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文:葉晏慈
相信關注環境議題的朋友對「無包裝商店」一詞應該不陌生,顧名思義就是商品以沒有包裝,或最少包裝的狀態來販售, 客人需要自備容器購買。除了褪去商品不必要的一次性外衣,這些店家還強調的另一個重點是「吃/用多少買多少」,沒有最低購買數量限制,以減少買太多吃不完造成的食物浪費。
無包裝非新概念,產銷與消費端須共同努力
近幾年台灣各地開了不下 20 間無包裝商店,看似是新興型態的購物模式,但其實在塑膠尚未普及大量使用的早期社會,也常看到這種無塑、無包裝的販售方式,例如用葉子包裹食物、紙捲裝零食等就地取材的方法,所以說到底,無包裝商店是試圖找回到過往「比較不方便卻善用資源」的精神。
無包裝商店的商品大致可分為食品、清潔用品、洗沐用品與生活用品,有些店家也會因應客人購買生鮮食品如蔬果、雞蛋、豆漿、優格等需求而開設團購。這些商品供應者在經過店主的溝通後,大多也願意在能力所及範圍盡量做到環境友善的出貨方式。除此之外,店家在食品的保存也需要特別下工夫,慎選密封容器、掌控商品品質與進銷貨情況。
要實踐無包裝購物,消費者需花時間準備和清洗容器,另外若店家與廠商也希望致力於包材回收,勢必也要增加清洗、消毒等瑣碎工作的人力與時間成本,因此要做到什麼程度,就端看彼此對環保這件事有多大的決心。
消費習慣、成本、法規,無包裝待突破點
觀察目前無包裝模式難以普及到一般零售通路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 台灣的超市或大賣場通常同一個品項會提供多樣品牌選擇,消費者也習慣「精挑細選」,但並非每家廠商都願意做到無包裝出貨
2. 自備容器需要先扣重,購買後還要再秤重、計算價錢,花費時間是掃描產品條碼的好幾倍,容易造成客人大排長龍等候
3. 盛裝過程可能會需要店員協助,盛裝工具也需經過清潔,這些都需要額外的人力,若人潮一多,超市店員恐怕無法應付
4. 超市合作的供應商產量大,工作流程講求效率,無包裝會比一般流程多一些步驟,不符合時間要求
5. 礙於法規,洗沐用品無法在符合規定的工廠外分裝販售,只能以退空瓶折價或重複利用的方式提供給消費者
通路可從小規模試行、回收包材再利用開始
無包裝商店和超市設置的出發點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同。超市強調快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且可以一次購足生活所需;無包裝商店則最重視環境友善。超市不必完全複製無包裝的模式,但可以從挑選多一點友善環境的商品、將生鮮區的塑膠袋換成紙袋,甚至不提供等方式開始;也可考慮先闢一小塊「無包裝區」試水溫,讓消費者習慣帶容器購買、通路業者也學習掌握品質與進銷存的管理,同時和更多廠商溝通。
在無法完全不使用包裝的情況下,無包裝商店也有幾種回收包材的方法:盛裝液體食品如優格、優酪乳的玻璃罐,以及裝洗沐用品的塑膠或鋁罐,回收給廠商清潔消毒以再次使用;避免葉菜類爛掉的塑膠袋,有廠商採用可分解袋,回收後就地進行分解堆肥;也有店家會向顧客募集二手包材,重新利用在網購商品上。包裝並非萬惡,就看我們如何讓它們免於一次性的使用。
雖然目前無包裝商店尚未普及,但回到基金會「勇於開口、敏於行動」的精神,我們鼓勵大眾勇於嘗試,即便是到市場及一般店家購物,也自備容器向老闆詢問是否可以使用自己的容器,或是練習「拒絕」不必要的提袋、餐具與餐盒,在可行範圍內漸漸調整購買方式,並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