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 愛心廣植福田
本土非營利組織,多數依靠捐款來維持年度運作。然而在面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弱勢就業者的職能養成等等複雜挑戰,通常都需要長年的訓練與累積才得已達成。因此,如何提升組織資金的自給率,建立如同社會企業的營運模式,遂成為現今許多非營利組織創新的方向。
以下全文轉載自聯合晚報

社會企業 愛心廣植福田

【聯合晚報╱記者嚴珮華/台北報導】
每年年終,許多社會人士及企業基金會大舉捐助社福團體,對企業而言,是節稅,也是捐給想捐的機構。但對社福團體而言,每年都等著不確定的捐款,心中著實不安。如何運用企業或社會人士的善款,種下希望的種子,讓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得到幫助與溫暖,是捐款者與受捐者都共同的目標,孟加拉的窮人銀行創辦人尤努斯以創業精神解決社會問下。如何在讓「社會企業」概念,以正確的方法,避免「假營公益、真斂財」,則可如種下的種子,自助人助,有利其身心的平衡,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能解決基本問題,而其他捐助的善款用在其他更多弱勢族群身上。

落實社會企業概念 幫助弱勢

根據法規規定,非營利型組織又分不同類型。第一種是,一般企業成立的基金會,單純捐款,沒有營利行為。二是,可以有營業行為,但不以營利為目的。第三種是接受政府委託、企業、個人贊助的非營利組織,例如身障機構,若有營業行為視個別內容仍須受稅法規範,以決定是否繳稅。第四種是發展中的社會企業概念,不全然為非營利組織,除可營業,贊助者和弱勢受助者也可入股,但贊助者不取得股利,弱勢受助者可以。
以立國際服務共同創辦人是招募並培訓國際志工到比較窮的國家蓋房子,以改善當地的社會環境。
台灣蓮心園此基金會成立啟智中心,以收留喜憨兒等弱勢族群,除開闢愛心福田農場,以成立「社會型企業發展小組」,以生產合作社制度經營,讓這些弱勢族群能靠自己獨立生活,透過生產合作社扶助憨兒達成「人助、自助、互助、助人」目標。

營運鐵三角 股利回饋社員

其模式是由實習農場、蓮心園基金會、愛心福田農藝生產合作社組成鐵三角模式來運作,農場土地由基金會董事長個人無償提供。基金會提供初期資金支持,合作社為農場的實際經營者。農場販售小型盆栽、蔬果,也為社區施作環境綠美化景觀,接下來計畫提供市民農園、觀光農場等服務。
蓮心園基金會董事長張田黨表示,合作社社員主要為身心障礙院生,包括教師、職員等,身心障礙者入社股金由基金會墊付,基金會也以團體社員身分取得合作社股權,將來有盈餘後,除基金會將將分配股利回捐合作社繼續擴大規模,其餘股利依法分配個人社員,基金會不因此獲利,確保所有的盈餘都拿來照顧心智障礙社員,以及擴大投資農場。
農藝老師許滄原指出,2011年底愛心福田農藝生產合作社成立,讓有實際生產能力的15名院生、輔導生產的老師職員也成為社員,讓產品開始面對市場。農場土地規模以2分地為單位計算,第一年建置成本較高、第二年起主要只有維護費、資材費和師資費用,目標是5年回收。依合作社法規定,將來有盈餘時,社員可以分配股利。在此之前,由基金會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發給獎勵金,以鼓勵院生學習、參與社會活動。

不給魚 而是給釣竿

社福機構的合作社模式與一般社福團體有何不同?前台南縣社會處長蕭英成表示,合作社也是內政部認定的公益社團法人,基本上具營業機制,賺錢時,社員可以透過公開、合法的方式分配利潤。但虧損時,主事的社福機構將可承擔風險。一般都企業都以贊助、慈善捐款方式,但合作社的模式,蕭英成表示,就如給人魚吃、給人釣竿兩種差別。
他認為最理想的情況是,未來幾年,隨著社員熟練度的提升,獲利能力可望提高。盈餘將再投資擴大規模,讓心智障礙者獲得更多生產收入,甚至透過合作社法的公益金制度,幫助其他無法入社的心智障礙者,使其由受助者變成助人、互助的角色,而朝向社會企業發展的社福機構也可減低對政府、民間的依賴。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