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功也想為善 社企崛起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2013年11月1日)
美國已有二十個州通過公益公司立法。「史丹福社會創新評論」總編輯艾瑞克‧寧(Eric Nee)昨天表示,近年社會企業深受矚目,原因包括年輕人想成功也想做好事、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漸轉向以市場為基礎(如透過碳交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消費者願買為社會負責的商品等。
(史丹福社會創新評論總編輯艾瑞克說,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漸轉向以市場為基礎。 記者陳柏亨╱攝影)
艾瑞克指出,美國產生公益公司的脈絡之一是,提供社區就業的冰淇淋公司「Ben & Jerry」,原本深富社會使命,但股東會認為公司須為股東創造最大利益,接受高價收購,公司從此失去原有使命;保障社會使命的公益公司構思,因此而生。
「我不認為公益公司絕對必要。」艾瑞克說,一般企業如TOMS鞋,也能滿足社會使命。這家公司每賣出一雙鞋,就捐一雙鞋給無鞋者。
艾瑞克說,資本主義越趨發達,年輕人覺得可以社會資本為工具,做有趣的事情,同時滿足社會需要,為今日社企雛形。
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KPMG)執業會計師吳惠蘭指出,社企在台灣還在萌芽,台灣要建構有利環境,有五件事可做:一是設立公益公司法;二是建立社企自律公約;三是認清社企是「公益、營利雙核心」的企業;四是宣導管理的重要性,五是建立公益資源的平台。
聯訊創投公司總經理鄭志凱說,從事社企者一直面臨四大問題:一是優秀人才是否拿二流薪水;再者是否不用背負道德壓力;三是資金籌措;最後是否能對現在的經濟行為有啟發。
以上全文轉引自聯合新聞網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