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共好社宅:打開對居住的想像
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臺中共好社會住宅以「共同好好生活在一起」為宗旨,透過公共空間營造、共好夥伴服務等面向,帶給社宅居民與周圍鄰居不一樣的生活體驗,期待成就任何人都能安居的城市。
臺中共好社宅與社企流共同策劃專欄,收錄發生在社會住宅中的生活大小事,透過分享 3 大主題——【社群事】社宅居民的生活體驗、【社宅事】入住到搬出的社宅旅程、【社區事】社會創新服務亮點,讓我們在房價高漲、人際關係疏離的現代,一同從社宅共居樣貌中,發現更多生活靈感,為日常注入交流、創新與多元共融,更有意識地去創造理想中的生活。
專欄文章
(12篇)在生活裡學習!一所解決日常煩惱的學校
文: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X好伴社計
社宅生活學校旨在打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習社區。透過多元的課程與活動,鼓勵居民互相交流、分享經驗。在這裡,每個人都是學習者,也是老師,共同創造一個豐富多元的學習環境。
向生活學習
因台中社宅的住戶組成相當多元,其中不乏年輕家庭,約有超過 3 成的居民有親職、育兒的需求,因此,社宅生活學校中率先以親職教育為主題,打造一系列涵蓋新生兒照顧、兒童教養、親子共讀等課程,旨在為父母提供實用的育兒知識與經驗分享。促進父母們之間交流各自觀點、分享過往經驗。
以「親子共讀」課程為例,家長們不僅分享了孩子喜愛的繪本,更交流了各自的育兒心得,共同建構了一份豐富的親子共讀書單。透過課程,父母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支持與陪伴,共同成長。
社宅生活學校除了親職教育主題外,另一項備受關注的議題則是「寵物友善」。相較於一般租屋市場,「可寵」的房源相對稀少。然而,台中社宅卻能提供寵物友善的居住環境,讓居民能與毛小孩一同享受美好的居住品質。社宅生活學校也曾經提供寵物系列課程,邀請了各類寵物飼主參與。透過線上課程,飼主們能分享彼此的養寵經驗,並觀摩專業訓練示範。課程內容豐富多元,從毛孩的品種特性到行為訓練,都能在課程中找到答案。社宅生活學校的寵物系列課程,不僅滿足了寵物飼主的需求,更促使社區居民對寵物有更深入的了解。透過課程,居民們能學習到正確的寵物照護知識,建立人與動物的和諧關係。
認識社福資源、接觸社區環境——從日常需求到社區發展
不僅是從居民的生活需求出發,社宅生活學校的課程內容,更擴及至社會福利資源運用、社區共建、環境教育等面向。課程設計注重互動性,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共同打造一個友善的居住環境。例如,「嘿!你有好好照顧自己嗎?」課程透過與社工的互動,幫助居民關注心理健康,並了解可利用的社會福利資源。「走!一起散步去乃基森林」課程則結合戶外實地考察,讓居民更深入了解社區環境,並參與社區活動。社宅生活學校不僅豐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更促進了社區的發展。
「每上完一次不同主題的課程, 又多了一點見聞。」參與課程的居民紛紛回饋,「參與社宅生活學校讓我比較認識鄰居,大家的討論和分享很多都是我沒想過的,覺得很有意思。」
改造社宅中庭——從課程學習到具體實踐
自 2022 年啟動的社宅生活學校,在 2024 年更將過去課程中埋下的種子化為實踐,於大里光正一期好宅中辦理「成為孩子王 — 一起把社宅中庭變成街道遊戲場吧!」活動,由居民化身成「孩子王」,在社宅中設計出符合孩子需求的遊戲場。
「孩子王」的概念,源日本的社區設計師山崎亮,他於《社區設計》一書中提及,一般的公園遊具都是專業設計師自行規劃設計,然而在日本有馬富士公園中的兒童遊樂場,則是將小朋友的構想反映在遊樂場設計的「參與式設計」。讓經過培訓的大學生扮演「孩子王」陪伴孩子一起玩耍,利用簡單的鬆散素材如瓦愣紙箱、包裝材料等,透過引導和觀察孩子的遊戲行為,分析孩子們喜愛的場域空間、遊戲方式和進程,再交由專業的設計者轉化成為最終的遊樂場動線及遊具設施。「孩子王」不只是為了運用在工作坊或活動中的工作人員,更是一種支持大人看見並陪伴孩子的態度。
成為孩子王的活動,共有 4 個階段課程,初期先從認識兒童發展與遊戲行為開始,接著讓家長作為觀察者,從旁陪伴並觀察孩子的遊戲行為;最終則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創作的環節,將社宅中庭佈置成大型遊樂場,有人用紙巾和報紙揉成紙球,搭配挖洞的紙箱成為丟球九宮格;有人以阿勃勒果實、橡皮筋和迴紋針做成釣竿,木珠和塑膠球成了魚,在紙箱圍成的魚池裡釣魚。「大人跟小孩一起動手作的氣氛很棒!」作為「孩子王」的家長們表示:「看著孩子各自發揮創意做出關卡內容,3 歲的孩子自己靈活運用剪刀和膠布都讓我好吃驚。」
為生活注入新活力
社宅生活學校始終貫徹「向生活學習」的精神,透過多元的課程與活動,打造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習社區。從親職教育、寵物照護到社區共建,課程內容緊密連結著居民的生活,並激發出無限的可能性。在今年的「成為孩子王」活動中,更將課程學習帶到生活中具體實踐,為社區注入新的活力。未來,社宅生活學校將持續探索更多創新的課程形式,打造更理想的生活未來。
本文改寫自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社宅生活大小事,原文連結:
(本文為社企流與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你的生活萬事通已上線——剪頭髮、聽講座、學園藝,社區好站打造居民便利網
文: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X好伴社計
週末早晨剛下過雨,空氣中還瀰漫著微濕氣息、路上行人不多,卻有一群人聚集在梧棲社宅一樓,他們是來自弘光科大美髮造型設計系及化妝品應用系的學生。
在台中的每個社宅都設有社會服務站(以下簡稱:社服站),梧棲三民社服站由弘光科技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承接,也是台中目前第一間由學校單位進入服務的社服站,辦理每月活動、關懷個案,及管理頂樓的溫網室,這天兩系學生以「義棲來妝髮」的義剪、美妝活動服務社宅居民,當天可選擇木梳按摩、手部按摩、編髮造型、剪髮造型、基礎彩妝等服務。
好多居民來參加,一起舒舒服服地變漂亮,還有位參加者現場將長髮剪短、預備捐髮,她不是住戶,而是梧棲社服站的社工師蕙娟,平時在社宅現場或線上群組內,都能看見她與居民們熱絡相處的樣子。
社區活動:連結居民與社服站的起點
「想要在地耕耘,就要讓人走進來。」蕙娟分享,為了能服務更多社區居民,各基地社服站皆不定時舉辦活動邀請居民參加,同時增加接觸外部大眾的機會,梧棲社服站現階段也串接資源、提供場地租借業務。
與其他社服站不同的是,梧棲社宅由學校作為承接單位,很多師生的實作便可在此發生與投入,除已進行 3 次的義剪活動外,文化創意產業系學生曾設置「海海百味」展覽,動物保健系學生開設的「我們的動物友好」系列講座更吸引許多居民帶著毛小孩一起到場。
此外,蕙娟發起「『畫/話我梧棲好宅』繪畫/攝影/詩文徵件比賽暨展演」活動,同時開設親子繪畫、社宅寫生、攝影等課程協助大家現場完成作品、馬上投件。社宅寫生課程由國小學童自行發揮創意,呈現社宅印象或是家中佈置;成人攝影班則邀請到海線社區大學的攝影老師帶領,直到課程後學員們仍常在群組內分享日常彼此所拍攝的社宅樣貌。
為幫助活動設計更多元,所搭配的社服站內部空間近期共新增兩項規劃。透過弘光校內運動休閒系和老人福利與長期照顧事業系的合作發展出「銀髮健身俱樂部」,未來將擺放常設器材供社區內銀髮族前來使用;先前募集圍欄、小型溜滑梯等嬰幼兒合適的設備逐漸成形「幼兒角」,其中串起與弘毓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資源連結,固定開展潔牙、職能教養、親子共讀等教學活動,許多家長們便常常帶孩子進入一起參加。
屋頂菜園:居民們一起用心呵護灌溉的園地
位在社宅頂樓的溫室,在社服站的協助下,搖身一變成為社區居民的綠色樂園。自 2022 年起,這裡定期舉辦「睦鄰友好下午茶會暨溫網室摘採趣」活動,吸引不少居民參與。隨著居民們對種植的熱情日益高漲,蕙娟決定成立「綠植人」志工隊,讓大家能更深入地參與溫室的營運。
為了培育出更多綠手指,蕙娟邀請了社區大學的農作課程教師,為志工們開辦了一系列的農耕課程。透過這些課程,志工們學習了種植的基礎知識,也了解了都市農耕的樂趣。只要完成基本的照顧作物和維護環境的任務,志工們就能將自己親手種植的蔬菜帶回家。
目前,綠植人志工隊已經有 13 組家庭加入,其中還有一組三代同堂的家庭。阿公熱愛種植,便邀請阿嬤和孫女一起來參與。此外,台灣福氣社區關懷協會也認養了兩床菜圃,每周都帶領學員來這裡體驗農耕的樂趣。
蕙娟笑著說:「你知道嗎?攀藤植物如果和苦瓜種在一起,味道會變得苦苦的!」她一邊分享著自己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趣事,一邊期待著溫室能成為一個更完善的園藝治療空間,讓身障者和長者也能在這裡找到樂趣。
關懷訪視:持續與居民深入互動
社會服務站在各社宅的重要功能,就是成為居民們的支持,在社宅的居民可能有部分為年長者、經濟弱勢、脆弱家庭等,蕙娟會視個案的需要給予不同的關懷,有些個案偶爾致電關心近況、有些需要家訪協助,有些則是需要建立密切追蹤聯繫及轉介的相關資源,如:家庭福利服務中心、家扶基金會、世界展望會、伊甸基金會。
日常工作中,從試著讓個案打開心房、了解需求、投入合適的資源,都需要多次、長時間的累積以及關係培養,甚至陪伴過搬離設置的居民前往新住所安頓,這就是社區裡有個社服站的必要性,讓居住在裡面的居民可享受到不同的活動規劃服務,當然也能在有需要協助的時候,知道能夠到哪裡尋求幫忙。
蕙娟分享,近期有越來越多人把社服站當作諮詢處了,居民會直接進來聊天,也有剛好到社宅的外送員、鄰近社區的大眾鄰居,看到這裡常常有人聚集參加活動,也好奇各式活動訊息。回到最初,蕙娟曾說想要以活動來增加大家對於社服站的記憶點:「梧棲社宅?我知道在哪裡」、「是不是上次剪頭髮那邊?」、 「要不要一起去參加活動?」 這樣的對話,也慢慢開始在居民之間發酵了。
本文轉載自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社宅生活大小事
(本文為社企流與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社區營造的行動讓「家」的概念從一棟公寓、一條街、一個城鎮,延伸到整個台灣,讓台灣的每個鄉鎮有著屬於自己的在地故事 >> 立即閱讀
當社工與護理師成為你的鄰居,看見社區照護新可能 !
文: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X好伴社計
由伊甸基金會(以下簡稱伊甸)所經營的好鄰安康店定位為區域個管中心的前哨站與後勤隊,也就是初步的訪視評估與處遇後的在地即時追蹤關懷;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國醫)所經營的在地保健室則期待能提供住戶全天候的健康諮詢、保健護理等多元醫療服務。
伊甸在社宅居民入住前即展開了深入的訪視,不僅了解居民的居住需求,更建立起彼此的信任。透過事前訪視,社工能更精準地提供入住後的相關協助,並及早發現潛在問題。值得一提的是,訪視不僅有助於居民順利遷入,更為後續的社工服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而中國醫則選擇與物管人員共同訪視,收集居民的健康資訊,並在互動過程中觀察居民的行動能力、生活習慣等。此舉不僅能更有效率地接觸到每位住戶,也能讓居民了解中國醫提供的醫療服務。對於未能親自拜訪的家戶,則以電話訪視的方式進行。
在地醫療與社工攜手,為居民建構健康生活圈
為更精準掌握住戶需求,伊甸發展出一套專屬的「分級訪視表」,將住戶分為「緊急案件/密集關懷」、「高度關懷」等五個等級,並依據不同等級設定不同的訪視頻率。例如,對於被歸類為「密集關懷」的住戶,社工會每週至少訪視一次,並與其他單位合作,確保住戶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伊甸的訪視服務不僅僅是提供協助,更在社宅內建立起一個緊密的互助網絡。社工們發現,有些住戶雖然符合入住資格,但實際上並不需要過多的社工服務;而有些住戶則因特殊情況需要更密切的關懷。為了更客觀地評估住戶需求,伊甸近期將調整分級標準,以「需求滿足與否」作為主要依據。
此外,伊甸與在地保健室合作密切,共同為社宅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兩單位社工會定期交流,共同討論個案,確保服務不重疊且能有效銜接。
中國醫也跳脫醫院場域,發展新的服務模式。一般在醫院的護理師通常在臨床服務,不太有關懷訪視的經驗;而社工師則專注於連結個案社福資源,對於健康知識並沒有特別了解。社宅中的健康關懷站正好創造了一個護理師與社工師能相互理解與合作的場域,提供更全面的服務。舉例而言,社工師觀察到護理師在訪視住戶時,會聊到健康相關、身體病痛的問題,這時護理師會進一步詢問「痛了多久」,這會幫助一旁社工師理解「痛」的向度,往後,社工師在訪視時就會特別關注疼痛的時間,並向護理師交換相關資訊。
又如有關兒童發展的議題,當護理師單獨訪視時,社工師會特別提醒護理師協助觀察家庭內 0-6 歲孩子的發育狀況,及親子互動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社工師要具備基礎的醫護知識,而護理師也要具備社工知識。在訪視現場,便能更精準的判斷哪些是醫療問題,需要更多醫療資源的介入;哪些則是結構性的問題,要交給社工轉介。中國醫的社工師與護理師會針對這些訪視做成記錄,並進行日常討論,建立起更全面的照護資訊網。
從社宅出發,打造更完善的社區照護網絡
回顧過去一年,伊甸與中國醫在豐原安康社宅提供的關懷訪視服務,不僅成功建立了與居民的信任關係,更為社宅中的社福與醫療資源運用建立典範與創新資料庫。
伊甸從最初的單純訪視,逐步發展出一套完善的服務體系,透過五級訪視標準,更精準地評估居民需求,並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此外,伊甸也積極探索新的服務模式,期望能從「問題導向」轉向「優勢發展」,協助居民發揮潛能。
中國醫則從健康諮詢出發,逐步擴展服務範圍,將目光聚焦於 65 歲以上長者與身心障礙者等特殊族群。透過定期訪視、健康教育及衛教活動,中國醫為社宅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健康照護。
從豐原安康社宅與伊甸、中國醫的跨域合作案例中,可見打造一個社區照護體系的可行模式。未來,豐原安康社宅期待能持續優化社區支援網,並以此經驗激發更多組織的參與及想像,為台灣居住環境創造更多新可能。
本文轉載自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社宅生活大小事
(本文為社企流與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城市裡的共居實驗:不只是租屋,而是共同經營生活
文: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X好伴社計
位於台中的北屯眷戀山光好宅(以下簡稱北屯社宅),是台中的第六棟社會住宅、也是第一棟推出共居房型的基地。 2022 年,北屯社宅發起共居計畫,不僅提供一個居住空間,更是對傳統居住模式的一種創新。
共居,顧名思義是人與人一起居住。北屯社宅將一個相較其他房型更大的空間(以下稱作「鄰」)放入 5 個套房,每位入住者皆能保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且同時可與同鄰的其他室友共享一個客廳,社宅其中一棟的十樓即保留共 4 鄰、每鄰 5 戶的共居房。
格局概念上,二房及三房型內也有多個房間,提供一家多人一起居住,共居房型則是組成室友們都來自不同家庭、原先可能是陌生關係。可以想像為社宅版本的合租型態,但一般合租住戶多以住房條件是否合用為主要條件,常進入大門後即回到各自空間、少有與他人的交流;北屯社宅的共居計畫則希望除了滿足居住需求外,人與人可以運用公共空間、在生活中創造與彼此更多連結的可能。
從我到「我們」:尋找共居夥伴的旅程
申請共居,從自我介紹開始
你曾想過租房子還要自我介紹嗎?申請北屯社宅共居房就是如此!除了基本的個人資料,你還需要分享過去的居住經驗,以及對未來共居生活的想像。這不僅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共居,也能讓承辦人員更了解你。
甄選過程:尋找共鳴的室友
申請通過後,就會進入甄選階段。這就像一場特殊的「相親」,會遇到許多同樣渴望共居生活的人。透過回答一些關於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的問題,你會發現大家雖然背景不同,但都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室友。
媒合共識營:打造理想的共居生活
當 20 組幸運的申請者被選中後,接下來就是最有趣的環節——媒合共識營。在這場活動中,將能認識其他共居者,一起討論生活中的大小事,最終決定與誰成為室友。你可以選擇與自己興趣相投的人,也可以選擇與自己互補的人,一切由你自己決定。
佈置我們的家:客廳工作坊
當你找到心儀的室友後,接下來就是佈置你們共同的空間——客廳。透過無印良品團隊舉辦的工作坊,由共居成員一起討論、決定客廳的風格和佈置。
建立共識:小窩會議
為了讓共居生活更加和諧,大家還會舉行小窩會議,討論制定一些共同遵守的規矩。這就像是在簽訂一份「室友協議」,讓大家都能清楚地知道彼此的底線,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從一戶到一座社區:與鄰里共創專屬回憶
北屯社宅的共居戶們,從一戶共居房開啟與他人的連結,更將這份精神延伸到整個社區。他們精心策劃一系列活動,像是手作香氛蠟燭的靜謐時光、熱鬧的歌唱比賽、親子同樂的運動闖關等等,成功拉近了鄰居之間的距離,使社區居民共享許多歡樂與溫馨的回憶。
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住戶們的生活,也為社區創造了更緊密的連結,鄰居們不再只是住在同一棟樓裡的陌生人,而是有機會成為彼此關心、互相幫助的朋友。
共居計畫再擴大,入住台中公園好宅
台中社會住宅繼在北屯眷戀山光好宅推出「我們計畫」招募共居室友後,東區的台中公園一期好宅也有了共居房型的規劃。
「我們計畫」是台中共好社宅共居計畫,透過免抽籤的徵選方式尋找喜歡分享、樂於溝通、尊重差異的共居房型入住者,實現「從我,變成我們」的理想,彼此共同好好生活在一起。
台中公園一期好宅的共居房以 6 戶為一鄰,共享客廳、廚房與陽台;總共 6 鄰的 36 戶,各戶又同時保有獨立衛浴及空間,兼具套房與分租公寓優點,入住後還能在此認識新室友,開拓視野同時互相支持彼此的生活。
如同北屯社宅共居房的模式,當申請者符合資格、且通過徵選之後,便會參與一場「室友媒合共識營」,在此活動中,設計了多種小組互動形式,讓參與者在不同的組別中,分享自己的生活習慣、價值觀,以及對未來共居生活的期待。透過這些互動,大家不僅更清楚地認識了自己,也找到了與自己興趣相投的潛在室友。
社宅的共居計畫,不僅提供了一個舒適的居住空間,更是一個建立友誼、拓展人脈的平台。透過共居,可以認識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分享彼此的生活經驗,共同創造美好的回憶。
本文改寫自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社宅生活大小事,原文連結:
(本文為社企流與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從豐原綠厝頂,看都市農耕入門指南
文: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X好伴社計
「都市農耕」這個概念,近年在台灣透過許多民間社會團體的多元實踐經驗,逐漸成為都市型社區營造的顯學,若配合參與式設計、互助共好的概念,甚至能發展出一套社區經濟方法,近年也成為地方政府各局處的業務措施,結合環保、有機、健康保健等議題,和學者、農業職人、和各領域的民間單位共同發展出都市農耕的實作方法。
台中市許多社會住宅基地在興建之初,就根據建築條件規劃了不同形式的都市農園,現在已入住的豐原安康社宅和大里光正社宅,已經各有一座「綠厝頂」正在運作,目的便是希望讓住進社宅的居民,都有機會成為都市農夫,而且和鄰居有更多的交流機會。然而,都市農園不是單有空間條件就會成功,關鍵在於「如何讓社宅居民主動參與打造農園,學習種植知識並且開始互動交流,甚至互相幫助」。
如同每一個菜苗要長大,都需要肥沃的土壤、足夠的陽光和水,以及農夫付出時間進行妥善的照顧一樣,社宅都市農園的社群,也需要一步一步經營和擾動,才有機會打造出一個居民自主營運的開心農場。本文將分享豐原安康綠厝頂的農園社群的發展歷程,過程中有令人興奮的成果、也有令人挫折的挑戰,希望這些實踐經驗能夠化作養分,對未來推動社會住宅農園有更多幫助。
為什麼會有豐原安康綠厝頂計畫?
豐原社宅在入住初期,就先規劃了 96 個單位的培養盆提供給居民認養種植,每個月只要付出象徵性的 10 塊錢,就能開啟自產自收的種菜生活。可惜的是,雖然配置了這樣的空間條件,但一開始大部分的居民過去沒有這樣的生活經驗,不會種菜、或不是特別有興趣,加上多數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與生活要照顧,在被動等待的情況下,認養的狀況並不如預期,入住前 4 個月只有登記少數 4、5 個單元,而且都沒有開始種植,農園慢慢長草、沒有原本期待的生氣蓬勃樣貌。
面對這樣的情況,住宅處也積極和共好促進團隊好伴社計討論對策,雙方都認為美好的制度需要「輕推」一把,與其只是辦一次性的社區活動,不如嘗試建立一套可以延續的農園運作模式。於是,我們開始招募對農園有興趣的社宅居民,形成一個農園社群,共同照顧屬於社宅的「公田」。(同場加映:擔心食物不夠?瑞士飲食新潮流,讓都市陽台變菜園)
透過居民參與,找到一個共同的挑戰目標
我們先找了豐原在地、也在台中各棟社區大樓有經營都市農園經驗的專業老師來協助我們評估農園的狀況,大概知道我們需要調整培養盆的配置來吸收更多日照、也要更換成較肥沃的土壤以及準備基本的耕作工具。由於多數居民都是第一次種植,老師也建議我們從菜苗開始養,並且種植容易照顧、且 30 天內就能收成的作物,先累積一點成就感,才有足夠的動力堅持下去。
第一批有興趣加入農園社群的社宅居民約有 6、7 位,其中有 3 位有種植經驗,其他人雖然從來沒有種過菜,但是希望和更多鄰居有交流機會,也對學習農園知識有興趣。我們和這些居民開了一次社群會議,因為「打造農園」實在太過抽象了,多數人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參與,所以在那一次會議中,我們輪流讓每一位居民發表自己對農園的想像,也可以提出自己想種的菜苗種類,然後一同設定了「下個禮拜的聚會我們一起來搭棚架、並且種下第一株菜苗吧!」的目標。因為只要有明確時間、交代具體要做什麼的方向,就可以讓每一個居民有「一致的想像」,甚至能進一步思考自己的經驗或專長能扮演的角色,這個過程能讓居民對打造農園有一種期待,有了期待,下一次他們就會再來。
一起動手做,就會有更多認同感
到了約好一起搭棚架的那天,我們先讓農園老師講解一次關於搭棚、鬆土、換土、種苗、澆水的方法,然後開始分工進行作業,有的人出力幫培養盆搬家、有的人開始換土,棚架也從無到有一步一步搭建起來。活動原本只設定 2 個小時,但大家忙得不亦樂乎,都自發性地留下來,希望能夠看見自己努力的成果。我們選了高麗菜、蔥、韭菜、白菜、萵苣等菜苗,種植在 48 盆「公田」裡,公田的意義,就是由社區的夥伴共同維護,成果也會優先分享給社區的所有鄰居。所以這些居民願意付出時間和心力投入,真的難能可貴。
還記得我們種下第一株菜苗的時候大家齊聲歡呼,隔一天就有人傳訊息在群組說:「欸我覺得菜苗長大了!」其他人邊笑邊回應:「哈哈哈哈哈,哪有這麼快啦!」我們不知道菜苗是不是真的在一天中長大了,可是這代表這些農園夥伴已經把菜苗當作「自己的孩子」,愈看愈可愛,希望他們一暝大一寸。
第一次收成、第一次共享的興奮與驕傲
經過社群夥伴的努力,我們終於在種植一個半月之後迎來第一次的大豐收,那一天老師教導大家不同作物的收成方式,然後大夥兒就帶著各處搜集來的袋子,開始進行收成。每個人都很開心,期待將成果分享給更多人,當時的心情真的就像那首歌唱的:「與你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
為了將公田的收成回饋社區,我們和樓下的進駐單位伊甸社福基金會合作,因為他們每週都會帶社區長輩共餐,而且是從備料買菜到後續洗碗收拾的深度參與過程,所以我們就將收成分享給伊甸、或是邀請參與共餐的長輩上樓一起採菜,這樣一來,「樓下的社區長輩」就能吃到「自家社宅樓上種的」有機蔬菜,這種互惠共享是非常美好的事
每天都要上樓照顧,分工變成一大挑戰
都市農園的經營,也不是搭好棚架、種下菜苗就結束了,這些美好收成的背後,也有許多摩擦與掙扎。老師交代每天早晚都要巡一次菜園、視情況澆水,加上是全有機無農藥的種植,所以也要定期抓蟲,我們也約定大家要共同寫照顧日誌,交換照顧進度,所以農園的照顧其實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
社群的成員多數白天都要上班,只有一、兩位家庭主婦白天會待在社宅,但他們也都各自有小孩有照顧。一開始靠著熱情,大家分工合作都沒什麼問題,但隨著時間拉長,開始發現有些人只會澆水、有些人不敢抓蟲、有些人真的沒時間上樓、夜間照明也不足......種種情況造成工作量、參與度不均的情況愈來愈明顯,社群內部也起了一些爭執。畢竟大家都不是為了自己要收成、而是為了讓整個社區都能分享,即使公田的運作是建立在「利他」的基礎之上,但不公平的投入程度,成果卻是平均共享,讓投入較多者開始對疑似「搭便車」的人產生歧見,若沒有即時解決,久了可能會動搖後續參與的意願,也不利長遠經營的發展。
不過,既然我們的目標是讓居民自主經營,就不適合由好伴或住宅處等「外部角色」來擔任和事佬或主要發動者,因為這樣會造成其他成員的依賴,也會喪失居民在社群內的主體性,所以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持續陪伴這些社群夥伴,盡力協助他們進行討論,若能凝聚共識自然是好事,但若持續存在差異,這也是社群發展的可能樣貌,我們不用強求一個「圓滿」的結果。
社群發展不是一蹴可及,期待下一次豐收
經過第一期的收成分享,以及社群成員之間的運作摩擦,我們和夥伴共同討論了農園現在遇到的問題,分別是:
- 人手不足、農園知識不足(大家只挑自己喜歡/會的事情做)
- 沒有固定的分配機制和方法
- 實體溝通機會不多
- 工作紀錄交接、標示不清楚
- 野心太大,公田盆數太多
- 工具維護或保養未妥善
- 燈光不足
- 堆肥待處理
這些都是珍貴的實務經驗,我們很開心第一期參與的社群夥伴願意回饋自己的想法,這有助於農園後續的發展,會讓我們做得更好。當然,列出這些問題之後,也不能只是等著「外部單位」來解決,一定要有社群夥伴主動願意帶領大家討論、並且找到方法改善,好伴則是扮演協助者的角色,唯有如此,社群的自主運作才有可能發生。若沒有這樣的潛力居民也沒關係,我們就讓公田社群休息一陣子,不一定要勉強運作下去。這段時間反而有幾位社群夥伴開始認養自己的私田,也會分享自己的收成給鄰居、或是在頂樓交換種植心得。整體來說,屋頂農園的運作比起一開始更生氣蓬勃,交換、互助也有在發生,至少有達成基本的目標。
豐原的公田在休息了半年左右之後,現在開始有社區種子從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出發,小規模的帶領其他鄰居一起種植,也成立一個線上社團,邀請包含大里社宅,有參與的綠厝頂種植的居民一起來曬菜、分享種植經驗。要打造社宅的都市農園、經營一個能持續運作的居民社群從來都不容易,但它仍然在用不同的方式發生,我們一起期待下一次的豐收吧!
本文轉載自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社宅生活大小事
(本文為社企流與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社區營造的行動讓「家」的概念從一棟公寓、一條街、一個城鎮,延伸到整個台灣,讓台灣的每個鄉鎮有著屬於自己的在地故事 >> 立即閱讀
我家門前有市集!與鄰居相約,共享在地好物
文: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X好伴社計
一早隨著熱情陽光灑滿梧棲三民社宅中庭,由種子住戶丞弘發起的這場「義起來-梧棲宅市集:滿周歲X兒童月」,在攤位開始設置的同時,攤主們也陸續帶著預備好的好物及美食來到社宅,開啟一日擺攤。
規劃活動、邀請攤商,居民自組籌備會
丞弘曾辦理過兩次社區市集,一次在 2022 年夏天辦理二手好物市集「斷捨離X撿寶活動」,讓剛搬到新環境的鄰居們可以帶家中已用不上的好物與他人分享;第二次是在同年 10 月與另一位種子、社會服務站聯合辦理的「梧棲三民好宅義起來市集」,由鄰居們擔任攤主,當時除可帶家中二手物品,手作甜點等小商品也可以販售,同時邀請一般大眾一起來逛。當時居民們的熱情參與,讓丞弘想:「或許這可以定期辦理,讓更多人知道梧棲社宅有這樣的好活動。」
於是 2023 年為了擴大舉辦梧棲宅市集,從籌備期便邀集社宅鄰居們一起擔任工作人員,10 多位成員分為場地組、活動組、攤商組等,前後開了超過 3 次籌備會。其中一位籌備人員裕文,在社宅中常熱心協助社服站及提供相關資源,平時在社宅群組中也常推薦美食或分享居家好物,這次則自發邀請街頭藝人,還帶領籌備人員一起拜訪鄰里尋求資源,共同促成這次的梧棲在地市集。
社宅中庭變身市集,有吃有逛更連結在地
活動當日,梧棲社宅中庭化身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市集,有吉他手全天駐唱、開放現場觀眾點歌,無論抒情還快歌,或是與孩子一同哼唱兒歌,都能在此找到共鳴。還有薩克斯風團的一首一首經典歌曲,也吸引許多路過的民眾們走進社宅。除了音樂表演,現場還有桌遊試玩、打彈珠、推酒瓶等趣味遊戲,讓大小朋友都玩得相當開心。
這次市集開放居民及外部民眾都能一起擔任攤主,讓更多對於市集活動有興趣的梧棲在地人能加入響應,每位攤主的經驗不太一樣,有些人原先已開始經營網路商店或自有店面,相對市區、梧棲的在地市集較少,從未嘗試外出設攤,這次在地環境成為很好的出攤練習場域,許多攤主為了這次市集活動特地添購許多佈置道具,大大增加視覺豐富度。
有住在對面社區、平常在網路販售甜點的學生,因為鄰近便想來試試販售招牌布朗尼,第一次擺攤就廣受好評;也有以複合媒材創作的畫家,喜歡透過繪畫傳遞心中的故事,便來此分享、與人對話;及平時在網路販售童裝或特地為此市集批發了文具商品來販售;還有 3 位好朋友於前陣子成為手沖咖啡師後,今年陸續利用週末在各個市集擺攤,有冰咖啡、現沖熱咖啡可以選擇。
許多在地團體響應這次市集,更讓資源流動了起來,像是草湳土地公廟協助在社宅門口搭建大型卡通人物小小兵,引起孩子們爭相合影;也有海線共學團,共有 3 組親子各擺一攤,因這次可以走進社宅的契機,也認識到原來社宅有這麼多大眾友善的社福資源。
而兩次梧棲宅市集皆發起以梧棲社會住宅名義捐款給公益單位的行動,邀請攤主可自由將活動部分所得捐出,讓更多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集結居民之力,成就難忘回憶
這次市集對於台中社宅來說有著極重要的意義,不同於以往由政府單位或外部單位主導,這次活動完全由居民發起,透過社群的力量,成功凝聚鄰里共識,打造出別具特色的市集,展現出居民的自主性與創造力。
籌備成員們共同希望梧棲社宅的市集能持續辦理,且因這次成功案例創造未來連結更多資源的可能性,有機會成為在地的特色活動,大家因為「很想要完成一件事情」的力量,就一起成就了一場有吃、有玩、有滿滿回憶的活動。
本文轉載自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社宅生活大小事
(本文為社企流與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合作專欄,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社區營造的行動讓「家」的概念從一棟公寓、一條街、一個城鎮,延伸到整個台灣,讓台灣的每個鄉鎮有著屬於自己的在地故事 >> 立即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