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世界、改變自己-以立國際服務
文:陳宜萍、林以涵/攝影:張博淵
ELIV以立國際服務是Empowering Lives through Innovative Volunteerism 的縮寫,透過創新「接力賽式」的國際志工模式,推動台灣熱血青年到海外服務弱勢社群,探討國際議題,體驗異國文化與創造改變。ELIV也是Eco-Living的生活態度,永遠要更靠近自己與地球,正視生活的難題,不想過度消費,認真關心暖化。這個月的訪談,跟著YK一起感受以立所匯聚起來的溫暖力量!
YK:當初選擇投入國際志工領域、並創立了一個社會企業的起先動念什麼?
Kevin:大學時代看了一部名為《異域》的電影,描述1949年國軍自中國大陸撤退後,一支潰散的軍隊及其後代在雲南與緬甸邊界奮鬥、並希冀反攻中國大陸的血淚過程。當時這部電影帶給我很大的震撼,我才發覺原來在台灣以外,還有這麼一個角落,是我有興趣去服務但不了解的。當時不像現在有很多機會參與國際服務,直到我加入若水(編按:台灣知名社會企業創投)後,2008年若水創辦人張明正先生的另一家公司-趨勢科技,資助了一個前往菲律賓服務的志工計畫,我也因而參與、得以實踐擔任國際志工的願望,一年就去了五次菲律賓。
當時菲律賓的計畫只要招收60位,卻吸引了350位報名,我便發覺原來想參加國際志工服務的人這麼多,只是找不到合適的管道和機會而已。因此,2009年,我在若水支持下創業,以立成為若水第一家投資的社會企業。總的來說,當初決定創業,除了因為自己本身熱愛服務,希望能為世界有些奉獻,也因為在若水的這段工作經驗,讓我學習到可以用「社會企業」的模式來實踐我以國際志工來推動世界良好改變的理想。
此外,信仰也帶給我不少信心和力量。在一般人看來,創立社會企業是比較少人選擇走的路。但當時我在受洗不久就萌生創業的念頭,覺得這就是我的天生使命。信仰支持我走過創業過程的摸索與挫折、也強化我繼續走下去的信念。
Helene:2009年當我離開法律的本業時,我也曾申請參加過聯合國舉辦到第三世界服務的計劃。可惜所有的義工機會都只提供給能在當地立刻適用的專業技術人員,例如醫護人員、工程師、甚至卡車運輸司機等。律師在那樣的前線地區是毫無用武之地的。2010年,我到了台北,成為若水的社會企業創投顧問,以一圓心願的想法參加以立印度計劃。沒想到當地對我的震撼比我預期中還大,我深深覺得以立的國際志工計劃,對於都市的人是一次覺醒的旅程;對於活在貧窮線下的人們,則是各種資源和愛心匯集的禮物。
在南印度顛簸的巴士上,Kevin跟我提到他創業不到一年以來,感覺對以立的經營有點力不從心,想過是否該暫停以立的業務自己先去進修充實。其實我自己也沒有當過經營者,不過作為商業和金融律師,在為企業融資或上市的過程中,我有很多機會了解成功企業的歷史、優勢、風險和經營方針。我們越談越起勁,所以在最後飛機降落於桃園機場後,我立刻飛奔到若水辦公室,向張明正先生提出我要出資成為以立第二創辦人。而張先生也馬上感受到我們的幹勁和對經營這個社會企業的決心和熱情,欣然同意和支持我們這個決定。真的非常感謝他。
YK:和其他社會企業相比,以立的「雙軌領導制」十分特別,我想了解兩位創辦人如何調整成此模式、以及Helene加入後帶給以立什麼樣的成長?
Kevin:我是農學背景出身,剛創業時,很多商業概念都不甚了解,像是基本會計三表(註: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都不會。即使以立的存續實體為「企業」,但成立初期由我以及幾位朋友擔任志工在經營,形式上很像一個社團。Helene的專業背景和做事風格和我很互補,她的加入讓以立走向一個新的階段,變得更專業、更成熟。
Helene:在我決定成為以立的第二創辦人時,張明正先生給我們許多的鼓勵。他提醒我們說,社會企業也是企業;任何企業的創業階段最重要就是行銷。他注意到Kevin可親的風格和我的商業律師背景的特質,因此給我們的建議是,Kevin對外當發言人和全盤負責行銷,我則在內履行執行長的營運工作。
我們覺得這個建議很有道理。不過當時由於我對國際志工的領域尚未完全熟悉,一直以來又都是Kevin在負責營運,因此大部分的企業事務我們都是共同決策。因為我比較喜歡文案和設計方面,不知不覺我處理行銷工作比重較高;而Kevin則全盤負責在服務地區的工作和帶領志工隊。
Kevin:最近我們也針對雙軌領導制又做了一些反省和調整,以往公司許多事情要我和Helene兩人決議後才可執行。經過一年的相互學習和默契建立,我們希望能更好地發揮創業小團隊的靈活性,因此在調整後,我負責所有執行面事務,全盤掌握以立各方面的營運;Helene則負責長遠策略面規畫和對現有工作的改良,這樣我們才能在日常繁重的工作中兼顧以立的長遠發展,持續開發機會,讓以立更有願景地朝著明確的中、長程目標前進。
YK:國內與國外志工的差異以及以立的競爭優勢在哪?參加以立的國際志工團隊,可以得到什麼不同的東西?
Kevin:在國內當志工,與到國外當志工,兩者是完全沒有互斥性。其實我們也很樂意和積極想辦台灣的志工服務,不過台灣的社會服務和政府資助配套,目前也很不俗,以目前我們觀察到的需求而言,由已經在台灣長期耕耘的志工團體來服務,會更有效率。也許在台灣的弱勢社群小孩,他們需要有人去幫忙整理捐來的圖書;而在柬埔寨,小孩卻連一間教室,甚至一塊可以寫字的平面也未必有。而這些地區的政府機關,有時候因為各種原因也沒有在幫助這些小孩。在他們的「國內」,可說是求助無門的。
以立的競爭優勢,在於我們花很多的心思在經營「社會企業」裡面「社會」這一塊。我們的目的是讓國際志工們在這個旅程上得到「啟發」、「省思」和「empowerment」;並且對當地社群的幫助能持續和成長,讓弱勢族群能自力更生,也是向他們提供「empowerment」。
做好行銷,招募志工參加是我們的「企業」面,但我們不相信只靠花言巧語的行銷,而是比許多國際志工團更用心去深耕計劃。這個「用心」,在浮光掠影的看「當地工作照片」是不容易看出來的。因為每個組織的國際志工團,都可以拍到志工在貧窮地區抱著小孩微笑的照片。但是以服務的長久性來看,以立的隊員之所以會那麼熱烈地重復參與,甚至推薦自己的家人、好友共同參加,這是因為在當地看到我們的領隊是如此用心在培訓和啟發隊員,以及我們在當地推行的工作是如何持續地成長扎根,才有可能發生的。
Helene:許多參與以立服務的志工,看到第三世界震撼的貧窮實況,這種衝擊往往能帶來一種強烈地、對於都市生活的省思。例如,許多人看到村民在喝骯髒的水,反應是我們是否在當地推廣煮沸水才喝?但當他們觀察下去,就發現當地沒有電,做燃料的材料不易取得,天氣酷熱,加上其他衛生條件也很差。大熱的天為了講求衛生煮沸水,要耗費許多難得的資材和體力,其他的生活面根本也並不衛生,這個單一的建議對他們來說是不切實際的。
而這一連串的問題和發現,會讓我們許多人發現,一按熱水瓶可以喝水,喝冷的可以從冰箱拿,打開水龍頭有乾淨的水可以洗澡。這些我們生來就享有的事物,是多少前人的努力累積下來。而我們,又將會為了未來的世代,留下什麼樣的「遺產」?
這也是為什麼Kevin常說:「能幫助世界變更好的人,也是能幫台灣變更好的人」。
YK:創業以來所面臨到最大的挑戰為何?
Kevin:第一應該是耕耘當地的計劃。大多數的服務點,我們都是請當地非營利組織幫忙接洽或安排。但工作要更加深入,我們也嘗試派駐同事在當地更深的調查和工作。然而,我們目前在人手和預算的限制下,駐點發展對我們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像是我們在柬埔寨教導當地居民農作物種植時,如果沒有駐點人員,從和村長溝通、選擇有意願學習的村民、安排種植細節、到傳授農耕技術,每一個環節都是相當耗時費力的。
此外,在創業過程中,以立最大的挑戰還有「人」-要找到對的人很難。因為以立的工作,讓許多踴躍的求職者都有「拯救世界」的浪漫幻想。然而,我們並不是英雄,而是一個懷著堅持到底,打死不退的精神的團隊。因此找到有熱情、具備適合的能力、抱負相同的理念、有走遠路的毅力的同事,真的很不容易。我們很珍惜現在團隊裡面的每一個人。
YK:以立未來的成長策略及計畫為何?
Kevin& Helene:以立因為是一家社會企業,是拒絕任何捐款的。參加者繳交的費用,都很實在地投入於我們在當地的計劃和發展。目前以一家新創的社會企業來說,如果要以立達到千萬盈利,再以盈利的部分去投入更大型的當地發展,進度一定會非常緩慢。
目前,許多想支持我們各地計畫的人,除了親身參與當志工外,對當地沒辦法給予資金上的協助,我們每次都只能把這些小小的數額直接轉交當地的NGO,卻無法集腋成裘。
參考許多國際案例如何面對這個社會企業的常見問題,許多均採用「社會企業」與「基金會」兄弟並行的模式。(編按:例如英國著名廚師Jamie Oliver的Fifteen London餐廳與Jamie Oliver基金會,Fifteen London訓練與雇用社會邊緣青少年作為廚師,而餐廳提撥盈餘給基金會,讓基金會更全面性推動社會關懷及健康飲食的理念。)有的是以「基金會」為「兄」,接受外界捐助,在「社會企業」營運早期虧損時,幫助彌補「弟」的財務缺口。有的則是「社會企業」為「兄」,其盈餘撥捐「基金會」,加上外界捐助,加速社會正向改變。
我們打算是以後者的形式。以立社會企業自負盈虧,一切虧損由股東承擔;以立協會則接受外界捐助,我們計劃協會能成為「零行政費」的善款機構。大家通過協會捐助100元到當地,100元都能用在當地工作。台灣這邊產生的行政費都由以立「社會企業」這個哥哥來吸收。
通過這個方式,我們希望能更快的協助將人力和金錢的資源送到當地。並且因為台灣目前還沒有為社會企業立法,有了以立協會這個NGO的角色,能讓許多政府或教育機構免除「雖然支持你們的公益事務,但畢竟你們註冊身份是一家企業」的程序問題。
目前以立的服務地點有柬埔寨、印度、內蒙古、以及今年夏天起新增的緬甸。對於未來的規劃,以立注重的是改變的深度,而不是地域的廣度。我們希望做的是世界級的社會企業,要長期和深遠地改變當地的環境、及改善我們所關心的議題。

文章標籤

  • 老園丁的綠園

    老園丁的綠園

    朱永光先生現為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負責基金管理及投資業務,擁有超過20年投資及科技產業經驗。早期即以Green House(綠園)分享生命樂章,實現對社會公益的的願景。2010年參與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一系列的工作坊,並於同年擔任該學會舉辦之「社會企業創業競賽」評審,提供相關企業輔導。現在持續與社企流合作擔任常駐作家,分享對社會企業開發,經由商業經營實踐公益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