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媒體編輯部
2022 普立茲克獎(註一)公布了今年得主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他同時也是首位獲得此殊榮的非裔建築師。熱愛家鄉的 Kéré,雖然是在生活困苦與缺乏教育資源的環境下成長,但這些經歷卻深深影響他看待建築的態度,也不斷透過建築的力量,想要讓這些跟他有相同經歷的孩童,能有一個獲得更好生活的機會。
熱愛土地,將所學奉獻於家鄉
Kéré 出生於布吉納法索的東南部小鎮甘多(Gando),當地是世界上最貧窮、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地區之一,缺乏乾淨的水源、電力、基礎建設,更不用說建築。而作為當地村長的兒子,父親堅持讓 Kéré 接受教育,也因為如此,當年只有 7 歲的Kéré就離鄉背井,到 20 公里遠外的城市就讀小學,成為村子裡第一個接受教育的孩子。但就讀小學的過程對 Kéré 而言是場噩夢,用水泥砌成的教室裡,坐滿了一百多位學生,忍受著缺乏通風與採光的空間長達 6 年,這樣惡劣的就學環境讓 Kéré 下定決心,將來一定要讓學校變得更好。
讓 Kéré 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假期回家時,即使生活困苦,村裡的婦女們仍舊會交給他身上的一枚硬幣,給他最深的祝福,期許他未來會回到家鄉,為社區帶來改變。Kéré 也不負村子的期待,獲得獎學金前往德國就讀高中與大學,就讀柏林工業大學的期間,他便開始為「甘多小學」的建造計畫籌備資金,也就是這件作品讓 Kéré 在 2004 年獲得阿迦汗建築獎的肯定,並在隔年成立了凱雷建築師事務所。
當 Kéré 籌得資金、回到故鄉建造「甘多小學」,他思考的是「建築」能為社區帶來多少的改變,於是他讓所有居民一同參與建築的過程。建築方式使用傳統製作地板的工法,簡單、容易上手,所以社區的男人、婦女都加入了施工的行列,並使用當地常見的「黏土」作為主要建材,再利用現代工法結合水泥來增加強度。
「甘多小學」的完成,社區的居民都貢獻了他們的智慧、勞力和資源,也讓學校的就讀人數從原先的 120 名增加到 700 名。這就是 Kéré 所希望的,如同他在一次的 TED 演講中所說:「甘多的工程一向與訓練人們有關,因為我只希望有一天當我倒下,至少甘多還有人可以繼續這項工作。而甘多的人們現在可以運用他們的能力為自己賺錢,不必再離鄉背井討生活,他們現在可以留在家鄉,在不同建地工作、賺錢養家。」
建築的本質是讓「人」擁有更好的生活
「甘多小學」是 Kéré 建築理念實踐的起點,隨著更多教育場所與醫療機構的落成,他的作品逐漸吸引到肯亞、蘇丹、貝寧共和國等非洲國家的目光,而一如「甘多小學」的案例,Kéré 的作品總會針對當地氣候作出合適的設計,如面對低緯度、高溫氣候的地區,常常可以看到通風塔、間接光照、交叉通風和遮陽室等設計,更持續使用當地原生材料,再融入文化背景進入建築。
在德國學習建築的經驗,加上家鄉的文化背景,兩種文化間的碰撞與轉換讓 Kéré 的建築設計總能突破既有的框架,作品中帶有濃厚的人文與風俗氣息,卻又能抓緊創作的本質,將關鍵的元素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2017 年的蛇形藝廊夏季展,Kéré 便用巧妙的形式,以鋼構與木材向上延伸,表現出大樹下聚會的意象,這就是源自於在家鄉甘多時的生活記憶。
普立茲克獎評審團是如此評價 Kéré:「他對文化的敏感度不僅表現在對社會和環境正義責任的關注,更始終指引著他創造建築的整個過程。因為他意識到,這才是通向社區建築合理性設計的最終出路。他深知,建築關乎的是目標而非實物,是過程而非產品。」
Kéré 從來不因「永續」而「永續」,他關心的始終是「人」,建築如何讓周遭的人獲得最大且永久的幸福,是他不斷實踐的目標。或許這就是「永續」的本質:用最簡單的方式,建構一個讓人幸福、好好生活的永久建築。
註一:普立茲克建築獎是一年一度由凱悅基金會頒發,以表彰「在世建築師,其建築作品展現了其天賦、遠見與奉獻等特質的交融,並透過建築藝術,立下對人道與建築環境延續且意義重大的貢獻」,於 1979 年由傑·普立茲克和妻子辛蒂設立,由普立茲克家族資助;普立茲克建築獎被公認是全球最主要的建築獎項之一,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的美譽。(文字出處: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