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創案例地球村

社創案例地球村

由社企流編輯群介紹世界各國社會創新案例,讓你不出門也知天下事!

專欄文章

472篇)
  • 天氣越極端,心也越脆弱?氣候焦慮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天氣越極端,心也越脆弱?氣候焦慮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社企流/編譯:Phoebe Chao
    當我們談論氣候變遷,往往想到的是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或天災頻傳。但你是否想過,氣候危機也正悄悄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無論是極端氣候帶來的創傷、對未來的不安與焦慮,或是在災後重建中感受到的孤立與絕望,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氣候變遷對人類心理的影響正快速擴大。甚至有專家指出,若不正視這項問題,可能會反過來削弱我們對抗氣候危機的行動力與韌性。(同場加映:分享彼此對末日的恐懼,順勢而生的「氣候咖啡館」

    極端氣候與心理健康:一場無聲的災難

    氣候變遷不再只是未來式,而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的當下。世界各地的洪水、乾旱、野火、酷熱天氣等極端氣候事件,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們的心理狀態。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2022 年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對心理健康的衝擊已有「非常高的可信度」,其中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焦慮、憂鬱、藥物濫用,以及一種日益普遍的情緒狀態:氣候焦慮(climate anxiety)
    有研究指出,熱浪來襲時,精神疾病住院與急診次數顯著增加;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也可能加劇憂鬱與焦慮症狀;而自然災害引發的流離失所、失業與生活不穩定,更是加重心理負擔的結構性因素。
    特別是在青少年、原住民、低收入社區與已有身心疾病的族群中,氣候變遷所引發的心理壓力更為劇烈。例如,在非洲地區,面臨乾旱、電力不足與政治動盪的年輕人,經常同時經歷焦慮、悲傷與創傷;而在小島國家如吐瓦魯,有高比例居民因氣候壓力而產生心理困擾,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功能。
    更令人憂心的是,部分心理健康藥物會干擾人體調節體溫的能力,使得正在服藥者在高溫中更容易中暑或失溫,成為氣候下的高風險群。

    當焦慮變成全球語言,這些組織正站出來

    儘管心理健康長期以來被忽略,但來自世界各地的組織與倡議者正積極補上這塊拼圖,從政策、研究到實務行動,提出多元解方。

    United for Global Mental Health:推動政策納入心理健康

    United for Global Mental Health(全球心理健康聯合倡議,簡稱 United GMH)致力於將心理健康納入各國的氣候行動計畫,提升心理健康的能見度、減少污名、並促進全球各地心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與支持。這個組織特別針對《巴黎協定》的國家自主貢獻(NDC)中進行協調與倡議工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目前全球 193 個 NDC 中,僅有 5 個國家提到心理健康。為此,該組織發布政策指南,建議如何將心理支持融入農業、教育、交通等領域的氣候策略中,強調保護心理健康與減碳行動應同步進行。

    The Eco-Anxiety Africa Project(TEAP):以青年為核心的非洲行動

    The Eco-Anxiety Africa Project(非洲生態焦慮計畫,簡稱 TEAP)以非洲視角出發,支持非洲人民面對氣候變遷及環境危機時,所產生的氣候焦慮問題。根據 TEAP 的研究顯示,66% 的奈及利亞青年有生態焦慮,其中 45% 需要心理支持;為了回應這樣的需求,他們在拉哥斯舉辦「ZenCafe」聚會,讓年輕人分享經驗、強化社群連結與心理韌性。除此之外,他們也推動「ZenGuardians」,一個為期10週的培訓計畫,預計在奈及利亞、迦納、烏干達與南非等國家進行培訓青年領導人,藉由這些受訓者成為社區裡健康的倡議者,引導更多在地支持圈。

    International Neuro Climate Working Group(NCWG):聚焦腦健康的國際聯盟

    NCWG 成立於 2024 年,來自 40 國具備不同專長的神經科學家、臨床醫師、氣候倡議者等組成跨領域專家聯盟,專注探討氣候變遷對於大腦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影響。NCWG 在短短一年間便完成了氣候變遷與大腦健康影響的報告,並與第一線社區合作,紀錄傳統適應策略、深化生物與流行病學研究,並設計具文化敏感性的心理支持介入方案。另外,NCWG 也參與聯合國、WHO 及 COP 會議之中,積極將「大腦健康」納進全球氣候議程。

    Climate Cares Centre(英國帝國學院氣候關懷中心):連結研究與實踐的樞紐

    由英國倫敦帝國學院主辦,旨在透過研究、政策、教育和介入設計加深理解並解決氣候和環境破壞與心理健康之間的相互聯繫,是全球首個專注於「氣候變遷、心理健康與福祉」交會議題的專業研究與倡議機構。藉由參與 COP 氣候大會、撰寫政策報告、推動媒體倡議等方式,並與來自澳洲、英國、菲律賓、東非等地的年輕人合作,設計在地化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2023 年發起「Connecting Climate Minds」計畫,以線上平台方式,增進理解,鼓勵跨學科合作,也提供相關解決方案;至今已匯聚來自 126 個國家的 1180 名貢獻者。

    Climate Mental Health Network:命名情緒的力量

    這個由倡議者組成的社群,在 2023 年推出線上「氣候情緒輪(Climate Emotions Wheel)」,幫助人們認識並表達因環境變遷而產生的情緒,從孤獨、無力、希望到哀悼,讓情緒不再無名。這項工具已被翻譯為 30 種語言,在全球教室、工作坊與倡議場域中廣泛使用,特別受到青年行動者與教育者的青睞。除此之外,這個社群也與美國國家環境教育基金會(NEEF)合作,開發「氣候情緒工具包(Climate Emotions Toolkit)」,協助中學教師與學生處理氣候情緒。

    我們的未來,取決於心理韌性的建立

    氣候變遷已不僅是環境議題,也是一場心理健康的挑戰。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有近10億人患有心理健康疾病,其中 80% 來自低中收入國家,而其中 75% 未曾接受任何治療。
    當心理健康危機與氣候危機疊加,可能產生一種惡性循環:心理健康不佳會削弱人們的適應力與行動力,進而使他們在下一波災難中更為脆弱。
    「人與地球密不可分」氣候關懷中心如此強調。「我們如何培養人,就決定了我們能否守護地球。」
    展望未來,保護心理健康不應再是氣候行動的附屬品,而是核心策略的一環。從支持在地社區、擴大跨領域合作,到推動政策整合與資源投入,唯有讓心理健康真正被看見,我們才能建構一個更有韌性的未來。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與多元文化交融的人口轉型浪潮,企業該如何重塑職場、延續人力韌性?邀你參與 7/18 講座,一同探討未來職場新樣貌! >>免費報名

    閱讀文章
  • 冰箱裡的壞食物,如何掀起全球 1 兆美元的經濟損失?

    冰箱裡的壞食物,如何掀起全球 1 兆美元的經濟損失?

    社企流/編譯:Phoebe Chao
    你是否曾在冰箱清理時,發現一顆不知道訪了多久,早已腐爛壞掉的番茄?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正堆疊成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食物浪費」。每年,全球約有 13 億噸食物被浪費,等同於人類所生產食物的 1/3。這不僅代表資源的白白浪費,也產生了大量不必要的碳排放。

    冰箱裡的小浪費,成為全球大問題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4 年食物浪費指數報告》中顯示,全球每天浪費超過 10 億份可食用餐點,這能讓全球每一位飢餓人口每天多出 1.3 餐。其中,有約 6 成浪費來自家庭,另外則來自餐飲業、零售業與農產收成與配送過程。這些浪費的背後,不僅代表食物本身的損失,更連帶造成水資源、土地、能源的浪費,並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聯合國估計,食物損失與浪費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 8-10%,每年造成約 1 兆美元的經濟損失。

    從 AI 冰箱到強制堆肥,世界各地怎麼行動?

    在日本,政府自 2020 年訂下目標,要在 2030 年前將食物浪費減半。儘管商業部門早在 2022 年前就達標,但家庭食物浪費仍高於預期,仍是當前關注焦點。
    因此,日本政府於 2025 年 3 月更新政策,要求供應鏈所有角色,從生產者、漁業到零售商,都應改變行為與觀念,以降低食物浪費。也鼓勵透過公眾宣傳與學校、社區、零售空間的教育活動,提升消費者參與度。
    不只政府,企業也開始出手。例如日本線上超市 Aeon Next 與 Panasonic 家電合作,推出結合 AI 冰箱與 App 提醒系統的試驗計畫:智慧冰箱配備 AI 攝影機與專用手機應用程式,可分析儲存食材的新鮮程度,提醒哪些食材即將過期。應用程式還會提供相關食譜,鼓勵使用這些食材,並與 Aeon Next 的線上購物平台 Green Beans 連結,可自動生成購物清單並下單採買,有效降低食材遺忘與過期機率。
    在紐約、法國與南韓,則是從政策面採取強制廚餘分類並進行堆肥處理。其中,南韓更透過高效的堆肥系統,使得接近 100% 的食物廢棄物可被回收利用;在杜拜,政府將從餐廳、飯店與農場回收的食物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改善貧瘠的土壤條件,提升糧食系統韌性;而馬來西亞則開發出即時堆肥機,使用特製的堆肥酵素,可將所有類型的有機廢棄物(如園藝垃圾、生廚餘、熟食與可分解包裝)轉為堆肥。這些可攜式堆肥機可用於家庭、餐飲業或活動場地,並內建生物技術過濾系統,用以去除異味。(同場加映:餐桌上「不可能的任務」——全球餐廳、政府如何加入食物零浪費戰局?

    個人的解方:主動「覺察」,就能帶來改變

    除了政策與科技,最根本的改變來自每一個人意識的提升。 根據英國的一項研究,研究團隊邀請 154 個家庭,進行為期 6 週的「新鮮食材日誌」實驗:
    • 一半的家庭被要求記錄購買的蔬果名稱、購買日期與保存期限,並貼在冰箱上作為每日提醒。
    • 另一半僅記錄每週丟棄多少食材。
    結果顯示,無論有無提醒,只要有「量測」與「記錄」行為,所有家庭都在 6 週內平均減少了每週 108 克的新鮮食材浪費。更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的改變在實驗結束 6 個月後依然持續,表示只需短期的覺察練習,就能培養出長久的行為改變。
    研究指出「真正能改變習慣的,是主動的思考」,當民眾只需短暫地集中思考如何減少食物浪費,「有意識地」去面對自己的食物處理方式,就能形成持久的習慣。

    食物浪費,牽動的不只是冰箱裡的那顆爛番茄

    從全球統計、國家政策到個人行動,我們可以看到,減少食物浪費的效益不僅在於省錢與減碳,更關乎整體社會的韌性與永續發展。
    想像一下,如果每 1 千人浪費,一年可減少 9.5 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等同於 114 萬次手機充電所產生的碳足跡。這樣的行動規模若擴展到社區、城市、甚至國家,將會對氣候與資源帶來翻轉性的影響。
    未來,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將繼續推升糧食價格與資源分配壓力。而我們每一次珍惜食物的選擇,都是對抗這個未來挑戰的一步。
    減少食物浪費,不只是出於環保或經濟的必要,更是我們邁向一個更具韌性、永續且公平社會的重要行動。每一次的「不丟棄」,都是對地球、對農夫、對未來的一份尊重。或許從今天起,我們都可以試著在冰箱貼上一張紙條,記下那些需要被「記得吃掉」的食物。這個簡單的舉動,正是一場全球行動的起點。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與多元文化交融的人口轉型浪潮,企業該如何重塑職場、延續人力韌性?邀你參與 7/18 講座,一同探討未來職場新樣貌! >>免費報名

    閱讀文章
  • 「維修」也是你的權利!數位鎖到智慧財產,是誰阻止了我們自己維修電子產品?

    「維修」也是你的權利!數位鎖到智慧財產,是誰阻止了我們自己維修電子產品?

    社企流/編譯:Wei Ho
    你是否也曾因為手機電池老化,必須帶著行動電源四處奔波,深感無奈?好不容易找到家裡附近的維修店,卻被告知由於未經授權且自行拆機會失去原廠保固,只能被迫回到原廠更換;又或者是,花費數萬元購買的筆記型電腦,多年後電池效能衰退,幾乎無法蓄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維修管道,只能忍痛重新購買一台筆電,取代原本除了電池之外,其他功能仍然堪用的舊電腦。
    這類的困境不僅僅發生在電子產品上,家電、汽車等各式產品都難以倖免。當修理損壞產品變得越來越困難,追根究柢,許多製造商刻意縮短產品的生命週期,同時又吝於提供維修指南和備用零件,更加劇了維修的挑戰性。種種不便與浪費,促使了「維修權」倡議運動的興起!(同場加映:「當電子垃圾扔進掩埋場時,污染就開始了」這個國家用立法和社會企業力量,從根本解決問題

    壞掉的電子產品為什麼不能自己修?「維修權」(Right to Repair)是什麼?

    「維修權」(Right to Repair)指消費者有權選擇自行或由第三方維修其合法擁有的產品,而非僅能由原廠或其授權的維修商進行維修。我們可能會認為我們當然擁有維修自己物品的權利,但事實上在多數情況下並非如此,有許多產品只被允許在特定的服務中心進行維修。而這個狀況的發生,與產品所受到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息息相關。
    我們日常所購買的產品,大多都受到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特別是科技產品可能包含了嵌入式軟體或其他技術設備。在美國,《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DMCA)規定,如果沒有經過授權,擅自破解產品中的數位鎖,例如破解軟體、繞過密碼保護,就可能觸犯法律,這也使得消費者和第三方維修商難以取得維修所需的資訊、工具和零件。因此,製造商通常聲稱僅有經過授權的人員或製造商本身才有資格維修這些產品,以避免消費者或第三方維修商因侵犯其智慧財產權而承擔責任。

    讓維修權連結經濟公平、環保與消費自主

    維修權運動的支持者包含消費者團體、環保組織、農民、修理師傅與提供免費維修指南和軟體的開源社群。他們認為當製造商壟斷零件與維修資訊時,小型的修理店與技師將難以生存,維修產業本應是地方經濟的一環,在現今卻受到了原廠或授權維修商的壟斷。
    同時,維修權也與環保有關,當消費者難以找到維修的管道,或認為維修成本過高時,可能會傾向購買新的產品,即使原本的產品並未失去功能。隨著數位化時代來臨,電子垃圾(e-waste)也急劇增加,若人們缺乏便利的維修管道,可能會增加更多電子垃圾的產生。根據統計,在 2022 年,就有 14 百萬公噸的電子垃圾被丟棄,其中 18 百萬公噸是在缺乏管理基礎設施的低收入國家處理,而全球回收率僅有 22.3%。預估到 2030 年,電子垃圾將增至 74.7 百萬公噸。除了經濟公平與環境保護外,擁有「維修權」也關乎消費者的資訊自由與自主權,我們有權掌控自己購買的產品,而不是被製造商所擺布。
    但製造商對於「維修權」的態度就有所保留,甚至反對。例如在 2018 年時,Facebook、Toyota、Verizon 等公司曾在紐約州反對相關法案。製造商通常擔心技術資訊流出可能會伴隨惡意軟體植入,竊取使用者個人資料等資安風險,或是造成智慧財產權受損,同時他們也擔心未經授權的維修若有疏失,造成產品損壞或人身傷害,可能會使製造商需要承擔法律責任。此外,維修服務也是製造商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開放維修權可能會影響其利潤。

    全球立法浪潮與維修權的在地行動

    隨著維修權運動的推展,世界各地紛紛開始針對該議題進行立法改革。以美國為例,2021 年,時任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要求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研究制定禁止製造商限制獨立維修或 DIY 維修的規範。2022 年底,紐約州通過全美首部針對電子產品的「數位公平維修法案」(Digital Fair Repair Act),並於隔年生效,該法案要求製造商提供維修資訊與零件。歐盟在 2023 年所通過的循環經濟行動計畫中,也推出了一份指引,確立了多項旨在加強消費者權益和促進永續發展的關鍵條款,包括賦予消費者針對技術上可維修的產品(如洗衣機和電視)向生產商要求維修的權利。
    在台灣,2023 年時環境部(時為環保署)曾經參考法國的「維修度指數制度」,輔導業者試行手機及筆記型電腦的「維修度指數」,讓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可以直接辨識產品的可修復性,以減少電子廢棄物的產生,當時有 ASUS、ACER 等近 20 家業者加入,可惜後續並未邁向法制化。除了關注台灣能否進一步推動立法外,日常也能有其他行動。雖然自行維修 3C 產品可能對一般人門檻較高,但我們可以從維修日常小家電做起,我們也許也能在社區中找到修理咖啡館(Repair Café)的集會,學習維修的技術。如果你對於「自己動手」仍然感到害怕,也可以從購買二手商品開始,減少製造新產品帶來的浪費。(同場加映:修繕物品,也修繕人心:維修咖啡館成為社區共好的力量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與多元文化交融的人口轉型浪潮,企業該如何重塑職場、延續人力韌性?邀你參與 7/18 講座,一同探討未來職場新樣貌! >>免費報名

    閱讀文章
  • 災後復原中被遺忘那群人:災害下的不平等,建立具韌性的社會

    災後復原中被遺忘那群人:災害下的不平等,建立具韌性的社會

    社企流/編譯:Wei Ho
    人們常常認為天災是「公平」的。畢竟,龍捲風、野火或颶風並不會特別挑選對象,只要位於其路徑之上,都可能遭受波及。然而,對於不同的受災戶而言,所面臨的影響程度並非全然一致。近期幾次災情嚴重的風暴,以及美國人口普查局針對全國家庭進行的災難流離調查,都更清楚地佐證了這項觀點。

    難以承受的重量:災害如何加劇不平等?

    美國人口普查局估計,2024 年有超過 430 萬美國人因災害而被迫離開家園,無論是短暫的避難,或是長時間的流離失所。這一年也是有紀錄以來,因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第四高的年份。然而,進一步分析調查中的人口統計資料,便能更深入了解美國的災害風險,以及哪些族群相對脆弱。調查結果顯示,如同其他研究人員的發現,相較於其他人,資源較少、身心障礙或長期處於社會邊緣的人們,受災風險更高。
    包括美國最早專門從事災難與緊急管理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機構之一的德拉瓦大學災害研究中心(Disaster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研究在內,數十年來所累積的災難研究,至少清楚地指出兩件事:
    1. 個體的社會處境,例如他們可用的資源、能仰賴他人協助的程度,以及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挑戰,會導致他們在經歷相同災害時,與其他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與遭遇
    2. 災害會加劇既有的脆弱性
    這些研究也顯示,災後復原是一個社會過程,復原並非單一的「事件」,而是一個涉及多重面向的複雜過程,與我們如何談論復原、如何做出復原的決策,以及如何在各項行動中排序優先順序息息相關。
    1964 年阿拉斯加地震造成嚴重破壞,震後的復原過程,受到各種經濟和政治利益的驅動,而不只是依據技術因素或實際需求。這種影響在今日的災後復原中依然存在,即使是災後收購計畫,也可能基於經濟考量,反而加重資源匱乏社區的負擔,顯示出決策者往往低估居民在復原期間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使得復原過程更加艱鉅。
    2005 年卡崔娜颶風重創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良後,社會學家 Alexis Merdjanoff 發現,房屋所有權狀況會影響心理壓力和流離情形,其中,租屋的災民比屋主表現出更高的情緒困擾。在修繕或重建決策上缺乏自主性,也可能是造成心理壓力的原因之一,凸顯災後復原過程中,不同群體所經歷的差異。
    此外,繁複的官僚程序和相互矛盾的資訊,也可能成為快速復原的阻礙。例如在 2012 年珊迪颶風造成美國東岸嚴重災害,許多紐澤西州居民抱怨災後申請流程繁瑣,而且規定朝令夕改,居民對此深感不滿。研究人員用「混亂、不一致且缺乏明確理由的經驗」來形容他們的災後房屋重建過程。另外,那些不熟悉如何尋求災後援助、無法抽出時間準備必要文件並與政府機構代表會面的居民,可能更難從聯邦和州政府機構獲得及時的援助。

    看見防災最重要的一塊拼圖:弱勢族群的災害韌性

    從美國 2023 年和 2024 年的人口普查中可以發現,數據一致顯示,社會弱勢群體因災害而流離失所的比例明顯偏高。舉例來說,未完成高中學歷者的流離失所比例,高於學歷較高者;同樣地,低收入戶或面臨就業困難者,其流離失所的比率也高於其他群體。雖然美國人口普查局將這些數據描述為「實驗性質」,並指出部分樣本規模較小,但數據間的差異依然顯著,且與研究人員的發現相符。
    從長期以來的研究中都可以看出,以非裔、拉丁裔、美國原住民和太平洋島民為主的社區,在災後復原的道路上往往更加艱辛,這通常與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政策等因素有關。加上,多數的低收入和處於邊緣地位的社群,通常居住在更容易遭受風暴洪水侵襲的地區,或者缺乏對防洪措施的投資。
    此外,身心障礙族群也會加劇流離失所情形,在 2023 年和 2024 年曾因災害而流離失所一段時間的人當中,聽力、視力或行動有嚴重困難者,其流離失所的比率高於沒有身心障礙者。 因冰風暴、野火或熱浪期間電網超載而導致長時間停電或停水,可能會迫使有醫療狀況的人離開家園,即使他們的鄰居能夠留守,這也可能對他們在復原家園時面臨諸多困難。流離失所可能使弱勢災民與其慣常的支援系統及醫療照護脫節。對於行動不便者來說,也可能使他們難以獲得災害援助。
    當氣候變遷與人口遷徙導致災害風險持續變動且日漸升高,目前有許多重要的研究工作正在進行,其目的是更有效地協助災害後可能面臨困境的群體。例如,德拉瓦大學災害研究中心與跨領域團隊合作,開發出一套災後社區韌性評估架構,協助決策者判斷資源投入方向,以強化社區整體復原能力。此架構有助於在災難發生前,識別社區功能上的缺口,如醫療與交通等,並評估哪些復原策略會帶來最大的影響。
    德拉瓦大學災害研究中心亦參與了另一項計畫「沿海災害、公平、經濟繁榮和韌性中心」(Coastal Hazard, Equity,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Resilience Hub),該計畫致力於開發相關工具,協助社區在追求所有居民的韌性與穩健經濟之餘,同時優先考量公平與福祉。他們認為,社區在經歷災害時,不應被迫在經濟發展、全民復原及降低未來風險間做出取捨,而應尋求三者兼顧。
    體認災害對不同群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僅是協助弱勢族群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納入來自高脆弱性社群成員的觀點,共同找出問題與挑戰,然而,僅僅做到這些還不夠,如果我們這個社會關心那些為社區做出貢獻的人們,就必須展現政治與組織上的決心並採取具體行動,以減少災害帶來的各項影響。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與多元文化交融的人口轉型浪潮,企業該如何重塑職場、延續人力韌性?邀你參與 7/18 講座,一同探討未來職場新樣貌! >>免費報名

    閱讀文章
  • 時尚零售業的回收困境:消費者帶走了紙袋,但商店後場堆滿透明塑膠袋

    時尚零售業的回收困境:消費者帶走了紙袋,但商店後場堆滿透明塑膠袋

    社企流/編譯:Phoebe Chao
    在環保意識高漲的今天,許多品牌已改用可回收的紙袋包裝商品,讓顧客在購物時感受到更永續的選擇。但在店鋪後場,消費者看不見的地方,卻堆滿了大量輕薄的透明塑膠袋。這些袋子,其實是服飾在跨越全球供應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用來保持衣物乾淨、平整,直到送達門市貨架上。
    然而,這些被稱為「聚乙烯袋(poly bags)」的塑膠包裝,一直是環保與回收系統的一大難題。由於材質柔軟、結構不同於一般硬塑膠瓶罐,許多地區的回收設施並無法處理它們,最終只能被當作一般垃圾處理,進入掩埋場或焚化爐。塑膠無法自然分解,這些袋子最終會化為微塑膠碎片,流入水域與食物鏈。
    美國服飾品牌 Anthropologie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決定主動出擊。過去一年半,他們與美國最大回收公司 Waste Management(WM)合作,嘗試打造一條完整的聚乙烯袋回收系統。如今,Anthropologie 全美 215 間門市的店員們會定期收集這些塑膠袋,送往具備專業回收設備的設施,將它們轉化為再生塑膠顆粒,用來製造垃圾袋等其他塑膠製品。截至目前,Anthropologie 已成功回收超過 6 萬磅的塑膠袋,這些原本注定成為垃圾的塑膠,如今獲得第二次生命。
    「整個過程非常順暢,我們也希望讓其他零售商知道,這是完全可行的。」Anthropologie 營運長 Candan Erenguc 表示。
    不過她也坦言,再生產品如垃圾袋終究無法無限回收,最終仍可能被丟棄。因此,品牌仍須正視塑膠使用與浪費問題,從源頭減量,才能真正減輕對環境的長期傷害。

    回收困境:技術已成熟,難題是物流

    其實,聚乙烯袋早就是市政回收系統的老問題。這些輕薄塑膠袋容易纏繞機械設備,若誤丟入家庭回收桶,反而會癱瘓整座回收系統。因此,許多地方政府反而建議民眾將這些袋子當成垃圾丟棄,讓它們直接進入掩埋場或焚燒爐。
    WM 永續長 Tara Hemmer 表示,回收技術其實正在快速進步。目前 WM 正積極投資人工智慧與機器人視覺技術,讓回收設施能更有效分辨並分離這類塑膠袋,避免它們造成機器故障。同時,美國各地也陸續出現專門回收聚乙烯袋的工業設施,其中有些由 WM 自營,也有不少是第三方業者與其合作運作。
    「我們的角色之一,就是幫客戶把廢棄物導引到最適合的回收設施。」Hemmer 表示。

    關鍵在於讓流程「簡單又可行」

    儘管技術門檻逐漸降低,但要在全美 200 多間門市推動統一回收機制,對 Anthropologie 而言依然是一場不小的挑戰。每間門市的員工都需要接受訓練、學會新流程,而聚乙烯袋的回收點分布不均,也讓物流設計更加複雜,Erenguc 提到,「我們不希望讓這些袋子在美國境內來回奔波,這樣反而會產生更多碳足跡。」
    因此,WM 團隊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他們實地調查後,為每間門市配對最近的回收設施,並設計出一套簡單易執行的流程。現在,店員只要將收集到的塑膠袋累積到一定量,就能直接打包寄出,無需額外倉儲或分類工作。回收廠則會將袋子粉碎、熔融,再製成可用於其他產品的塑膠顆粒。
    「這是一個極為簡潔、實用的解法」Erenguc 表示,「執行起來很輕鬆,但成效驚人。」

    不只是 Anthropologie,零售業的永續共識

    雖然外界對企業永續承諾存疑,但 Hemmer 表示,許多品牌仍持續努力達成他們的環保目標。「我們看到很多公司仍在往永續方向前進,尤其是消費品品牌,正積極提升產品中回收材料的使用比例。」她說。
    WM 現正啟動一項新計畫,在芝加哥試行家庭塑膠袋回收系統,首階段預計涵蓋約 3500 戶居民,未來有望擴展至更多城市。但 Hemmer 也強調,真正的挑戰不在技術,而在「讓大家願意開始做」。流程簡單、可執行,是推動系統變革的關鍵,「把垃圾從掩埋場轉移出來,其實比你想像的容易得多!」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地方的故事,不只一種模樣,隨著人們的夢想與行動悄悄地發生改變。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
  • 永續漁業管理真的有效!原本瀕危的鮪魚,數量正在回升中

    永續漁業管理真的有效!原本瀕危的鮪魚,數量正在回升中

    社企流/編譯:Wei Ho
    儘管海中魚類種類繁多,但鮪魚可以說是其中的王者。從精緻的壽司捲到簡單的鮪魚三明治,鮪魚不僅是餐桌上的常客,更支撐著數百萬個工作機會及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市場。鮪魚,除了對我們生活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外,鮪魚也是名符其實的「海中巨獸」,有些品種的體重甚至跟一台小汽車差不多重。
    不幸的是,自 1970 年代以來,海洋漁類過度捕撈的情況日益嚴重。根據聯合國 2024 年的報告,全球將近 38% 的漁業資源都遭到過度捕撈,鮪魚也難逃一劫。過去幾十年來,黃鰭鮪、長鰭鮪和黑鮪的特定漁群數量都大幅下降,甚至有幾種鮪魚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中,這些鮪魚正受到瀕臨滅絕的威脅。(同場加映:4 招挑魚原則,讓未來餐桌年年有魚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好消息:許多鮪魚族群的數量正在回升。舉例來說,目前全球有 87% 的鮪魚捕撈來自健康族群,而有 65% 的鮪魚族群數量都處於健康水平。更令人振奮的是,現在多數的鮪魚品種都不再被列為瀕危物種。這項資訊來自國際海鮮永續發展基金會(ISSF)的《漁群現況報告》(Status of the Stocks),這份報告追蹤全球 23 種主要商業鮪魚的變化。這份報告每年發布數次,提供整體鮪魚產業的最新動態。除了發布報告外,這個基金會也積極推動其他永續漁業的行動,確保大家未來仍能安心享用美味的鮪魚丼。

    《漁群現況報告》:以數位工具協助鮪魚產業

    《漁群現況報告》受到科學家、漁業管理單位、決策者與媒體的廣泛採用,這份報告根據漁群的數量(豐度)和漁獲死亡率來評估其狀況,並提供互動式工具,方便查詢漁群的健康程度與漁獲量。除了鮪魚漁群數量回升的好消息外,最新報告也強調過度捕撈現象正在趨緩。國際海鮮永續發展基金會的科學副總裁兼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 Victor Restrepo 指出,自 2014 年以來,非永續的鮪魚捕撈量已減少了 8 個百分點,主要歸功於印度洋黃鰭鮪魚的狀況有所改善。(同場加映:漁藏可以不枯竭!英國研究:打造良好捕撈機制,氣候變遷下漁獲量仍有機會增加
    黃鰭鮪魚是重要的商業魚種,佔整體鮪魚捕獲量的 31%。透過更完善的管理,印度洋的黃鰭鮪魚族群已脫離過度捕撈的威脅。Restrepo 表示:「自 2018 年以來,黃鰭鮪的捕撈量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其中某些漁具類型的降幅更為明顯。整體而言,漁獲量減少是管理措施發揮作用的成果。除了資源評估方法的改進之外,我們也看到了管理措施的實際成效,也就是捕撈量的降低。」這些成果歸功於全球五大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RFMOs)的艱難決策。這些組織負責監督全球不同區域的鮪魚捕撈活動,管理方式包括實施年度捕撈限額、制定遺失或廢棄漁具的預防和通報機制,以及強制使用對環境危害較小、較不易意外捕獲其他物種的漁具。
    從 2018 年到 2023 年,印度洋黃鰭鮪的捕撈量下降了近 14%。然而,有研究指出,1950 年至 2020 年間,印度洋的黃鰭鮪資源量曾銳減超過 70%,許多組織仍強調持續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性。Restrepo 表示:「面對漁群過度捕撈的困境時,各管理機構已能更有效地針對必要的管理措施達成共識。這些決策往往十分艱難,因為通常需要取得共識才能推動;但近年來,這些機構在通過對產業而言雖痛苦卻必要的措施上,表現得更加出色。」然而,Restrepo 也指出,由於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屬於政府間組織,反應速度不如單一國家,這可能會延緩管理策略的採用。

    研發新捕魚設備,降低魚類混獲風險

    國際海鮮永續發展基金會也在多方面採取行動,以推廣對環境更友善的鮪魚捕撈方式,其中一項便是改進集魚器(FADs)的使用。這些裝置如同浮筏,底部附有網狀結構,可吸引漁群聚集。集魚器雖然能提高捕撈效率,但也可能困住海洋生物;若未妥善回收,更可能成為海洋廢棄物,進而破壞海洋生態系統。Restrepo 補充說明:「我們的大部分工作都集中在全球集魚器漁業的改善上,因為使用集魚器的漁民貢獻了全球鮪魚捕獲量的大部分。」他們已開發出一種可生物分解且不易困住生物的集魚器。
    此外,基金會也致力於減少混獲,也就是鮪魚漁民在作業時意外捕獲鯊魚、海龜、魟魚和海鳥等非目標物種的情況。為了改善這個問題,基金會已舉辦數百場研討會,向船長宣導減少混獲的方法。他們也投入混獲研究、提供最佳實務指南,並開發減輕混獲的設備和技術。此外,他們正在設計一種裝置,以便在鮪魚船上不小心將捕獲非目標物種的魟魚(包括巨型鬼蝠魟)時,能將其釋放。

    確保魚群健康,創造人與自然雙贏

    基金會也直接為鮪魚漁群發聲。Restrepo 表示:「當某個魚種的資源量遭遇過度捕撈時,我們會呼籲該資源所屬的所有國家儘速採取行動。我們也積極推動現代化與必要的漁業管理工具,例如捕撈策略或管理程序。我們希望這些程序能自動運作,一旦漁群資源量跌破某個門檻,事先約定的應對措施就會自動啟動,不需再等共識達成。」基金會所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關於鮪魚捕撈的錯誤資訊,但他們也在努力對抗這種情況。「我們製作了大量的報告,希望將真相攤在檯面上。如果某些資訊尚未釐清,我們也會努力查明,以填補缺口。」Restrepo 說。
    鮪魚是世界上最廣泛食用的魚類之一,2023 年的市場價值高達 410 億美元。除了經濟價值外,鮪魚作為掠食者和獵物,也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努力確保鮪魚漁群的健康,才能創造人與自然雙贏的局面。但與許多環境議題相同,這往往需要採取多管齊下的方法。「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涉及許多面向。你可能經常在新聞中聽到有人提出針對某件事的萬靈丹解決方案,但單一解決方案從來都不是那麼完美。漁業管理需要從許多不同的面向著手,而這正是主要的挑戰,但我同時也覺得這正是它吸引人的部分。」Restrepo 說道。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地方的故事,不只一種模樣,隨著人們的夢想與行動悄悄地發生改變。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