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Mathias RedingPhoto Credit: Mathias Reding
未來城市@天下/文:蔡黛華、方常均

烏克蘭遭俄羅斯入侵,使歐洲面臨二戰以來最大難民潮。

聯合國難民署(UNHCR)統計,烏克蘭逃出的難民已達 400 多萬人。鄰國波蘭就收容 200 多萬人,其他非鄰國的歐陸國家,則以德國 30多萬、捷克 30 萬、保加利亞 15 萬為前三名。截至 4 月 12 日,瑞士總共接收了 3 萬名烏克蘭難民,與西班牙接收人數相近。
(烏俄戰爭開打至今,已有超過450萬難民從烏克蘭逃出。來源:截自聯合國難民署網站)
(烏俄戰爭開打至今,已有超過450萬難民從烏克蘭逃出。來源:截自聯合國難民署網站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定義,難民,指的是逃離武裝衝突或迫害的人,他們的生存狀態通常十分危險,以至需要跨越國境在鄰國尋求保護。聯合國 1951 年所訂的《難民地位公約》,是為難民提供保護的首要國際標準。其中第 33 條的「不推回」原則,是難民保護機制的基礎;根據該原則,難民不得被強制遣返,或推回到生命和自由受威脅的環境中。
但歐洲國家的社會福利資源豐厚,過去收容亞非等國難民的歐洲國家,多年後,無論政府或人們都顯現出疲乏;難民在享有保護的同時,也常被認為是享受、甚至掠奪社會資源的外來者。
慢慢地,「難民」一詞,除了本身去國離鄉的現實,在國外生活中多半也遭受歧視;治安敗壞或國家財政困境也常被歸咎於此,使難民漸成不受歡迎的新移民。

瑞士緊急啟動空前特殊拘留,民間捐款創史上新高

但在這波難民潮中,最顯見的差異是:歐洲先進國家拋開對難民的刻板印象,人們高呼人道救援的力道,超出過往的戰事。
這一次,歐盟首次啟用「臨時保護(Temporary Protection Directive)」,讓大批瞬間成為難民的烏克蘭婦女與孩童,可在歐盟 27 國獲得 1 至 3 年的臨時居留身分,保障孩童的受教權與成人工作權。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新聞稿中說:「所有逃離普丁炸彈的人,歐洲都歡迎他們。」
跟進歐盟的救援,瑞士政府也在 3 月11日向戰爭難民提供集體庇護,發放特殊的 S 類居留,這是瑞士從未啟動過的居留證類別——烏克蘭人可在瑞士獲一年臨時居留,若戰事繼續延長,則可比照延長。
3 萬難民中,已有 2.5 萬人取得 S 類居留證。他們可享有住宿、社會補助、醫療服務的權利,而且可以立即展開就業,子女可以馬上申請入學就讀。
此外,瑞士也計畫為每人每月提供 1,500 瑞郎(約新台幣 4 萬 6,650 元)生活補助。只是難民若沒有工作,此微薄補助,在高物價的瑞士只能維持基本需求,生活仍相當辛苦。
民間支持也是史無前例的熱烈,許多人不計經濟支出與不便提供協助;各行各業、不分年齡,都在為烏克蘭募款,捐款數字每天都在增加。
​​瑞士電視台兒童新聞節目報導烏克蘭戰爭前因後果,還採訪兒童自製餅乾義賣所得全數捐款的故事;許多孩子受到啟發,自動自發開始在自家附近義賣點心募款。也有瑞士銀行發起「您捐款、我加倍」的活動,捐款的強度完全展現瑞士民間的力量。
(瑞士政府發放S類居留證,向戰爭難民提供集體庇護。來源:截自瑞士聯邦移民署Twitter)
(瑞士政府發放S類居留證,向戰爭難民提供集體庇護。來源:截自瑞士聯邦移民署Twitter
直至 3 月底,瑞士家庭登記協助的,已高達 10 萬個床位;到 3 月中旬,民間捐款也達 5200 萬瑞郎(約新台幣 16.2 億元)的新高點,這是瑞士史上最高捐款數字,遠超越福島核災。

生活細節難協調,部分難民想回集中住宅

然而,難民也衝擊著瑞士社會既有問題,例如住房過少、中小學師資缺乏、托育政策落後、疫情造成的失業等。
但移民專家指出,難民的到來,可加速瑞士社會改革的腳步;尤其,烏克蘭科技產業比瑞士先進,除了可增強瑞士的科技產業,加上女性工程師普遍,她們進入瑞士職場也能間接促進當地托育制度。
為解決大量孩童立即就學的需求,瑞士的教育界出現兩種聲音。有教育專家建議,應讓有教育背景的烏克蘭婦女立刻進入瑞士教育系統工作,設立烏克蘭語的課程,讓戰爭中失學的孩子能用母語學習知識。
然而,這與瑞士過去收容難民的做法不同。一般來說,難民得先學習當地語言,融入當地學校與社會。目前,各州將有權自行解決難民的需求。生活的安置是另一大重點,據難民協助組織的資訊,雖傳出許多和諧共處的佳話,但也有不少案例需重新媒合。例如,並非所有接待家庭都能提供難民獨立起居空間,或使用共同語言;有的瑞士家庭注重清潔與細節,但又難以外語表達對廁所乾淨程度的要求,不僅主人難受,客人也有寄人籬下的痛苦。
生活細節的不協調,不勝枚舉,儘管只是小摩擦,但仍使共同生活變得困難。琉森的難民辦公室便收到難民請求搬離接待家庭,想重回州政府的難民集中住宅。難民協助組織也呼籲瑞士家庭,接受庇護的人們需要包容的環境,接待家庭要有耐心,難民心中的焦慮才能平息。
(瑞士政府提供烏克蘭難民的臨時集中住處。來源:瑞士聯邦移民署Twitter)
(瑞士政府提供烏克蘭難民的臨時集中住處。來源:瑞士聯邦移民署Twitter
此外,瑞士司法部長凱勒-蘇特(Karin Keller-Sutter)也強調,入境後的文件認定與身分登記,須在第一時間確實做到,以防止人口販運份子藉戰事利用婦女和孩子;此外,也不建議一般家庭未經政府機關媒合,便直接讓難民入住。
值得一提的是,難民的心理需求與創傷治療,也是安置工作的重點。
有精神醫療需求的難民將由特殊接待機構接手,並不入住一般家庭。一位多年前入籍瑞士的烏克蘭人史瓦茲(Oksana Schweizer),他是位執業心理醫師,也曾擔任過教師。看到國家戰事與人們心理創傷,便無償治療在瑞士的難民,與或以網路為遠方的烏克蘭人提供心理諮詢。
截至目前,流離失所的人們仍看不到戰事止息的一天。3 年歐盟國家的庇護期過後,是否能回鄉重建家園,目前是個問號。難民是否變成移民?人們的關懷與支持能否持續?這些困擾歐洲已久陳年的難民融入問題,又將再次成為各國內政的考驗。
全文轉載自未來城市@天下,原文標題:捐款創歷史新高!瑞士社會如何與 2.5 萬烏克蘭難民磨合?

文章標籤

  • 未來城市@天下

    未來城市@天下

    《未來城市 Fututre City》是《天下雜誌》2018 年推出的智慧科技與城市治理交流平台。我們報導國際城市最新的科技應用、最精闢的專家洞察、最深入公民參與,期望為市民、企業和政府單位創造對話、有意義的互動,讓市民能夠在城市找到理想的未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