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明日亞洲」
今日亞洲,正共同面臨許多未解之題,明日亞洲,如何用社會創新翻轉難題?
高峰會聚焦「食農、銀髮、弱勢就業、綠能環保」四大議題,透過跨國、跨領域的座談研討,串起社會行動者的支持體系,讓產官學界與民間一同聚集,為明日的亞洲尋找改變的契機。更多詳情請見 明日亞洲 2018 亞太社企高峰會網站
專欄文章
(36篇)
全球每 4 人就有 1 人患有缺鐵性貧血,但解方竟是一條魚?
社企流/文:郭潔鈴(2025.10.09 更新)
2008 年,加拿大的生物醫學博士生 Gavin Armstrong 走入柬埔寨的鄉村時,發現當地的孩子和婦女時常感到虛弱、疲倦與頭痛,有時甚至會突然昏倒。
Gavin 深入調查後發現,上述症狀持續發生的原因,是因為當地人缺乏鐵質;而缺鐵使血液無法將足量的氧氣送至身體各處,造成缺鐵性貧血,嚴重的話甚至會有性命危險。
人們缺鐵的原因,大多是因為營養不良、懷孕或是經期出血等因素,因此缺鐵症狀不僅僅發生於柬埔寨,在世界各地的人們皆可能有此問題,其規模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同場加映:用科技送醫到偏鄉,非洲醫療的最後一哩路)
「缺鐵是全球最大的營養不良問題之一,影響了全球 20 億人口,相當於全世界有超過 1/4 的人口因為缺乏鐵質而受苦,這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我想要提供更好、更永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Gavin 表示。
為人們帶來好運和健康的「幸運小鐵魚」
雖然市面上已有不少補鐵藥品,但大多伴隨了一些副作用,例如使人感到噁心想吐、便祕,甚至會在口中留下鐵鏽味。除此之外,由於多數藥品需要每日服用,價格又十分高昂,因此對於柬埔寨的婦女和孩子來說,鐵質補充品並不是個合適的選擇。
Gavin 試圖想出更好的補鐵方法。一開始,他設計了一個扁平的鐵塊,並試圖說服柬埔寨婦女在料理時將鐵塊放進鍋中,使鐵質釋放到食物裡。不過由於人類天生的直覺——鐵塊不能食用,Gavin 的初步嘗試便以失敗告終。
Gavin 無奈地笑道:「柬埔寨當地的婦女不想在烹飪時使用鐵塊,因為在她們眼裡,鐵塊就像是個垃圾,不是會激發食慾的東西。」
歷經失敗之後,Gavin 仍再接再厲,試著將鐵塊形塑成花朵、魚等各種不同的造型,再帶到村落徵詢當地人意見,最後他意外發現柬埔寨人特別鍾愛魚造型的鐵塊。「在柬埔寨,魚象徵著幸運,所以婦女相信將鐵魚放進鍋子裡,能夠帶給她們幸運。」
在村落中貼近使用者需求、歷經一連串的調查與修正後,Gavin 心目中能有效改善缺鐵症狀、人民又負擔得起的產品終於誕生。Gavin 於 2012 年創立社會企業「幸運小鐵魚」(Lucky Iron Fish Enterprise),盼望這條「魚」能真的帶給人們幸運。隨著產品不斷地創新和改良,品牌於 2023 年正式更名為「Lucky Iron Life」,Gavin 強調,品牌將持續關注營養缺失與飢餓等問題,並提倡透過小鐵魚、小鐵葉(Leaf)等工具,幫助人們解決缺鐵症狀。
幸運小鐵魚(以下簡稱小鐵魚)的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 3 步驟:
- 用肥皂、水和毛巾將小鐵魚清洗乾淨。
- 於一公升的水或湯汁中放入小鐵魚,並滴入 2 至 3 滴檸檬汁(或選用咖哩、番茄等含有酸性物質的食材皆可),讓小鐵魚得以釋放鐵質。湯汁煮沸 10 分鐘後即可將小鐵魚取出。
- 隨喜好在湯中添加食材,完成後便可享用一道含有豐富鐵質營養的料理。
如果小鐵魚使用得當,將能提供成人每日所需 75% 的鐵質。Gavin 於 2017 年發佈的研究指出,與傳統的補鐵藥品相比,小鐵魚並不會有讓人反胃的副作用,也不會在料理中釋放出鐵鏽味,若烹飪時間過久,或者放入 2 隻以上的小鐵魚,將使水質變得難以下咽,因此可由水質風味、顏色與味道,判斷並避免吸收過量的鐵質。一隻小鐵魚若每天使用,可以用上 5 年,其耐用度比藥品更好,價格也便宜許多。
採用「購買即回饋 1.5%」的新模式,將小鐵魚送入更多人手中
公司成立初期,一隻小鐵魚的定價僅要價 1.5 美元(約 45 元新台幣),但是 Gavin 很快地發現,小鐵魚售價再便宜,對於每日生活費不到一美元(約 30 元新台幣)的柬埔寨人來說仍是奢侈品。此時他轉念一想,既然缺鐵性貧血是全球議題,何不將市場擴大至其他國家?於是他採取新的商業模式——「買一捐一」(buy one give one),將產品推廣至北美地區。(同場加映:賣一捐一食物版!你吃花生醬,Good Spread 幫助難民)
「在北美地區購買小鐵魚的顧客有能力負擔產品的費用,但是柬埔寨鄉間的人們無法購買小鐵魚,所以我們想用買一捐一的方式,把小鐵魚送到每一個需要的人手中。」Gavin 表示。
不過,幸運小鐵魚在北美真的有市場嗎?多數人很難想像,衣食無缺國家的人們也需要補充鐵質,但事實上,全球人民缺鐵的比例其實超乎想像的高。「在北美地區,就有 20% 的人缺鐵,」Gavin 表示,「如果有人有頭痛、疲倦的症狀,我們會建議他去找醫生診斷,通常確診的話,這些人就很有可能會回頭來買我們的產品。」
當小鐵魚的影響力逐步擴大後,團隊將「買一捐一」形式改為「購買即回饋 1.5%」,讓每次購買也能回饋 1.5% 實際資金進入那些有需要的地區,改善購買者的健康、讓團隊有良好的營運能力的同時,更有能力支援其他地區人們的健康,達到三方皆贏。
無論在柬埔寨或是北美地區,小鐵魚皆對缺鐵的人們造成了正向改變。Gavin 回憶道:「我們在柬埔寨遇到一位在成衣廠工作的媽媽,常因過度缺鐵而昏倒,我們把小鐵魚給她後,她每周固定使用小鐵魚 2 到 3 次,不僅再也沒有發生昏倒的狀況,擁有更健康的生活,還因此有能力賺更多錢。」
另一個讓 Gavin 津津樂道的故事,是一群無法捐血的熱血青年。有一群在北美的小鐵魚顧客,之前曾嘗試捐血,卻因血裡沒有足夠的鐵而遭拒絕。用了小鐵魚之後,他們不僅順利捐血,還常常用推特跟我們分享他們人生第一次捐血的故事。
切切實實地看到自家產品使人們過上不一樣的生活,讓 Gavin 在創業路途上始終保持熱情,希望盡可能地幫助到所有人。為了達到這項目標,Gavin 將原本設在柬埔寨的工廠移至印度,以提高小鐵魚的產量,加速規模化。
「這世界上有 20 億人擁有缺鐵症,我們該如何把產品送到那些人手中?」Gavin 表示,在創業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便是找到可以規模化、觸及更多客戶的永續商業模式,以持續創造社會影響力。
缺鐵性貧血已是全球性需要被解決的議題,但是要如何說服地方透過烹煮「鐵塊」來改善缺鐵症狀?光靠「小鐵魚」似乎不太足夠。Gavin 與其團隊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柬埔寨適用的「小魚」的造型,未必能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所共鳴。因此,團隊經過嚴謹的研究與文化考察下,研究團隊發現在印度,當地人將聖羅勒(Tulsi)視為帶有治癒力與能量的神聖植物(Shakti),於是 Gavin 將鐵塊重新設計成葉子的形狀,有了「幸運小鐵葉(Lucky Shakti Leaf)」的誕生,使得這個鐵塊不僅提供鐵質來源,更能結合地方特有的飲食習慣與文化意義,讓 Lucky Iron Life 的理念能夠散播到更遠、更廣的世界。
目前團隊已與 50 多個國際型 NPO 組織合作,使全球 88 國的人民皆可順利獲得小鐵魚/小鐵葉。6 年來,這間公司已將超過 28 萬個送到 Lucky Iron Life 產品需要的人手中,讓 28 萬餘戶家庭因此免受貧血之苦,並為這些家庭提供客製化的營養教學資源。 此外, Lucky Iron Life 也持續長期與柬埔寨、印度與加拿大等地方社區合作,提供營養教育與食品的支持;產品生產方面,更以嚴格的社會和環境標準對待,如幸運小鐵魚的包裝通過森林管理委員會(FSC)的認證,也使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 認證的電解鐵粉製作。
2015 年首度獲得 B 型企業認證的 Lucky Iron Life ,Gavin 表示:「我相信企業有責任去讓生命更美好,並解決世界正在面臨的挑戰,因此我相信社會企業。」然而,他們的責任使命並未就此停滯,2022 年成立企業內部的 BCorp 委員會,積極地發展組織的社會影響力,並持續追蹤產品製程的碳排放量,以承諾對社會與消費者的責任。
缺鐵症對於女性及女孩、孕婦及兒童影響尤為嚴重,在性別不平等的地區,女性要獲得足夠的鐵質更是困難重重,「對我來說,就算今天只是個待在辦公室的壞日子,在外頭,我的事業仍幫助著生命,這就是推動我不斷前進的動機。」Gavin 期盼能透過 Lucky Iron Life 的影響力,持續關注每個人的健康權利,並逐步減少全球缺鐵性貧血症,確保缺鐵症不再成為人們前進的絆腳石。
核稿編輯:金靖恩

「想解決世界性的問題,就能調動世界性的資源」Gavin Armstrong 以平價又有效的創新點子,拯救全球缺鐵問題
文:郭潔鈴
「從柬埔寨出發,現在走向世界的幸運小鐵魚(Lucky Iron Fish Enterprise),把看起來平凡無奇的鐵塊,結合社會的力量和永續發展的力量,做成跨國性的社會企業。」擔任主持人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精準地為幸運小鐵魚下了註解。
受到這間跨國社會企業的啟發,唐鳳更勉勵台下的社會創業者,「創新的力量取決於志業的心有多大,你想要解決世界性的問題,就能調動世界性的資源。」
解決全球性營養不良問題的創新方法
長期致力於解決全球缺鐵症狀的 Gavin,帶著笑容、腳步輕盈地走上舞台。年紀輕輕就創辦跨國社會企業幸運小鐵魚的他,用創新力量設計產品,成功提出更好的補鐵解方。
Gavin 於就讀博士生期間走入柬埔寨的鄉村,發現當地的婦女和小孩時常感到疲倦、頭暈,甚至會突然昏厥。深入調查後,Gavin 發現上述症狀背後的原因其實是缺鐵,而缺鐵更是全球最大的營養不良問題之一。
「這是一位在肯亞的媽媽,」Gavin 指著螢幕上一名抱著嬰兒的婦女表示,「她的生活過得很艱辛,她要照顧小孩、要工作、要為家人準備餐點,她還需要對抗因缺鐵而造成的眩暈症。」
Gavin 語重心長地表示,如此辛苦的女性,並不只出現在肯亞,也會出現在紐約、柬埔寨,以及臺灣等地。據統計,全球有 20 億人患有缺鐵症,大部分為婦女與孩童,而缺鐵的主要原因是飲食中未攝取足夠的鐵質,因此無法負擔營養食物的低收入戶,或是長期吃素者,較有可能患有缺鐵症。
遺憾的是,市場上的補鐵藥品,並無法真正解決此問題。Gavin 表示:「與 2000 年的數據相比,我們在研發補鐵藥品多花了 20% 的預算,可是缺鐵人口卻仍然上升了 10%,這代表我們花了數十億的錢,卻讓情況更糟。」
為此,Gavin 盼望開發出更好的補鐵辦法,在柬埔寨進行一連串的田野調查與產品測試後,最終他與團隊順利開發出一款價格親民、效果卓越的補鐵產品「幸運小鐵魚」。
魚外型的鐵塊,為人們帶來「真正的好運」
幸運小鐵魚是一塊魚形狀的鐵塊,只要丟入含有酸性物質(例如檸檬汁、番茄或芒果)的料理中烹煮 10 分鐘,即可獲得成人每日所需的鐵質。
不僅如此,幸運小鐵魚的材質經過特殊技術處理,使鐵質釋放進食物後,不會有鐵鏽味溶入食物中。Gavin 自豪地分享道:「很多媽媽會在早晨時把小鐵魚放進果汁中,而小孩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喝鐵質補充品。」
一條小鐵魚的使用年限為 5 年,為了讓使用者意識到使用期限,Gavin 更想出一項別具巧思的設計。「小鐵魚的臉上帶有一抹微笑,經過 5 年後,這條魚的笑容會慢慢消失,代表這條魚不再能帶給你快樂,這會促使客戶去買一條新的小鐵魚。」
而幸運小鐵魚的討喜魚外型,則是源於 Gavin 創立公司初期,在柬埔寨推廣幸運小鐵魚的經驗。「在柬埔寨,魚代表著幸運,因此當婦女把小鐵魚放入鍋中,變得健康、不再暈厥,孩子的課業表現也變得更好後,使人們相信小鐵魚真的會帶來好運。」
在柬埔寨順利讓當地人民接受這項創新補鐵方法後,Gavin 試圖將幸運小鐵魚推廣至全世界。「慶幸的是,魚造型在世界各國幾乎都行的通,因為將魚放入鍋中,是件邏輯上非常合理的事。」
不過唯一一個讓 Gavin 踢到鐵板的國家就是印度,他分析道,由於印度大多數人都吃素,儘管小鐵魚本身的材質並非葷食,但是魚造型使印度人仍心存疑慮。為此 Gavin 又設計了一款同樣功能、全新外型的產品「幸運小鐵葉」(Lucky Iron Leaf),順利將印度納入市場版圖。
幸運小鐵魚銷售 66 國,成為跨國 B 型企業
目前在全世界 66 國皆可購買到幸運小鐵魚,Gavin 更透過「買一捐一」模式,持續擴大社會影響力。只要已開發國家的顧客購買一隻小鐵魚,位於開發中國家的人民即可免費獲得一隻,目前全球已有 78 萬人因此模式促進了健康,免於缺鐵之苦。
Gavin 強調,小鐵魚不僅便宜,而且更有效,「把幸運小鐵魚跟補鐵藥品做比較,一個家庭購買 5 年份的補鐵藥品,需要花費 675 美金,且只有 32% 的人願意接納它;而小鐵魚用 5 年僅需要 10 美金,且有高達 92% 的人願意使用。」
未來 Gavin 將持續研究缺鐵議題,「我們不只是提供簡單的補鐵工具,更希望能夠從源頭診斷缺鐵症狀,並針對缺鐵症做醫學研究 。」
已認證為 B 型企業的幸運小鐵魚,目標於 2020 年前向 100 萬戶家庭提供 100 萬隻小鐵魚。不僅如此,Gavin 更重視在公司營運的每一個環節,都符合社會公益,包括雇用敘利亞難民、採用環保的產品包裝等措施。
Gavin 相信,不只有社會企業需注重社會影響力,只要是企業,都能夠於供應鏈中負起一定的責任,「任何企業都有機會可以成為社會企業,」Gavin 滿懷希望地表示。
從源頭解決缺鐵,欲成為缺鐵研究的專家
開放觀眾提問時,有人問道:幸運小鐵魚如何面對設計出類似產品的競爭對手?對此 Gavin 十分有自信地表示,「小鐵魚的概念聽起來很簡單,但是設計極其複雜,鐵塊上的曲線設計,都是為了讓鐵質更好的釋出。」產品設計經過扎實醫學研究的幸運小鐵魚,可以給予消費者更有保障的產品,不怕競爭對手輕易仿冒。
另外,現場觀眾也好奇地問道,為何 Gavin 當初不設計鐵鍋產品,使用者炒菜時鐵質就能自然釋出?對此 Gavin 解釋道,小鐵魚的最初構想的確是源於鑄鐵鍋,但是當鐵鍋沾上油後,鐵質就會慢慢地消失,保養不如幸運小鐵魚容易。
最後 Gavin 表示,目前團隊也在研究其他營養不良的症狀,像是缺鈣或是缺 B 群,「不過其實光是要讓市場接受小鐵魚,就要花很多心力,因此我目前仍聚焦於解決缺鐵的問題,目標是成為缺鐵症狀的專家。」
核稿編輯:金靖恩
2018 年社企流 iLab 年度成果發表小論壇,我們定義為「給下一個社企夢想家的備忘錄」,期望這場真實、有笑有淚的備忘錄,可以帶給不同領域的創新者一些啟發。點此報名參與

「想讓社會影響力擴大,必須幫助社企穩定成長」解密大企業與社會企業的雙贏合作之道
文:郭潔鈴
改編自「2016 星展亞洲社會企業挑戰賽」獲勝者 Zaya Learning Labs(以下簡稱 Zaya)真實創業故事的《SPARKS點亮星光》微電影第六集,描述 Zaya 欲將雲端學習系統帶進偏鄉部落,卻遭到當地村長強烈反對。為此星展銀行團隊遠赴偏鄉,用專業經營工具協助當地的紡織業發展,進而取得村長的信任,使他相信科技不僅能解決部落的經濟問題,更能促進孩童的教育。最終在星展團隊的協助下,Zaya 順利將雲端學習服務推廣至部落,翻轉當地小孩的未來。
自 2010 年起,星展銀行(以下簡稱星展)便致力於透過創新金融服務全力扶持社會企業,主持人社企流總經理陳玟成表示,「星展銀行不僅提供金錢援助,更提供通路、數據分析、人力資源等服務,」並邀請星展銀行集團推廣策略暨傳訊處處長蘇怡文分享近年來星展扶植社會企業的策略。
星展銀行陪伴社會企業成長茁壯
談及星展支持社會企業的初衷,蘇怡文表示:「想讓社會影響力擴大,必須幫助社會企業賺更多的錢,才能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為了和其他金融業者走出不一樣的路,星展不只給予金援,更陪伴社企成長茁壯。
蘇怡文指出,星展從 3 大面向陪伴社企,包括倡議、培育、整合等服務。在倡議方面,星展 2017 年籌辦「社企伸展台」宣傳活動,媒合 12 家社企夥伴與 12 位名人導遊,用線上方式擴大社企影響力。合作案例包括作家宅女小紅參訪鮮乳坊的牧場、藝人宥勝體驗黑暗對話社會企業的工作坊等實例。不僅如此,星展更連續 4 年贊助社企流年度論壇,為推廣社會企業理念出一份力。
蘇怡文表示:「由於大眾對社會企業的認知度不足,且提升有限,希望集合大家力量,讓更多人認識社企。」
在培育方面,身為大企業的星展銀行,可充分運用內部專業資源,協助社企創業者更快成功塑造體質良好的企業。蘇怡文舉例說明,舉凡做企業診斷、請人資主管上課,甚至總經理親自指導,都是星展能提供的協助。不只幫助社企增添軟實力,星展更透過社會企業獎助金、亞洲社會企業挑戰賽等競賽,協助社企取得必備的資金。
在整合方面,星展將社會企業整合進自身的業務中,包括讓社會企業成為自己的客戶,辦理較優惠的「星展社會企業專屬帳戶」與貸款;並將社企當成供應商,不只採購社企商品,更於員工訓練時參與社企活動,針對人力不足的社企,提供志工協助。星展於上下游整合社企服務,為社會企業創造更活絡、更具彈性的資金來源。
一路用心陪伴社企的蘇怡文,樂見社會企業蓬勃發展,「中小企業是亞洲發展的骨幹,我們希望所有中小企業都可以變成社會企業。」
大企業與社企合作的多種可能
關於社企與大企業合作的方式,其實有相當多元的可能,以下 6 間與星展有合作經驗的社會企業,將闡述和大企業合作的不同可能。
致力於為印度低收入戶學生提供雲端教育協助的 Zaya 創辦人 Neil Dsouza,在 2011 年創立公司,並於 2013 年獲得星展的社會企業獎,至此快速發展,至今已服務超過 10 萬名學生。營運趨於穩定的 Zaya,去年更募得星展的擴大規模基金,Neil 表示:「星展是我們重要的夥伴,星展基金會也協助我們前進,甚至由星展的高階主管來指導我剛剛雇用的 Zaya 執行長,這些助力均使 Zaya 不斷成長。」
雇用更生人擔任廚師的 E&I Food Concepts 總監 Enoch Teo,談及創業初期的不易,「很多人來買我們的東西,認為食物應該要比較便宜,假設我們的品質相對不夠好,或是雇用員工的成本比較少。」但是事實並不然,Enoch 指出,訓練更生人必須花費很多時間成本,為此星展提供專業的人資顧問服務,協助 Enoch 順利組織起更生人廚師團隊。
協助小農用有機食物翻轉人生的 Siam Organic & Jasberry 共同創辦人 Peetachai (Neil) Dejkraisak,則認為創業者應先抵定好企業的 DNA,將精力花在探索企業的永續經營模式,成功後再去尋求資源,就能勢如破竹。
創業前 4 年完全沒有任何協助的 Neil,懷著破釜沉舟的決心經營事業,「一開始就是靠熱情燃燒,你要問自己願不願意為他而戰。我有一天半夜兩點去領錢,想要領大約一千塊台幣,卻領不出來,因為帳戶裡只剩 270 塊台幣,當時我就想這企業一定要成功。」如今參與社企競賽、申請補助皆順風順水的 Neil,相信創業初期下足苦功定會有收穫。
打造台灣小農鮮乳品牌的鮮乳坊共同創辦人郭哲佑,則回憶起公司草創時期的艱難時光,元老員工皆住在星展提供的辦公室中,每天疲於工作卻樂在其中。「這時候最需要夥伴,而星展當時給了我們非常多的支持跟意見,他們真的給了許多幫助,還會介紹你應該要認識的人。」透過尋得重要夥伴,鮮乳坊順利渡過草創時期,成為台灣知名的小農鮮乳品牌。
社企流總經理陳玟成總結道,向銀行借款、參加比賽拿獎金,都是創業初期獲得資金的常見手段之一。蘇怡文補充說明,創業初期缺乏資金,星展提供「社會企業專屬帳戶」,有十分優惠的存款利率,更減免手續費。「這是一個雙贏模式,當社會企業慢慢長大,我們也能夠獲利,」蘇怡文表示,「我鼓勵有需求的創業者勇敢踏出這一步。」
核稿編輯:金靖恩
2018 年社企流 iLab 年度成果發表小論壇,我們定義為「給下一個社企夢想家的備忘錄」,期望這場真實、有笑有淚的備忘錄,可以帶給不同領域的創新者一些啟發。點此報名參與

政策不僅僅是「治理」——重塑社會經濟,就靠這隻手
文:梁元齡
「政府是非常重要的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亞洲公益創投網絡(AVPN)旗下亞洲政策論壇總監 Patsian 表示:「政策法規影響社會組織的作法及效率,同時也會影響資本流動。」也因此,思考政策及法規的定位尤其重要,如何讓政策發揮的影響力超脫管制的角色,達到社會目的,也是一大學問。
社會經濟好遠?就在身邊!
要透過政策打造蓬勃的社會經濟,得先了解社會經濟中的關鍵角色。Patsian 指出,社會經濟由社會企業家、社會大眾、出資人及仲介機構等所建構而成,讓社會經濟持續運作。她特別提醒,這裡定義的社會經濟,僅限於社會服務相關的範疇,其他舉凡如財政、貿易甚至國土利用等事項都並非討論對象。
為社會經濟體系下好定義,可以發現,「退一步看,你所處的任務、社群、城市、國家,都是社會經濟運作的一環」,生活周遭無處不存在著社會經濟的元素,Patsian 再進一步要聽眾思考:「政策怎麼影響社會經濟?社會經濟又是如何影響你?」
政策不僅僅是「治理」
「當我們提到政策,並不只是和治理有關,政策會影響到社會經濟存在的系統。」Patsian 強調,除了扮演監管的法規角色,政策也能凝聚政府官員,強化彼此合作,用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及挑戰,因此「政策實是社會經濟存在的一個系統性關鍵要素」,維繫社會經濟及其他互動關係,更能帶來結構性的變動。
政策在不同體制及社會中,會採不同模式去影響社會經濟的樣貌,她舉各國實例,如香港採行「市場驅動模式」,也就是不立法,全由市場自訂規則、讓經營者和投資人協調出動能;又如韓國採「法規制定模式」,透過全國觀點思考,改變社會經濟成長的方式,從社會價值、社會企業、社會投資這些角度切入,催化社會經濟中不同的活動。
政策 72 變——這樣改造社會經濟
「政策通常以修法的形式出現,但也不僅止於此。」Patsian 說,除了法規,政策角色其實 72 變,也會以「領導者、環境創造者」角色出現,建立橋樑、將不同的市場相互連通,凝聚利益關係人,激發更堅強的發展動能。
她舉出具體實例,比如由政府投資孵化器(incubator)或加速器(accelerator)、提升基礎建設、鼓勵與社會經濟有關的學術研究發展,甚至由政府協調資金流向,如發行社會影響力債券、投資成功的商業模式,或直接用政府資金投資社企,達到最大影響力等,都是政策介入社會經濟體系的方式。因此,即便政府對市場和資本的影響力不見得那麼直接,仍能透過其他管道,成為至關重要的一員。
Patsian 麾下的亞洲政策論壇,宗旨就是催化出更有效率的政策參與,進一步促進亞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從新加坡出發進軍各大市場,在亞洲 9 國皆設有代表,會員包括社會經濟中各階成員,也有少部分的政府相關組織,範圍遍布全球超過 20 個國家,透過跨部門參與、知識培育及合作性行動,促進政策參與和企業成長。例如,舉辦各式論壇,讓社會經濟中的不同角色交流,並給予資源、協調投資、提供務實的學習機會,創造出有利社企的環境。
實地演練:兩條法規,竟能「興風作浪」
釐清政策與社會經濟間的關係後,Patsian 端出精心設計的題目,在工作坊上讓聽眾演練實際案例,看看兩條法規能如何在社會經濟中「興風作浪」。背景設定是針對一處災害重創地區,兩家社企和一家非政府組織有意投入當地建設。此時政策改變,祭出兩項修法內容如下:
- 社會企業得向主管機管依法註冊登記,於一年內完成。
- 依法登記為社會企業者得接受投資,免稅優惠辦法比照非營利組織,6 個月後生效。
參加者須思考:這樣的法規修訂會對社會企業、非政府組織、企業、仲介機構,甚至投資人造成哪些衝擊?並將建議所有組織如何因應?另外還會對立法單位提出哪些建言?
有聽眾從社企和 NGO 彼此資源共享的角度切入,指出如果投資額度定量,勢必代表 NGO 分得的資源減少;也有聽眾表示,這樣的法規會促使 NGO 將人力資源挪用於發展社企形式部門,但成效如何仍在未定之天,有畫蛇添足的疑慮,且一年緩衝期恐怕過短。不過,樂見此政策修訂的聽眾也不在少數。
NGO 一定比社企更須保護?
支持修法的聽眾指出,如果建構出社企營運模式,那麼 NGO 也將能夠自給自足,若進一步促成企業與 NGO 有效合併,更可以創造出互利的經營模式;也有人強調,NGO 未必優於社企模式,因此不必然得採完全保護主義,倘能藉此引導非政府組織,由收受款項轉為效率較高的營運型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有聽眾則針對投資人和企業角度回答,表示投資人為避稅,可能更改原先資金流向,有人則特別指出,「社企」標籤在投資圈內不見得是加分牌,反而因此嚇跑著重獲利的投資人。此外,所有組別也都異口同聲提到,關於「社企」的定義規範須更臻明確,有人更提議採用嚴格審查,讓真正的社會企業受惠,以防不肖廠商「暗度陳倉」,打著社企口號卻鮮有作為,使得宣揚理念成為一具空殼。
Patsian 在工作坊尾聲指出,以上案例確有其事,是針對部分實際內容微調改編,經由討論也讓聽眾更明白政策對社會經濟的舉足輕重。她也十分認同部分聽眾對社會經濟組織須提升經營效率的看法,點明「提高社企參與社會經濟,就是為了能讓模式轉型」,使社會服務更加多樣化,也更能生生不息。
核稿編輯:金靖恩
2018 年社企流 iLab 年度成果發表小論壇,我們定義為「給下一個社企夢想家的備忘錄」,期望這場真實、有笑有淚的備忘錄,可以帶給不同領域的創新者一些啟發。點此報名參與

雙城對談:看社會創新如何驅動首爾與臺中,邁向共好社會
文:黃培陞
「社會創新究竟與城市發展有著什麼樣密不可分的關聯?」主持人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暨社會創新研究所所長侯勝宗教授,在開場時就代替參加者向兩位城市的代表提問,究竟城市為什麼需要創新?面對舊的問題,有什麼新的方法可以解決?侯勝宗教授以天下雜誌專題分析城市治理的 6 大面向,包括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零售、智慧生活、社會設計、地方創生等層面,邀請大家思考這些新事物如何改善人們的生活,又如何成為城市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用智慧科技促進城市創新
首爾市正如同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城市,正面臨經濟成長停滯、人口快速老化、房價攀升等嚴峻問題,但韓國首爾市就業與社會經濟局局長曹仁棟指出,首爾市政府沒有打算逃避問題,而是決心將首爾建設為智慧城市,結合科技以及「以使用權取代所有權,以社群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方法,正面迎擊當代城市發展面臨的挑戰。
「首爾市的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目前在全球僅次於盧森堡,讓所有民眾都能夠以最低成本取得各種資訊,成為智慧分享的基礎。」
曹仁棟說明,促進城市創新,首爾市政府做的第一步便是打造一個友善的智慧分享環境,運用 IT 科技的普及促成城市內的資源分享,並且透過覆蓋整個城市的網路連結讓民眾能夠採取即時行動。擁有全市的網路覆蓋以後,首爾市開始了一系列的城市改善計畫,曹仁棟以停車位的議題為例,說明首爾市如何善用這項易於共享的優勢。
如今的首爾市跟其他人口密集的城市一樣,面臨了市區停車位難尋的問題,尤其在寸土寸金的精華區,每個停車格的設置成本高達每月 10 萬美金,在巷弄間越來越難找到車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爾市政府開發出一款 app,利用地理感測技術來幫助車主即時得知鄰近的可用車位,減少車輛茫然找車位的現況。此外,公寓大樓用戶也能夠藉由這項技術,將用不到的車位出租給在附近工作的上班族,以賺取額外收入。
除此之外,智慧 IT 科技也同樣可以使用在其他交通問題上。首爾市政府為了同時解決公車司機夜班過勞、耗費成本的問題,利用科技收集路人的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藉由夜班計程車的常用動線軌跡,規劃出能精準解決乘車需求的 9 條公車路線,成功解決每個月 10 萬名乘客的夜間返家困境,讓城市的資源能準確放在最需要的地方。
「智慧共享城市的關鍵在於,它能讓居民真正擁有權力管理這座城市,我相信智慧共享城市的提案,能有效增加經濟效能與城市產能!」曹仁棟代表首爾市的行政團隊說明了當前城市發展最主要的目標,往後更會持續透過科技網路拓展服務內容,加強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助。
善用製造業優勢,為臺中找到新的社會創新模式
臺中市政府目前正在推行臺中市社會產業發展計畫,主要以老人服務、食安剩食、弱勢族群就業、翻轉舊城區等 4 個議題作為主軸,試圖尋找社會創新方法解決各種社會問題。
經濟發展局局長呂曜志指出,社會企業目前在臺中的發展其實遇到了一些困難,主要原因在於臺中的產業結構以製造業為主,其中有實際製造工廠的企業高達 4 萬間,對於社會創新還不熟悉,但這是阻力也是助力。呂曜志認為「社企無論大小、形式都有機會去和各個產業合作,」只是在初期需要政府跳出來進行宣導與媒合,協助這些製造業參與社會創新,或是與其他社會企業合作。
「未來希望臺中市政府能更具體地媒合各種中大型企業一起,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支持社企。」呂曜志從過去協助產業發展的經驗中發現,社會企業在臺灣時常會有品牌辨識度太低,無法讓民眾快速識別的問題,所以未來臺中市政府經發局會以協助社企品牌行銷為目標,在幫助各個企業主認識社會企業的概念以後,媒合關心類似議題的不同企業進行合作、共同品牌行銷、共享同一份價值,創造臺中特有的社會創新模式。
不同的城市,找尋各自的社會創新模式
面對城市的發展,主持人侯勝宗教授認為像兩位局長一樣的社會經濟設計者,對於城市的發展非常重要,他們代表政府的角色,透過各自不同的專業視角思考如何建構城市的社會經濟體系。
以首爾為例,政府選擇以「從科技平台的建構,促成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為宗旨,以科技發展智慧城市當作目標。而在臺中,則是看到了擁有大量中小企業的優勢,「建立社企生態系,與微型企業、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共創價值」,嘗試讓傳統的企業認識創新的方法、參與新的產業生態系,為臺中找到一個屬於製造業城市的發展方向。
在未來,無論是臺中還是首爾都還有許多挑戰需要面對。在論壇尾聲,兩位局長也同時提到了人口快速老化的問題,曹仁棟提及,自從戰後嬰兒潮結束後,約有 150 萬名高齡人口居住於首爾,而政府為了讓這些退休人口可以重新成為社會的力量,首爾市政府成立了一座高齡工作訓練中心,替年長者媒合各種工作機會;在臺中也同樣面臨了大量年長者需要照護卻資源不足的困境,呂曜志則表示政府會持續與各個層面的學者與專家進行合作,分別從長照、醫療、輔具等面向規劃合適的政策,結合跨領域專業為臺中市找到一個全新的出路。
核稿編輯:金靖恩
2018 年社企流 iLab 年度成果發表小論壇,我們定義為「給下一個社企夢想家的備忘錄」,期望這場真實、有笑有淚的備忘錄,可以帶給不同領域的創新者一些啟發。點此報名參與

「傳遞理念,從說個好故事開始」聯合報:從真實出發,讓媒體成為社會企業的行銷夥伴
文:梁元齡
「要介紹自己的理念,先說一個好故事。」四年級就立志成為「報人」、在同學間辦報自賣,後幾經波折重回媒體,如今任聯合晚報總編輯的范凌嘉,數十年來看盡媒體興衰變革,現在他善用主流媒體優勢,嘗試打造更多動人故事,益加深深意識到「故事」對經營形象的重要。
如何說一個好故事?
「真實,是好故事的第一元素。」秉持新聞專業、跨足公關形象營造,范凌嘉劈頭就強調「真實性」。他舉1980年代《華盛頓郵報》Janet Cooke 的「假新聞拿普立茲」事件和台灣腳尾飯事件警惕,社企尤其大多重於引起社會共鳴,真實性也因此更重要。
「如果不是真的,不管再怎麼精彩,都不是好故事的素材。」他叮嚀:「這故事或許很好聽,但不適合拿來操作社會議題,這 2% 的虛偽,代價很可能是讓先前 98% 的真實努力功虧一簣。」
除了故事本身要真實,范凌嘉也點出「新聞鼻」的重要──即培養對新聞的「嗅覺」,嗅出話題性、嗅出風向、找到故事裡的「梗」,「透過善用社群,與讀者互動、還有多多觀察,就能找出故事迷人的地方。」由此來看,這或許是社企的優勢,因為懷有改變社會的理想,也更可能找出動人的立足點。
在資訊爆炸、百家爭鳴的媒體時代裡,范凌嘉強調,故事需有「特殊性」,「找出自己獨特之處,挖掘故事裡的溫度,才能設計出有別於他人的故事。」他舉例,同一篇事件報導,可以有多個切入角度,而經營故事的核心,就是找出耳目一新的角度。
「社企在實踐核心價值、套入市場思維間往往掙扎,經營者可以藉機省思,創業期間哪個過程,是有溫度、吸引人的?哪個環節,是有特殊性的?把這些事,當作行銷故事的素材,或許就能打動別人。」
讓媒體成為你的事業夥伴
有了好的故事,接著就是曝光管道,除了廣告外,「對新創企業而言,媒體公關的價格相對便宜,適合用於起步階段。」范凌嘉指出,公關效果並不一定比廣告更差,「因為透過別人之口,驗證這件事的可信程度」有時說服力反而更高。「媒體不全然只是新聞,也能在有限程度內做形象營造。媒體可以是社會企業的事業夥伴!」
保持與記者的聯繫,對行銷「故事」因此尤其重要。那麼究竟怎麼善用記者筆下的專題報導,來經營品牌故事?范凌嘉說:「記者的工作畢竟不是為了服務企業,不可能無限制地做企業報導。」因此,社企應該體貼媒體對「議題」的渴求,不只是一味宣傳,更得思考讀者需要知道的理由?提出獨特角度、給予具新聞價值的資訊,也呼應了上述「故事的話題性」。
此外,他提醒社企,記得定期更新媒體名單、與記者有效溝通。如果更懂得根據媒體形式,提供適宜素材、後勤支援,便能把媒體服務做得更好,和媒體建立互利共生的關係,進一步達成期望的社會影響力。
設計好故事,你可以這樣做
聯合報資深記者林秀姿,目前專職數位媒體轉型,透過深度報導,納入新媒體、多媒體形式,為重要社會議題建立故事架構,示範如何為議題找受眾;面對數位時代浪潮,結合科技、倡議、有效達成影響力,也能更有效行銷故事。
「身為數位製作人,本身要有新聞專業,也必須懂目標受眾,並有效運用數位工具,創造更新穎的閱讀體驗。」林秀姿分享她的思維模式,供社會企業參考:「先精準抓到故事重點和內容,再善用行銷工具,評估受眾是誰、寫給什麼性別或職業看、他們年齡幾歲?」她點出,切入點和呈現手法都重要,比如談長照,就不應採用互動小遊戲的模式,因為年齡層偏高;比如要帶讀者到現場,可以用寫實影音,讓呈現更具體;又或者要做資料整理,可以用數據地圖,不但吸睛、資訊也清楚。
當固有傳播形式面臨衝擊,聯合報從故事行銷下手,借科技之力讓影響更深遠。林秀姿說,自己還在摸索,也還在練習,但希望登高一呼,「邀請關心社會的人,和我們一起來做新事情,讓故事傳播得更遠。」
改造社會,從理念開始;推行理念,從說個好故事開始。范凌嘉和林秀姿提點經營者,衷於真實、換位思考,打造出動人故事,並掌握與媒體關係,善用「利己利彼」的這項傳播能量,便能讓故事行銷成為事業良伴。
核稿編輯:金靖恩
2018 年社企流 iLab 年度成果發表小論壇,我們定義為「給下一個社企夢想家的備忘錄」,期望這場真實、有笑有淚的備忘錄,可以帶給不同領域的創新者一些啟發。點此報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