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中國社會創新正萌芽
英國的社會企業「綠色衝擊」提倡永續生活方式,在北京、上海及倫敦都設有據點,其專案和研究管理者Christina Rebel提出她對中國社會創新的觀察。
中國社會創新的動能與日俱增,自從2007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表達社會發展對人民福祉的重要性之後,各式各樣的倡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過去三年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推動「中國社會創業家技能項目」(Skills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 in China),培訓了兩百五十位專業人士,學習用社會企業解決社區問題,而今年在香港舉辦的社企民間高峰會(Social Enterprise Summit)有超過一百個民間組織出席。
中國的社會創業家由於缺乏適當的法律架構來進行商業行為,必須在營利或非營利之間作出抉擇。不過問題的重點並不是企業要營利或非營利,畢竟在草創初期,創業維艱、百廢待舉,根本入不敷出。真正的問題是:中國支持社會創業家的資源在那裡?
中國只有少數社企組織已經站穩腳步,例如友成基金會(China Social Entrepreneur Foundation)。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Non-Profit Incubator, NPI)和中國民政部及當地的社會部門合作已久,來自上海總部的Leigh-Anne Russell表示,「政府當局正在檢討相關政策並推動改革,以支持社會創業家成為解決社會困難的持續性方案」。南都公益基金會(Narada foundation)和易社(Ecsel)等育成中心也在推廣夥伴網路及支持社會創新。
恩派和民政部最近的合作計畫是在上海建立社會創新園區,提供上海的社會企業家一個可以分享經驗、建立跨部門關係的地方,共同來解決地方上的社會問題,園區預計2013年開幕。此外還有像是新單位(Xindanwei)等協同工作空間,在中國各大城市設立據點,儼然成為社會創新的地標。
2005年創立的Hub Islington,是個成員超過四千人的網絡,其宗旨為支持倫敦的社會企業,來自Hub的Anna Levy認為這種空間對新創社會企業的成效幫助很大,「對創業初期來說,提供一個負擔得起的辦公空間和設施當然有幫助,但更重要的是讓想法相近的個人或組織聚在一起,互相交流經驗、分享對彼此有幫助的知識和人際網絡。」
新興的社會創業風氣、政府的補助,以及支持網路或組織的建立,在在都代表現在正是英國社會創業家東進中國的好機會。但是成功的前提是了解中國當地的文化和傳統,以及對執行面的影響。
原文請見Guardian : Pioneering Social Innovation in China(翻譯:黃仲豪)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