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案例地球村

社企案例地球村

由社企流編輯群介紹世界各國社會創新案例,讓你不出門也知天下事!

專欄文章

398篇)
  • 你有「氣候焦慮」嗎?在氣候變遷下的心理健康課題

    你有「氣候焦慮」嗎?在氣候變遷下的心理健康課題

    社企流/編譯:Wei Ho
    在日常生活中,什麼時刻讓你最能感受到「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是在短短的一週內,體驗了四季氣溫的急遽變化;又或者是在採買日常飲食時,發現食物價格因氣候變遷而波動?
    人們的日常正因著氣候變遷而悄悄地改變,不僅對現階段的生活產生影響,也與我們人生中許多重大抉擇產生連結,例如:是否生養小孩、選擇未來居住地等。在做出這些決定時,可能伴隨著「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這些焦慮不安的情緒,來自我們對於氣候變遷難以預測、難以控制災害的擔憂及恐懼,而這樣的情緒稱之為「氣候焦慮」(Climate Anxiety)。

    無法掌控的氣候威脅,產生非典型焦慮症

    來自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心理治療師 Caroline Hickman,2021 年在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行星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發表一項研究,針對 10 個國家中隨機抽樣 1 萬名兒童和年輕人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 59% 受試者對於氣候變化感到非常或極度擔憂、超過 45% 的人則表示氣候變遷已經對他們的日常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她進一步表示,這些受到氣候焦慮困擾的兒童與年輕人,可能對人際關係感到疏離、在思考未來時感到痛苦,或擔心未來生存課題;嚴重的話,還可能影響日常生活。
    英國牛津臨床心理學家 Patrick Kennedy-Williams 則說到,「氣候變遷的焦慮不是一種疾病,因為氣候變遷潛在的威脅真實存在,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對於真實現象的正常反應。」目前並沒有氣候焦慮的「典型案例或特徵」,因為個人對於氣候變遷帶來影響的狀態相異、關注的焦點可能截然不同。有些人會關注氣候變遷下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些人則會意識到自身行為對環境產生影響而感到內疚。
    焦慮症產生原因多半是因特定的情件或事件而觸發,在治療傳統焦慮症上,可以透過校準危險與風險感知,來協助患者獲得信心和控制感,進而降低焦慮的發生;但「氣候變遷」的影響範圍太大、且難以依靠單一個人獲得改變。此外,若當權者對於氣候變遷的低度作為,也會加劇患者內心「無法掌控」的恐懼感。心理治療師們也發現當氣候變遷的新聞成為焦點時,如聯合國氣候峰會、重要的科學報告或嚴重天氣事件發生時,氣候焦慮患者也會增加;還有一種令人訝異的情形是「以否認氣候變遷發生」表達氣候焦慮情緒,「如果你無法忍受焦慮,你可能會轉而相信那些提供虛假消息的陰謀論者」Hickman提到當人們面對焦慮情緒時,可能會產生不同表現。

    以行動找回控制感,減緩氣候焦慮帶來的不安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能怎麼做呢?美國華盛頓州的治療師 Leslie Davenport 開設一門課,是專為因氣候問題而產生心理健康疾病的人們。他強調,透過內在的學習讓身心平靜、專注於內心敘事與有意識地休息;並藉由外在的刺激,尋找適切地方式與團體為氣候變遷付出實際行動。「我認為,有一半的氣候焦慮患者,是無法有效地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的感覺有關;與獨自行動相比,團體的共同行動可能會更有幫助,協助個案成為集體的一份子,也許對減少氣候焦慮有所幫助。在那裡的人們像你一樣關心氣候課題,你並不孤單。」加州州立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環境研究教授 Ray 同樣鼓勵患有「氣候焦慮」的人們,將焦慮轉化為行動的力量。
    其實,最早出現氣候焦慮情緒的是從事氣候變化研究的科學家。作為一名氣候研究學者 Kate Schapira 曾在閱讀一篇珊瑚白化的文章後,陷入無法停止的沮喪和憂鬱中;後來她受到美國漫畫家 Charles M. Schulz 所創作長篇連載漫畫《Peanuts》 中描繪的「五美分心理幫助」攤位啟發,讓他也在住家附近的公園,設置一處「五美分氣候焦慮諮詢」攤位。同時,他加入了居住地的反液化天然氣(LNG)工廠行動,這些行動使 Schapira能夠有效地面對並解決自身的氣候焦慮。
    「是的,氣候變遷真的很糟糕、很可怕。但你仍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世界也在這裡,所以讓我們看看我們能做些什麼。」Kate Schapira 說道。你也被因為氣候變遷而對未來感到不安、焦慮嗎?不妨,嘗試開始實踐氣候行動,找回我們對生活環境的控制感。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閱讀文章
  • 成為彼此的夥伴:用社區力量,解決無家者與公共安全的兩難

    成為彼此的夥伴:用社區力量,解決無家者與公共安全的兩難

    社企流/文:Wei Ho
    住宅租金及生活用品價格飆升,導致美國境內的無家者人數上升,根據 2023 年美國住房及城市發展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HUD)的統計,全國約將近 59 萬名無家者,每 1 萬人中就有 18 人無家可歸。
    在 Covid-19 疫情期間,許多無家者在公共道路上搭起帳篷,而營地清除工作卻因防疫暫停,在西雅圖市中心的帳篷數甚至激增至數百個,特別是西雅圖交通樞紐的第三大道。
    隨著疫情趨緩,商業行為逐漸熱絡,但居民們對於第三大道上無家者們的抱怨也日益增加,許多商家遭竊、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脅。西雅圖市政府決定著手拆除帳篷,並增派警力試圖減少混亂,但始終未能恢復這個街區的秩序。西雅圖市長 Bruce Harrell 決定採取新的方式,透過與當地的團體合作,共同應對第三大道所面臨的問題。

    西雅圖第三大道計畫:串連當地團體改變街區問題

    「無家者和公共安全議題經常交織在一起,但兩者卻是截然不同的課題」為此,資深副市長 Monisha Harrell 表示,西雅圖市政府啟動的「第三大道計畫」(Seattle's Third Avenue Project),除了著眼於無家者問題外,也希望透過此計畫解決第三大道上毒品濫用、贓物販售等與公共安全相關問題。
    第三大道計劃由 Purpose Dignity Action(PDA)的 LEAD 專案團隊為主要運作核心,與參與此計畫中的不同單位與組織進行協調與訊息共享。串連的組織包括以社區為本的緩和衝突與安全團隊 We Deliver Care(WDC)、非營利組織 REACH 、Downtown Emergency Service Center 的行為健康應對小組(BHRT)、西雅圖市的 HOPE 外展團隊、金郡無家者機構(KCRHA)、西雅圖警察局,和當地的零售企業。

    走入街頭,建立關係並互相治癒

    這些參與計劃的組織並非初次合作,在 Covid-19 疫情爆發初期,許多服務無家者的機構關閉,PDA 啟動名為 CoLEAD 計畫,為無處可去的人們提供了暫時的旅館住宿;We Deliver Care 則一起參與支援此專案,緩解了當時無家者們的困境。因此,當 PDA 執行第三大道計畫時,再次與這個團隊合作。
    We Deliver Care (WDC)的社區安全大使們每天從早上 6 點到晚上 9 點半,透過步行或騎腳踏車的方式在街上巡邏,試著與路上遇到的居民、無家者們建立關係與信任,並協助他們取得所需的資源。因為 WDC 長期且規律出現,讓街區裡的人們知道有需要時,可以求助於他們,減少暴力事件發生;倘若衝突發生時,WDC 也能適時屆介入,軟性地化解緊張局勢。
    在第三大道上的這群無家者們,不僅「無家可歸」,根據 PDA 提供的數據顯示,這些被密切關注的人們之中,有一半從事毒品或贓物買賣;而日常時間在第三大道的人,有 20% 其實並不在這裡過夜,但卻到此購買、使用毒品。最根本的問題是,這群在街上的人們需要有維持自己生計的方式。

    串連服務,支撐起進入正向循環的空間

    為了讓身處街頭的人們真正走出困境,WDC 除了提供食物、飲水外,也努力和其他組織一同將資源帶進社區。面對毒品成癮問題,受過納洛酮(Naloxone)(註一)急救訓練的安全大使能在立即介入;另外,LEAD 和 REACH 組織的夥伴也會在街上進行外展服務(註二),陪伴人們一同面對藥物濫用問題。
    此外,協助人們找到工作,不依賴犯罪過活,提供無家者生存方式。WDC 媒合就業機會,例如全國性企業 LAZ Parking 承諾對於由第三大道計畫合作夥伴推薦的求職者,會特別考慮錄用。此外,社區安全大使們也會提供面試指導,讓人們在求職的過程中能夠更自在。
    第三大道專案經理 Blackwell 對於計劃未來能夠拓展到營運日間中心充滿期望,「這些中心可以由 10-15 個機構共同營運,像是一種提供服務的一站式商店,也能防止重複作業與節省資金」。執行董事 Lisa Daugaard 則表示,這是一個共創雙贏的過程,透過引入資源、改善人們生活,也服務居住的社區。
    註一:納洛酮(Naloxone):該藥物可緩解攝入過量鴉片類藥物的情況。例如因吸食過量鴉片類藥物而停止呼吸的人,使其恢復正常呼吸。
    註二:外展服務(Reaching out Service):指主動積極接觸個案,從而為個案提供各種服務。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閱讀文章
  • 美妝永續進行式,從回收包裝開始

    美妝永續進行式,從回收包裝開始

    社企流/文:Wei Ho
    你的化妝台上,有多少種類的美妝產品呢?有多少產品是經常使用?
    根據統計,美國美容及個人護理產業每年生產約 1200 億個產品,其中大部分填裝的包裝都是不能被回收的材質。由於在美妝行業裡沒有標準化包裝,多數品牌為了讓商品在貨架上脫穎而出,經常使用客製化包裝、或使用混合材料製成,導致增加回收的困難性,大多數的包裝最終進入垃圾掩埋場。
    此外,過度消費也是一大問題。2015 年一項調查發現,平均每位女性擁有多達 40 種化妝品,但實際上經常使用的卻僅有 5 種,87% 的產品在不經常使用下被浪費,對環境造成極大影響。
    若要產生真正改變美妝產品對環境的影響,消費者不僅需要積極回收產品包裝,也需要減少購買的數量。

    集結多家美妝品牌,解決那些難以回收的瓶瓶罐罐

    好在,近年來有越來越多消費者意識到包裝材料對於地球環境造成不可逆影響。2020 年麥肯錫一份報告中顯示,有將近 60% 民眾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購買採用永續包裝的商品。
    非營利組織 Pact Collective 由美妝品牌 MOB Beauty 聯合創始人Victor Casale 及清潔美容零售商 Credo 永續發展副總裁 Mia Davis 共同創立,為了解決美妝產品包裝廢棄物問題,努力讓更多的美容品牌關注永續,透過美容產業的團結,盡可能達到更高比例的回收,並積極以循環包裝作為解決方案。
    目前 Pact Collective 已有 150 多個品牌成員,包括 L'Oreal、Fenty Beauty、Benefit 等大型美妝品牌。Pact Collective 要求這些品牌成員,必須教育消費者如何回收產品,並負起提供消費者處置家中無法回收包裝的管道,如國際美妝連鎖品牌 Sephora、美國高檔零售商 Nordstrom 等店內設置了近千個回收箱,提供供消費者處置難以回收的包裝,截至目前已收集了 71.106 公噸的廢棄包裝。
    現階段,在美妝及個人護理產業,仍難以避免不同類型的包裝,也還未找尋除了塑膠製品以外的替代方案,因此回收這些棄置的包裝,並尋找再生用途十分重要。目前 Pact Collective 的回收計畫只是改變的一小步,美妝品牌最終需要減少對塑膠的使用,轉向可重複使用的包裝等解決方案。

    讓數據、AI 科技成為永續推手

    Pact Collective 除了在各地設置回收箱外,也與氣候科技新創公司 Bluebird 攜手合作。利用 AI 技術,開發一套能識別品牌、包裝材質、碳排放量,以及是否可重複回收、利用等資訊的 AI 軟體,能協助美妝產業走向循環經濟。
    Bluebird 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收集市場上不同包裝數據,並確認它們的製造材料和原材料來源,光是塑膠材料就有數十種不同的選項。現在,只要是 Pact Collective 成員,就能將產品圖像上傳至 Bluebird 網站,了解其來源、在運送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以及產品包裝是否可回收、重複使用。品牌端也會利用這些資訊,來尋找可回收或來自當地供應商的替代性包裝,減少碳足跡。「這樣的工具對於小品牌而言,十分重要。」New Standard Institute 創始人兼執行董事 Maxine Bedat 表示。
    同時,Bluebird 平台也提供了幫助消費者了解永續的美容包裝。品牌可以利用 Bluebird 所提供的資訊、及個別產品的永續報告,將這些資訊放在產品網站上、向消費者解釋該產品的包裝,對環境的影響及應該如何被處理。如護膚品牌 Versed 已將 Bluebird 整合到自家購物網站中,當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也能了解到包裝應該如何被處理,透明公開展現品牌在永續、環境責任上的行動,有助於提升客戶對於品牌的信任感。

    減少產品生產,把所有產品用光光

    正確回收、減少包裝對環境有正向影響外,減少生產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美妝產業造成環境破壞的原因,與快時尚產業十分雷同。各大品牌頻繁地推出新產品,卻不見得是消費者所需要的、也不會實際使用。當美妝 KOL 分享著他們的「空空賞」(註一)內容,似乎產品能完整地被使用完,彷彿是一項偉大的壯舉。 「我們不是應該把所有的護膚品都用完嗎?」Bedat 坦言,實際上將每一項產品用完,才是最能減少美妝產品影響環境的方式。
    儘管美妝產推進永續的進展緩慢,但人們需要更永續的選擇,而品牌也在重新思考如何提供更永續的產品。「改變美妝產業並不會一夜之間發生。」身為 Bluebird 共同創始人 Jamie McCroskery 相信,持續教育消費者將推動永續變革的發生。
    註釋
    註一:空空賞,指的是當消費者用完美妝品之後,主動分享到自己的部落格或是社群平台。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
  • 台灣本土咖啡不受消費者歡迎?台南東山咖啡如何打入市場、發展綠色產銷鏈

    台灣本土咖啡不受消費者歡迎?台南東山咖啡如何打入市場、發展綠色產銷鏈

    社企流/文:張語屏
    你平常有喝咖啡的習慣嗎?
    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2021 年統計,台灣全年消費咖啡總數共 28.5 億杯,平均 1 年內每人約喝 122 杯,自 2018 年起每年更增加 1.6% 以上。依據農業部數據,近幾年台灣國產咖啡產量大約為 700-1100 公噸,反觀財政部關務署 2022 年統計數據,2022 年咖啡豆進口量約 4.3 萬公噸,國內產量遠遠不足國人所需,因此主要仰賴來自巴西、衣索比亞、哥倫比亞及印尼等海外咖啡產地。
    人手一杯的咖啡經濟,曾捲起國內的產地咖啡、咖啡職人與精品咖啡品牌浪潮,從雲林、嘉義、台南到屏東,都有各地出產的咖啡品牌,自產自銷的永續優勢為運輸里程短、碳足跡更少,本應受到本土消費者關注,然而台灣咖啡產量有限,除了受到耕種面積影響,不夠突出的風味與過高的價格,也是導致在地消費意願低的原因。
    國立成功大學(簡稱成大)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蔣鎮宇帶領研究團隊,專攻營養管理與發酵生物科技,盼能重建低碳排、高產值的咖啡產業,以台南東山咖啡出發,打造咖啡植株茁壯生長的管理系統,減少生態與咖啡農的負擔,在咖啡以往發酵處理後,引進第二道發酵參數與手續,催生出更有層次的風味與獨特性,藉由提升東山咖啡價值,逐步建立綠色咖啡產銷鏈。

    東山咖啡再起,卻不敵物美價廉的進口咖啡豆

    農業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植物組副研究員許再文與蔣鎮宇合作考察多年,談及日治時期因當地人帶回東山崁頂上大量耕種,在日治時期結束後停滯至今,直到近幾年東山咖啡再以「175 公路咖啡」結合觀光方式重新開發咖啡產業,在龍眼樹下種起咖啡成為在地特色。
    「雖然東山崁頂山已有野化的阿拉比卡咖啡樹,想要重新振興百年未被開發咖啡經濟,除了需要克服保持林地與耕地的爭論,還有咖啡風味與價值不等值的問題。」許再文說,雖然台灣咖啡農民相當厲害,能在嘉義阿里山茶園或東山龍眼樹下種咖啡,但面對國內咖啡銷售市場,仍都不敵物美價廉的進口精品豆。
    進一步檢視台灣咖啡發展的困境,在於風味不足、價格高昂。
    以東山咖啡的風味而言,成大熱帶植物研究所玉山學者高木優品嚐後直言,東山咖啡喝起來風味缺乏層次,較難受消費市場歡迎。
    而以咖啡的價格面來看,阿里山大宗咖啡生豆每公斤約 1100 元,近年常種的藝妓咖啡豆每公斤高達 3000 元,東山咖啡每公斤約 700-800 元,而大宗進口的像是衣索比亞耶加雪菲每公斤 500 元、哥倫比亞 315 元、蘇門達臘曼特寧 185 元,台灣生豆價格明顯高於主要進口豆。
    蔣鎮宇表示,東山咖啡最大的困境是「高不成、低不就」,而就算台灣有高達上千上萬元的高價頂級咖啡可與國際匹敵,一般等級咖啡競爭力才是核心,台灣消費者多數僅嘗鮮購買便卻步,回購率仍不如大宗連鎖咖啡廳的進口咖啡豆。
    回應上述兩大問題,蔣鎮宇亟欲扭轉現狀,針對咖啡產銷鏈的上中下游做出盤整與研發,從問題根部解決。

    成功改善二次發酵風味,讓咖啡更加美味

    首先是要解決咖啡風味的問題。
    咖啡風味取決於咖啡漿果採收後不同的處理法,常見的方式包含水洗、日曬、或蜜處理。「由於咖啡漿果保鮮期非常短,採收後就必須立刻處理,國內外的發酵技術都是如此,雖然在樹上可能還未有完整風味就被採收,卻能避免滋生徽菌產生食安疑慮。不過當咖啡經過不同處理法後,水分含量只剩下 10%-12%,因此找出重要參數就是關鍵。」蔣鎮宇說,關鍵在於發酵時間與環境條件,過久會出現悶臭難聞的豆豉味,過短則風味不足。
    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蔣鎮宇率團隊,開發出合適菌種的酵母菌及乳酸菌做第二次發酵,推出「東山舞姬咖啡」,透過咖啡師張子軒測試,能品嘗出前段的紅色花香及果香,中後段帶有軟糖及熱帶水果風味。蔣鎮宇補充,在磨豆時加入一般只有一次發酵的東山咖啡豆,也可明顯喝出蜜香紅茶味,甚至當咖啡溫度下降到 40°C 左右,可喝出一股東山區特有的龍眼溫潤的香氣。如此多元且好喝的口感氣味,未來把技術移轉給咖啡業者,就有許多操作方式和商機,對一般及頂級的台灣咖啡豆,在國內外咖啡市場將更有競爭力。

    讓咖啡種植,更具氣候韌性

    蔣鎮宇認為,由於二次發酵研發仍是強化、補救方式,主要決定因子仍是咖啡植株前期的營養管理。不過,台灣大部份的咖啡就算是以減少人為干預的自然農法下,都容易有營養不良問題。藉由台南東山注重生態與環境管理的農民黃文賢共同參與實驗,系統化的營養管理,重視土壤菌相狀況與調整,才能根本性地增添更多咖啡層次與風味。
    由於極端氣候衝擊,乾旱與強降雨的情形影響咖啡耕作,除了養份的優化、發酵法的研發,蔣鎮宇觀察,水資源的匱乏與保存,都會影響土壤養份,攸關咖啡植株養份與碳排放量,黃文賢透過蓄水池、淨化池、生態池及回收井循環利用,做足農地的水資源管理,打造更適合咖啡生長的環境。
    而改善耕種管理,也能進一步降低碳排、回應永續發展目標。咖啡豆因種植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與藥劑,而產生大量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的排放。根據牛津大學數據平台 Our World in Data 統計,每公斤咖啡約會產生 17 公斤碳排,相比其他農產品如香蕉(碳排約為 0.7 公斤)高上許多。(同場加映:個人行動能助減碳7 成!即刻開始1.5°C 低碳生活
    不需先追求高難度的有機種植,透過精準管理的自然農法建構出低碳的咖啡莊園模式,減少干預、減少大量化肥使用,在必要開花結果前期做重點蟲害管理、以有機肥添加有機質,能增加咖啡含水量與甜度、成功縮短採收期,也能減少全球暖化元凶之一的一氧化二氮生成。
    黃文賢表示,台灣咖啡果實產期不均,在 2-3 個月內分批產出,由於不同時期所需養份皆不同,導致人力投入過多、管理不易,因此需要從種苗栽種到成株,詳實記錄所有養份及有機質的使用投入量、樹體狀況及咖啡甜度,目前已能縮短到一個月內一致性地產出,葉片更厚實,表示養份充足,果實甜度及水分含量皆拉高,有助於後續兩次發酵後的表現。
    蔣鎮宇請黃文賢在個人田區耕作實驗近兩年,發現適合低海拔地區的阿拉比卡變異品種「紫葉」能達到 19.1 度的甜度,在另外田區實驗成果也有 16.5 度甜度,為了讓實驗數據更具地區代表性、更穩定,將持續至 2024 年,同時收集土壤的有機碳及無機碳、與農民記錄的栽培數據,屆時能換算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差異。
    藉由學術、產業端的共同投入,在產地端的耕作方式因為做好調適,富有氣候韌性,精準化的養份及預防農法,再以發酵研究強化咖啡品質,一併調整產業體質,從東山咖啡出發,未來將有機會讓台灣各地咖啡種植更低碳,咖啡風味更突出,也更符合全球關注的永續趨勢。
    核稿編輯:李沂霖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
  • 不出門也能逛展!走進小店永豐故事展間,看見台灣各地動人故事

    不出門也能逛展!走進小店永豐故事展間,看見台灣各地動人故事

    社企流/文:李沂霖
    走進台灣各地巷弄,經常可見許多小店——有餐廳提供在地食材製成的餐食,讓人飽餐一頓;有書屋供人落腳歇息,更為地方孩子們提供學習資源。這些小店除了做生意以外,更肩負鏈結資源、關懷土地的使命,懷抱著讓地方更好的夢想,默默努力。

    促進地方永續經營,永豐基金會做小店的強力後盾

    為了扶植這些自立利他的小店能長久經營,永豐基金會於 2021 年底開始發起「小店永豐計畫」, 藉由資金與資源的支持,成為小店背後的力量。永豐基金會董事長陳思寬表示:「我們希望發揮金融影響力連結社會資源,做更多好事,串連正向力量,讓地方擁有自己的力量,綻放出新的價值。」
    第一屆小店永豐計畫共吸引各界 200 家小店熱情報名,經過長達一年的書面審查、實地訪查與人氣票選,評選出 10 家別具特色的小店,永豐基金會投入超過千萬元的資金與資源,支持每家小店大步向前走,持續為社會與環境帶來正向的改變。
    獲選的 10 家小店分別為:新北石碇的「螢火蟲公益書屋」、新北三峽「禾乃川國產豆製所」、新竹橫山「大山北月」餐廳、台中「明日餐桌環境廚房」、台中霧峰「熊與貓咖啡書房」、台南「博仁堂」中藥鋪、屏東瑪家「小農餐桌」、花蓮新城「豆花兒」、台東卑南「好時果子」釋迦專賣店、馬祖南竿創生場域「津寮」,皆獲得永豐基金會挹注資源。

    跟著小店永豐故事展,認識全台亮點小店

    為了讓小店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見,永豐基金會於 10 月 7 日、8 日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中 7A 館展出「小店永豐故事展——讓我們成為力量」,邀請大眾一起來認識全台各地的小店們,現場也可以透過加油紙條、資源合作串接,給予小店實質的支持。
    除了實體展覽之外,小店永豐故事展更延伸出線上實境展、並至全台北中南共 5 間永豐分行進行展出。盼讓這些人與土地的故事遍地開花,啟發大眾對於生活的想像。
    想要即刻逛展、認識小店故事的你,可直接點擊連結進入線上實境展,一秒進入展覽現場,認識 10 家獲選小店的亮點與故事。
    而偏愛身歷其境、想要親身閱覽故事的你,自 11 月 27 日開始,可至永豐 5 大分行參與展出。永豐分行展場資訊如下:

    歡迎小店頭家拿獎金、獲曝光!第二屆小店永豐計畫熱烈報名中

    你也是一名小店主人嗎?想獲得獎金、媒體曝光等資源嗎?第二屆小店永豐計畫已正式開跑,自 10 月 3 日至 11 月 30 日截止,歡迎有興趣者到永豐基金會官網報名。
    小店永豐計畫共有兩項大獎,分別是「入圍獎」 20 名、「決選獎」 10 名,獎金與資源總價值為新台幣一千萬元,實際資助結果將由評審委員依據得獎者之計畫提報規模進行評估決議。欲了解詳細報名資訊,請至永豐基金會官網查詢。
    (此文章由永豐基金會所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閱讀文章
  • 再也不需要火車頭,美國這間新創讓火車車廂能獨立行駛、完成送貨!

    再也不需要火車頭,美國這間新創讓火車車廂能獨立行駛、完成送貨!


    社企流/編譯:蘇郁晴
    在美國,人們若要長途運送貨物,常需仰賴貨運火車。由於考量到最佳經濟效益,一般來說使用貨物列車運貨,需等到一列約 2-3 英里長(約 3.1-4.8 公里)貨物列車、平均託運拖載 77 節車廂,完全載滿貨物後才會啟動,但這也使貨物交付效率大幅下降,因此人們有時會退而求其次選擇成本與碳排放較高的卡車來運貨。
    美國科技新創 Intramotev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Timothy Luchini 表示:「美國 160 萬輛鐵路貨車中,每天約有 100 萬輛裝載貨物的車廂完全不運作;這些車廂每趟平均有 24.6 小時等待柴油引擎車前來接上列車行駛的行列。」於是, Intramotev 推出一項新技術 TugVolt,是利用在每節車廂裝設電池、感應器、馬達和傳動裝置,讓車廂能獨立行駛、運送貨物且不破壞現有鐵路營運模式。
    Timothy Luchini 說:「貨運卡車是以速度和靈活性為優勢,但比起貨運火車,通常需多支付 5-10 倍的運輸費用,且碳排放也比卡車高出 9 倍。」若善用閒置車廂,則可將現有 1% 的卡車運輸轉換成火車運輸,每年至少減少 440 萬公噸的碳排放。

    將火車車廂電氣化,省成本、又能提升貨物交付效率

    使用 TugVolt 技術的第一批客戶是常用火車運送鋰等材料的礦業公司,他們希望能善用單節火車車廂運輸來節省成本。Luchini 解釋,一直以來礦業公司在運送材料時,每年單是柴油費就超過 5 千萬美元,「有了 TugVolt 技術,要將數百萬噸、甚至數十億噸的材料從礦山送到加工中心,能節省很多成本。」
    此外,TugVolt 也有助企業降低轉換成低碳運輸所產生的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因為比起單節火車車廂電氣化,將整班火車電氣化、或是將卡車電氣化都需花費更高的成本,甚至還會引發交通問題。
    根據 Intramotev 統計,基礎型號的火車車廂可在充電前行駛約 100 英里,遠程版的車廂則可在充電前行駛 600 英里。Luchini 補充:「我們可以用 100 千瓦時的電池在 100 英里內運送 100 公噸的貨物,相當於用與特色拉汽車大小相同的電池組,讓一輛比大卡車重超過 3 倍的車輛行駛 100 英里。」

    不只能自行工作,還能與火車相連開往大城市送貨

    Intramotev 還有一個名為 ReVolt 的系統,能讓電動化的火車車廂與長途火車連接起來,這樣就能前往如芝加哥的大城市,接著再自行分離前往附近欲抵達的目的地。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系統仍可讓連接到長途火車的電氣化車廂減少碳排放,且在長途火車煞車時開始充電。
    Luchini 解釋:「煞車會產生熱能,若不有效使用,將是能量的浪費。」這項技術讓 Intramotev 能在運輸上節省更多成本。
    目前,Intramotev 的礦業客戶只在私人鐵路上使用這項技術,不過很快地,這項能減少成本、又友善環境的運輸技術將有可能就會大規模地使用在貨運火車上。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葉于甄
    2023 年星展銀行(台灣)與社企流攜手推出「星展永續好時光」策展,邀請大家透過「零浪費生活風格」、「1.5°C 低碳生活風格」、「影響力生活風格」,認識更多不浪費、低碳排、挺人權的好點子,度過輕鬆的永續好時光! >> 立刻進站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