主任 Elizabeth Merritt 表示,美國有 1/3 的博物館位於離海岸 100 公里內、1/4 的博物館位於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暴風雨影響的地區,極端氣候是美國博物館界無法忽視的課題。Leslie Tom 提及面對氣候變遷, Charles H. Wright 博物館正思考著它們的定位:當美國黑人及有色人種在氣候變遷下,受到極大的影響, Charles H. Wright 博物館能否成為種族正義、永續、氣候正義的領導者?
    「博物館是美國最值得信賴的資訊來源之一。」 Merritt 說,在美國一般公眾眼中,對博物館傳遞訊息的信任度僅次於親友。因此,他們可以利用這樣的力量,向群眾傳達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及群眾可以共同採取的行動。她認為,如重新審視空調政策措施,只是博物館對社會責任的一部分,也可以透過以氣候為主的展覽,或是公共降溫中心,為社區提供必要的避暑場所等,「想像每個博物館都有一個關於氣候的展覽,這能產生多大的影響力。」Caitlin Southwick 也認為,博物館蘊含著對公眾非凡的影響力。
    註解
    註一:厄運循環 (doom loop),又被譯為「末日循環」。出自於當代企業管理大師 Jim Collins 在 2001 出版的《Good to Great: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在經濟學中,用以描述負面的循環過程,其中一項負面經濟條件導致第二項負面條件出現,進而創造出第三個負面條,又或是加劇原先的第一個負面條件,讓整體狀況進一步惡化;後來將此用語用來廣泛形容「惡性循環」。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
  • 分享彼此對末日的恐懼,順勢而生的「氣候咖啡館」

    分享彼此對末日的恐懼,順勢而生的「氣候咖啡館」

    社企流/編譯:陳軍鈞
    你是否曾在「開冷氣」與「拯救北極熊」兩種選擇間掙扎?又或是試圖說明自己不生小孩是因為人類已經對地球造成太多環境負擔,而被長輩斥為無稽之談?今年是科幻災難片《明天過後》上映 20 週年,我們似乎距離電影中因極端氣候帶來的末世災難越來越近,焦慮不安在這個世代的人們內心裡不斷發酵、膨脹。而「氣候咖啡館」(Climate Café)的出現,便是希望讓有相同焦慮的人們能夠聚在一起互相療癒。

    抒發極端氣候帶來的焦慮,氣候咖啡館成療癒平台

    根據非營利組織 Force of Nature(2019 年,由時年僅 19 歲的 Clover Hogan 創立的倡議組織,目標是針對氣候變遷推動系統性的改革)的統計,目前有 49 個國家曾舉辦氣候咖啡館,並累計辦理 190 場以上。最早的一場氣候咖啡館,可能是 2015 年在蘇格蘭由 Jess Pepper 主辦,最初的起心動念是來自於某次他結束一場社區型的演講後,會後人們紛紛想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來對抗氣候變遷,讓他發現比起組織倡議、一次性會議,人們更需要的是傾訴。
    基於相似理由,來自非營利組織氣候心理學聯盟(Climate Psychology Alliance)的 Rebecca Nestor,受到死亡咖啡館(death cafe)的啟發,2018 年他在英國牛津主辦了第一場的氣候咖啡館。氣候咖啡館沿用死亡咖啡館的概念,讓人們有一個場合可以公開地討論、抒發自己面對氣候變遷議題、極端氣候影響環境與人類生存的各式心情。(同場加映:歡迎蒞臨死亡咖啡館——學習為自己做「囑」,優雅面對生死
    許多參加者提到,在自己原本的生活中,若和家人、朋友談起極端氣候的問題,往往沒辦法如願得到回應,更遑論是一起討論。這種令人鬱悶的情況,讓一些參加者感到更加焦慮、不安與擔憂,也加重了人們對於自己什麼都無法做的愧疚感,甚至影響到部分人的心理健康。「比起心理治療,氣候咖啡館更像是一種團體宣洩(group catharsis)。」一名具有治療師背景的氣候咖啡館主辦人 Lauren Bondy 表示,讓人們在團體中得以彼此抒發,幫助人們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未知,同時也透過團體的力量將本來低落的情緒轉化為繼續關注這項議題的動力。

    討論嚴肅的議題,卻是一場放鬆的聚會

    一開始的氣候咖啡館往往是私人聚會,受邀者們閉門討論,但漸漸地有越來越多向公眾開放的場次,只要看見了活動訊息都可以來參加,同時也有線上和實體聚會兩種方式能夠進行。實體聚會的氣候咖啡館,為了營造一個舒適、溫暖、放鬆的空間讓人能夠無壓力的暢所欲言,經常是以主辦人的家為場域,有些主辦人會點上香氛蠟燭、播放讓人放鬆的音樂,再拿出水果、點心、洋芋片、氣泡水等,彷彿是一場週五晚上的朋友聚會。
    氣候咖啡館舉辦的形式和方法非常多元,基本上可以說是因主辦人而異,會有以特定職業為參加對象的場次,也會有討論未來行動方針的場次,不過多數的氣候咖啡館都屬於不限制參加者身分,因此也不要求參加者要在分組討論後提出任何結論或倡議方向,重點僅擺在當下能夠與其他參加者分享自己面對極端氣候而產生的悲傷、恐懼、焦慮或任何其他情緒,讓參加者明白關心這項議題的自己,並不孤單。
    「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辦法療癒,那更不可能治癒這個星球。」Lauren Bondy 這樣說,道出氣候咖啡館的關鍵精神。

    舉辦一場氣候咖啡館,我可以怎麼做?

    為了擴大氣候咖啡館的普及率,有許多關心極端氣候影響的非營利組織或個人,都會運用自己組織氣候咖啡館的經驗,來訓練或分享相關資訊給有意願主辦氣候咖啡館的其他人。如果想要執行一場氣候咖啡館,首先要決定舉行的地點,可以是咖啡廳、社區空間、某個人的家,接著是要確認這個場次想要邀請的對象,可以是朋友、鄰居或陌生人,也可以都是某個年齡層的人或不做限制,再來則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把這個空間佈置得舒適點,包含提供會受到參加者喜歡的飲食。最後,做好開啟針對氣候議題對話的準備,氣候咖啡館要持續多久、舉辦頻率則由你自己決定。
    若要再仔細一點,非營利組織 Climate & Mind 建議一場氣候咖啡館大約安排 90 分鐘會是比較合宜的,過程可分為 15 分鐘等待參加者入場、彼此認識,30 分鐘互相傾聽彼此的想法,30 分鐘針對未來可能的行動做討論,並在最後的 10 分鐘針對今天的內容進行總結。氣候咖啡館作為非正式會議、彼此療癒的議題平台,是具備高度彈性的一種聚會形式,只要讓參加者覺得自在,都是推動氣候咖啡館的方式。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
  • 永續飲食新選擇,2024 年最新「植物性飲食」潮流來襲!

    永續飲食新選擇,2024 年最新「植物性飲食」潮流來襲!

    社企流/編譯:Wei Ho
    你對純素飲食有什麼印象呢?除了傳統的「素肉」、近年許多廠商嘗試生產的「未來肉」,你還看過什麼「植物性飲食」的產品呢?在食品科技技術進步及植物性飲食浪潮下,在日常生活中採購相關產品已不是難事。在台灣,走進便利商店就能夠買到「全植物飲食」的餐盒、新興蔬食餐廳的崛起等,「植物性飲食」不只在台灣逐漸蔚為風潮,全球各地也吹起一陣「植物性飲食」風。

    健康、環保的飲食選項:植物性飲食

    越來越多的年輕世代因為關注環境、健康等議題而開始接受全植物飲食,根據英國市場研究公司 OnePoll 在 2023 年夏季的調查,有 77% 的年輕人希望能在餐廳點餐時了解食物選擇對於氣候的影響。根據非營利組織 Project Drawdown 的估算,若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願意將每天紅肉攝取量降至 57 克以下,以植物性飲食代之,就能減少排放 78.3 億噸的溫室氣體。
    植物性飲食的好處,不僅為環境盡一份心力,能促進個人健康,2023 年 11 月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預防研究中心一項針對同卵雙胞胎的飲食研究中顯示,透過純素飲食調整能有效提升人體健康,這項研究亦使全植物飲食更加被世人關注。
    此外,隨著更多的名人發揮自身影響力投入「植物性飲食」的推廣,相關的資訊逐漸被大眾所知,而市面上出現越來越多樣的「植物性飲食」產品,也讓人們更易於接受這個選擇,如知名巧克力品牌 Hershey's 在 2023 年推出了素食版本的花生醬杯以及巧克力棒,讓素食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被甜食療癒。

    2024 年「植物性飲食」新焦點!更多元的食物風貌

    過去人們對轉變成「植物性飲食」可能會感到擔憂,這些擔憂包含了「營養不均衡」或是「食物樣貌單一」,而在「植物性飲食」蔚為風潮的今日,有更多商家投入相關產品的研發,可預見未來有更加多元與均衡的飲食選擇。

    WK Kellogg Co. 推出純素產品 Eat Your Mouth Off 系列

    2023 年末家樂氏(Kellogg's)將旗下的穀物產品業務獨立成新的子公司 WK Kellogg Co.。這個新公司所推出的第一項產品即是「Eat Your Mouth Off」系列純素產品,共有草莓和巧克力 2 種口味,復刻童年經典。

    連鎖速食店 Dave's Hot Chicken,以花椰菜製成植物性雞肉

    於 2017 年開業的連鎖速食店 Dave's Hot Chicken,以嫩雞條與漢堡聞名,至今已擁有180多家分店。在 2024 年他們首次作出菜單上的重大更新,推出「Dave's Not Chicken」由花椰菜製成的植物雞肉產品,主打由一整顆花椰菜切片製成,擁有與招牌雞肉料理相同的調味。

    以真菌製成的優格-Nature's Fynd

    Nature's Fynd 是一家以 Fy™ 營養真菌蛋白製作美味的肉類和乳製品替代品的食品公司,過去曾推出無肉早餐肉餅、無乳奶油起司兩項產品。在 2024 年他們推出世上第一款不使用牛奶、基於真菌製成的優格,創辦人 Thomas Jonas 表示:「在無乳製品優格市場中,往往為了口味而犧牲營養,或者相反。而我們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款基於真菌的優格——它美味、營養豐富且環保。」Nature's Fynd 期望透過真菌找到更貼近乳製品的口感與質地。

    亞洲最大植物肉製造商 UNLIMEAT,推出具有韓國特色的植物性產品

    韓國新創公司 UNLIMEAT 是目前亞洲最大的植物肉製造商,透過生產過程被丟棄的副產品(如:米糠)、不合規範的醜蔬果等作為原料製作植物肉,以減少糧食浪費。UNLIMEAT 於 2019 年進入美國市場,他們效法韓國流行文化,使用「K-vegan」口號成功進入歐美市場。2023 年末,則與美國植物性品牌 JUST egg 聯名合作,在韓國首爾的瑞草區與江南區推出名為「Rollicious」的植物蛋白飯捲外送服務。

    純素海鮮的興起——澳大利亞的 Boldly 及以色列公司 Oshi

    隨著植物性飲食多樣化發展,另一個值得注目的領域是「純素海鮮」,工業捕撈對海洋生態有極大的影響,過度捕撈可能造成生態多樣性降低,同時也可能對海洋環境造成汙染。澳大利亞公司 Boldly 試圖透過植物性成分,創造包含蝦、螃蟹、魷魚、鮭魚等多樣的海鮮產品,透過生產替代性產品,他們期望能夠減緩工業捕撈對環境所帶來的傷害。而以色列公司 Oshi 則創造出了可以如同真正的鮭魚般被烘烤、料理的植物性鮭魚片,雖然人們所食用的鮭魚約有70%是養殖而來,但這些養殖魚類仍需要透過大量餵食野生魚類維生,Oshi 期望能夠提供消費者永續與健康的傳統海鮮替代品。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
  • 你有「氣候焦慮」嗎?在氣候變遷下的心理健康課題

    你有「氣候焦慮」嗎?在氣候變遷下的心理健康課題

    社企流/編譯:Wei Ho
    在日常生活中,什麼時刻讓你最能感受到「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是在短短的一週內,體驗了四季氣溫的急遽變化;又或者是在採買日常飲食時,發現食物價格因氣候變遷而波動?
    人們的日常正因著氣候變遷而悄悄地改變,不僅對現階段的生活產生影響,也與我們人生中許多重大抉擇產生連結,例如:是否生養小孩、選擇未來居住地等。在做出這些決定時,可能伴隨著「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這些焦慮不安的情緒,來自我們對於氣候變遷難以預測、難以控制災害的擔憂及恐懼,而這樣的情緒稱之為「氣候焦慮」(Climate Anxiety)。

    無法掌控的氣候威脅,產生非典型焦慮症

    來自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心理治療師 Caroline Hickman,2021 年在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行星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發表一項研究,針對 10 個國家中隨機抽樣 1 萬名兒童和年輕人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 59% 受試者對於氣候變化感到非常或極度擔憂、超過 45% 的人則表示氣候變遷已經對他們的日常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她進一步表示,這些受到氣候焦慮困擾的兒童與年輕人,可能對人際關係感到疏離、在思考未來時感到痛苦,或擔心未來生存課題;嚴重的話,還可能影響日常生活。
    英國牛津臨床心理學家 Patrick Kennedy-Williams 則說到,「氣候變遷的焦慮不是一種疾病,因為氣候變遷潛在的威脅真實存在,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對於真實現象的正常反應。」目前並沒有氣候焦慮的「典型案例或特徵」,因為個人對於氣候變遷帶來影響的狀態相異、關注的焦點可能截然不同。有些人會關注氣候變遷下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些人則會意識到自身行為對環境產生影響而感到內疚。
    焦慮症產生原因多半是因特定的情件或事件而觸發,在治療傳統焦慮症上,可以透過校準危險與風險感知,來協助患者獲得信心和控制感,進而降低焦慮的發生;但「氣候變遷」的影響範圍太大、且難以依靠單一個人獲得改變。此外,若當權者對於氣候變遷的低度作為,也會加劇患者內心「無法掌控」的恐懼感。心理治療師們也發現當氣候變遷的新聞成為焦點時,如聯合國氣候峰會、重要的科學報告或嚴重天氣事件發生時,氣候焦慮患者也會增加;還有一種令人訝異的情形是「以否認氣候變遷發生」表達氣候焦慮情緒,「如果你無法忍受焦慮,你可能會轉而相信那些提供虛假消息的陰謀論者」Hickman提到當人們面對焦慮情緒時,可能會產生不同表現。

    以行動找回控制感,減緩氣候焦慮帶來的不安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能怎麼做呢?美國華盛頓州的治療師 Leslie Davenport 開設一門課,是專為因氣候問題而產生心理健康疾病的人們。他強調,透過內在的學習讓身心平靜、專注於內心敘事與有意識地休息;並藉由外在的刺激,尋找適切地方式與團體為氣候變遷付出實際行動。「我認為,有一半的氣候焦慮患者,是無法有效地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的感覺有關;與獨自行動相比,團體的共同行動可能會更有幫助,協助個案成為集體的一份子,也許對減少氣候焦慮有所幫助。在那裡的人們像你一樣關心氣候課題,你並不孤單。」加州州立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環境研究教授 Ray 同樣鼓勵患有「氣候焦慮」的人們,將焦慮轉化為行動的力量。
    其實,最早出現氣候焦慮情緒的是從事氣候變化研究的科學家。作為一名氣候研究學者 Kate Schapira 曾在閱讀一篇珊瑚白化的文章後,陷入無法停止的沮喪和憂鬱中;後來她受到美國漫畫家 Charles M. Schulz 所創作長篇連載漫畫《Peanuts》 中描繪的「五美分心理幫助」攤位啟發,讓他也在住家附近的公園,設置一處「五美分氣候焦慮諮詢」攤位。同時,他加入了居住地的反液化天然氣(LNG)工廠行動,這些行動使 Schapira能夠有效地面對並解決自身的氣候焦慮。
    「是的,氣候變遷真的很糟糕、很可怕。但你仍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世界也在這裡,所以讓我們看看我們能做些什麼。」Kate Schapira 說道。你也被因為氣候變遷而對未來感到不安、焦慮嗎?不妨,嘗試開始實踐氣候行動,找回我們對生活環境的控制感。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閱讀文章
  • 成為彼此的夥伴:用社區力量,解決無家者與公共安全的兩難

    成為彼此的夥伴:用社區力量,解決無家者與公共安全的兩難

    社企流/文:Wei Ho
    住宅租金及生活用品價格飆升,導致美國境內的無家者人數上升,根據 2023 年美國住房及城市發展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HUD)的統計,全國約將近 59 萬名無家者,每 1 萬人中就有 18 人無家可歸。
    在 Covid-19 疫情期間,許多無家者在公共道路上搭起帳篷,而營地清除工作卻因防疫暫停,在西雅圖市中心的帳篷數甚至激增至數百個,特別是西雅圖交通樞紐的第三大道。
    隨著疫情趨緩,商業行為逐漸熱絡,但居民們對於第三大道上無家者們的抱怨也日益增加,許多商家遭竊、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脅。西雅圖市政府決定著手拆除帳篷,並增派警力試圖減少混亂,但始終未能恢復這個街區的秩序。西雅圖市長 Bruce Harrell 決定採取新的方式,透過與當地的團體合作,共同應對第三大道所面臨的問題。

    西雅圖第三大道計畫:串連當地團體改變街區問題

    「無家者和公共安全議題經常交織在一起,但兩者卻是截然不同的課題」為此,資深副市長 Monisha Harrell 表示,西雅圖市政府啟動的「第三大道計畫」(Seattle's Third Avenue Project),除了著眼於無家者問題外,也希望透過此計畫解決第三大道上毒品濫用、贓物販售等與公共安全相關問題。
    第三大道計劃由 Purpose Dignity Action(PDA)的 LEAD 專案團隊為主要運作核心,與參與此計畫中的不同單位與組織進行協調與訊息共享。串連的組織包括以社區為本的緩和衝突與安全團隊 We Deliver Care(WDC)、非營利組織 REACH 、Downtown Emergency Service Center 的行為健康應對小組(BHRT)、西雅圖市的 HOPE 外展團隊、金郡無家者機構(KCRHA)、西雅圖警察局,和當地的零售企業。

    走入街頭,建立關係並互相治癒

    這些參與計劃的組織並非初次合作,在 Covid-19 疫情爆發初期,許多服務無家者的機構關閉,PDA 啟動名為 CoLEAD 計畫,為無處可去的人們提供了暫時的旅館住宿;We Deliver Care 則一起參與支援此專案,緩解了當時無家者們的困境。因此,當 PDA 執行第三大道計畫時,再次與這個團隊合作。
    We Deliver Care (WDC)的社區安全大使們每天從早上 6 點到晚上 9 點半,透過步行或騎腳踏車的方式在街上巡邏,試著與路上遇到的居民、無家者們建立關係與信任,並協助他們取得所需的資源。因為 WDC 長期且規律出現,讓街區裡的人們知道有需要時,可以求助於他們,減少暴力事件發生;倘若衝突發生時,WDC 也能適時屆介入,軟性地化解緊張局勢。
    在第三大道上的這群無家者們,不僅「無家可歸」,根據 PDA 提供的數據顯示,這些被密切關注的人們之中,有一半從事毒品或贓物買賣;而日常時間在第三大道的人,有 20% 其實並不在這裡過夜,但卻到此購買、使用毒品。最根本的問題是,這群在街上的人們需要有維持自己生計的方式。

    串連服務,支撐起進入正向循環的空間

    為了讓身處街頭的人們真正走出困境,WDC 除了提供食物、飲水外,也努力和其他組織一同將資源帶進社區。面對毒品成癮問題,受過納洛酮(Naloxone)(註一)急救訓練的安全大使能在立即介入;另外,LEAD 和 REACH 組織的夥伴也會在街上進行外展服務(註二),陪伴人們一同面對藥物濫用問題。
    此外,協助人們找到工作,不依賴犯罪過活,提供無家者生存方式。WDC 媒合就業機會,例如全國性企業 LAZ Parking 承諾對於由第三大道計畫合作夥伴推薦的求職者,會特別考慮錄用。此外,社區安全大使們也會提供面試指導,讓人們在求職的過程中能夠更自在。
    第三大道專案經理 Blackwell 對於計劃未來能夠拓展到營運日間中心充滿期望,「這些中心可以由 10-15 個機構共同營運,像是一種提供服務的一站式商店,也能防止重複作業與節省資金」。執行董事 Lisa Daugaard 則表示,這是一個共創雙贏的過程,透過引入資源、改善人們生活,也服務居住的社區。
    註一:納洛酮(Naloxone):該藥物可緩解攝入過量鴉片類藥物的情況。例如因吸食過量鴉片類藥物而停止呼吸的人,使其恢復正常呼吸。
    註二:外展服務(Reaching out Service):指主動積極接觸個案,從而為個案提供各種服務。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