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熱門行業 引入創投帶進活水
記者陳素玲/特稿
如果說「企業社會責任」是對企業一種無形的道德要求,則「社會企業」是既可以創造經濟產值,又能吸納就業能量,創造公益價值的組織。此股力量若能蓬勃發展於社會各個角落,無疑也是台灣社會正面力量的延續與施展。 台灣社會型就業的「始祖」,應屬庇護工廠,其發展始自早期的社會福利團體,隨著服務型態從消極性純安置或教養,轉為積極性技能培養,開始成立庇護工廠。庇護工廠初期屬輔助性就業,主要目的有純復健取向,也有讓身障者透過庇護性就業,學得一技之長。隨著商品多元化,以及身障者不斷精進手藝,不少庇護商店的商品也做出口碑,成為熱門商品,喜憨兒烘培坊就是成功案例之一。
又如勞委會92年起推出的「多元就業方案」,也是從扶助弱勢者在地就業出發,協助很多單親甚或家暴婦女走出家庭,進入社會,建立自信。10年來,累計扶助團體多達數千個,其中不乏極具特色的文創企業,很多團體更逐漸脫離官方補助,走出自己一片天,吸納不少就業人口。
早在官方介入之前,無論是文創、環保、家事服務,還是科技的社會型企業,都已在社會各角落竄起,大家正以自己的努力成長茁壯,官方若要帶頭推動,不能只靠勞委會職訓局一個專案辦公室單打獨鬥,各部會除了加速觀念凝聚,更要提供鼓勵政策工具,為社會企業供給足夠的養分,才能集社會之力,催生更多社會企業。
在資本主義純獲利模式遭到挑戰之際,台灣也走過經濟從繁榮到衰退歷程,傳統企業的營利模式,也應趁機省思。但社會企業的發展,不應只是走出政府補助概念,更可以加入創投元素,將企業資金及技術導入,吸引充滿熱情的年輕人投入,讓社會企業成為另一個新興熱門行業,打破弱勢就業的框架,如此才可能永續發展。
【2013/01/20 聯合晚報】 原文連結

文章標籤

  •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為改變發聲、讓改變發生」是我們的使命。持續耕耘公路正義、環境永續、偏鄉教育、社會企業、弱勢關懷等過去十年卓然有成的議題。我們相信,因議題而起的行動,將涓滴成河,為台灣的正向改變不斷發生。
    官網:visionprojec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