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的改變,從地方開始
《城市學》創立於 2019 年,我們聚焦城市美學、人文活動、地方治理和智慧科技 4 大面向,邀你一同探索城市發展的有機未來。
專欄文章
(38篇)
地方創生理想與現實的距離:返鄉創業 8 年才可獲利?
城市學/文:瀟一娛
6 年前,金門遷台第三代、當時 39 歲的「老青年」蔡志舜,砸光 200 多萬留學夢的積蓄扎根金門第一鬼屋—北山古洋樓,經營在地唯一的古蹟客棧,專長換宿的方式吸引台灣各地的大學生來金門深度體驗,再用自身專長行銷在地,大幅創造了許多頻繁造訪當地、或因工作短期滯留,以及與金門有深淺不一的關係人口。
如今,蔡志舜受訪時向記者坦言,不止一次萌生去意,「最痛苦的是不知道去哪裡找穩定的成員」,「常常人來了,卻留不住。」現靠第二條收入賺錢與對地方的熱情持續經營。
事實上,如蔡志舜這般堅持下來的青年反是少數。據統計,2019 年曾有 30 個隊伍參與國發會地方創生的「青年工作培力站」計畫,截至今年僅剩 1/3 續案通過。
自行政院宣布 2019 年為地方創生元年,迄今已逾千日,盤點政策上路迄今的現況與問題,可發現「以人為本」是地方創生的 3 大核心價值之一,但在深耕地方、發展產業的路上,「人」的問題卻成了許多團隊的營運困境。
薪資吸引力低、中長期發展性及學習性不足,經營人才留不住
地方創生基金會日前曾公布「2022 台灣地方創生體檢報告」,透過通盤調查全台創生團隊現況,藉由數據與資料搜集釐清問題,發現有 70.7% 團隊直指「團隊人才不足」,結果直指留才、吸引人才是關鍵。
有參與地方創生者直言,薪資條件難要求青年長期燃燒青春,中長期也因發展性或學習性不足,許多人學完就走,「同溫層彼此有共識,每個團隊人員流動率非常高。」
打開 104 人力銀行,可發現地方創生計畫的專職駐地人才招聘薪水區間多落在 30-35k。
利害關係人間協調複雜、當地居民參與意願低
地方創生基金會統計報告也指出,創生團隊服務對象分別有 77.7% 為關係人口、有 64.4% 服務當地居民。然而,有 38.3% 的團隊苦於「利害關係人間協調複雜」,也有 36.2% 表示「當地居民參與意願低」。
現代財經基金會顧問戴肇洋也曾公開點評,由於地方創生發展模式常被認為與過去的「社區總體營造」、「地方特色產業輔導」、「形象商圈改善」等政策雷同,加上配套措施不夠完整,似乎未引發地方積極投入參與意願,甚至淪為知易行難地步。
蔡志舜分享經驗,返鄉的連結系統多是創生同溫層,直到地方發展協會、社區看見改變,才會反過來希望我們用創新解決在地需求,需要有耐心漫長的溝通。
政策資源遭壟斷,業界有不能說的「公開秘密」
年輕工作者返鄉需要時間取得鄰里信任,從創業到能自立自力營生,曾有調查顯示平均要 8 年以上才有獲利,而且往往做愈多、賠得愈大,不少人面臨夢想與現實間的抉擇。
為協助青年返鄉站穩腳跟,政府近年推動不少計畫,提供經費挹注創業資金支持。
然而,部分基層公務員對創生概念不理解,加上各項行政規範限制,地方政府與工作者溝通成問題,有少數與官方關係良好、熟稔評鑑制度的顧問公司幫忙撰寫計畫案已是業界公開的秘密。
有曾參與地方創生計畫案的審查委員不諱言,經營公部門取得資源最為容易,即使案子普通也有機會獲得經費支持,坦言曾收到上級請求「幫忙」部分個案通過審查。
由於顧問公司代筆得標後先抽成,其餘經費由掛名申請的「頭人」分配,實際執行者的薪水其實很少,間接使地方人才低薪的問題雪上加霜,也反讓既有在地工作者與新加入者因競逐資源產生衝突。
失敗是必然、成功是偶然,揪團打群架讓好事持續發生
雖然地方創生上路迄今仍有許多問題待解,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理事長黃鼎堯仍樂觀看待,「對政府來說地方創生是機率法則,只要推動量夠多,成功案例就會增加,『偏差的』幸存者就會成為政策明星與故事,是新政策的養分。另一方面,地方需要持續挖掘地方故事,讓年輕人有機會回鄉嘗試,只要政府資源不中斷,與人為善便能持續發生。」
如今,走訪台東達魯瑪克部落的「粨發粨粽」、新北三峽的「甘樂文創」、被封為「官田烏金」的台南菱殼炭,在生活、生產與生態上都有了不同層次的特色,提供了精心設計的地方體驗,讓消費者前來佇足細細品味與感受,地方創生的火苗仍持續烹出專屬在地的風土盛宴。
城市學X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X大美生活提案所 聯手合作 我們希望發揮影響力,落實媒體社會責任,開箱各地對風土教育融入地方創生的可能。藉此將資源帶進更多角落,透過藝術教育,改變地方。加入我們的計畫用教育創生打破城鄉差距!

ESG 永續工作熱門,綠領人才成為職涯新選擇
城市學/文:城市學編輯部
隨著地球暖化,極端氣候造成全球各地嚴重災害,因此包含台灣在內,世界已有逾 130 個國家承諾 2050 年淨零碳排。有鑑於此,104 人力銀行觀察到,2022 年 ESG 的火紅造就不少綠領薪貴,不只近 6 年綠領職人薪資中位數來到 4 萬元,比整體月薪中位數 3.5 萬元高出 5000元,溢價幅度為 14.3% 外,站內相關工作機會數平均每月也有 6305 個,比 6 年前成長 1 倍,且其中 53.1% 職缺不限年資,歡迎社會新鮮人求職。究竟綠領工作存在哪些機會、薪資和亮點職務?本文帶你洞察職場未來!
由於氣候變遷,環境永續議題日益被重視,金管會因此也要求,實收資本額達 20 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2023 年需編製和申報永續報告書。此外在能源議題上,政府同樣以 2025 年非核家園為目標,推動綠色能源發展。
因此,當未來 ESG 為趨勢所在,無論是大學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還是想搶先轉職、換跑道的上班族,想投遞 ESG 的職缺,如何下手才不會被已讀呢?
對此 104 人力銀行特別設定了 42 組綠能關鍵字,如碳中和、負碳排、Net Zero、碳審計、綠電、風力發電、智能充電等,觀察 2017 年到 2022 年,連續 6 年的綠領工作機會、薪資及亮點職務。
綠領工作觀察一|電資半導體綠能需求最強、永續研發大熱門
上述提到,2022 年綠領相關工作機會,平均每個月有 6305 個,6 年來發展速度可謂翻倍,從 2017 年來看,成長了 107%;又以 2021 年來說,成長了 36%。
尤其面對歐美陸續實施碳稅,外銷導向的產業,若不趕緊推動綠色轉型,恐將增加龐大生產成本,因此 2022 年各「產業」對綠領的需求強度,以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的月均工作數 2184 個最高,其次為一般製造業 1321 個,它們也是月均工作數破千的唯二產業,合占綠領徵才數 56%。
又以綠領「職類」來看,以研發需求最高,平均每月1371個;其次是操作/技術/維修類 1016 個;生產製造/品管/衛環類 1004 個,位居前 3。
綠領工作觀察二|綠領徵才月薪中位數 4 萬元高整體 5000元
關於這一點,其實不難推測,畢竟電子資訊半導體、一般製造業的產業,薪資已經較高,同時若為綠領 2 大需求產業,綠領人才自然登上薪貴!
所以根據 104 人力銀行觀察近 6 年,超過 1400 名曾有綠領相關工作經歷的職人,薪資中位數為 4 萬元,比 2022 年全體職人月薪中位數 3.5 萬多出 5000元,幅度 14.3%。其中又以掌握發展核心的研發製造類、生產製造/品管/環衛類的職務薪資最高,月薪中位數來到 4.1 萬元。
綠領工作觀察三|53.1% 綠領職缺歡迎社會新鮮人求職
近年來,企業徵才綠領,也非常歡迎社會新鮮人!因為 104 人力銀行透過資料發現,2022 年綠領工作機會中,有 53.1% 不限年資。
加上 104 人力銀行先前探討,不同世代對生活環境的認同差異現象時,就得知出生年 2000 年至 2009 年的「00 世代」,對環保減塑的意識相對高於各世代,因此即使是職場菜鳥,只要依企業刊登的亮點職缺描述,擁有碳足跡管理、溫室氣體盤查、推動 ESG 為主要的相關技能,還是有機會展開綠領職涯的。

歐洲最大永續共同空間!Impact Hub Berlin 循環建築助難民新生
城市學/文:傅莞淇
穿過半似兒童遊樂場、半似花圃的空地,從暫時架設的鐵梯爬上這座被鷹架包圍的建築物入口。歐洲最大的永續共同工作空間「Impact Hub Berlin」,就位於柏林南部新克爾恩區(Neukölln)的這處建築工地中。空間營運團隊成員謝爾希(Serhii Yqmroz)親切地迎接訪客。即使,他稍後解釋,以社群成員為核心的 Impact Hub Berlin 目前並不對外出租會議室,也不開放訪客以日票進出、使用共同工作空間的設施。
「在這裡,社群是首要的。」謝爾希說,「共同工作空間只是為社群服務的設施,在此舉辦的活動也是。」
在導覽中他介紹,目前 Impact Hub Berlin 的每周三是社群午餐日,每周一是下午茶日,最近還新增了慢跑日,以增進社群成員交流的機會。到了夏天,社群會出走柏林,在自然環境中舉辦工作坊。周五傍晚,成員們也常聚在餐廳喝啤酒,分享一週的工作成果。
除此之外,Impact Hub Berlin 做的事乍看下與全球大多數的新創加速器類似。但當這個龐大的國際性網絡在 2005 年成立時,「共同工作空間」還是個新穎、少見的概念。
串聯各地創新動能,帶來正向影響力的國際網絡 Impact Hub
歷經十餘年的成長,總部位於維也納的「Impact Hub」如今在全球 60 餘國有 100 多個據點,支持超過 2 萬 5 千名創業者。成功的秘訣,在於適應不同市場的彈性,加上貫通全球的統一商模與價值觀。
例如,2013 年成立於柏林的據點目前聚焦於 4 大領域:循環經濟、多元與包容、綠色經濟與永續食物。而 2015 年成立於台北的「社會影響力製造所」,則更關注老屋新生及空間營運、社會創新加速及孵化,以及 SDGs 創新教育等面向。
與此同時,各地據點都回繳 2.5% 營利。這筆資金為全體共有,支持國際性策略與全組織事務運作。全組織性的決策,則由民主表決決定,各據點各有一票。由於許多據點都是當地團隊申請成立,這些營運成員更了解在地市場機會與主要挑戰,也有著關懷在地議題、想要帶來正向改變的意願。這樣的願景與營運模式,也是聯繫各地 Impact Hub 據點的血脈。
Impact Hub 相信,創業精神可以改變世界。協助全球各地的創業社群在社會、環境與獲利之間取得平衡,打造一個更永續、公平的世界,是共同的目標。要給予價值觀相似的創業家們一個具有歸屬感的社群,而不只是一個可以工作的空間,社群聯繫就是重點。
理念落實之地,在循環經濟建築內推動循環經濟
Impact Hub Berlin 在 2022 年春天搬入新克爾恩區的新址。這棟占地 3500 平方米的建築「CRCLR house」,現在不僅是歐洲最大的永續共同工作空間,也是柏林第一處為循環經濟打造的社群中心。
循環經濟的概念,對建築業分外重要。建築業不僅使用大量物料,其中如混凝土等建材的排碳量更是可觀。舊建築拆除後,也會產生眾多廢棄物。因此傳統建築業可說是全球對環境傷害最大的產業之一,排碳量約占全球碳排量的3成左右。對「CRCLR house」團隊來說,循環經濟不只是回收物料,更關乎既有建築是否有拆除的必要。因此,這間過往的酒廠裝桶大樓並沒有被拆除,而是透過翻修來符合新用途的法規規範。
「也因此,這裡的地面仍有一度的傾角。」謝爾希向我們指出這件人體感覺不出的微小設計,「這是當初為了讓酒桶易於滾動。」
Impact Hub Berlin 自 2021 年起接手 CRCLR house 空間營運,在此體現了建築、社群與理念的理想結合。
謝爾希解釋,CRCLR house 的內裝有 8 成是來自回收、永續材料。打造電話亭的木板,是回收小野洋子在萊比錫的裝置藝術中的棺材板。走道的鐵製護欄來自柏林車站。置物櫃則是自柏林傳奇夜店「Berghain」接手。許多家具也購自二手市場。全棟裝潢皆不使用黏膠,方便拆卸建材、再次利用。這也讓營運團隊便於視成員使用情況,隨時調整內裝配置,減少更換產生的廢棄物。
目前,循環經濟也正是進駐團隊中,最是活躍的領域。近來頗受媒體關注、成長迅速的「Concular」團隊,主要的產品服務便是建築材料回收平台,協助營建業者減少總體碳足跡。誠然,目前還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回收循環。這可能是因為窗玻璃有一定的使用年限,或是建築的安規標準要求。但 CRCLR house 本身也是一場創新實驗,檢視在目前的框架下,循環經濟的現實性限制。
烏克蘭難民親身見證,多元、包容體現社群價值
途中,謝爾希引入自身經驗來詮釋 Impact Hub 的社群價值。來自烏克蘭的他,在戰爭爆發前 2 天正好前往巴塞隆納度假。家鄉遭逢意外變故,將他的旅程延長至柏林,並在 5 月加入 Impact Hub Berlin 團隊。
「我們時常討論社群有多麼重要,但對我來說,這裡是真正落實這個概念的地方。」謝爾希表示,「當我抵達時,這裡的社群非常歡迎我。整個團隊都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但我們共享著同樣的價值觀。我認為這正是 Impact Hub 的核心所在。」
家鄉奧德薩也有著 Impact Hub 據點的謝爾希,選擇柏林落腳的原因,也基於這個城市多元、包容的聲譽,以及英語的流通性。「幾乎從第一天抵達開始,就沒有什麼不舒適的地方。」他回憶,「我不會感到自己不屬於這裡。」
CRCLR house 完工後,將再增加兩層樓與屋頂空間,開放更多團隊進駐。目前 Impact Hub Berlin 已有超過 400 名成員。未來計入非日常性的成員,估計將有 1 千人定期性使用這處設施。
社群,也不僅限於成員範圍。新克爾恩是柏林全區租金相對較低的地區,但近來亦經歷仕紳化的衝擊。團隊有意識地與當地組織合作,希望讓 Impact Hub Berlin 與這群科技創業者更能融入在地紋理。結合社群、理想與獲利,持續為地方找出永續的解方。

帛琉旅行攻略:想獲得用錢買不到的旅遊體驗,只要夠永續就行!
城市學/文:傅莞淇
在 2021 年,帛琉曾是唯一回台不須隔離的國外旅遊目的地。加上兼打疫苗的吸引力,全年招待了逾 2500 名台灣觀光客。比起疫前,這數目雖然幾乎打了2 折,但已撐起帛琉 2021 全年近半的旅客量。如今,帛琉對打過疫苗的旅客解禁並放寬相關限制,也再度向台灣民眾招手。目前,由於機票價高、航班少又常取消等因素,上半年前往帛琉的台灣旅客人數還未達百。
帛琉駐台大使歐克麗(Dilmei Louisa Olkeriil)認為,台灣與帛琉人民的性格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善良、好客,也期待雙邊能在旅遊、教育等面向上,有更深入的交流。
全球首見獎勵「永續行為」的旅遊 App
旅遊業是帛琉經濟的重要支柱。在疫前,全國約 1/3-1/2 的 GDP 是來自旅遊產業。也因此,疫情對這個人口約 2 萬的島國帶來嚴重的經濟衝擊。
但帛琉人絕非盲目地追求經濟成長,更不會以賴以為生的海洋環境作為交換。歐克麗解釋,「我們希望我們的島嶼獲得發展,但是要以一個不會傷害到環境、也不會太快改變既有文化傳統的速度進行。」在 4 月主辦「我們的海洋大會」(OOC)時,帛琉宣布了一項新計畫,顯示在面對後疫情的旅遊法規環境中,帛琉守護生態的決心不減更增。
例如食用永續來源的海鮮、拜訪博物館等文史景點,或選用不傷害珊瑚礁的防曬乳等。這些積分可以換取一般旅客用錢也買不到的獨特旅遊體驗。依照使用者偏好,這可能是與當地社群長者一同晚餐,或是在本地人才知道的私房釣魚點垂釣、在秘密洞穴游泳等。這也有助於吸引人們延長旅程天數。旅客可在前幾天累積積分,再留幾天分次兌換,更深刻地體驗當地文化。
生態保育的千年傳統,資源留子孫
在保育海洋的恢弘野心上,這不是帛琉首個「全球第一」的紀錄。
多島組成的帛琉總土地面積不到 500 平方公里,但經濟海域(EEZ)超過 60 萬平方公里,且高達 8 成為不可捕魚、採礦的國家海洋保護區。EEZ 全境更是全世界第一個鯊魚保護區。
2017 年底,帛琉推出世界首見的「帛琉誓詞」。所有旅客皆須在護照上承諾不會傷害環境,方可獲准入境。據報導,帛琉誓詞的概念是在 2015 年萌生。當時,在中國旅客數目顯著增加的驅動下,年度總旅客人數來到 16 萬之多;是全國人口的 8 倍。當地民眾感到生態遭逢壓力,尤其是不懂得如何保護脆弱的島嶼生態的觀光客,帶來的長久性傷害可能超過一時的經濟利益。
歐克麗解釋,帛琉有著許多保育法規,人民也相當遵守,這與當地傳統習俗有關。帛琉先祖遵行稱為「BUL」的捕魚禁令,已經有千年傳統。人民會停止在特定地區捕魚一段時間,讓生態得以復原,往後也才能繼續捕得到魚。在文化習慣上,帛琉人也總是記得保留一些食物給同伴,不會獨自將食糧消耗殆盡。歐克麗表示,生態保育的成功,部分是來自於「我們原本就習慣如此」。無論公、私領域,保育海洋已是帛琉人民的共識。
官方不僅透過法規保護特定魚類的捕撈與出口,許多開發建設都需要經過環境品質保護委員會(EQPB)的審查才可放行。在民間,如帛琉保育協會(Palau Conservation Society)等團體也推行許多宣傳活動。
歐克麗舉例,協會曾在當地學校宣傳「海龜是我們的朋友」的保育行動。這簡明易懂的口號相當有效。許多當時的學童長大成人後,也拒絕食用海龜,還會對父母說,「別吃海龜,牠們是我的朋友。」
由於保育觀念深植民心,帛琉的海洋保育步伐開展得夠早,這也為當地的觀光業累積了更多資源。除了超過百種的鯊魚與魟魚,歐克麗指出,在帛琉浮潛,能夠看見許多其他地方看不見的魚種。「帛琉很幸運。」歐克麗說,「因為我們的法規制定得早,在還有(這些)魚時就開始保護牠們。」
疫後再出發,盼台帛合作創新機
歐克麗特別推薦的帛琉景點,分別為洛克群島、其中知名的鹹水湖「水母湖」,與有著大型硨磲貝的干貝城。除了海洋觀光資源,帛琉也保留了二戰時期美日交戰的軍艦、飛機遺骸,對歷史迷亦有獨特吸引力。例如以太平洋戰爭中的「貝里琉戰役」知名的島嶼貝里琉。
歐克麗透露,稍早與帛琉簽訂了海洋文化與永續發展合作備忘錄的澎湖,希望能參考帛琉擴大海洋保護區的經驗。貝里琉則期盼能學習澎湖的供水系統管理,亦加強農業方面的交流。
2015 年以來,中國旅客的劇增與隨後的流失,為帛琉帶來了考驗。但這或許也成為帛琉更加篤定邁向高價值、低衝擊的永續旅遊型態的轉機。
新冠肺炎疫情經驗,不僅讓許多人產生補足兩年封鎖的「報復性出遊」的動力,也使得人們更勇於跨出舒適圈。再加上生態永續的意識提升,南亞、太平洋島國等景點成為坐擁相關資產的理想目的地。教育背景出身的歐克麗期待,在旅遊之外,也能有更多教育層面的交流。目前台灣是許多帛琉學生進修的目的地,而帛琉也能成為台灣學生學習潛水、練習英文的理想地點。
「這些台灣學生們也可以與當地家庭同住,有機會真正地認識我們的文化。」歐克麗說,「就像帛琉學生在台灣所做的這樣。」
身為地球村公民,我們都該具備相應的「永續力」以回應當代問題!立即參與永續素養大調查,掌握年度最熱門永續話題、還能獲得多項永續好禮!
>>即刻填答

從廢棄樂園變身打卡熱點,和平島公園怎麼做到的?
城市學/文:陳政南
和平島公園的前身稱為「基隆 海角樂園」,海岸一帶並沒有任何管理,建築物老舊生鏽、遠洋漂來的海洋垃圾隨處可見,部分欠缺環保意識的人,更在 2 千萬年前形成的珍貴地質區上露營、燒烤、垂釣什至有人騎乘越野機車和腳踏車,嚴重破壞當地的天然資源。
後來,此區因為缺乏保養維護,經不起惡劣天氣和風浪等因素的影響,地質區只好被圍封起來,這一封就是 7 年之久,景區唯一的吸引力都失去了,遊客人數當然每況愈下。在這個時候,一名本身在旅行社經營陸客團業務,在基隆土生土長的人——黃偉傑,他因為看到台灣旅遊業的走向劣質化,也不忍看著海角樂園的頹敗慘況,所以決定辭去職務,從都市回流老家。
他一開始從海角樂園經營伴手禮店著手,在機緣巧合之下,2017 年基隆市政府因為改組而需另覓公園經營者,於是黃偉傑透過 OT 案(Operate Transfer,政府投資興建、民間營運)的形式,正式對和平島公園進行全面革新改造。在投得專案之後,他成立了一支在地青年團隊,為和平島帶來一系列的年輕化、在地化,以及再活化,到底和平島公園這些年來有做到了哪些,可以讓和平島公園由一個無人之境,打造成旅遊打卡熱點?
改造 1 :大自然給予一份厚禮卻無人問津?
黃偉傑認為,整個和平島公園最具價值且最具代表性的是 2 千萬年前形成海蝕地形,以及經歷百年而成的壺穴與生痕化石,這其實本來就藏在了公園裡,是大自然給予的一份厚禮,卻因為日久失修引發安全問題而被圍封,要如何釋放這一區的旅遊潛力,從而帶動整個公園的發展是令團隊頭痛很久的一件事。
黃偉傑放棄採用一般公園「有危險即圍封」的管理方式,他選擇以收費方式控制遊客人數,較少的人踐踏在岩石上,這樣一來可以減少對岩石的撞擊,另一方面參加者可以在專業導賞員的深度環境解說下,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同時可以確保遊客不會誤闖入落石區,或做出其他會引發安全疑慮的行為。
此外如果讀者有相當的印象,應該記得公園曾經全面休園 3 年以進行全方位改造工程,團隊鋪設「生態石籠步道」,令遊客可以安全、舒適之下遠觀這些渾然天成的獨特岩石,進一步減低因為遊客對岩石的影響,從此在環境與發展之間,再也不是處在魚與熊掌之間的關係。
改造 2 :善用公園資源,勇於引入新嘗試
要有穩定的人流光靠公園本身是不足的,因此公園在這些年來善用園區的每串空間和土地,勇於引入不同的新活動以增加回頭率。為了讓遊客每次來到和平島都有不一樣的新感受,園區不時舉辦大小不同的當季活動,適時引入新元素,像是在這次暑假期間的「島嶼生活節」,園方的活動不局限在陸地上,更進一步延伸至海岸之上。
園方引入最近全城最夯的 SUP 立式槳板活動,參加者可以站在大型衝浪板上以單槳的形式控制板身,由於 SUP 講求平衡力,適逢和平島外海的風浪不算很大,尤其適合舉辦水上活動,而且參加者不單可以觀賞到和平島的全貌,更可以遠眺基隆嶼的景色,為炎炎夏日,提供了一個消暑放鬆的好機會。
事實上,在引入新活動的時候,必須考量多方的問題,例如購置新設備、聘請教練、安全性等問題,園方必須要有敢於創新的思維方可成事,相反公園如果只靠「吃老本」不推陳出新,想必公園的翻身大計一定無以為繼。
改造 3 :更願意聘用在地人士,提高就業率
基隆市長林右昌早前在接受《遠見》採訪時提過,基隆近年人口一直外移,原因是基隆本身缺乏就業機會,年輕人看不到希望,紛紛走向雙北工作。當然黃偉傑也注意到這一點,在創立和平島團隊時,黃就十分願意聘用在地青年人士,希望年輕人的思維方式能夠為公園帶來更多新的機遇。此外,公園也先後訓練出 46 位銀髮族在地解說員,每年創造地質公園解說員 120 萬新台幣的收入,充份展現出和平島公園帶來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為重振基隆旅遊業帶來一道曙光。
和平島公園發展往外擴張,共享經濟成果
事實上,和平島公園的發展已經從點到面的往外擴張,公園發展起來的同時,也帶動周邊景點的發展,因為大家都知道,只有和平島紅起來是不夠的。以往的基隆也曾經出現過類似的狀況,基隆雖然有港口和郵輪碼頭的加持,卻一直不是觀光客首選的熱點,郵輪客人被局限在車站和碼頭一帶,以至未能造福整個基隆市的上下,無法分享經濟成果。因此,和平島公園在辦活動的時候,也不忘把周遭的景點納入其行銷的一部分,「島嶼生活節」中,也在地旅遊路線,路線把基隆多個附近的景點連成一線,又邀請多位在地基隆人,以在地人的視角,走入基隆的大街小巷。
《遠見》記者實際走訪一條路線時,導賞員就有介紹其中一間在正濱漁港的在地特色小吃店,其中一間「炭烤吉吉拉」,吉吉拉俗稱竹輪,老闆每天早上把漁港新鮮的漁獲製成漁漿,再放到炭火上烤。
另外,在彩虹屋對岸的一間間店面,原來藏著一個驚人秘密,店家裡竟藏有一道神秘的門,門一推開,一陣涼風頓時從隧道湧出。當地人介紹,這條隧道是由日本人興建,主要是用來躲避空襲,且每家店面互通的,均可由隧道進行串接。參加者凡是光顧店家,或者參與「島嶼生活節」都可以免費參觀一窺究竟。通過在地旅行團的方式,遊客可以得知更多在地的風土人情,周遭的景點和食店都可以被帶旺,造福基隆市的上下,令遊人不再局限於和平島之上。
「島嶼生活節」有如一張努力許久的成績單般,總結過去十年來的經驗,一次把他們呈現在國人面前,由一個寂寂無名的「海角樂園」,到去年獲頒「ISO20121 永續認證」,成為亞洲第一取得國際永續活動認證的國家級景點,一路走來絕對來之不易。當全國旅遊景點皆走向單一化,甚至「夜市化」的同時,和平島公園又為國旅帶來什麼樣的一個啟示呢?
身為地球村公民,我們都該具備相應的「永續力」以回應當代問題!立即參與永續素養大調查,掌握年度最熱門永續話題、還能獲得多項永續好禮!
>>即刻填答

入境不丹需收「永續費」,漲幅竟比機票高?
城市學/文:傅莞淇
協力將國際旅遊產業推回疫前常軌的國家再添一員。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戒慎行動的不丹,在權衡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後,也決定要重啟國境。自 9 月 23 日起,國際旅客將可享有免隔離的入境權利。
但此權利將伴隨著不菲的義務。不丹在 6 月修訂了旅遊法規,向外國旅客收取的一筆「永續發展費」(SDF)大幅調漲到每人每天 200 美元(約新台幣 6 千元)。與先前的 65 美元(約新台幣 1950 元)相比,漲幅超過 300%。
政府表示,這筆費用將用以投資永續發展。包括抵銷旅客的碳足跡、提升旅遊產業員工的技能等。未來不丹旅遊業將同步著重 3 大發展領域:基礎建設與服務、旅客體驗、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永續費大漲,但套裝行程限制全面取消
這筆永續發展費自 1991 年以來就存在,只是過去是包括在每日最低消費套裝中的一部分。在永續發展費調漲後,國際旅客每日最低消費的限制也隨之取消了。
先前,不丹要求淡、旺季的國際旅客每天需購買 200 至 250 美元的套裝行程。其中包括了基本住宿、餐飲、導覽與交通等服務,以及一筆永續發展費。只有印度、孟加拉與馬爾地夫等鄰近「地區旅客」不受此限。
這也表示,國際旅客可以自行安排行程的自由有限。但在新法架構下,所有旅客都可以享有自己尋覓旅館、導覽服務的自由。雖然,印度等地的旅客也將開始支付永續費。
只有口袋深的旅客會來?小型業者憂心
政府或許立意良善,但每日高達 200 美元的額外永續費,依然令國內沉寂已久的旅遊業者感到憂心,認為這可能削弱與近似景點競爭旅客的力道。
一名不願具名的當地旅遊業者向旅遊新聞網站 Skift 表示,在宣布開放國境前,就已接到 3 筆歐洲旅客預訂,「但在價格上漲後,我們不確定這些旅客還會不會想來。」
部分業者也認為,在疫情復甦時期提高價格不是個好時機。這可能排擠預算較為保守的旅客,讓小型業者更加艱難,受益的將主要是那些服務高價位市場的高級旅館。
守護負碳排難得成就,旅遊業策略「質高量低」
自從 1974 年開放旅遊以來,不丹政府面對旅遊產業的基本政策一直是「質高量低」「質高衝擊低」。希望透過單日最低消費、永續費等限制,吸引有限數量、但能尊重當地自然環境、文化傳統的旅客。
位於印度與中國之間的不丹,主要的旅遊賣點是充滿高山、深谷的自然美景,以及古老的佛教文化。國內最高峰岡嘎本孫峰(Gangkhar Puensum)也是全球最高仍無人登頂的山峰。
長年來,不丹最為人所知的,是以不同於 GDP 等傳統經濟量度的一套「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來評量人民生活品質。其中良好治理,也扮演重要角色。
在應對新冠肺炎的公衛危機上,不丹是南亞的模範生。全國 75 萬人口中,12 歲以上人民的疫苗接種率超過 98%。從疫情爆發以來,直到 2022 年 6 月底,確診人數不到 6 萬,死亡人數僅 21 位。
另一項不丹引以為傲的成就,是率先成為全球第一個負碳排的國家。至今僅有少數小國可做到。
這主要是因為不丹約 7 成國土都是森林綠地,抵銷了排放的溫室氣體。來自高山冰川的水力強勁,讓不丹甚至可以出口水力發電的能源。不丹也致力於守護這項成就,以憲法守護國內至少 6 成土地須維持森林覆蓋,也禁止原木出口。
疫後再出發,環境、經濟與社會文化能達完美平衡?
自 2020 年 3 月以來,不丹緊閉國境抵抗疫情。目前打滿疫苗的空運旅客仍需隔離 5 天,陸路旅運尚未開放。
這期間人民也付出不少經濟代價。不僅失業率上升,外國勞動力不足也影響了製造業產出。不丹經濟活動仍以農業為主。雖然農民們大多可自給自足,但旅遊業提供了約 5 萬個更多元的工作機會,也是國家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不丹外交部長在聲明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一個機會,來重新思考旅遊業可以如何最佳地運作。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具有社會效益,且不為環境帶來太大影響。政府的長期目標,是為旅客創造高價值的體驗,並為人民製造高收入的專業工作機會。
新法規也伴隨著一連串的服務業標準調校。包括旅館、導遊、司機等業者,都必須通過更嚴格的認證才能服務旅客。
身處高山之間、非常受到氣候暖化威脅的不丹,一方面希望持續守護自己保護環境的成就,一方面也希望提升旅遊產業品質,來吸引高端市場、提升產業所得。
祭出高價位的「永續發展費」等旅遊法規調整,是否能夠達到一舉數得的效果?在疫後動盪但確實更具氣候意識的國際社群間,還有待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