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華星(Francis)
貧窮只等於一些數據嗎?如果只用數字,我們永遠不能想到滅貧的方法。
剛看完阿濃的好書「幸福窮日子」,以一個新移民家庭的故事帶出貧窮面貌。沒有多餘的煽情,但每件生活小事都令人感受到「窮」的深刻滋味。對,除了「鳥瞰式」(Bird View)的宏觀數據,有時候我們也要「蟲察式」(Worm View)的微觀感受。
社聯再次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資料分析本港貧窮情況,每年的公佈都引起媒體的廣泛報道,但這類「新聞消費」式的討論容易產生盲點。今年的報道集中在貧窮人口減少5.5萬,貧窮率略減至17.1%,反而長者的貧窮率高達32.7%。無疑長者的情況值得擔憂,也是最近的政策討論重點,但不要忘記「已減少」的貧窮人口還有115萬,這還是一個嚴重的社會結構問題!
今天要完全依賴政府解決貧窮問題,猶如要大笨象倒立,過多的期望也只會讓觀衆繼續一再失望。政府政策的盲點,除了來自把問題「簡單數據化」外,還有對政治博弈的恐懼和缺乏創新的思維。
「幸福窮日子」的故事也灌注大量正能量,描述新移民的一家如何在今天的不利環境中,一步一步、從心態開始,改變自己的命運。確實,社會上的草根階層,還有很多希望脫貧的動力,他們需要的不只是6000元或任何社會福利,而是一些機會、一份尊嚴和一個包容的氣氛。
要消滅貧窮,不能只靠一個「施予式」的福利政策,而是要全方位地把不同的「穴位」打通,如房屋、就業、教育、社會資本等。社會創新是環球的趨勢,也是一個能重新結合社會各界力量的好方法。
「食物銀行」用很多不同的方式和動員社會網絡,解決部分貧困家庭的營養問題;「微額貸款」以授人以漁的方式,令草根階層得以自力更新;「可負擔房屋」提供除了資助房屋的新方向,在英國,發展商投地開發時,現在要負責興建25%的可負擔房屋,以令貧窮不會被「區域化」。
創新是爲了改變,也不代表一定成功,但當社會已經看不到現存任何有效的方法時,我們也只能嘗試。筆者不願意看到每年關於貧窮的報道,把議題「乾炒」一輪後,又再只有等待。我們的社會已經等不了。
本文原刊登於2012年11月18日香港社企驕陽
作者簡介:「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始人兼首席行政總裁 ,也是「三十會」的核心組織者。隨著在市場營銷,廣告和戰略行業積累的經驗,Francis在致力於「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前曾擔任電訊盈科策略性發展的助理副總裁,負責在中國的企業發展和戰略信息和通信技術業務。他現在還是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兼職委員和大學客席講師。他希望能通過「香港社會創投基金」的平台促進年輕專業人士的參與社會企業家精神和社會創新。
魏華星: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是夢想。
你也嚮往每天被夢想喚醒的日子嗎?
2月3日,社企流號召500個夢想家,一起往夢想啟航!
按此進活動網頁