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好東西 社企堅持就能生存
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圖:社企流昨天舉行論壇,吸引不少年輕人前來聆聽(圖),多背一公斤創辦人余志海等人到場分享經營社企經驗。 記者黃義書╱攝影)
社企流網路平台昨天在中油國光廳舉辦「五百個種子對世界的想像」論壇,探討社會企業實踐,吸引六、七百名聽眾,五成在二十五歲以下。滿場年輕熱血,讓「易社計畫」大陸總監黃效讚嘆:「台灣太不一樣了,全大陸都召集不到這麼多人坐在這!」 這場論壇上午主題為「從夢想家到實踐家」,邀請籌拍紀錄片「不老騎士」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以立國際服務共同創辦人周曦翎、大陸「多背一公斤」創辦人余志海分享。
(圖:多背一公斤創辦人余志海(圖)等人到場分享經營社企經驗。 記者黃義書╱攝影)
以「多背一公斤」名聞兩岸三地的余志海,坦言他在創設該活動後,足足花了五年,才找到正確的社企方向與營利模式。「大家都很關心社企究竟怎麼賺錢,我的經驗是,只要做出真正的好東西,錢就會追著你跑。」
余志海說,創設「多背一公斤」時,他只是想呼籲像他一樣的旅行愛好者,可藉旅行將物資帶給偏鄉小孩;但響應者後來多到讓他不得不考慮辭職,以全心推廣。
然而真正以社企為專職後,他與夥伴試過賣書捐書、救災建圖書室、出售公益卡、建公益網站…都慘澹收場。「我有兩個檢驗標準,橫軸是能否改變世界,縱軸是否培養經濟持續性,缺一不可。」
前年起,余志海終於摸索出社企之道。他請志工背物資赴偏鄉時,也將學校所需支援「背上來」,針對他們欠缺的課程、活動等設計指南手冊。「傳統方法是派志工去當老師,或培訓鄉村老師,但我想做的是讓他們自己融合出最符合所需的課程樣。」
余志海說,他從台灣社企「喜願小麥」教人做餅乾的「小麥練習曲」得靈感,做出「一公斤盒子」,外貌是一個手提盒,內含整套教學材料及指南。有了「一公斤盒子」,鄉村學校自己就知道怎麼上美術課,沒畫過畫的學生,發揮創意畫在河邊石頭、喝水勺子上。如今「一公斤盒子」發展出美術、手工、閱讀、戲劇四類,已有兩千多所學校擁有。
余志海說,失敗的經驗讓他越來越知道什麼產品才能成功,做出「一公斤盒子」後,眾多企業主動邀他們設計教學工具包、教育訓練包、救災工具包等,實用易懂的設計配上響亮趣味的文字包裝,讓這些產品都大受歡迎。
去年余志海公司轉虧為盈,創造三百五十萬台幣營收,余志海說,社企也像一般企業一樣,最重要的能力是能傾聽理解客戶,並因應所需改變業務。
【2013/02/04 聯合報】 原文連結

文章標籤

  •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為改變發聲、讓改變發生」是我們的使命。持續耕耘公路正義、環境永續、偏鄉教育、社會企業、弱勢關懷等過去十年卓然有成的議題。我們相信,因議題而起的行動,將涓滴成河,為台灣的正向改變不斷發生。
    官網:visionprojec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